• 沒有找到結果。

大致來說,生命教育是教導個體建立正確價值觀 、培養積極正面人生觀、促 進各體內外整合調和、培養靈性生命滋長的一種價值活動。但是由於目前國內論 者對於生命教育的內涵眾說紛紜 ,在定義、目的與內涵上仍缺乏一致的共識,自 然也讓生命教育的課程呈現多元、多樣的面貌。但是生命教育畢竟是整體教育中 的一環,教育本身有其學理上的原理和原則 ,生命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自然不能

背離這些原理原則,同時更要找到切合其教學目標的方法 ,以便具體的去落實。

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主要原則 ,分述如下:

壹、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組織原則

基於學習效果的考量,課程設計首先要注意內容的順序或內容間的次序 ,也 就是教學內容邏輯性的問題(黃光雄,楊龍立,2000),每ㄧ個學習經驗要建立 在前一個經驗基礎上再行加深加廣 (陳浙雲,2001),這是生命教育課程設計,

首要掌握到的重點。其次,吳瓊洳(1999)認為生命教育課程設計應把握 (一)

整合原則:各學習領域的聯結。(二)銜接原則: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三)

重視活動課程:主要以學習者的心理經驗與興趣為中心 ,以「問題解決」為主。

(四)融入適當宗教課程:有助於學生了解生命意義。黃義良(2000)認為設計 生命教育課程時應採取螺旋式課程設計,注意延續性普遍性及深入性,把握(一)

統整原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倫理教育、生涯規劃等主題間應相互統整。(二)

銜接原則:學習與生活銜接,適應未來生活。(三)積極原則:從生活中小故事 隨機教學,教導學生積極面對生老病死的過程 。(四)慎終原則:指導學生了解 生命、尊重生命、深切認識出生到死亡都是嚴肅課題 。黃德祥(2000)也認為,

生命教育並不是固定的學科或課程 ,而是隨機及整合的一科,應秉持生命的完整 性、統整性,重視各學科的統整及生活事件的關連性 ,依生命教育課程目標,配 合學生身心發展以及日常生活事件三者相互連結 ,採單一主題深入教學或多個主 題普遍化的方式來設計活動主題 。

對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與組織,學者專家強調課程垂直組織:順序性、繼續 性、統整性、銜接性的原則,依照學習者身心發展的順序逐漸加深加廣 ;也要重 視課程的水平組織原則,加強領域間的統整、生活的連結,減少知識與實際的分 離和切割,能在生活中統整、銜接,獲得經驗的完整,讓生命教育更貼近全人教

育的需求。

貳、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的步驟

課程設計的一般模式是瞭解學生起點行為、設計教學內容、實施試驗、評 鑑與評估五大階段(王文科,1994;黃政傑,1991)。生命教育為學校課程的一 環,其課程設計大致也是依循 這一模式。落實到生命教育課程設計時,在學生起 點行為上應該重視情境視察 ,整體了解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看待生命教育的意 義,設計符合學生生活經驗,滿足社會文化的教學活動;教育目標的設定上,要 依據學生興趣及需要做彈性的修正 ;教材內容的選擇與實施方面,要考量學生年 級、身心成熟度,以熟悉的經驗做為課程內容 ,多以價值澄清、角色扮演、兩難 困境等方法來進行體認活動;課程實施後教師則應蒐集相關資料了解是否達成目 標、評鑑整個課程的好壞。亦應重視來自於學生的評鑑,了解生命教育課程與教 學的改進之道(吳瓊洳,1999;蔡明昌、吳瓊洳,2004;劉瑞瓊,1998;錢永鎮,

1998a)。

叁、生命教育課程內容

「生命」的範圍極為廣泛,其內涵就牽涉到取向問題,吳庶深、黃麗花(2001)、 黃德祥(2000)認為生命教育包括了「宗教」、「生理健康」、「志業(生涯)」、「生 活(道德)」、「生死」五種取向。紐則誠(2002)把生命教育項目作廣泛的解釋 , 認為宜包括人際關係、倫理、生死學、宗教及殯葬禮儀,運用到輔導工作,則宜 包括情緒教育、倫理教育、婚姻輔導、靈性照顧、悲傷輔導等。邱兆偉(2006)

認為適用於國小生命教育的範圍 ,至少可以考慮:生死教育、臨終關懷、悲傷輔 導、殯葬管理、倫理教育及情緒教育。鄭石岩(2003)見時下把兩性、人權、法

治、環保等等各議題通通放入生命教育中,認為生命教育不宜界定得太廣泛 ,應 有其重心,內容項目可包括生死教育、臨終關懷、悲傷輔導、殯葬管理、情緒教 育、倫理教育(含人生觀與價值觀)及自我傷害與自殺防治等。

國外學者 A.B.Gibson、P.C. Robert、T.J. Buttery等人特別強調出死亡 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性,認為中小學階段的生命教育內容 應包括下列十項之 死亡教育課程:

一、自然的生命循環:植物和動物的生命循環過程。

二、人類的生命循環:出生、生長、老化和死亡。

三、生物的層面:死因、死亡的界定。

四、社會和文化的層面:喪葬的風俗和有關死亡的用語 。 五、經濟和法律的層面:保險、遺囑與葬禮的安排。

六、有關於哀傷、悲痛與守喪。

七、兒童文學、音樂、藝術中死亡的描寫。

八、宗教的死亡觀點。

九、道德和倫理的主題。

十、生命相關的個人價值。(引自陳啟榮,2004)

歸納上述生命教育的內容,適合於國民小學實施的生命教育至少應包括 「宗 教」、「生理健康」、「志業(生涯)」、「生活(道德)」、「情緒」、「生死」六種取向,

而「宗教」與「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是我國原有教育內涵中較缺乏的 ,因此 在課程內容上,宜重視國家課程中「空無」部分的把握,那麼生命教育才更具實 施的價值。

在內容規劃上,鄭石岩(2003)認為「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實 現、生命的倫理、生命的興致和快樂、生命的意義」六個重點,是融合憲法教育 精神、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目標及教育學與心理學驗證 ,可以作為國民中小學生命

教育座標的橫軸,再以學生心智發展階段與學習能力為縱軸 ,發展兼顧實用性和 現實需要的教材與學習活動。錢永鎮(1998a)則認為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在實施 上,應該涵蓋認知面、情感面、意志面與實踐面。

前述生命教育教學內容,大都處於「理念」的層次,是引導我們看得清楚生 命教育較完整的面貌,至於轉化到實際運作的教室課程 ,是不是能夠切合理念,

還能面面俱到,巨細靡遺,實在考驗著教材編輯人員或教師的能力 。

因為生命教育普遍受到政府及學校重視 ,地方政府成立生命教育資源中心 , 負責生命教育資料蒐集與推動 。九二一地震之後,慈濟援建學校推行「靜思語教 學」,亦為生命教育的一種實施方式 。而網路所見,各校(如屏東縣萬丹國小、

台南縣新興、和順國小、慈濟援建學校)所發展出來的生命教育教學,雖然大都 能夠掌握生命教育教學的主要精神與重點 ,實施方式也多元多樣化,但較缺乏一 到六年級縱貫式課程的思考。而朱錦繡(2003)發表之「高雄市和平國小『活出 生命光彩』生命教育暨各項輔導議題融入學校本位課程課程設計 」,以生命的開 始、生命的挑戰、生命的超越、生命的圓滿為核心概念,規劃出一年級「生之蛹」、 二年級「生之喜悅」、三年級「生命之歌」、四年級「生命之鑰」、五年級「生之 禮讚」、六年級「生命究竟」之主題教學活動,提供學校一貫式落實生命教育課 程的思考案例。

研究者認為,生命教育教學,把握基本內容固然重要,能夠考量一到六年級 縱貫課程的訂定,兼顧每個學習階段的重點,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師只要拿到課 程架構,就知道該年級的主題方向,確實去設計教材,至少課程架構上的重點不 要漏失掉。而生命教育的面向實在太廣了,要教到什麼樣的深度廣度才叫做「夠 了」,誰也說不清,盡力而為就是了。至於各年級教學內容是什麼?大家要有一 個共識,在這一個向度內的教學內容絕對不是固定的一套 ,保留很大的空間讓教 學者思考:學校願景是什麼?教室內的情境是什麼?學生的需要是什麼?家長的

期待是什麼?甚至是老師生命教育教學的能力到哪裡 ?如果說九年一貫課程實 施是課程權力下放的起點,那麼老師就必須要有課程設計與執行的能力來作權力 獲得的回應。事實上,生命教育的教學內容僅以主題教學方式實施是不夠的 ,深 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統整知情意、邁向知行合一的目標,更需要各領域的融 入、零星時間的運用、生活教育的配合、生活的全面展開。教師生命教育專業的 能力突顯出來,讓學校處處有教材,時時有生命教育,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也才 更落實了「本位」的意義。

肆、生命教育課程實施

蔡明昌、吳瓊洳(2004)認為生命教育的實施方式可分兩種:(一)主題式:

教師利用彈性課程或綜合活動時間以特定生命 教育主題為核心,設計生命教育的 相關活動或教學內容。(二)融入式教學:教師將生命教育的概念安排在既有的 課程中,依此設計單元教學活動,達成領域的能力指標,也落實了生命教育的理 念。在學校教學現場,一些教師以繪本實施的生命教育相關主題教學 ,發現以繪 本為教材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是成效非常好的實施方式。這些教學者也是研究 者的教師,透過孩子們上課的反應、與導師及指導教授的專業對談,加上研究者 的教學省思,針對原先設計的教學活動做課後立即修正 ,亦能具體提出各單元改 進教學方案。繪本教學中,孩子的回饋非常積極而全面,他們由課程中已經體認

教師利用彈性課程或綜合活動時間以特定生命 教育主題為核心,設計生命教育的 相關活動或教學內容。(二)融入式教學:教師將生命教育的概念安排在既有的 課程中,依此設計單元教學活動,達成領域的能力指標,也落實了生命教育的理 念。在學校教學現場,一些教師以繪本實施的生命教育相關主題教學 ,發現以繪 本為教材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是成效非常好的實施方式。這些教學者也是研究 者的教師,透過孩子們上課的反應、與導師及指導教授的專業對談,加上研究者 的教學省思,針對原先設計的教學活動做課後立即修正 ,亦能具體提出各單元改 進教學方案。繪本教學中,孩子的回饋非常積極而全面,他們由課程中已經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