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節中先圖示研究的流程,再分成研究前準備及正式 研究兩個階段說明之。

圖 3-2 研究流程 閱讀文獻

探詢研究的可能

初擬研究主題

尋找對象進行試探性研究

整理試探性研究結果並進行反省

確定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對象進行正式研

撰寫研究報告

提出研究報告 蒐集資料:

觀察、訪談、

文件分析

資料整理與 分析:

轉錄、編碼

持續閱讀文 獻,整理歸納 資料

信度、效度 考驗:

三角檢測

壹、研究前的準備

一、文獻閱讀與探詢研究的可行性

這個研究的開端,是研究者對這一主題的關心與興趣 ,因而開始做一些文獻 的瀏覽,了解生命教育研究進行的方向與探討的內涵 。發現生命教育議題雖然被 廣泛的關注,但是從教師宗教信仰層面去看教學的文獻卻相當貧乏 。而且,指導 教授也提醒,宗教信仰這樣的議題不容易做,多次問研究者,「你要看的是什麼?」 一開始,研究者都回答不出來。後來在指導教授引導下,慢慢去思考:教師宗教 信仰和生命教育的關聯性在哪裡 ?可以從哪些層面看到宗教信仰的影響 ?試著以 研究架構圖釐清研究的方向。當研究者把研究架構圖示出來,幾番修正後獲得指 導教授認同,才像是吃下一顆定心丸,這個研究終於有了一點眉目。除了持續閱 讀文獻外,也思考研究對象的宗教屬性並進行研究對象的找尋 。

二、試探性研究

(一)試探性研究的必要性

在質性研究中,試探性研究是研究者為了確認研究 問題的可行性,或為了熟 練自己的研究技巧,而先進入一個研究現場中進行研究 ,研究者可以從不一樣的 角度去觀察現象,蒐集資料(黃瑞琴,1996)。

研究者於整個研究架構完成後 ,設計訪談大綱(附錄一),進行試探性研 究,一方面是練習自己的訪談技巧,訓練資料編碼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藉此檢視 訪談的問題是否恰當,而最重要的是藉由試探性研究反省思考研究的本質 ,調整 研究者某些偏失。

(二)試探性研究的進行(附錄二)

研究者以學校同仁之中具有佛教信仰的小其老師作為 試探性研究對象。小其 老師在教育界服務九年,班級經營及教學實施上,都有很好的表現。平常重視生

命教育教學,學校安排的教學時間,她都會妥善運用,也曾經自行設計生命教育 教學方案,對生命教育教學非常用心。她生長在母親是虔誠教徒的佛教家庭 ,自 己本身對佛教的信仰也很虔誠 ,言行上非常留意宗教對人的一些規範 。基本上,

小其老師符合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基本要求 ,屬於資訊豐富的個案。而且小其老 師平常與研究者私交不錯,經常有一些教學或生活經驗的交換及分享 ,彼此之間 能夠較坦然的溝通,對於研究資料的蒐集有幫助。更重要的,小其老師關心這個 研究。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讓研究順利進行。

試探性研究以訪談蒐集資料,研究者在九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到四月二十七 日間,對小其進行四次訪談,每次談話時間大約一個小時左右。訪談時以錄音機 全程錄音,訪談之後將錄音內容做成逐字稿,再從中辨識建構出意義,撰寫試探 性研究報告。由於研究者是質性研究的生手,對於不確定的詮釋或推論,都再跟 小其老師做過確認後才做成結論 。

(三)試探性研究對本研究的意義

研究者做完試探性研究,大致上有下列的思考和反省 : 1、研究者能力的反省

平時跟研究對象非常熟悉,幾乎是天馬行空,無所不談,但是真正以研究的 形式進行訪談時,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似乎都有一些尷尬的情況 ,雖然彼此都想做 最貼切的表達,但錄音機的存在,好像是表達的障礙,因此做正式研究時,需要 多一點彼此之間的適應,不宜馬上進入正式錄音。另外,研究對象回答的內容,

很多時候是簡要的、與所要探討的問題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或者是資訊不夠豐 富,不足以從中找到線索,因此,追問成了必要措施。這些訪談大綱無法詳細設 計進去的部份,需要臨場迅速的反應,這是研究者需要磨練的技 能,所以研究者 在試探性研究之後,各種機會和同仁探討問題時,都特別注意訪談技術的練習 。 2、訪談大綱的調整

在訪談過程中,研究對象曾多次無法立即回答問題 ,反問研究者那是什麼意 思?事後才發現,研究者所設計的問題過於籠統、抽象、使用太多專有名詞。對 一個離開學校已久,又漸漸習慣「兒語」的老師來說,還真的是為難她,因此調 整發問的方式成為一般口語、減少專有名詞,或先舉例說明之,能幫助教師理解 問題內涵,蒐集到更接近事實的資料。除此之外,發現順著當時的情境提出不同 的問題,有助於研究對象釐清一些觀念,這也讓研究者重新調整部分問題及增加 問題。

3、訪談札記的運用

訪談當下要同時紀錄詳細文字的訪談札記會影響訪談的進行 ,而利用簡易圖 像所記錄的資料,事後連自己都忘了代表什麼意思。後來,研究者於每一次訪談 結束立即做逐字稿時,一邊聽,一邊回憶,把當時情形紀錄下來,發現在做分析 推論時,這樣的訪談札記提供了關鍵性的線索 ,所以立即性的回憶,有助於現場 情境之建構,對研究來說,還是非常必要的。

4、研究者預設立場的自覺

當研究者找了具有佛教信仰的小其老師為試探性研究對象時 ,原以為小其老 師的生命教育認知與教學實踐會和她的宗教信仰有相當多直接的關聯 ,但是發現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小其老師幾乎很少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教學這件事情 。一開 始,研究者有些擔心,這樣下去怎麼蒐集得到所需要的資料?反覆閱讀逐字稿、

回憶訪談時小其老師的神情,她是那麼自然的表露她自己,這不就是最接近真實 的資料嗎?不就是做研究最需要的東西嗎 ?原來,希望「老師的生命教育認知與 教學實踐和他的宗教信仰有關 」是研究者預設的立場,正也是犯了做研究的大忌 諱!這樣的自覺,讓研究者省悟,研究結果是什麼本來就不是研究者所能預知 的,研究結果本來就不應該藉由操控的手段獲得 。因此,把自己放空、歸零,不 帶任何成見、不預設立場的去探索、去發現,根據資料作判斷解讀,是在正式研

究進行中對自己隨時的提醒與叮嚀。

貳、正式研究

這個部份分成研究對象的確定 、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三方面來說明 。 一、研究對象的確定

(一)選擇研究對象的考量

本研究欲了解不同宗教信仰教師在生命教育 教學實施上的運作方式,為了要 了解教師之間是不是有什麼差異 ,所以研究對象的三位教師,選擇不同宗教信 仰,分別是佛教、基督教與一位沒有特別強調自己宗教屬性的教師 。其次,先前 於文獻探討中分析出國民小學生命教育,事實上於各領域課程都能夠找到相對應 的能力指標,教師以融入式教學實施極為可 行,因此選擇擔任較多教學領域的級 任教師做為研究對象,比較容易看到完整的教學運 作方式,而且觀察時間也較容 易安排。此外,生命教育除了課程外,教師所示範的身教、言教、境教、制教,

都是豐富的潛在課程。級任老師和學生相處時間較久 ,對班級的投入時間較多,

其班級經營模式、師生互動情形,都是可貴的線索。

(二)選定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訪談、觀察、文件分析方式探討教師宗教信仰產生的過程 、對生活 層面的影響,及生命教育的認知與實踐。研究對象需認同生命教育理念,並於教 學中落實,而且教師本身的人格特質較開放,願意溝通與分享,以之為研究對象,

比較容易蒐集到符合研究目的的資料。一開始研究對象選擇了校內及鄰 近學校三 位教師,三位教師性別不同、教學年資不同(六年、九年、二十年),個案間已 經存在的差異,是否影響研究結果的客觀性 ?在論文計畫口試的時候,口試委員 提出質疑,尤其是教學年資差距過大,人生閱歷必然有所差異,這中可能影響研

究結論的因素就非常多,如何去克服因資歷不同造成在教學上的差異 ?於是,研

表 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續)

間,每學期實施四節課之生命教育教學 。 2.名怡老師服務學校

學校位於竹山鎮台三線公路邊,交通便利。目前有二十四班,學生六百七十 人左右,是鎮郊之中型學校。學校在九二一地震時全倒,由佛教慈濟功德會援建。

援建單位除了硬體建築的經費挹注外 ,軟體工程也投入相當多的心力,重建期間 及復建初期,大批志工協助學校心靈重建,例如舉辦區域性親子活動、團體輔導、

慈善義賣活動、靜思語教學等,對災區學生及家庭,有精神上實質的幫助。在生 命教育的實施上,學校除了安排全校性的週會活動外 ,保留給老師很大的空間,

教師可以依照自己班級需要運用晨光時間教學 。使用的教材,有一部份和援建單 位所推動的志業有關,像「慈濟人文課本」、「地球的孩子」這些教育學生發揮 大愛精神的教材,老師會在教學中運用。

二、蒐集資料

M.Q. Patton曾指出,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搜集資料的過程本身並非 終極目的。質的研究的終極活動是分析、詮釋以及呈現發現結果(吳芝儀、李奉

M.Q. Patton曾指出,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搜集資料的過程本身並非 終極目的。質的研究的終極活動是分析、詮釋以及呈現發現結果(吳芝儀、李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