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又是資料分析過程的中心,所以研 究者個人對研究主題的了解以及研究者個人的意識 ,都和研究資料的描述、分析 與詮釋息息相關,也關係著研究是否深入貼切(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歐用 生,1995)。而質性報告必須具有相關研究者本身經驗 、背景、訓練及與這個研 究有關的一些資訊,因為這些專業知識對於分析質性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背 景知識的能力,可以說是一種理論的基礎(王國川、翁千惠譯,2006;吳芝儀、

李奉儒譯,1999),茲將研究者的背景與在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做一簡要說明 。

壹、 研究者背景 一、學習經驗

研究者從大學起修習的課程大部分在學校行政方面 ,包含了行政領導與小學 課程教學方面的課程,這些學習,對於學校整體運作之方式及人際互動有正面的 意義。之後因工作關係,陸續修過社會領域課程研究所的「人類學研究」學分及

教育部輔導二十學分班諮商輔導方面的知能 ,這兩個領域的學習,表面上不相 關,實質上都是在對一個現象或問題作深入剖析的方法訓練 。二十年來輔導學生 個案,經常需要藉由觀察與個別談話探索個案內心世界及問題行為發生原因 ,以 便給予個案適當的協助。這些經驗在研究者擔任主任工作,帶領同仁教學與訓輔 工作時,有很大的助益,它讓研究者知道以同理心去貼近人的內心的世界,再以 當事人的需求作為輔導的出發點,是協助一個人成長最容易的方法。前述經驗正 也是質性研究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

研究所選修質性研究課程,學習質性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讓研究者發現,現 象的背後通常都有非常個殊的情境與文化脈絡 ,了解通常需要藉由認識它的符號 系統,在貼近文化的情境之中產生,因此,質性研究者,需要放下固著化的思維、

習慣性的思考,學習不帶成見,客觀的去了解、觀察與分析,更能夠發現內在元 素的特質。這樣的體會,在行政工作與學生輔導上,有滿深切的印證。耐心的傾 聽、敏銳的觀察、從現象的象徵性系統去覺察,似乎是做質性研究最基本的知能 。 然而,從生命教育的教學中去探討教師宗教信仰的涉入情形,卻是一件不容易的 事,因為影響教學的因素太多,宗教信仰不是單一因素,而且宗教信仰牽涉到意 識型態的運作,不是那麼容易理解,所以,研究者抱持者「戒慎恐懼」的心態看 待自己的有限及研究的進行。

二、職務背景

研究者擔任教導主任職務 已經十年,從八十六年國內少數中等學校開始有一 些生命教育教學,雖然尚未推展到小學,研究者的學校就已經重視這個領域 ,經 常利用兒童集會及隨機教學的方式實施生命教育。二OO一年教育部推展生命教育 到全國各級學校,研究者帶領學校老師展開更多樣而豐富的生命教育學習 。九年 一貫課程公佈,學校本位課程被強調出來,因職務的關係,接觸學校本位課程發

展的理論及實地參與學校課程運作,對於課程發展的程序與內容,有粗略概念。

由於學校一向重視生命教育議題,教師也有共識這是一個值得耕耘的園地 ,因而 初步完成一至六年級生命教育課程架構及方案設計 ,並在校內執行。帶領同仁建 構學校本位生命教育課程的關係,讓研究者對生命教育議題有較高的敏感度與關 心,這樣的經驗,對本研究能夠從較實務的立場看待問題 。

三、研究者的信仰

研究者是皈依的佛教徒,對佛教教義及實踐的內涵有初淺的涉獵。和宗教結 緣的過程是非常特別的生命經驗。受到宗教啟示的感動,常常轉化為對工作和教 學的熱力。用平等的心看待萬生萬物、以慈悲心包容發生在身邊的一切事物 、相 信一切發生的緣起緣滅,是研究者的宗教信仰裡最精華的義理。佛教講「空性」,

其實就是一種「歸零思考」,屏除以「我」的角度或成見看待問題,反而更容易 看見事情的真相。做質性研究,非常需要把自己放在「未知」的基礎上、謙卑的 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去建構,所以願意以開放的心胸,盡量不抱成見的中 立態度,去關心不同宗教信仰教師的生命故事 ,並了解不同宗教信仰對老師價值 信念、意識型態產生的影響及其在生命教育 教學中運作的模式。

研究者對於本身信仰的涉入較多 ,較容易在佛教信仰個案教師的教學中 ,辨 識出宗教的成分,對其他宗教議題辨識的敏感度,可能不像佛教這麼強。而不同 宗教有不同的符號系統,無法以自己宗教的認知去做移植,所以和個案教師的確 認比對,就顯得相當重要。當然,透過閱讀及與個案教師深入的對話去了解他所 信仰的義理,也是必要的功課。

此外,研究者相當清楚,這個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討現象背後的影響因素 ,不 涉及價值的批判,也不是宗教好壞的比較,所以資料的搜集不從佐證某宗教良窳 出發,而是從教學中去發現受到教師宗教信仰影響的層面和程度有多廣多深 ,這

也是研究一開始,就要讓參與研究的個案教師了解的,以免個案教師因捍衛宗教 的情操而影響研究結果。

帶著自己的信仰做研究,其實並不全然是壞處,研究者認為,宗教之所以成 為信仰,往往是經歷了生命感動的過程 ,是深刻而且意義非凡的 ,這樣的體驗,

較容易同理他人的經驗世界,感受他所傳達的訊息,有助於理解不同信仰教師他 所堅持的是什麼。

貳、 研究者角色 一、研究工作上的角色

在這個研究裡,用到訪談、觀察的方式進行,研究者都以較超然的觀察者角 色做研究。訪談時,除了必要的引導外,自己不涉入情境,期能收集到最客觀的 資料。教室觀察,研究者也以旁觀者外顯性觀察角色進 入現場蒐集資料。

二、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關係

研究對象為研究者的同事及鄰近學校舊識,雖然有比較長期的工作夥伴關係 或同行情誼,但是真正在研究場域裡相見 ,彼此之間仍然有些心裡的障礙要克 服,比如說研究對象不習慣上課時有人在 旁邊觀察,尤其是「主任」長期性的在 教室裡「駐守」,是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因此,研究前不斷的溝通,讓研究對象 了解研究目的與流程、觀察訪談的內容、次數等,雙方面建立信任關係。尤其是 讓個案教師明白,當研究一開始,訪談他、觀察他的人是這個研究的「研究者」

而不是「主任」,所有的工作是針對這個研究之需要 ,所有的發現是做為這個研 究的結論,不會拿來做為教師教學評價或考核依據 。研究過程中,個案教師信任 研究者長年來在教育圈耕耘所累積的一些經驗 ,和研究者共同探討教學及學生輔 導上的問題,在不影響研究結果情形下,研究者都非常樂意提供一些協助,分享

教學經驗及心得,做為對個案教師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