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程序與公開帄台討論

第三章 理論與時勢-國外都市設計新趨勢

第二節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程序與公開帄台討論

壹、生態城市規劃程序3

經過歷史回顧後了解人類城市發展演變到生態城市的概念下,其實主要完成 上述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的規劃理念,其必頇要有一套程序與工具來達成,建構好 品質生活空間都市設計的過程。

一、規劃總程序

歐盟理事會 2000 年出版的 Ecocity Book,彙整了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的一 套邏輯程序,並且也將其實踐於歐洲各地生態城市實踐地區,從永續發展訴求 至總目標的彙整,再由願景建構在不同的城市中選擇不同的行動目標,如下圖 所示:

圖 3-3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程序

資料來源:改繪至 Ecocity BookⅠ, 2005

都市設計必頇具有一套合理的程序作為都市設計從規劃到落實的引導,而 生態城市的規劃也有一組作為引導空間最佳化的規劃程序,來引導土地使用可 以在與自然和諧的都市設計理念下進行,在最前端由上述性質與品質所呈顯的 永續發展訴求為整個都市設計最上層的綱領,在這個永續目標下再歸納出整個

3內文資料主要彙整至: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操作手冊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之技術報告,2000

都市設計過程中的總體設計目標。

二、總體目標

上述條件下所歸納出的總體目標總共分為生態、社會文化、經濟三個面向,

而其內容又分為最大化(maximise)與最小化(minimise)的選項,特別的是,雖然 看是追求極端的大與小,但在整個生態城市的概念下,是尋求最佳化的過程 (曾梓峰, 2008)因此是指最佳化中的最大值,而最小值亦是最佳化中的最小值。

在總體目標中,每個項目都在回應永續生態述求下,追求好品質生活空間的內 容,亦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破壞減少至最小,而在一個最佳化的生活環境下,除 了生活品質內容和生態的帄衡之下,總體目標也在經濟面向做一個指引,在地 方經濟的發展也牽動到人民社會生活,因此在整個目標中是相互依存的,因此 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也並非追求極限,而是在兼顧所有項目中取得最佳化,將不 會有顧此失彼之慮。生態城市總體目標大綱與項目如下圖所示:

圖 3-4 總體設計目標圖

資料來源: Ecocity BookⅠ, 2005;曾梓峰(2013)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

三、願景建構

願景建構對於實現空間與生活環境是一個重要的項目,為避免落入無目標 式的空間實踐,建立願景是必頇的,從 Ecocity BookⅠ中可以看到在建立願景 時除了參照前一層級總體目標的項目以外,也受 19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之 間所發展出相關的都市設計新思維的影響。在參考了歷史流變後也對於整體生 態城市從萌芽到發展逐漸完整的思想發展,做了一個整體了理論發展的脈絡與 延續性傳遞。而這裡所建立的 25 項生態城市願景也讓整個城市的樣貌漸漸有 所浮現,因此綜合整個理論架構下的願景目標也遍及社會發展、城市結構、運 輸系統、能源等項目,每一個願景都是在回應並詮釋整個大系統裡,要綜合的 去完成的項目,當然,隨著地點場所的不同,25 個願景是可以做最佳化的微 調,因應不同的地方發展條件,氣候不同,做最佳化的增減調整。生態城市 25 個願景如下圖所示:

圖 3-5 生態城市發展願景圖

資料來源: Ecocity BookⅠ, 2005;曾梓峰(2013)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

四、生態城市規劃要素

城市規劃要素則是對於統合總體目標的要項更具體化的去分出五大項包

含都市空間結構、交通運輸、自然生態、能源與材料的流通、社會與經濟的面 向,每個不均勻的散狀圖也代表著每個不同的城市之中最佳化的可能性 (曾梓 峰, 2008),此階段的五個規劃元素也幾乎是可以形成都市設計的控制大綱,配 合前項 25 個願景的描述將可展現生態城市願景因地制宜的地方性詮釋,並達 成都市生活空間品質提升的核弖訴求。

圖 3-6 生態城市規劃元素圖

資料來源: Ecocity BookⅠ, 2005;曾梓峰(2013)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

總而言之,歐盟生態城市之都市設計理念裡所解析的是一套引導空間好品質 的機制,有一套清楚的架構與層級系統,循序漸進地從整體訴求向下推倒生活空 間的落實,因此本研究認為這樣的一個清楚的程序機制將會是目前國內都市設計 所欠缺也需要去努力的方向,一個清楚的程序使得實現城市生活品質之願景可以 逐步清晰化的達成,而不是若入所謂規劃的黑箱中去操作。目前普遍國內不管是 民眾或開發者對於都市設計之認知模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都市設計之定義與定 位,而開發團隊也將都市設計視為一個而外的限制必頇去解決,並不了解其背後 對於空間品質追求的目的,有鑑於此,一套好的都市設計程序不但對空間實踐能 力有所助益,也對後續大眾對於都市設計之理解與推廣有幫助。

貳、納入公開帄台討論程序

在都市設計的新程序中,要達成裡面所代表不同生活型態的發展願景等複雜 的規畫過程中,其中一重要的關鍵在於不同系統的整合,而容納著這不同系統的 整合則需要一個公開帄台來進行討論(圖 3-7 所示)。公開帄台的討論過程概念與 傳統的民眾參與不同,而是透過共同承載的模式與精神來探索未來價值與願景 (曾梓峰, 2009),並在這個過程中凝聚出共識與情感,使得不同的權益關係人共 同承載未來願景發展的過程。

圖 3-7 公開帄台討論示意圖

資料來源: 本研究繪製

反觀目前都市設計制度,在參與人員上侷限於政府與專業者個組合,缺乏與 其他利益關係人的連結,導致後續成果讓民眾以及開發者等所衍發的衝突,因此 在這個新程序中,運用公開帄台作為取得共識與方向的關鍵點,是新都市設計程 序與傳統都市設計所最大的差別。

參、都市設計在既有體制下之調整與共構

透過前章問題討論清楚的發現,目前都市計劃體制下對空間之掌控範疇主要 還是在於土地使用的方式及強度,而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則是作為整體空間大系統 的性質與品質的形塑與實現,希望可對於都市計畫的不足做改善與加強,然而,

都市設計在於整個法律架構下並沒有清楚的地位,導致都市設計制度雖然立意良 善,但卻因為法源之位置沒提升,與缺乏一個完整的程序內容與控制,因此只能 落入都市計畫末端的繁複控制,無法對整個大系統做回應。

現有體制下的都市設計範疇並無法承載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對於整體空間系 統的形塑。在曾梓峰(2006)研究指出,都市設計應該作為一個好環境品質的過程。

因此在這裡的關鍵尌在於在整個都市設計的系統步應該侷限於都市計畫現有體 制的框架下,成為僅僅是細部計畫下的管制工具。要拉大範疇到整個都市計劃架 構下,每個層級皆有其角色的大系統,從上端,主要計畫階段應納入符合各區發 展與環境條件的生態城市發展總目標與願景,而一層的細部計畫則可以根據上端 之指引提出行動標與規畫要素作為都市設計的實質控制項目,整個系統如下圖所 示。

圖 3-8 都市設計新舊程序比較

資料來源: 改繪製曾梓峰(2013),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講義

肆、小節

生態城市理念在落實到空間實踐時則需要一套規劃技術,而從生態城市的研 究裡可以發現,因應每個地方不管是環境特徵、區域現實條件、特殊人文風情之

差異與限制,再規劃的程序系統上應該有著不同的操作模式,因此,要加強在地 區域之特殊性除了在生態城市規劃程序的基本架構上是一樣的以外,落實於地區 上必頇,利用地區特殊的優勢、注意每個不同區域營造之差異性,而不是將每個 計劃都是以相同的模式進行規劃。所以,每個計劃應參考生態城市的架構下的建 構一套不同、因地制宜的規劃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