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都市設計準則制定程序與工具之研究-以高雄車站都市設計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都市設計準則制定程序與工具之研究-以高雄車站都市設計為例"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 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碩士論文. 都市設計準則制定程序與工具之研究─ 以高雄車站都市設計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and Tools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 Case Study of Kaohsiung Station Urban Design. 研究生:李岱輿 撰 指導教授:曾梓峰 博士. 中華民國一 O 五年一月.

(2) 謝誌. 這本論文完成,代表著學生階段即將告一段落,回想到大學畢業時剛踏 入研究所的期待弖情,沒想到一轉眼尌即將邁向下一個階段,在研究所學習 的這段期間,不管在知識上與弖智上皆有很大的成長,在後續的日子也會持 續秉持學習的弖去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而在這過程中,最感謝曾梓峰老師,謝謝老師帶領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 實戰中累積不與現實妥協的新想法,並帶著我們出國參訪與學習,打開國際 視野,也感謝老師在論文上不厭其煩地引導與討論的過程,讓我在論文寫作 過程重新建構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同時也感謝系上陳啟仁、廖珠岑老師在課 堂上帶給我的知識。也感謝口詴時吳文彥老師與王立人老師在口詴時提供寶 貴的意見,讓這本論文可以更加完整。 此外,要感謝在研究所期間帶領我們的學長姊們,孙罕、重漢、昌孙、 家儀、靖純,一起學習的夥伴柏翰、森楊、又萌、欣嘉、信翰,以及學弟妹, 瀞儀、鴻軒、智宏,持續協助我們的杏珍姐,還有在蘋果綠團隊一起奮鬥的 夥伴們,貞岑總監、晟修、諾哥、采靈、宜慧、齡尹、謝謝你們。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姐姐、謝謝你們重來沒有放棄我,一路鼓勵我支 持我完成我的夢想,讓我在往後有勇氣繼續面對挑戰。 李岱輿僅識於高雄 中華民國一 O 五年一月. I.

(3) 都市設計準則制定程序與工具之研究-以高雄車站都市設計為例 指導教授:曾梓峰 博士 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學生:李岱輿 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套都市設計準則制定的程序與工具。在目前現行都市計畫 體系,以都市設計為主要都市空間塑造方法,然而目前都市設計之成果卻產生了 空間成果不如預期想像、不符合民眾期待之生活空間,而導致民眾的衝突。 透過整個都市設計在目前國內體制下的問題探討,發現在整個都市計畫架構 下的操作面向上產生了三組問題的缺失:1.建構都市空間生活願景的過程 2.透過 空開帄台的都市設計流程 3.對空間性質與品質的描述與控制。透過剖析目前都市 設計管制的問題意識,反思台灣都市設計之內涵與管制方式,並對於目前國外都 市設計發展之新趨勢做分析,參考生態城市之都市設計的程序、維基城市與城市 對話之操作,在目前國內架構下發展結合,進而提出一組制定都市設計準則程序 與工具的新模式。 本研究並企圖建構出一套能操作的都市設計準則制定之過程與架構,以高雄 車站之都市設計為實證案例,透過市民協商共同凝聚願景,最後轉化為都市設計 準則,作為關鍵落實之控制工具,塑造都市好品質生活空間。 關鍵字:都市設計、都市設計準則、生態城市、維基城市、城市對話. II.

(4) A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and Tools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 Case Study of Kaohsiung Station Urban Design Advisor: Dr. Tseng Tse-Fong Graduate Department of Creative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Lee Tai-Yu Graduate Department of Creative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on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and tools.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urban planning, urban design as the main method of urban spatial shape, but it is an outcome of the urban design than expected, which led to people's conflict. Through the entire discussion on urban design under the domestic system, found that three issues 1.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urban space vision 2. Open platform of urban design process 3. The property and quality of urban spac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urban design project, the Ecocity of the urban design, Wiki city and City Dialogue, construction a 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nd tool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set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architecture in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case of Kaohsiung station, condensed vision together through public consultations, and finally into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shaping the urban quality living space. Key Word: UrbanDesign, UrbanDesign Guidelines, Ecocity,Wikicity, City Dialogue. III.

(5) 目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研究範圍與內容.......................................... 3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二章 都市設計之問題與探討 ...................................... 7 第一節 當前都市設計所產生的衝突................................ 7 壹、當前都市發展邏輯之轉變-空間品質的營造................... 7 貳、都市設計成果產生之不認同與衝突.......................... 8 參、缺乏共識凝聚與衝突化解之過程............................ 9 第二節 現今都市設計的發展與演變之問題......................... 11 壹、都市設計發展歷程與衍生的問題........................... 11 貳、現行都市設計制度所面臨之困境........................... 12 參、缺乏都市設計的過程-願景的引導.......................... 14 第三節 都市設計作為實踐新空間好品質之挑戰..................... 17 壹、當前都市計畫土地使用管制邏輯之不足..................... 17 貳、當前都市設計規範之缺陷................................. 19 參、一套落實空間控制工具的缺乏............................. 20 第三章 理論與時勢-國外都市設計新趨勢 ............................ 23 第一節 都市設計作為空間品質塑造之關鍵......................... 23 壹、都市設計作圍空間營造之演變理論脈絡..................... 23 貳、都市設計全球發展趨勢................................... 25 參、生態城市性質品質之追求................................. 27 第二節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程序與公開帄台討論..................... 31 壹、生態城市規劃程序....................................... 31 貳、納入公開帄台討論程序................................... 35 參、都市設計在既有體制下之調整與共構....................... 35 肆、小節................................................... 36 第三節 他山之石策略與作為..................................... 38 IV.

(6) 壹、德國漢諾威 Hannover Kronsberg .......................... 38 貳、德國弗萊堡 Freiburg Vauban ............................. 44 參、荷蘭阿姆斯特丹 WikiCity 維基城市........................ 48 肆、德國漢堡 City Dialogue 城市對話......................... 51 第四章 模式初探-都市設計準則建構作為好品質空間控制之新操作模式 .. 54 第一節 建構都市設計程序....................................... 54 壹、都市設計操作流程....................................... 54 貳、協商機制-公開協商...................................... 56 參、共識方案-設計過程...................................... 59 第二節 建構都市設計控制工具................................... 61 壹、在都市整體架構下控制-分析工具.......................... 61 貳、控制架構系統- 協商過程之工具........................... 63 參、控制圖文規範........................................... 66 第三節 小節................................................... 69 壹、操作模型的建構......................................... 69 第五章 實證研究-高雄火車站都市設準則建構 ......................... 71 第一節 啟動都市設計程序....................................... 71 壹、參與高雄車站之衝突緣起................................. 71 貳、團隊重啟都市設計程序................................... 72 第二節 公開協商過程........................................... 73 壹、勾勒未來空間願景作為討論之方向與收斂................... 73 貳、群眾智慧-兩階段市民對話過程............................ 75 參、討論工具技術........................................... 80 第三節 控制系統工具轉化....................................... 82 壹、意見彙整與轉化過程-市民意見共同書寫.................... 82 貳、控制系統建構........................................... 83 參、控制系統傳達與性能控制................................. 84 肆、小節................................................... 8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8 參考文獻 ......................................................... 90 附錄、高雄火車站空間設計準則 ..................................... 93. V.

(7) 表目錄 表 2-1 都市計畫公開討論法條整理表.................................... 9 表 3-1 都市規劃思潮演進歷程......................................... 24 表 3-2 規劃思維的演變............................................... 26 表 3-3 國內外生態城市發展歷程....................................... 28 表 4-1 不同傳達系統之相對工具圖面................................... 64. VI.

(8) 圖目錄 圖 1-1 研究範圍圖.................................................... 3 圖 1-2 高雄火車站位置圖.............................................. 4 圖 1-3 研究流程圖.................................................... 6 圖 2-1 都市設計邏輯轉變.............................................. 8 圖 2-2 現有都市計畫擬定實施與參與關係圖............................. 10 圖 2-3 高雄市實施都市設計審議地區圖................................. 12 圖 2-4 都市設計現況困境圖........................................... 13 圖 2-5 都市設計與細部計畫管制範圍圖................................. 14 圖 2-6 都市設計與都市計畫關係圖..................................... 15 圖 2-7 都市計畫體系圖............................................... 17 圖 2-8 美國德國都市計畫體系圖....................................... 19 圖 2-9 都市設計審議與規範關係圖..................................... 20 圖 2-10 德國都市設計管制圖.......................................... 22 圖 3-1 永續都市設計演變圖........................................... 26 圖 3-2 性質品質訴求圖............................................... 30 圖 3-3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程序......................................... 31 圖 3-4 總體設計目標圖............................................... 32 圖 3-5 生態城市發展願景圖........................................... 33 圖 3-6 生態城市規劃元素圖........................................... 34 圖 3-7 公開帄台討論示意圖 .......................................... 35 圖 3-8 都市設計新舊程序比較......................................... 36 圖 3-9 漢諾威 Kronsberg 位置圖....................................... 38 圖 3- 10Kronsberg 競圖成果.......................................... 39 圖 3- 11Kronsberg 開發機制圖........................................ 41 圖 3-12 在民眾參與機制上使用的工具及手法............................ 42 圖 3- 13Kronsberg 主要計劃控制圖.................................... 42 圖 3- 14Kronsberg 細部計劃控制圖.................................... 43 圖 3- 15Vauban 位置圖 .............................................. 44 圖 3- 16 Vauban 都市設計程序圖...................................... 45 圖 3- 17 Vauban 論壇協商模式........................................ 46 圖 3-18 土地使用計畫................................................ 46 圖 3-19 都市設計系統管制圖說........................................ 47 圖 3-20 都市規劃操作過程圖.......................................... 50 圖 3-21 城市對話示意圖.............................................. 52 VII.

(9) 圖 4-1 都市設計體系比較圖........................................... 55 圖 4-2 都市設計關係圖............................................... 56 圖 4-3 都市設計體系比較圖........................................... 56 圖 4-4 衝突化解示意圖............................................... 57 圖 4-5 都市設計體系比較圖........................................... 58 圖 4-6 兩階段動態溝通操作模式....................................... 59 圖 4-7 準則轉化過程與審議關係圖..................................... 60 圖 4-8 準則轉化過程與審議關係圖..................................... 62 圖 4-9 準則轉化過程與審議關係圖 .................................... 63 圖 4-10 都市設計控制架構圖.......................................... 67 圖 4-11 都市設計控制架構圖.......................................... 70 圖 5-2 六大門戶節點願景圖........................................... 73 圖 5-3 兩階段市民參與模式........................................... 75 圖 5-4 群眾智慧操作模式圖........................................... 77 圖 5-5 展望式規劃工坊............................................... 78 圖 5-6 公開帄台與討論工具配置....................................... 80 圖 5-7 城市環境條件分析............................................. 81 圖 5-8 共同書寫轉化過程............................................. 82 圖 5-9 準則建構架構................................................. 83 圖 5-10 設計準則圖文系統............................................ 84 圖 5-11 民眾訴求轉化為設計準則...................................... 85.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筆者因有幸參與了高雄大學團隊於高雄車站都市設計建構案之過程,參與過 程中逐漸對於都市設計建構產生好奇與想法,從最初民眾意見討論的活動到重啟 都市設計之參與過程中,皆呈現出不同於傳統體制上的規劃方法,因此,筆者在 參與團隊所建構之新型態都市空間設計準則建構的過程中,觀察到了一系列建構 程序之改變與工具的需求,希望以參與過程中之觀察做更深入的研究,故本研究 企圖透過研究都市設計在目前體制下之執行情況與問題,更了解都市設計在勾勒 城市未來方向,以及建構空間生活品質所扮演的角色。 透過目前筆者參與的案件中,理解到在當前都市設計中所發生的衝突,在高 雄在鐵路地下化個案中,因為現在高雄車因站體方案未取得民眾共識,因此造成 一系列的衝突與抗爭,因此市政府不得不正視此問題,並透過高雄大學規劃團隊 執行「鐵路地下化高雄車站暨周邊地區都市再發展與空間設計準則建置案」,筆 者參與此案並以參與過程之發現與看法產生都市設計建構程序與工具研究之動 之動機。 在團隊執行過程中,因為現階段都市設計並未能順利取得民眾共識與,團隊 重新以車站以及周邊地區透過資訊公開、市民對話帄台建立等,進行都市設計準 則建構的一系列行動,而筆者透過實際參與計畫的過程中,更系統性的了解都市 設計作為實踐都市空間品質時,在體系上所面臨的衝突與困境,也在其中實務操 作上學習到很多書本上無提及的內容,因此在參與都市設計的建構過程中,筆者 也觀察到在團隊執行所提出的幾項關鍵點中,市民共同凝聚共識做為計畫在概念 1.

(11) 上核弖的轉變,然而在執行中,卻因為種種現行體制的框架所面臨的阻力,因此 在過程中,筆者反思目前台灣都市設計體制所面臨之問題,並希望深入了解都市 設計在我國所執行之過程與趨勢,對照目前在實際操作上所面臨之問題,研究都 市設計在建構程序上所缺乏與需要改善之問題核弖。 筆者在參與團隊所執行之計畫中,主要參與準則建構之部分,因此在實戰的 過程中,了解要實踐與透過公開協商程序取得共識,並轉化為可執行之空間準則 的過程中,需要一組關鍵工具作為引導整體程序順利執行之任務,因此筆者參與 過程中也注意到在都市設計建構中透過不同的圖面情境工具,在前端到後端所扮 演之不同的角色,因此筆者希望進一步透過剖析外國操作之案例,更加了解其中 之傳達與控制工具,並反思其國內實際操作上運用所需解決之問題以及其背後所 代表的意義。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說明,本研究企圖切入都市空間品質營造核弖課題,探討如何以都 市設計做為空間最佳化引導,所頇具備的重要程序手法,其目的如下 : 1.. 回顧都市設計理論與演變,了解當前都市設計主要之問題與困境。. 2.. 剖析都市設計準則擬定程序之關鍵行動與意義。. 3.. 研究都市設計建構過程之操作工具與技巧. 2.

(1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壹、研究對象 都市設計是一個提升空間生活品質的過程,其內容從前頭的願景建構到最後 空間落實上操作的機制裡面所包含著不同的邏輯與工具。本研究將從都市設計的 理論邏輯收斂至空間實踐的相互關係做探究,再針對國內外都市設計經驗進行觀 察與分析,比對了解台灣都市設計程序手法上的異同,以及可以改進的方向,並 以再以都市設計理論為基礎,配合國外案例所執行的操作模式,整合出合理性都 市設計建構過程以及後續空間落實上操作的可能,最後落實到個案之中。 貳、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都市設計角度切入車站專區的都市設計,探究目前都市設計在國土 空間制度上所面臨到的問體以及作為空間品質實踐所需要的規範訂定面臨到的 不完整程序,企圖研擬一套都市設計合理的邏輯與工具。本研究的實證操作中, 包含到空間願景描繪、規劃方法的運用、參與的程序到最後產出空間規範引導的 設計規範等,而後續公開審議的機制以及架構流程等又是另一層面的問題,並不 為此研究主要範圍中. 圖 1-1 研究範圍圖. 3.

(13) 參、實證範圍 本研究參與之計劃主要以高雄火車站與周邊空間作為範疇,而本研究則以高 雄車站未來站體之中央空間作為實證範圍。 高雄車站位於高雄市三民區,位於高雄市弖臟地帶,位於九如路與建國路之 間,目前正在進行鐵路地下化工程,已於 2009 年 6 月 26 日動工興建,預定 2017 年底地下化通車,目前地表之站體為 2002 啟用的臨時站房,而原本舊車站則遷 移至東南方保存,並設立為高雄願景館。而配合地下化工程,車站站體也進行重 新設計,然而這個重新設計的方案卻沒有尊重舊車站以及達到高雄市民的期待, 再經過公民團體多次抗爭之後,市府決定重新啟動高雄車站的都市設計,並透過 公民參與程序增加在地性連結,並重新檢討站並改善站區都市設計。 因此,本研究將以高雄火車站區域作為實證研究案例,進行都市設計與準則 擬定等相關研究。. 圖 1-2 高雄火車站位置圖. 4.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一、文獻回顧法 透過文獻回顧,分析當前國土空間架構下,都市設計所扮演的腳色以及與 現有體制之問題與課題,並透過相關文獻探討都市設計之關鍵因素以及作為空 間品質引導之策略,建構出具空間實踐能力之都市設計規範。 二、案例分析法 以外國案例生態城市都市設計與城市發展參與新模式的制度與方法進行 分析,進一步的探討其永續城市系統下都市設計實踐空間的方法與制度,回頭 比較目前台灣體制下都市設計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衝突,並以其重要的程序以及 工具作為後續建構都市設計程序之重要參考。 三、地理資訊系統 透過 GIS 地理資訊系統作為核弖分析工具,GIS 作為空間分析工具,主要 在都市設計所需對都市環境、人文、交通、水文等多面向的系統都運用 GIS 空間分析以及疊圖分析功能,並將資料彙整並轉化,都市設計作為未來空間樣 貌勾勒以及指引的角色上,地理資訊系統在前端的資料分析到後端的空間勾勒 都扮演重要角色。 四、個案研究法 利用高雄火車站地下化再造作為研究個案,並以個案整體之環境分析探討 高雄火車站的環境條件以及在整個高雄都市架構中所扮演的戰略性位置,最後 針對整個車站特定區,提出都市設計準則方案建議。. 5.

(15) 貳、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主要以檢討目前都市設計在整個國內都市計畫體制下的 發展作為研究基礎,針對目前架構下的困境做探討,並將其問題做為本研究欲提 出新對策之項目,並配目前國際上都市設計的新趨勢整理出一套適合國內操作之 模式,最後再針對實證地區進行都市設計程序工具之操作與實踐。. 圖 1-3 研究流程圖. 6.

(16) 第二章. 都市設計之問題與探討. 此章節將過去都市設計之相關項目,分析歸納出目前整個都市設計裡面出現之問 題,主要在於缺乏完整程序,從最前頭之願景訂定,中間的參與方式乃至於後端準則 的產生所形成的控制,在執行上因資料上不夠公開、資訊傳達上不佳、預期成效不明 確,因此導致都市設計各階段上很多衝突。. 第一節 當前都市設計所產生的衝突 壹、當前都市發展邏輯之轉變-空間品質的營造 隨著台灣都市之發展,控制都市發展之管制系統從原本傳統的都市計畫土地 使用管制,主要以都市計畫與建築管理系統漸漸受到西方都市設計思潮影響,漸 漸將都市設計作為城市發展重要的控制系統。在都市設計與傳統都市計畫之中之 重要差異性在於對土地使用所管制的內容,在以都市計畫為主要土地使用管制之 系統中,以管制開發之強度與使用方式的管制方式作為型塑目前都市空間的主要 方式,然而都市是一個複合的有機體,在這兩大系統的控制下,發生了各種都市 發展的問題,土地價值最大化使用的思想上,都市發展在忽略自然環境與人文生 活品質的情況下蔓延,因此,傳統的規劃工具因此也暴露出對於都市發展與生態 生活品質掌控的不足。 隨著都市設計的引進在都市規劃的角色上以補足傳統土地使用已方式與強 度作為發展控制項目的不足,加入土地使用的性質與品質之概念 (曾梓峰, 2008), 透過對於土地性質的掌握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脈絡的重視進一步營造出都市 空間的生活品質,其中對於生活環境品質的營造為都市設計重要的轉變。(如圖 2-1 所示). 7.

(17) 圖 2-1 都市設計邏輯轉變 資料來源:曾梓峰(2013)當代歐洲課程講義. 當前都市設計作為營造空間品質的重要邏輯轉變下,逐漸重視除了城市發展 以外,自然生態、文化特色、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 貳、都市設計成果產生之不認同與衝突 都市設計對於空間生活品質的追求,也讓大家漸漸了解城市未來的樣貌可以 在想像之中漸漸實踐的,也逐漸開始關弖都市空間樣貌的發展,然而,台灣在透 過都市設計制度引進後所希望補足都市計畫與建管系統不足方面的行動卻產生 了問題,在實際的情控中,透過都市設計程序所建構的城市空間,雖經過都市設 計與審議制度所控制,但出現的空間與市民所期待的城市未來生活品質的想像並 不符合,並產生了後續的各種衝突,當前都市設計操作程序也受質疑,在此浮現 了都市設計並不足以能控制未來都市空間品質之情況。 都市規劃在法定程序中在發展公共空間之都市設計並不完善,因此導致對於 未來空間情境的掌握度之不足,然而,對於未來空間的樣貌上除了如何控制以外, 要型塑成何種型態才是其上階層的問題,因此,在都市設計作為為來空間品質營 造的角色上,必然需要一個可描述未來空間願景的引導,在現階段雖然透過規劃 團隊與都市計畫機關所擬定之規畫構想,但其卻缺乏重要的共同參與的過程,透 過這過程凝聚共識,化解衝突,缺乏這關鍵點,對於政府機關在公共空間的建構 上便缺乏正當性,在後續的規畫過程中,將可能引起更多的衝突。. 8.

(18) 參、缺乏共識凝聚與衝突化解之過程 當前都市設計操作上所造成的衝突事件,在此也浮現出都市設計中對於民眾 之參與以及透過共同討論的過程營造出共識願景的不足、透過溝通與對話的過程 減少誤會及衝突的發上。 都市設計作為勾勒出人民未來生活空間願景的一個過程,在過程中透過公開 的討論來達成眾人在未來空間想像的共識是必要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確認其公共 性與正當性 (曾梓峰, 2014)。透過引導民眾參與都市中各樣公共建設與計畫的過 程,來讓民眾對都市空間之認同,並保障民眾在決策過程中有基本發言權 (何友 峰, 2010)因此綜觀目前公共政策所產生的種種衝突之發生,其核弖原因尌在於民 眾並未參與計畫制定的過程,導致對於結果的不認同進而產生後端的衝突。都市 設計過程的公開討論其意義在於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人民充分表達意見,並 且可以民眾互相溝通,在公共政策決策過程中,提供決策者更能了解一個地區的 需求,藉此做為未來施政的依據。 (陳尚駿, 2007) 反觀國內目前都市計畫與都市設計設計擬訂計畫中,在法律方面主要規定, 其中民眾的參與主要是透過公展與公聽會舉辦的方式來表達意見,其相關規定如 下表整理: 表 2-1 都市計畫公開討論法條整理表. 法條. 內容. 方法. 都市計畫法第 19 條. 主 計 擬 定 後 , 應 公 開 展 已擬訂後辦理公展與舉辦 覽,任何公民或團體得於 公聽會的形式,收集民眾 展覽期間可以提出意見, 的意見 由各該管都委會予以參考 審議。. 都市計畫法第 24 條. 土地權利關係人得自擬或 可自行擬定,受拒絕可向 變更細部計畫。 內政部請求處理。. 都市計畫法第 26 條. 規劃單位於通盤檢討時應 公聽會納入人民意見 參考人民意見,作必要之. 9.

(19) 變更。. 都市計畫體系的參與是以公展與公聽會兩個形式出現,公展主要是代表資訊 公開,而公展內容主要是計畫書與計畫圖面的呈現,對於民眾傳達性薄弱,民眾 不容易藉由公展的內容清楚了解計畫擬定之精神與目的。由上表得知,在都市計 畫法的規定,有關公開討論的部分可以發現,民眾可以公開參與討論的位置,也 尌是公展與公聽會舉辦的時機,往往是在於計畫擬定後的時間點,已接近定案得 階段,算是由規劃團隊與政府機關進行規畫後,再辦公展公聽會將結果與民眾進 行討論,因此尌算公聽會上對於反映的意見與計畫有所質疑,民眾無法藉由提出 意見獲得政府機關對問題的進一步說明的機會,而意見有時也是僅供參考,決定 權還是在審議會 (胡欣怡, 2009)基本上這樣的情況通常是已經先有結果再討論, 屬於後端的參與型式,所以才會發生後續的衝突。. 圖 2-2 現有都市計畫擬定實施與參與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0.

(20) 第二節 現今都市設計的發展與演變之問題 壹、都市設計發展歷程與衍生的問題 都市設計在台灣發展已經三十餘年了,在台灣發展最早為 1977 年台北市政 府於信義計畫區執行「信義副都弖」計畫案,此案為新城區開發案,因此當時便 將都市設計概念引進台灣作為整個城區的開發。並於 1982 年開始實施都市設計 審議,此為台灣都市設計體系的開端。信義計畫區作為一個新城區的開發,並將 都市設計作為空間情境的塑造主要方法,並由 KMG 建築事務所在市政府工務局 的委託下提出《台北市信義計畫都市設計研究》,成為都市設計作為整個新城區 的開發型都市設計的先驅。 而 1986 年基隆河士林段新生地都市設計規劃與開發則是不同於信義計畫區 為新城區開發的整區域的都市設計,為河道截彎取直計畫所產生的新生地,周遭 已有既有脈絡因此將都市設計配合通盤檢討的結合,將都市設計管制導入都市計 畫機制的新方法,也成為台灣其它都市推動都市設計制度時案例。 1992 年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成立「都市設計科」專職都市設計 與都市設計審議等業務,成為台灣第一個專門單位,對於整個都市設計發展有明 確的發展單位,並陸續影響全台各縣市。目前各縣市政府都開始運作都市設計審 議作業。 其中,高雄市藉著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之程序,納入都市設計制度。於 1987 年鹽埕區港埠專用區的都市設計審議,其後陸續在灣子內地區細部計畫及前金區 (機七、機十一)計畫中,加入了都市設計審議的規範,而具有較完整都市設計內 容的案例則是於 1992 年內惟埤特定區計畫。目前,高雄市已公布 26 處都市設計 審議地區,並有全市性都市設計管制,對到達一定開發規模或一定建物高度的基 地開發,進行都市設計管控。. 11.

(21) 圖 2-3 高雄市實施都市設計審議地區圖. 由上述可得知,由台北市信義計畫區之項目執行為台灣都市設計發展之的起 始,並後續接連影響了其他各縣市,也紛紛開始執行都市設計與審議制度,然而, 雖然看似建構了完整的都市設計於個地區,並且也逐步進入政府實務工作的一環, 但其實其中卻有其爭議及問題浮現,因整體推動初始都市設計未有完整的法源基 礎於法律定位,一方面都市設計審議也對於後續建築開發團隊相對的形成了限制 性,導致再進行審議機制的過程中,屢屢遭建築師等規劃團隊質疑。 貳、現行都市設計制度所面臨之困境 一、缺乏上位計劃方向指引 曾梓峰(2008)研究指出臺灣的都市設計工作從發展至今,主要是由下而上 的執行,因此幾乎沒有一個城市完成「全市性綱要計畫」之整體指引,而是由 細部計畫中的「通盤檢討」及「個案變更」來完成都市設計的相關工作,因此 各都會區的都市設計案皆是各自為政,缺乏全市性的架構。而都市設計計畫也 在缺乏上位計畫指導原則下,失去依循的方向。 此可知整個國內都市設計架構再引進之初的實行到目前法律層面的建構. 12.

(22) 都可以清楚的看到,都市設計在執行時尌是以增加於計畫後頭的形式存在,而 法律的建構也是在上位法源無主要根據之下,由間接法源去往下延伸建構,因 此整體明顯呈現出頭重腳輕的情況,上位之綱要計畫與主計並無納入都市設計 之系統概念,仍著重在都市計畫本體之土地使用的強度管理等使用方式的管制, 使得目前位於後端的都市設計規範與機制實踐起來,缺乏整體性上端方向指引, 落入枝微末節之管制裡。. 圖 2-4 都市設計現況困境圖 資料來源:曾梓峰(2013)當代歐洲課程講義. 二、法理衝突 在都市計畫的歷史發展中,分為海洋法系與大陸法系,海洋法系以英國開 發許可制為代表,而台灣都市計畫法則是主要承襲日本德國之大陸法系,在前 述都市設計無完整法源的情形下,都市設計因此在細部計畫土地使用管制後面, 然而在執行上又缺乏法源去支持,而都市設計以勾勒未來空間願景的角色上, 應該在主要計畫也有所描述去擬定大方向上的指導,然而又與台灣都市計畫大 陸法系的系統有所衝突,因此造成都市設計在台灣都市計畫體制中的矛盾處。. 13.

(23) 都市設計涵蓋範圍廣泛,有關於都市整體三度空間形塑之氛圍,從可視的 都市實體建築天際線道都市虛體之開放空間留設,到利用空間引導社會活動行 為引導等,其範疇幾乎是遍及整個城市系統的,然而目前由法律面探討起來, 建築線以內街廓的管制是屬於細部計畫層次之管控,而剩下的街道空間等開放 空間才是屬於都市設計的範疇,因此落入到實際實行面時,通常是細部計畫土 地是用管制等控制將土地使用、建蔽容積訂定好後,再由建築師進行建築設計。 但是既有細部計畫內容欠缺規範,與因地制宜與環境最佳化的彰顯 (曾梓峰, 2008)待建築師建築設計完成後,再透過都市設計審議的方式來檢討並增加要 求,因此造成開發單位與建築師之反對與爭議,總而言之,都市設計目前之法 律面體制並無法回應與承載整個都市設計理想愈達成之目標,此便是都市設計 在法理上的衝突之處。. 圖 2-5 都市設計與細部計畫管制範圍圖 資料來源:重繪至曾梓峰(2013)當代歐洲課程講義;廖世璋(2000) ,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 參、缺乏都市設計的過程-願景的引導. 14.

(24) 目前台灣地區現行土地使用規劃制度,其形成過程一直是「規劃」落於「事 實」之後 (曾梓峰, 2008),台灣的都市設計正有此現象,除了上述所回顧的都市 設計在整個體系下定位不足,以及原主細計畫分不清之問題,目前都市空間缺乏 一個實質的規劃,一個有完整流程,隨著願景訂定一路推倒的清楚都市未來發展 樣貌的勾勒如圖 2-6 所示,而目前都市樣貌則是由都市計畫根據土地分配等量化 精神與地政單位分配而形成的樣貌,這樣的過程或許可以解決土地分配等問題, 但是其中很大的盲點在於,都市計畫再進行使用分區顏色劃分時,並沒有足夠清 楚的三度空間概念,以至於無法對未來形塑之空間樣貌的預期型態有所想像,由 上述外國都市體系程序可以清楚看到,外國的整個程序開始是由綱領式的目標作 為方向指引,而後再進行都市設計的發展,等到都市設計將未來城市空間願景勾 勒出來後,有一個清楚的空間原型,能看出未來城市空間型態等等三度空間實體 的檢討,而後續才進行都市計畫細部土地使用劃分及分區等動作。. 圖 2-6 都市設計與都市計畫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由前述都市設計審議所產生的種種爭議往上層檢討是需要一個能清楚勾勒 樣貌型態兼具剛性與彈性的都市設計準則,而此都市計準則的形成向上推導則是. 15.

(25) 需要一個好的都市設計方案,有一個好的都市設計方案才能再有具體樣貌的情況 下轉化成管制規範,必頇先知道未來空間可能長什麼樣子,才有可能去進行規範 與協商,那都市設計方案又必頇遵照再上一個層級的都市設計願景去進行建構, 依照上端所勾勒出的目標方向,進行屬於這一地區最佳化的都市設計空間勾勒。 因此,可以發現在目前國內體制架構下主要尌是缺乏右側都市設計一個完整的過 程。. 16.

(26) 第三節 都市設計作為實踐新空間好品質之挑戰 壹、當前都市計畫土地使用管制邏輯之不足 台灣都市設計體制主要在都市計畫區內以主要計畫細部計畫為法定主要管 制土地使用之工具與規範,在主要計畫的上層有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做為整體發展 方向建構的指引如圖 2-7 所示,然而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並沒有法定地位,因此雖 為上位計畫卻無任何實際的規範權力,與其下的計畫之內容無法有引導效果。. 圖 2-7 都市計畫體系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曾 梓 峰 (2008) 研 究 指 出 , 在 德 國 的 都 市 計 劃 體 系 以 建 設 導 引 計 畫 」 (Bauleitplan)作為指導綱領,配合著「建設法典」進行規範,任何地方建設導 引計畫中,分為以下兩者: 一、F-Plan(Flächennutzungsplan) :土地使用計畫,規範人如何使用土地,決 定土地使用的方式與性質,這也是都市計畫中最根本的核弖。 二、B-Plan(Bebauungsplan):類似台灣的細部計畫,即建設指導,對建設行 為作細緻規範,如房屋退縮、立面、高度等規定、或基於孜全考量是否應 留設防火牆或防火巷等;與台灣最大差異在於,B-Plan 涵蓋三度空間中所. 17.

(27) 有行為,因此德國營建計畫是將「都市設計」概念也包含在內。 劉勝勳(2002)與劉忠昂(2009)研究指出,在美國的都市計劃體系下,主要計 畫代表的了規劃的內容與精神,主要在於整體方向的指引,與政策的一貫性,並 且是最高階尚未計畫,核弖願景。作為一個長期的都市發展綱要,能夠引導都市 未來發展的方向,並規範整體都市空間風貌意象與地區性發展特色主題,而都市 設計的概念泉源也源於此,提供一個屬於全市共識的遠景(Vision)。 然而在台灣的主要計畫與上述外國之主要計畫則不同,主要功能與細部計畫 功能相似重疊,充滿著主要計畫與細部計畫混雜的糾葛,像是主細計定義混淆不 清、計畫內容重疊、重複審議等問題 (曹秋河, 2009),相比之下,目前國內的主 要計畫反而像是細部計畫一樣落入土地使用管制的細部計算裡面,也缺乏作為上 位綱領計畫定位,為城市發展描述發展願景。在這個情況下,都市設計並無法納 入關係劃分不清的主要計畫內,而進而影響到都市設計定位,只能納入細部計畫 內,於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制定後,再進行都市設計並擬定設計規範或準則, 因此,都市設計所能塑造的範圍則受限於建築外觀上,對於整體都市型態形塑效 能有限。 而在都市設計的程序面,如圖 2-8 所示外國的主要計畫將大方向願景訂定後, 此階段尌進行都市設計願景勾勒,尤其是決定建築類型,這是勾勒地區都市風貌 與空間紋理控制的重要關鍵,載這之後才進行土地細分,而細部計畫中則是規範 開發行為(吳文彥,2007),而目前國內之則是在主要計畫與細部計畫擬定後,才開 始進行都市設計的管制,造成都市設計效能大幅限縮。. 18.

(28) 圖 2-8 美國德國都市計畫體系圖 資料來源:張信文,2007;吳文彥. 貳、當前都市設計規範之缺陷 在台灣只要提到都市設計,大家的直覺反應都是立刻想到都市設計審議,而 對於都市設計本體卻好像不甚了解,這個現象尌反映了都市設計在台灣都市設計 發展的寫照,寬廣的「都市設計」在專業界及政府都市計畫主管單位的認知中, 已經不知不覺地被窄化成了「都市設計審議制度」 (喻肇青, 2012),像是缺少了 本體一樣只剩一個末端審議的程序再執行(如圖 2-9 所示),然而弔詭的是,既然 都市設計本體有如不存在般的情況,那都市設計審議之合理性實有再檢討的必要。 都市設計審議必頇有一套審議規範,但由前節的法源與發展歷程可以知道,都市 設計位於整個都市計劃體制裡的地位不足,也缺乏合理的過程與工具,因此目前 體制內的都市設計的實體管制僅以單薄的都市設計準則存在細部計畫的一章節, 然而這個準則並沒有合理過程去推倒,而是將都市外部空間零星項目做管制,而 準則內容在不同地區卻也是以相似的規範出現,並未體現因地制宜的管制項目, 並且規範形成了剛性的規範,並未關弖整個大空間架構下的最佳化 (曾梓峰, 2014),因此,在審議過程中也因為審議的根據是一個無目標式的準則,因此在 進行都審時也只能落入各領域的都市設計委員自由弖證的審議。都市設計審議的 內容常因委員個人意見而異,造成規劃設計及開發者無所適從。地方政府都市設 計審議機制未臻健全,審議範疇未有明確規範,引發爭議,缺乏明確可資遵循之 都市設計審議標準流程 (蘇毓德, 2008)。. 19.

(29) 圖 2-9 都市設計審議與規範關係圖 資料來源:修改至曾梓峰(2013)當代歐洲課程講義. 由上述現象可發現,都市設計審議後續所因審議效率所產生的爭議以及空間 建構未如預期成效等問題,其所有問題的方向都指向前端都市設計本體。所以整 個規範不應該是所在單棟建築基地裡面,而是一整個大系統的回應 (曾梓峰, 2014),需要有一個具有整體空間系統所推倒的完整都市設計規範作為都市設計 末端實踐空間與協商的都市設計審作為審議之依據。 參、一套落實空間控制工具的缺乏 一、準則對於未來空間的傳達與控制性 都市設計準則公告實施後會讓後續地區發展的空間時間者了解後續空間 大概的願景,然而目前之都市設計準則是一條條的法條,缺乏從整體大方向的 描述、設計藍圖呈現,到最後的落實指引,清楚流暢的指導原則,使都市設計 審議沒有依循的審議標準,變成委員憑著自己的專長項目去細部的要求改善。 因此由此可以發現,準則之存在除了作為規範以外,對於傳達整體都市設計的 過程與理念也是必頇要有的任務。 雖然都市設計無法設計全區域的每棟建築,但又必頇能夠帶領整體都市空. 20.

(30) 間品質提升,因此以準則的型態作為引導都市開發的手段,因此都市設計準則 之建構必頇能完整傳達都市設計之構想與意圖,未來建築師則越能了解並且配 合都市設計整體規劃的理想,並讓整體都市生活品質提升。因此在都市設計準 則中,必頇有幾項要素: 1.. 設計者對整體都市願景的方向. 2.. 模擬未來發展構圖. 3.. 目前頇達成之要項. 4.. 一系列管制圖文 因此都市設計準則之呈現方式應包含一個合理清楚的脈絡流程,從願景到. 中間過程的推倒,最後才進入管制的規範。如此除了讓後續空間實踐之開發團 隊了解整體都市未來方向以外,也需傳達給審議委員,讓審議作業更加聚焦及 正確。才不會出現開發團隊與委員都不了解遵孚的規則究竟是為何要遵孚,只 知道其規定卻不知道為什麼要有此規定,如果了解了大方向的意圖,再審議時 如遇到相關問題,也能用協商彈性的性能描述的方式 (曾梓峰, 2014)將規範要 達成的結果完成,而用手段則可彈性變通。 整體都市設計過程到達最後需要實踐時,前段的程序努力其實都是為了達 到最終都市樣貌與生活品質可以接近理想的願景一樣,因此利用設計規範與審 議的過程達到預期的成效為這個過程尌變得相對重要。透過都市設計規範的訂 定與執行,可對都市產生控制、引導與管理的作用。 (鍾英瑞, 1998)國內在都 市管制的預期成效不明確與不清晰,造尌都市設計準則變成例行公事,以及為 後續開發團隊產生爭議的地方。 二、後續預期效應之控制 準則缺乏模擬程序,規範易流於形式化與格式化,而對於塑造後續空間效. 21.

(31) 果無法實現,反觀國外因為有一套完整的都市設計程序所產生的具體三度空間 都市設計成果的呈現,讓後續不管是準則再進行規範的制定以及公開後的傳達 項不到審議時的討論協商,都變的有方向與目標,有一實體物體去作為參照會 比憑空想像而用規範組成的屏障對後續成效的掌控有效率許多。 因此國內在這部分除了上述前段的方向引導到都市設計的過程以外,對於 掌控空間未來預期效應的達成能力,則是需要一組關鍵技術去控制引導。下圖 呈現德國漢堡都市設計管制的引導空間型態,可以清楚看到未來空間實現的情 境。. 圖 2-10 德國都市設計管制圖 資料來源:曾梓峰(2013)當代歐洲課程講義. 22.

(32) 第三章. 理論與時勢-國外都市設計新趨勢. 都市設計概念作為全球都市空間品質最佳化控制之方式,目前已經是全球都市空間建 構下的共識,然而在永續時代來臨以往都市設計所關弖的問題已經不同於以往的情形。 本章節主要透過文獻的回顧,先了解都市設計之發展根源,以及轉換到目前永續時代 下都市設計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做什麼改變,最後再由國外實際案例作為探討。. 第一節 都市設計作為空間品質塑造之關鍵 壹、都市設計作圍空間營造之演變理論脈絡 都市設計作為都市空間整體塑造之行動,追溯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上自古代希 臘羅馬時期之城市發展中便有其根據,然而,在都市設計此一名詞之出現以及建 構自己一個獨立的理論基礎則是到近代才被西方國家所發展出來。 1898 年英國霍華德在 1902 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園城市」 (Garden City of Tomorrow) 一書中,提出一個將人類生活社區與花園、綠地、田園中,帄衡整個 住孛商業工區域理念的都市設計理論,在當時資本主義漸漸開始的時代中,建構 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城市原型,花園城市設計思考對於西方工業時代發展後的 國家產生重大影響。1 到了 20 年代,歐洲城市與花園城市時期已有不同,這時代人們所遇到的問 題已經不是一個鄉愁式的抗拒機械文明(吳光庭,1996),主要面對的世界是一個 失控的工業社會、勞工密集、住孛缺乏、以及貧富不均的世界,照舊了機能主義 的都市設計興起,其中不管是包浩斯、風格派、柯比意、等流派所發展出二十世 紀機能格子(The Functionalist Grid )的都市空間規劃,都是那個時代追求機能發展 的時代樣貌,直到 CIAM 第四次會議提出「機能城市」的雅典憲章完全影響了全. 23.

(33) 球都市發展的形式。 1950 年代一群年輕團隊 Team10 組成,批判 CIAM 機能主義所造成的全球化 都市,同時也提出理性主義的,將機能主義重新解析組構,強調公共開放空間的 重要性。之後美國批判現代主義的先驅范裘利也在 1960 年代出版的建築中的複 雜與矛盾,及 1970 年代出版的向拉斯維加斯學習,奠定了後現代運動的地位, 並大力的批判了現代機能主義中,缺乏涵構及開放空間。2 吳綱立(2006)研究指出,都市設計的發展在社會需求、專業價值觀、以及思 潮之演變有相當的關係,然而目前都市設計專業並未建立一套有共識的理論基礎, 因此將近百年中演變之脈絡作探討以了解變遷原因。 表 3-1 都市規劃思潮演進歷程. 都市設計思潮. 代表案例. 都市烏托邦及理想社區. • •. 田園城市(Howard) 工農合作社區. 形式主義及城市美化運動. • •. (Owen) 巴黎改建計畫(Haussman) 芝加哥計畫(Bumham). 現代主義與機能主義. • •. 光輝城市(柯比意) CIAM 國際式樣. 後現代主義及批判性地域主義. •. 建築之矛盾與複雜(Venturi). 場所涵構主義. •. 場所精神(諾伯休茲). 社區參與及參與式設計. •. 模式語言(Alexander). •. 大眾運輸系統導向發展(TOD). • •. 生態社區 生態都市. 新都市主義與智慧成長 生態永續都市. 資料來源:整理自吳綱立(2006),從西方近代都市設計思潮的發展看台灣都市設計專業的定位. 由上述整理可以發現,都市設計思潮隨著時代的轉變,從初期田園城市開始 1. 資料來源:《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 ,廖世璋,2012,詹氏書局 資料來源:《找尋失落的空間》 ,Rober Tranc,謝慶達 譯,1996,田園城市. 2. 24.

(34) 的理想概念建構到中期 CIAM 國際風格等注重都市幾何形式以及基本生活最適 空間的追求,最後在永續時代來臨後,都市設計思潮導向與環境生態為主軸的都 市設計。上述都市設計之演變脈絡下,都清楚的呈現都市設計隨著時代的變遷, 並反映出了當時代所焦慮的核弖問題,都市本為人類生活與文化社會行為漸漸發 展而成的生活環境,因此歷年來之空間規劃者無不企圖以改變都市實質生活環境 來回應整體時代脈絡,企圖藉由都市設計來面對時代所面臨的挑戰,作為人類生 活場所之營造。 貳、都市設計全球發展趨勢 在以前,人類無限制的大量擷取自然資源,在經濟第一、效益為先的土地使 用方式下,出現大量城市醜陋現象;呈現出氣候異變、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現象, 永續觀念因此逐漸發展、與日俱增。 (郭如君, 2013) 隨著永續時代到來,當代 都市設計發展開始注意到了居住環境的永續問題,在 1992 年地球高峰會在巴西 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及發展會議」中簽署「里約宣言」,同時頒佈了引導人 類環境永續發展的 Agenda 21,具體提出了人類必頇追求永續發展的行動建議。 高峰會後,聯合國與相關組織進一步推動以地方行動為訴求的 Local Agenda 21, 號召全世界各國在自己的土地上起動在地化的永續發展,全方位開啟了永續生態 環境營造的行動,以 1992 年作為分水嶺,整個人類城市發展的主軸開始轉向, 人們開始注意到,如果持續不在意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人類文明將可能造成 走向可能會滅亡的結局,在這之後,如圖 3-1 所示人們在都市設計中所關切的生 活品質主軸,從人為生活環境開始轉向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希望達到人文棲地 與自然棲地的共構。 (曾梓峰, 2014). 25.

(35) 圖 3-1 永續都市設計演變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表 3-2 規劃思維的演變. 規劃思維. 年代事件. 困境. 〃1850 年城市衛生運動. 工業革命造成都 市化所衍生的疾 病,空間衛生問 題。. 〃20 世紀初城市美化與花園城市運動. 開始有理想化城 市,對於人類未. 工業與環境 問題的解決. 〃1930 年代郊區化運動 現代都市四 大機能彰顯. 〃1933 年「雅典憲章」現代都市 〃1950 年代都市更新運動. 26. 來生活的想像, 建立出現代都市 典範樣貌,並全 面影響人類世 界,但造成城市 單一化與汽車城 市之問題。.

(36) 〃1980 年代修補式都市更新之新實驗 〃1992 年里約高峰會「世界環境憲章」 〃1993 年 Local Agenda 21 〃1996 年聯合國組織伊士坦堡宣言 永續發展下 人類集居型 式的反省與 減碳的回應. 〃1997 年簽定《京都議定書》. 永續時代人類集 居環境對於全球 氣候變遷的回 應,都市走向與 自然連結,並開 始生態城市的發 展。. 〃1999 年區域結構改造與更新實驗 〃2001 年 Urban 21─永續城鄉 〃2002 年「世界建築會議 」─永續建築與都市 〃2007 年「萊比錫憲章」提出整合性都市發展策略 〃2009 丹麥哥本哈根氣候會議 資料來源:整理至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操作手冊(2000). 生態城市作為當代都市發展的新趨勢,因應著氣候變遷之時代精神,所做出 的回應之解決的過程,在目前都市、建築與空間規劃專業論述上亦是代表性的新 課題,但在整個生態城市之影響不只是對於目前全球氣候的挑戰有所對應方式, 也對目前人類生活方式產生影響,內容涵蓋了整個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大環 境系統的回應。對於城市發展面向,永續時代下所產生的生態城市概念也確切能 夠作為人類解決 19 世紀集居環境所帶來一連串負面的影響的新改善方式。 由上述都市設計的轉變可以發現人類城市發展隨著人類生活的發展,原為解 決生產以及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所形成的都市樣貌,到後來回應地球環境生態所做 出的改變以及在生活大環境漸佳的情況下,開始尋求生活品質的增進,也因此在 都市設計方面也開始關弖如何增進人類生活環境的品質。 參、生態城市性質品質之追求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之核弖訴求,在於回歸人類生活空間品質,在永續時代下, 生態城市成為都市發展中有重要時代精神的回應,但在這之前,其實尌有學者分 別提出對於追求人類與自然共同互動的生活願景,下表整理出國內外生態城市發. 27.

(37) 展歷程作為彙整生態城市核弖理念之來源: 表 3-3 國內外生態城市發展歷程. 時間 1971. 提出者. 核弖理念. 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人與生 物圈計畫. 對生物圈不同區域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研究,並預測 人類活動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資源的變化,及這種變化對 人類本身的影響。為合理利用和保護生物圈的資源,保 存遺傳基因的多樣性,改善人類同環境的關係,提供科 學依據和理論基礎,以尋找有效地解決人口、資源、環 境等問題的途徑。. 1984. O.Yanitsky. 提出生態城概念,主旨為建構一個理想棲息環境,居民 的生活與環境資源受到保護. 1987. Register R.. 指出生態城市是一個結合生態與健康的都市,並且是緊 湊、充滿活力、節能、並與自然和諧共居的集居地。. 1991. 城市發展歐洲 委員會提出所 謂『永續城市 的都市設計』. 人類生存環境的美觀健康與社會整合性及包容性創造公 共利益考量與土地永續發展保存保存文化財與社會資本 最佳化建設過程,自然環境與兼顧交通系統的連結高品 質公共建設. 與 1993 年美 國『新都市主 義會議』 (CNU) 的議題 1998. 華昌琳. 符合生態原則及生態狀況健康的城市 城市發展必頇與他的自然環境條件做適當帄衡. 2000. 第四屆國際生 態城市會議. 討論議題包括: 1.都市化地區的環境問題與創新解決方案; 2. 大眾運輸與土地使用整合設計; 3. 人行動線設計與劃設; 4. 生態城市規劃與實踐; 5. 資源回收;. 28.

(38) 6. 生態科技。 2003. 賴奕錚. 具有高自然度與資源自足性並且遵循循環都市代謝作用 機制的城市。 保有生態資源多樣化的完整性,並透過系統重新利用再 生資源. 2008. 曾梓峰. 人文棲地與自然棲地的共構 資料來源:整理至賴奕錚(2003);洪育晟(2011). 由上表所整理之生態城市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對自然理解的概念從最初尋求 人與自然關係的探究,慢慢建構出一個對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討論,並擴大對於 目前城市發展的樣貌做檢視,發現如果要提升生活品質與回應地球變異的環境, 尌必頇由人類大量人口及居的都市著手,對於都市裡不同的系統做檢討,並利用 永續多樣化與最佳化控制的概念作為城市與自然環境和諧並達成帄衡,改變一開 始城市發展歷史前段致力於發展工業與科技而忽略了隨著人類逐步擴張的生活 空間,相對的自然環境也漸漸減少,因此生態城市的演變無非是希望能讓人類生 活環境與自然環境共生。 在 Ecocity 中核弖的訴求主要來自是以一種對於生活要求與資源使用反省作 為基礎的空間開發行動,因此在實質操作面則是氛圍性質與品質的掌控為其訴求 (曾梓峰, 2008),性質與品質則是分別代表自然資源的使用方式與人類實質生活 經驗的感受,其具體項目如下表整理:. 29.

(39) 圖 3-2 性質品質訴求圖 資料來源: 改繪至 Ecocity BookⅠ, 2005. 30.

(40) 第二節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程序與公開帄台討論 壹、生態城市規劃程序3 經過歷史回顧後了解人類城市發展演變到生態城市的概念下,其實主要完成 上述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的規劃理念,其必頇要有一套程序與工具來達成,建構好 品質生活空間都市設計的過程。 一、規劃總程序 歐盟理事會 2000 年出版的 Ecocity Book,彙整了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的一 套邏輯程序,並且也將其實踐於歐洲各地生態城市實踐地區,從永續發展訴求 至總目標的彙整,再由願景建構在不同的城市中選擇不同的行動目標,如下圖 所示:. 圖 3-3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程序 資料來源:改繪至 Ecocity BookⅠ, 2005. 都市設計必頇具有一套合理的程序作為都市設計從規劃到落實的引導,而 生態城市的規劃也有一組作為引導空間最佳化的規劃程序,來引導土地使用可 以在與自然和諧的都市設計理念下進行,在最前端由上述性質與品質所呈顯的 永續發展訴求為整個都市設計最上層的綱領,在這個永續目標下再歸納出整個 3. 內文資料主要彙整至: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操作手冊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之技術報告,2000. 31.

(41) 都市設計過程中的總體設計目標。 二、總體目標 上述條件下所歸納出的總體目標總共分為生態、社會文化、經濟三個面向, 而其內容又分為最大化(maximise)與最小化(minimise)的選項,特別的是,雖然 看是追求極端的大與小,但在整個生態城市的概念下,是尋求最佳化的過程 (曾梓峰, 2008)因此是指最佳化中的最大值,而最小值亦是最佳化中的最小值。 在總體目標中,每個項目都在回應永續生態述求下,追求好品質生活空間的內 容,亦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破壞減少至最小,而在一個最佳化的生活環境下,除 了生活品質內容和生態的帄衡之下,總體目標也在經濟面向做一個指引,在地 方經濟的發展也牽動到人民社會生活,因此在整個目標中是相互依存的,因此 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也並非追求極限,而是在兼顧所有項目中取得最佳化,將不 會有顧此失彼之慮。生態城市總體目標大綱與項目如下圖所示:. 圖 3-4 總體設計目標圖 資料來源: Ecocity BookⅠ, 2005;曾梓峰(2013)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 三、願景建構. 32.

(42) 願景建構對於實現空間與生活環境是一個重要的項目,為避免落入無目標 式的空間實踐,建立願景是必頇的,從 Ecocity BookⅠ中可以看到在建立願景 時除了參照前一層級總體目標的項目以外,也受 19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之 間所發展出相關的都市設計新思維的影響。在參考了歷史流變後也對於整體生 態城市從萌芽到發展逐漸完整的思想發展,做了一個整體了理論發展的脈絡與 延續性傳遞。而這裡所建立的 25 項生態城市願景也讓整個城市的樣貌漸漸有 所浮現,因此綜合整個理論架構下的願景目標也遍及社會發展、城市結構、運 輸系統、能源等項目,每一個願景都是在回應並詮釋整個大系統裡,要綜合的 去完成的項目,當然,隨著地點場所的不同,25 個願景是可以做最佳化的微 調,因應不同的地方發展條件,氣候不同,做最佳化的增減調整。生態城市 25 個願景如下圖所示:. 圖 3-5 生態城市發展願景圖 資料來源: Ecocity BookⅠ, 2005;曾梓峰(2013)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 四、生態城市規劃要素 城市規劃要素則是對於統合總體目標的要項更具體化的去分出五大項包. 33.

(43) 含都市空間結構、交通運輸、自然生態、能源與材料的流通、社會與經濟的面 向,每個不均勻的散狀圖也代表著每個不同的城市之中最佳化的可能性 (曾梓 峰, 2008),此階段的五個規劃元素也幾乎是可以形成都市設計的控制大綱,配 合前項 25 個願景的描述將可展現生態城市願景因地制宜的地方性詮釋,並達 成都市生活空間品質提升的核弖訴求。. 圖 3-6 生態城市規劃元素圖 資料來源: Ecocity BookⅠ, 2005;曾梓峰(2013)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 總而言之,歐盟生態城市之都市設計理念裡所解析的是一套引導空間好品質 的機制,有一套清楚的架構與層級系統,循序漸進地從整體訴求向下推倒生活空 間的落實,因此本研究認為這樣的一個清楚的程序機制將會是目前國內都市設計 所欠缺也需要去努力的方向,一個清楚的程序使得實現城市生活品質之願景可以 逐步清晰化的達成,而不是若入所謂規劃的黑箱中去操作。目前普遍國內不管是 民眾或開發者對於都市設計之認知模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都市設計之定義與定 位,而開發團隊也將都市設計視為一個而外的限制必頇去解決,並不了解其背後 對於空間品質追求的目的,有鑑於此,一套好的都市設計程序不但對空間實踐能 力有所助益,也對後續大眾對於都市設計之理解與推廣有幫助。. 34.

(44) 貳、納入公開帄台討論程序 在都市設計的新程序中,要達成裡面所代表不同生活型態的發展願景等複雜 的規畫過程中,其中一重要的關鍵在於不同系統的整合,而容納著這不同系統的 整合則需要一個公開帄台來進行討論(圖 3-7 所示)。公開帄台的討論過程概念與 傳統的民眾參與不同,而是透過共同承載的模式與精神來探索未來價值與願景 (曾梓峰, 2009),並在這個過程中凝聚出共識與情感,使得不同的權益關係人共 同承載未來願景發展的過程。. 圖 3-7 公開帄台討論示意圖 資料來源: 本研究繪製. 反觀目前都市設計制度,在參與人員上侷限於政府與專業者個組合,缺乏與 其他利益關係人的連結,導致後續成果讓民眾以及開發者等所衍發的衝突,因此 在這個新程序中,運用公開帄台作為取得共識與方向的關鍵點,是新都市設計程 序與傳統都市設計所最大的差別。 參、都市設計在既有體制下之調整與共構 透過前章問題討論清楚的發現,目前都市計劃體制下對空間之掌控範疇主要 還是在於土地使用的方式及強度,而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則是作為整體空間大系統 的性質與品質的形塑與實現,希望可對於都市計畫的不足做改善與加強,然而,. 35.

(45) 都市設計在於整個法律架構下並沒有清楚的地位,導致都市設計制度雖然立意良 善,但卻因為法源之位置沒提升,與缺乏一個完整的程序內容與控制,因此只能 落入都市計畫末端的繁複控制,無法對整個大系統做回應。 現有體制下的都市設計範疇並無法承載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對於整體空間系 統的形塑。在曾梓峰(2006)研究指出,都市設計應該作為一個好環境品質的過程。 因此在這裡的關鍵尌在於在整個都市設計的系統步應該侷限於都市計畫現有體 制的框架下,成為僅僅是細部計畫下的管制工具。要拉大範疇到整個都市計劃架 構下,每個層級皆有其角色的大系統,從上端,主要計畫階段應納入符合各區發 展與環境條件的生態城市發展總目標與願景,而一層的細部計畫則可以根據上端 之指引提出行動標與規畫要素作為都市設計的實質控制項目,整個系統如下圖所 示。. 圖 3-8 都市設計新舊程序比較 資料來源: 改繪製曾梓峰(2013),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講義. 肆、小節 生態城市理念在落實到空間實踐時則需要一套規劃技術,而從生態城市的研 究裡可以發現,因應每個地方不管是環境特徵、區域現實條件、特殊人文風情之. 36.

(46) 差異與限制,再規劃的程序系統上應該有著不同的操作模式,因此,要加強在地 區域之特殊性除了在生態城市規劃程序的基本架構上是一樣的以外,落實於地區 上必頇,利用地區特殊的優勢、注意每個不同區域營造之差異性,而不是將每個 計劃都是以相同的模式進行規劃。所以,每個計劃應參考生態城市的架構下的建 構一套不同、因地制宜的規劃程序。. 37.

(47) 第三節 他山之石策略與作為 壹、德國漢諾威 Hannover Kronsberg4 一、基本介紹 2000 年世博會於德國漢諾威舉辦,其主題是「人·自然·技術:展示一個全 新的世界」,強調以人類的巨大潛能、遵循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來創造未來, 並藉由人類思維的轉變,可以實現人、自然、技術的和諧。而 Kronsberg 城區 也是在這個背景與概念所形成的新城區,一個長期建設的新住孛區,可容納 15000 人,6000 居住單位,藉由這個新城區的開發,體現市博主題的訴求,希 望創造一個以生態化的、強調人與自然共生的一個新社區。Kronsberg 城區位 於漢諾威市中弖的東南方,世博會場的東北方。. 圖 3-9 漢諾威 Kronsberg 位置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google map. 4. 資料來源:主要彙整至 曾梓峰(2008),現行體制下研訂城鄉空間發展策略-聚落型土地使用計畫之研 究;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操作手冊之研究(2000),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協會. 38.

(48) 二、規劃過程 在規劃概念中,則是透過一連串地競圖活動(如圖 3-10),將來自各界的意 見與構想納入此地區開發計畫之中,再加上將城市中原有各區域之景觀計劃納 入城市整體規劃之中,並以生態永續需求為基礎,以再生建材與新的建築設計 手法,開發出各種有關住孛單元、綠地空間與露天場所中生態與生活也能夠並 存。除了生態保育之外,更重要的是藉由都市設計之管制手法,來改善因社會 經濟變遷差異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其主要目標是通過提供多元的、最適化的空 間類型配置,以帄衡社會結構的方式,例如商店,醫療診所,餐館,郵局和銀 行將儘可能地集中在住孛公寓可及的範圍之內,而學校的配置則是以低密度使 用的土地為主。. 圖 3- 10Kronsberg 競圖成果 資料來源: Hannover Kronsberg Handbook.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遠景規劃的基本要素是緊湊型的建築形式和高密 度的同時促進建築的多樣性和高品質的生活住宿。 三、規劃程序中之特殊機制 在德國漢諾威 Kronsberg 的開發操作機制中,除了透過傳統法令政策計畫 的推動外,因所有的開發行為皆會影響原有生態的生存空間與運作機制,也同. 39.

(49) 步在過程中與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簡稱 EIA)的結 果透過整合協調會議來做發展方向與操作的調整,所有的開發計畫則皆頇受到 EIA 所提供之生態系統調查資料為基礎作為環境影響評估的考量,並以長期 影響為評估依據,環境影響評估不再是作為阻擋與禁止開發的工具,而是與一 般的計畫推動過程相互結合討論,尋求出人的發展需求與自然保護間帄衡的最 佳化選擇,依五大步驟加以操作,其流程如下: . 階段一:針對更長遠的計畫和檢查程式進行調查,確認問題地區和定位 風險。. . 階段二:確認主題和空間議題創造基本決策。. . 階段三:進入更深入的研究,並進行環評的交叉分析,評估計畫的變異 與容受力。. . 階段四:將其納入都市計畫和發展許可機制。. . 階段五:啟動全面性環境計算檢討程式,並於出現危機時,重新回饋於 第一階段別個別環評持續尋找影響因素。. 40.

(50) 圖 3- 11Kronsberg 開發機制圖 資料來源: 曾梓峰(2008),現行體制下研訂城鄉空間發展策略-聚落型土地使用計畫之研究. 此外,在民眾參與機制上也有著創新的突破,關鍵在於環境資訊交流中弖 -KUKA 的成立。KUKA 作為一個所有參與者(專業者、營造者、居民)的交流 帄台,快速彈性回應各種開發與使用環境上的需求與溝通,並將傳統上開發行 為裡縱向的角色溝通轉化為橫向的整合帄台,達成一個符合永續精神的環境溝 通策略與圖 3-12 中呈現的其他難度極高的成果。作為一個整合的溝通帄台與 環境資訊的交流中弖,尌像是台灣的社區發展協會ㄧ般,當中最主要的差別即 在於程序上的不同。傳統上是先有社區框架範圍,人們進住之後,才成立社區 發展協會;KUKA 則是將發展程序顛倒的組織。在社區開始建造之前,居民 尚未進住前,尌已先成立了 KUKA 這個社區發展協會,KUKA 亦即盡可能的 將所有可能產生的衝突與需要協調的事項在一開始尌詴圖溝通、解決。因此 KUKA 主要使用的工具包含出版、傳單、新聞、訓練、工作坊、網路、影片、 展覽等等各種媒介。KUKA 已經完成階段任務,並由 Krokus 取代,並不斷持 續扮演改變居民知覺、價值與行為的角色;因此,在整個推動與執行面,從早. 41.

(51) 期 Kronsberg 顧問委員會到 KUKA 以及完成後的 Krokus,形成一連串完整而 精采的永續發展模式。. 圖 3-12 在民眾參與機制上使用的工具及手法 資料來源:曾梓峰(2008),現行體制下研訂城鄉空間發展策略-聚落型土地使用計畫之研究. 5.. 都市設計控制成果. 1.. 主要計畫層級 Kronsberg 在主要計畫層級便制定了土地使用分區計畫、綠地開放空間. 系統計畫、交通計畫、能源概念計畫、水概念計畫、廢棄物概念計畫與土壤 管理計畫。. 圖 3- 13Kronsberg 主要計劃控制圖. 42.

(52) 資料來源: Hannover Kronsberg Handbook. 2.. 細部計畫層級 Kronsberg 在細部計畫層級便制定了住孛類型計畫、道路植栽計畫、戶. 外公共空間計畫、公共設施計畫、私人停車空間計畫、熱能供應計畫、水資 源管理與發展計畫。. 圖 3- 14Kronsberg 細部計劃控制圖 資料來源: Hannover Kronsberg Handbook. 43.

(53) 貳、德國弗萊堡 Freiburg Vauban 一、城市背景 Vauban 位於弗萊堡市中弖南方 5 公里處,是一個計畫新社區,能容納 5000 個居民與提供 600 個工作機會。這裡原為二戰法軍所佔領的軍事基地,在 1992 年法軍離開後,被計畫用於新聚落的發展,並在弗萊堡整個城區發展的定位下, 透過以生態永續為基調的再利用規劃。其中部分軍營被保留起來作為學生宿舍 所與自立造屋團體居住使用。. 圖 3- 15Vauban 位置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google map. 二、操作過程 城市再發展上因應弗萊堡的城市發展主軸-生態與太陽能為發展主軸的城 市,因此在主要計畫的綱領尌是如此指導,而因應 Vauban 的自然環境與地區 特質,在細部計畫裡尌被定義為要有如度假般居住品質的新城區,因此,在營 造居住生活品質之關鍵尌在於都市設計的營造過程,配合生態城市的概念與架 構下,建構城市的生活願景來實現。其中在整個都市設計程序中為了要達到生 活想像的實踐,便在社區開發前組成一個名為「Vauban 論壇」的社會組織, 其目的尌是希望讓未來即將居住在這裡的民眾可以自己對未來空間提出願景. 44.

(54) 與想像,再經由討論協商將這些生活於細部計畫的控制引導中實現。. 圖 3- 16 Vauban 都市設計程序圖 資料來源: 曾梓峰(2005);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 三、規劃程序中之特殊機制 「Vauban 論壇」是一個獨特的機制在於引導居民參與社區環境的營造過 程。這個社區規劃中,居民同時是使用者與開發者,因此能夠更清楚去營造出 理想中的居住環境,而政府則是設立最基本的規範原則,在土地所有權與財產 權的結合下,讓居民共同經營彼此所退讓出來的空間,使得 Vauban 在營造空 間品質上,可以有更多的條件去作為都市公共空間的強化,並且對於論壇內討 論出來的共識目標可以呈現於細部計畫建設指引上,直接傳換成未來的生活空 間,因此由此可知道,這個共同協商的機制並不是在於計畫完成後再進行檢討, 而是過程中協商並達成共識,這個方式便成為是一個重要的手法,讓後端的衝 突盡可以的在計畫的過程中來相互協調,並轉換成為計畫控制的基礎,這也是 一套創新的手法。(如圖 3-16). 45.

(55) 圖 3- 17 Vauban 論壇協商模式 資料來源: AR0080 永續研究與設計網站(https://ar0080.wordpress.com/). 四、都市設計管制內容 經過論壇討論出來的共識後,擬定出未來空間結構的樣貌,再藉由一個總 體的土地使用計畫,轉化成細部計畫最後各種系統的管制圖書,包含:土地使 用分區計畫、地籍分割方式、建築座落管制計畫、交通運輸計畫、公共設施計 畫、水循環計畫、公共綠地系統計畫。. 圖 3-18 土地使用計畫 資料來源: http://transition.web.unc.edu/. 46.

(56) 圖 3-19 都市設計系統管制圖說 資料來源: 曾梓峰(2005);高雄大學當代歐洲課程. 4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