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生活型態的意義」、「生活型態的內涵」與「背景變項與生活型態的關係」

三部分,以下詳細說明之。

一、 生活型態的意義

社會學中,生活型態是一個人(或團體)生活的方式,包括社會關係模式、消費模

式、娛樂模式和穿著模式(維基百科,2011)。生活型態是指生活作息、工作、習慣、

嗜好、休閒運動、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等,能夠影響個人健康狀態之自主性的活動

(黃啟澤,2009;顏承章,2003;Wiley & Camacho,1980)。生活型態是具體可觀察的,

並且會隨著環境不同而有所改變及調適(吳詩媛,2010)。生活型態通常也反映出個人 的態度、價值觀或世界觀(維基百科,2011)。由此可知生活型態會受到文化信仰、風 俗民情、人格特質、社會互動、社會經濟及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產生不同的個人 健康行為模式。

二、 生活型態的內涵

陳素芬(2004)在針對國小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的研究中,將生活型態界定為「飲食 習慣」、「運動與休閒情形」、「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吸菸與喝酒情形」、「心理壓力調適」

及「健康自我照顧」等六項。尹祚芊(2000)認為生活型態就是指生活作息、習慣與嗜 好(飲食、飲酒、吸菸和嚼檳榔)、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和均衡飲食等與健康有密不可 分的生活狀況。綜合以上各家學者對於生活型態所做之定義及分類,並依據體型與幼兒 生活型態之關係,研究者將本研究探討之生活型態類型分為「飲食習慣」、「睡眠習慣」

及「休閒活動習慣」三面向,並詳細敘述如下:

29

(一)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為累積長時間、連續性的飲食行為過程,經過多次學習及練習而形成飲食 方面的自動性行為(郭蕙慈,2003)。幼兒期是發展及建立個人飲食習慣的重要關鍵時 期(許世忠等,2011;陳怡臻,2010)。良好的飲食習慣應包含良好的餐桌禮儀、均衡 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等內涵(陳育芬,2005;郭蕙慈,2003)。

本研究中所討論的飲食習慣包含「均衡飲食」、「用餐定時定量」及「正確飲食行為」

三部分。

1.均衡飲食

健全的成長需要提供足夠的能量以及營養素,藉由食物的攝取,經過消化與吸收,

轉變成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營養素能建造與修補組織,幫助調節身體機能,以維持身 體正常的生長發育(許世忠等,2011;蕭蓉禎等,2010)。食物依其營養素分為五穀根 莖類、豆魚肉蛋類、奶類、油脂類、蔬菜、水果類共六大類,新版飲食綱領草案調整民 眾每天飲食建議,強調應選擇未精製植物性食物,以充分攝取微量營養素、膳食纖維與 植化素,例如降低澱粉與飽和脂肪攝取,增加蛋白質,以白飯來說,目前建議每天吃3

~6 碗飯,新版則改為每餐 1 碗吃七分滿即可(臺灣營養學會,2009)。衛生署委託營養 學會修訂的「每日飲食指南」將原本分類中之五穀根莖類,修改為全穀根莖類,三餐至 少要有一餐是全穀類,如糙米、雜糧飯或全麥麵包;並強調油脂類應包含一份堅果﹙核 果﹚與種子類,鼓勵國人攝取堅果以取代精製油類;奶類則改為低脂奶類,以降低飽和 脂肪之攝取;蛋白質來源部分,則鼓勵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尤其是豆製品、魚類、家禽 類,將順序改為豆魚肉蛋類(臺灣營養學會,2009)。

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平日生活的飲食不僅豐盛且漸趨向西化,動物性食物 與熱量攝取大量增加,卻忽略蔬菜、水果等含豐富營養素及纖維質食物的攝取,因而造 成營養不均衡、肥胖等問題(陳靜敏等人譯,2007;游素玲,2000)。衛生署建議幼兒 每日應從全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魚肉蛋類、奶類、油糖鹽類等六大類食物中

30

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如表2-2-1),並依據「食物金字塔」的比例分配原則,以全穀 根莖類為主食,攝取大量的蔬菜類和水果類,適量的豆魚肉蛋類和奶類,以及少量的油 糖鹽,讓各類食物在體內分別發揮獨特的營養功能,才能維持人體機能正常運行,使人 活力充沛(臺灣營養學會,2009)。

31

32

2.用餐定時定量

用餐定時定量,幼兒期吃飯要定時,讓胃腸有固定的「工作」和「休息」時間,促 進消化機能健全(許世忠等,2011;陳怡臻,2010)。衛生署(2003)建議可鼓勵幼兒 在30 分鐘內用餐完畢,並且養成吃飯的地點固定,避免拿著碗到處餵食幼兒,一次給 予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幼兒會比較有成就感,不但能改善幼兒吃太慢,同時也能避 免提供過量食物,強迫幼兒暴飲暴食,造成消化不良及肥胖。

3.正確飲食行為

國內外的研究發現父母對於幼兒的縱容與寵愛及電視媒體的促銷,養成幼兒邊看電 視邊吃零食,導致影響正餐的食慾或飲食過量的情形(施素蓁,2010;Aktas, 2006)。

林佳蓉(2005)的研究發現幼兒每週至少 4 次以上鮮奶的人數只占約 50%,幼兒有 35

%的幼兒不吃蔬菜,約 28%的幼兒不吃水果或果汁,由食物頻率表中也發現將近 15%

的幼兒一周吃不到4 次以上的水果,幼兒吃太多甜食,易造成醣類攝取過多,導致肥胖 與心血管疾病(駱明潔,2009)。家庭為幼兒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父母及照顧者的教 養方式、飲食觀念及飲食習慣,都會影響子女日後飲的行為及習慣(周玥靚,2009;許 惠玉,2003)。不良飲食習慣通常建立在兒童期(Ogden, 2002),幼兒其不良的飲食習慣 會延續到兒童及青春期,且幼兒營養影響其生長發育也影響往後長大成人的健康(郭蕙 慈,2003)。衛生署(2003)建議養成幼兒以下良好飲食習慣:

(1)用餐應定時、定量、不偏食、不亂吃零食 。 (2)不要邊用餐邊看電視或邊用餐邊玩耍。

(3)吃飯時間不要超過 3 0 分鐘。

(4)保持愉快用餐氣氛,用餐前後不做激烈運動 。 (5)用餐時應細嚼慢嚥,不要邊吃邊說話 。

(6)飯前洗手、飯後刷牙漱口 。

(7)愛惜食物、不浪費;以快樂和感謝的態度來接受食物 。

33

(8)不隨便將任何物品放入口內;掉在地上的食物不能吃。

(9)不吃不乾淨的食品。

(二)睡眠習慣

睡眠是人經過了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能獲得充分休息,免疫系統藉機修復體內受

損的細胞與組織,不但能消除疲勞,紓解緊張、焦慮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 的健康,同時也能儲備隔天活動的能量(潘意鈴,2009;李駱遜,2006)。俗語說: 「囝 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睡眠可以幫助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並促進全身的成 長發育(李駱遜,2006)。Edelman 和 Mandle (2002)提出幼兒每日需 12 小時睡眠,且 需小憩休息或午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2007)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睡眠障礙的 研究資料中指出學齡兒童睡眠則至少需要10~12 小時;駱明潔(2009)則建議 4~6 歲 幼兒每日睡眠時間(包含午睡)為10~12 小時,不得少於 9 小時。

除了食物攝取過多及運動量不足外,睡眠時數減少與肥胖的關係近年來也被熱烈探 討,Eve 和 Kristen (2008)指出減少睡眠時間會減少 leptin(瘦素)增加 ghrelin(生長素)

而減少胰島素敏感,所以會提升體重增加的風險。姜明凱等人(2008)研究發現,成年 女性睡眠時數少於6 小時者容易肥胖。平均睡眠時間只有 8 小時或更少的幼兒容易有高 血糖(王秀伯,2010)。晚間 10 點到凌晨 6 點為人類睡眠的黃金時期,此時人體內的生 長激素與褪黑激素開始密集分泌,晚睡會影響人體各方面的發展也容易有學習問題(施 嫈瑜,2005;蔡政楒,2005),如果幼兒睡眠不足,會影響隔天的精神狀態,造成注意 力無法集中,影響學習能力(馮觀富,2009;趙志恆譯,2007)。

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表示,熬夜和晚睡可能增加肥胖風險,研究指出常常熬夜 和晚睡的人,會在晚間吃更多高熱量的食物、飲用更多高熱量飲料,因此晚睡者比早睡 者每天多吃了248 卡路里的熱量,他們的 BMI 值也相對高於一般人(醫藥日報,2011)。

另外一項針對兒童和青少年所進行的縱向和抽樣調查研究也發現:嬰幼兒夜間睡眠時間 短會導致以後肥胖(醫藥日報,2010)。潘意鈴(2009)針對臺中市 3 歲至入小學前學

34

齡前幼兒的研究發現,幼兒的睡眠場所除了特殊原因外(例如:出遊),大多都是固定 不變的,湯霞敏(2007)的研究中發現 3~5 歲幼兒的睡眠地點固定與否,與睡眠障礙 的發生頻率有關。臺大醫院睡眠中心(2009)提出想要有良好睡眠應養成以下良好的睡 眠習慣:

1.維持舒適的睡眠情境

避免明亮的燈光照射房間溫度建議 25~26°C 保持房間環境是安靜,在睡前 4~6 小時內避免飲用含酒精性、咖啡因、茶類或其他提神飲料,睡前三小時避免大量飲食如:

吃宵夜等。避免睡前讓幼兒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容易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睡 覺前家長能準備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例如:聆聽柔和的音樂、床邊故事,

不但可以緩和幼兒情緒,也能增進親子感情(李駱遜,2006)。

2.睡眠時間

固定睡眠時間、躺床超過30 分鐘仍無法入睡時,可以起床做些緩和運動,避免睡 前上網及看電視,星期一至星期日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時間,避免假日補眠。要有良好 的睡眠應養成定時上床、定時起床的規律睡眠習慣(李駱遜,2006)。

3.控制光線的照射協助生理時鐘的調節

睡覺時避免室內光度太亮,如第二天早上醒來精神不佳可於睡前將窗簾及百葉窗打 開,讓陽光喚醒生理時鐘。

4. 規律的運動

每週運動3 次,每天至少 30 分鐘,運動時期最大心跳:(220 –年齡)*0.8。日間運 動有助於白天精神變好及夜晚睡眠品質佳,但應避免睡前三小時劇烈運動。

5.安眠藥使用

持續使用安眠藥者,要規則服用藥物,避免自行調整或停止藥物,有用藥的問題應 該與醫師討論。

6.該不該睡午覺

健康的午睡固定20~30 分鐘最恰當,若是超過 30 分鐘,身體便會進入不易睡醒的 深睡期,就容易打亂生理時鐘,影響正常的夜間睡眠。

35

綜合以上學者的論述,本研究中的睡眠習慣包含幼兒睡眠之規律性、睡眠情境及睡

綜合以上學者的論述,本研究中的睡眠習慣包含幼兒睡眠之規律性、睡眠情境及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