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中市現階段年齡 4 歲至 6 歲一般幼兒的體型及生活形態的現況,

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體型及生活型態上的差異性,以及幼兒背景變項與幼兒體 型對生活型態之預測性。本章內容包含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以 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節分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預估在 2015 年時全球會有 23 億 的人口體重過重或肥胖,與2008 年估計的 16 億人比較增加了 7 億人口,五歲以下過重 或肥胖幼兒從2005 年估計的 3000 萬人到 2010 年增加至 4300 萬人( 世界衛生組織,2011;

黃麗卿,2008 ),由此可知肥胖人口持續快速增加當中。

在臺灣也不例外,2005至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NAHSIT])顯示,我國成人過重或肥胖比率達44.1%,其中男性比率 為50.8%,女性比率為36.9%,與1993至1996年NAHSIT調查結果:男性比率為32.1%,

女性比率為31.7%,相對的提高許多,2006年教育部委託陽明大學進行全國健康體位調 查,各級學生的過重肥胖比率分別為國小24.2%;國中25.9%;高中25.1%;高職25.1%

(劉影梅、張博論,2007)。楊淑惠等人於2001年針對臺北市學齡前兒童身高及體重進 行研究調查,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29.69%;與1986年國民營養狀況的調查值比較,身 高有1.0%~4.3%的增加,體重卻有13%~21%的增加,體重增加的百分率是身高增加百 分率的5倍以上。

2

小時候胖長大也容易胖,兒童時期肥胖日後成年時,成為肥胖者的機率也明顯增加

(施純宏、李宏昌,2002;梁文薔,2002;黃奕清、吳仁宇,2000; Guo, Wu, Chumlea

& Roche, 2002;Abraham, Collins & Nordsieck, 1971)。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署】2011 年公告國人10大死因中,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 病、腎臟病等6項死因,都與肥胖、缺乏運動、抽煙和高熱量飲食等不良生活型態密切 相關,因此可以想見兒童肥胖若不及早防治,未來將成為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

造成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原因包含基因、代謝、心理因素、文化與環境影響(黃麗卿,

2008;梁文薔,2002;楊偉勛,2000;曾明淑,2000),雖然目前研究已證實遺傳基因 與肥胖間的關聯性,卻無法解釋肥胖的流行,因為基因的變動必須長時間才看得出變化,

但是肥胖的情形卻在近20年來快速的增加,因此,肥胖與環境因素:高熱量飲食、加上 生活忙碌或懶惰、缺乏休閒運動、抽煙等不良生活型態關係密切有關(黃上芙,2005;

陳素芬,2004;張熙幗 2000;游素玲,2000 )。

一項針對日本富山縣幼兒所做的追蹤研究,發現幼兒從3至6歲期間的體位變化與飲 食內容、進食速度快、睡眠時間短、就寢早、看電視時間長、活動量低及腸胃蠕動快速 等因素相關(Sugimori et al., 2004)。 Jelalian, Wember, Bungeroth, 和 Birmaher等人於 2007年的研究發現:看電視、打電腦、閱讀等久坐的習慣,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因素之 一。

家庭是人類出生後最早接觸的環境,也是個人飲食和生活習慣形成的最早所在,幼 兒的生活型態多在家庭中建立,由家長或由照顧者身上學習而來的經驗,兒童對食物的 喜好常取決於家長的飲食習慣(周玥靚,2009;許惠玉,2003),幼兒之實際體型與父 母親體型及主要照顧者體型有顯著正相關(林佳蓉,2006;張熙幗,2000),因此雙親 與主要照顧者是影響幼兒體型的一個重要因素。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健局】2011年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 管理計畫,希望在建國100年,號召60萬人,一起透過運動和正確飲食,以健康的生活

3

方式甩掉60萬公斤(600噸)的肥肉,學習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遠離三高及慢 性疾病(國健局,2011)。目前國內有關幼兒體型的相關研究大多針對飲食習慣或是運 動行為等單一因子做研究(方淑卿,2007;林佳蓉,2006;梁藝馨,2004;丁文貞 , 2001;張美文,1995),較少針對幼兒生活型態多面向的研究,但是健康生活型態的建 立必須從小做起,所以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針對幼兒體型與生活型態進行深入探究,因研 究者目前任教於臺中市,更想瞭解當地幼兒體型及生活形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幼兒體 型與生活型態的關聯性,期望能提供所有關心幼兒健康福祉之相關單位、家長及學校教 師作為未來預防幼兒肥胖或推動相關政策之參考。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臺中市幼兒體型與生活型態的現況,並探討幼兒 體型與生活型態的關連性,本研究之目的及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擬定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暸解臺中市幼兒背景變項、體型及生活形態的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體型上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及體型的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幼兒背景變項及幼兒體型對生活型態之預測性。

二、研究問題

(一)暸解臺中市幼兒體型及生活形態的現況為何?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在體型上的差異為何?

2-1:「性別」不同的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有差異?

2-2:「年齡」不同的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有差異?

2-3:「出生序」不同的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有差異?

2-4:「家庭結構」不同的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有差異?

2-5:「與幼兒關係不同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有所差異?

2-6:「不同年齡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所有差異?

2-7:「不同教育程度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所有差異?

5

2-8:「不同職業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所有差異?

2-9:「不同體型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所有差異?

2-10:「不同體型的幼兒母親」其教養之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所有差異?

2-11:「不同體型的幼兒父親」其教養之幼兒在體型上是否所有差異?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及不同體型的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差異為何?

3-1:「性別」不同的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3-2:「年齡」不同的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3-3:「出生序」不同的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3-4:「體型」不同的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3-5:「家庭結構」不同的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3-6:「與幼兒關係不同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 有所差異?

3-7:「不同年齡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所差 異?

3-8:「不同教育程度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 所差異?

3-9:「不同職業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所差 異?

3-10:「不同體型的主要照顧者」,其教養之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所差 異?

3-11:「不同體型的幼兒母親」,其教養之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所差異?

3-12:「不同體型的幼兒父親」,其教養之幼兒在生活形態上的表現是否有所差異?

6

(四)探討幼兒背景變項及幼兒體型分別對「生活型態」的預測力為何?

4-1:幼兒背景變項對「生活型態」的預測力為何?

4-2:幼兒體型對「生活型態」的預測力為何?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本研究中的相關重要名詞能更清晰明確,分別加以定義與說明如下:

一、幼兒(young children)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兒照法】(2011)中的幼兒是指 2 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人。

王立杰(2000)將幼兒期或稱學齡前期定義為 2~6 歲就讀幼稚園與托兒所的孩子,本 研究所指之幼兒為就讀臺中市立案公、私立幼兒園之4~6 歲的幼兒。

二、幼兒體型(young children’s weight status)

本研究中幼兒體型的判斷,採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來評估幼 兒體型,其計算方式為:身體質量指數 = 體重(公斤) ÷身高2(公尺平方),並依據衛生署 公佈之肥胖判斷標準,將幼兒體型區分為過輕、正常、過重及肥胖四種類型(衛生署,

2011)。

三、生活形態(lifestyle)

生活型態是指人處於環境當中,受到環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而所表現出來的生 活方式及行為模式(劉熙慧,2003;曾端真,2002)。本研究所指的生活型態為幼兒的

「飲食習慣」、「睡眠習慣」、「休閒活動習慣」三項分類,其內涵如下:

(一)飲食習慣:包含均衡飲食、用餐定時定量及正確飲食行為。

(二)睡眠習慣:包含睡眠之規律性、睡眠情境及睡前行為表現。

(三)休閒活動習慣:包含休閒活動的種類、休閒活動的喜好及參與程度。

8

幼兒生活型態量表採李克特氏(Likert)四點量表的計分方式評估,由幼兒主要照 顧者勾選,得分愈高,表示受試幼兒平日之生活型態表現較為良好。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陳述本研究於執行上的範圍與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針對就讀臺中市立案公、私立幼兒園之4~6 歲幼兒為母群體進行研究,

因此研究結果,不宜過度推論至其他地區之幼兒。

二、 研究限制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橫斷式取樣方法及量化的研究方式進行,因此無法長時間的探究幼兒生活 型態之變化與其體型的關係。

(二)研究對象

因本研究之問卷由幼兒主要照顧者填寫,主要照顧者雖然與幼兒最常接觸,但是可 能因個人、環境因素,或是對問卷解讀錯誤、填答態度等因素,所以填答內容可能會與 實際情況產生誤差。

10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主要是在探討臺中市幼兒體型及生活形態的相關理論,總共分為三節,第一 節為幼兒體型的相關研究,第二節為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幼兒體型與生活形 態的相關研究。研究者從此三節之內容,加以探討體型與生活型態的關係。

第一節 幼兒體型的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幼兒體型之評估」、「幼兒體型現況」與「影響幼兒體型的相關因素」三 部分,以下詳細說明之。

一、幼兒體型之評估

營養評估 (nutritional assessment) 是指運用客觀及有系統的方法,評估個人或群體 的成長及營養攝取情況,營養評估的方法應視嬰幼兒的年齡、評量的理由與可運用的資

營養評估 (nutritional assessment) 是指運用客觀及有系統的方法,評估個人或群體 的成長及營養攝取情況,營養評估的方法應視嬰幼兒的年齡、評量的理由與可運用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