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策略三構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第四節 策略三構面 

吳思華(2000)提出透過「營運範疇的界定與調整」、「核心資源的創 造與累積」、「事業網路的建構與強化」三項分析構面,可以勾勒出企業 的圖像,當遇到決策情境時,可思考構面的變化來擬定因應決策,同時也 可以此重塑企業未來的圖像,策略三構面的構面圖如下圖2‐11所示。本 研究將採用此三構面做為個案之撰寫架構,以完備對個案在各面項敘述。 

 

  圖  2‐11 策略三構面 

資料來源:吳思華,2000 

壹、   營運範疇的界定與調整   

企業存在之正當性,主要來於營運活動可為社會創造價值,而營運活 動乃企業外顯之表徵,因此在策略構面分析中須先勾勒其營運範疇。營運 範疇可分為產品市場、活動組合、地理構形、業務規模四項,分述如下: 

(一) 產品市場 

產品市場指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內容,以及其目標市場,產品及 服務乃企業營運做具體的表達方式,且任一企業均應考量產品服務與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市場之緊密配合,故「產品」與「市場」可形成兩構面之對應關係,因此 企業在考量產品組合與選擇目標市場的策略時,必須要完全的配合。所以 產品內容與目標市場合成一個策略構面。 

(二) 活動組合 

企業在提供產品服務時,須經過一連串的活動流程,過程中將分為許 多階段,而每一段又將有不同的活動,這些活動對於顧客而言,均有附加 價值,故稱為價值活動,而整個企業或產業則是一連串價值活動組合,這 一連串價值活動組合稱之為價值鏈。故企業在勾勒其營運範疇時,應考量 各項價值活動是否為最佳活動組合,若將之調整,是否對企業更好。 

(三) 地理構形 

企業在安排各項價值活動時,應考量在地理上的分布狀況,如原料的 來源、銷售市場、研發中心等應置於世界版圖的位置為何,因此企業版圖 的地理分布也是一個重要的決策構面。 

(四) 業務規模 

規模成長乃企業發展過程中所追求的重要指標,一般業務規模的指標 包括資源投入與業務產出兩部分,但這些指標不外乎資本額、員工人數、

營業額、市佔率、利潤、獲利率等指標。但這些指標仍不能清楚的顯現企 業未來努力與資源分配的重點,因此在策略構面分析中,營運範疇的四個 表徵並非互相獨立而是會互相影響的,所以在做策略構面分析時,必須應 用矩陣的方式,探討四個表徵之間的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貳、 核心資源的創造與累積 

營運範疇可帶來利潤,若以長期為考量指標,企業須具備核心資源,

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所謂「資源」,以企業經營之觀點來看,可分為「資 產」與「能力」兩大項。核心資源的性質相當內隱,資產分為有形資產與 無形資產,分述如下: 

(一) 有形資產 

具有固定產能特徵的實體資產以及可自由流通的金融性資產,這些資 產通常在公司的財務報表都有清楚的顯現。 

(二) 無形資產 

包括各種類型的智慧財產,如專利、商標、著作權、以登記註冊的設 計,以及契約、商業機密、資料庫、商譽等。這些資產在傳統的財務報告 中雖未表達,但所有權仍清楚的歸企業所有,在企業買賣的過程中亦會被 清楚的計算。 

「能力」則為有助於企業基本運作的組織能力與個人能力,分述如下: 

(一) 個人能力 

個人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幾種能力:1.  與特定產業或產品有關的創新與 專業技術能力;2.  管理能力,即統馭企業的能力;3.  人際網路能力。人 際網路隱含了承諾、了解、信用、義務四個特質,也提供了大量有關於統 合、協調、評估與溝通等各方面的功能。藉由在企業內部的溝通協調、組 織間的交易往來,人際關係有助於應付多元化、快速變遷的外在環境,同 時可以使創業家更加容易取得外部資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組織能力  1. 業務運作能力 

良好的業務運作程序,能將企業的產品服務,以最精確的品質、最快 速的時間,接近顧客、滿足顧客需求。而業務運作程序,不僅包括「採購—

生產—倉儲—運輸」等程序,尚應包括「開發、上市及提供服務」等項目 的流程。 

2. 技術創新與商品化能力 

新產品服務的開發,一方面有賴於技術的創新,另外一方面有賴於商 品化的能力。近年來許多研究指出,快速的商品化能力是新產品成功推出 的主要關鍵。技術的創新通常表現在:1.  在熟悉的產品上添加新功能;2. 

開發出新奇的功能來執行一般人熟悉的功能;3.  利用全新的產品概念提供 新的功能等三種形式。 

3. 組織文化 

文化是指應用並滲入於組織中個人和團體的行為、態度、信念與價值。

組織文化難以由表面觀察。建立一個創新與互助的組織文化,可以使組織 有自我調適與改善的基本能力,使其他組織難以超越。 

4. 組織記憶與學習 

組織可以保有過去的經驗,並有效的運用於現有的決策中。同時,組 織可以減少任務交付過程中協調、溝通、與執行的交易成本。如此的組織,

必須具備良好記憶能力,使組織可以累積過去的經驗,使其成為具有良好 能力的有機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參、 事業網路的建構與強化 

任一企業不可能獨立提供營運之所有資源,勢必從開放的環境中取得 必要的資源,包括原料(來自上游供應商)、通路(下游供應商)、資金

(來自銀行)、勞力(來自工會)、技術協助(來自政府研究單位或其他 公司的技術移轉)、專業促銷(如廣告公司、行銷研究公司),除了上下 游關係外,事業網路的範圍還包括同業、社區、消費大眾、輿論與政府等。 

企業必須與相關成員形成「事業共同體(Business  Ecosystem)」。共同 體中的成員在「資源有限」的考量下,形成了不同的親疏關係。事業網路 的策略構面分成體系成員、網路關係、網路位置。分述如下: 

(一) 體系成員 

企業必須選擇適當成員,建構一完整的事業網路體系,以創造價值。

與本事業產生互動的其他事業或個人,都可以視為事業網路體系的成員。

企業要選擇適合的成員中,最重要的四種事業夥伴包含:資源供應者、同 業、異業、社會伙伴。 

資源供應者提供資源,包括原料、零組件、人力、技術、資金、通路、

行銷等等。選擇哪些資源供應者作為企業經營的伙伴,是策略思考中重要 的課題。 

同業在以往的關係大抵是維持競爭的關係,包括直接競爭、間接競爭、

交叉對抗、楚河漢界、相安無事等。近年來,企業間強調策略聯盟,希望 在研發、採購、通路、行銷各方面合作。因此同業有可能成為企業事業網 路中的重要成員。 

異業亦可以成為事業伙伴,彼此間的合作關係可能為雙方帶來好處。

由於不同行業的營運範疇不同,彼此間的衝突可能性較低,因此也可能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事業網路中最佳的合作伙伴。社會伙伴是以較寬廣的角度,將事業伙伴 納入股東、政府、企業所在地的地區、消費大眾、輿論與企業經營有關的 專業團體。這些社會伙伴都對於企業經營的正當性有發言權,可以成為策 略選民(Strategic Constituency)。 

(二) 網路關係 

事業體系形成後,因資源有限及運作之實務需求,企業不可能與所有 事業夥伴維持同樣緊密之關係,所以應配合策略構想,適當調整與各成員 間的網路關係。 

(三) 網路位置 

事業體系形成後,成員間因主、客觀因素,形成不同的依賴關係,現 有的成員在體系中資訊與資源的匯集處,掌握到網路的關鍵位置,在分配 網路利益時,得到較多的好處。故企業應思考其網路位置之選擇是否恰當

及未來應如何調整,以避免在網路體系中遭到不平之待遇。   

取 Voss(199 創的四期模

討中 Gulliks 刪修重整後

本研究根據 Voss(1992)服務的創新流程,以及 Gulliksen 等人(2009)所 研究的生活實驗室共創七項運作構面,做為本研究對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Gulliksen 等人(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台灣各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同創造的深入程度。

我國目前對生台灣活實驗室之研究僅有兩篇正式文獻,已有在針對服務實 驗模型的研究(蕭淑玲、楊亨利,2008)以及對國內外各案彙整並提出策略 建議(陳信宏,2009)。至今生活實驗室的概念,在社會上仍相當新穎,而 目前台灣各生活實驗室,各自的走向不盡然相同,根據本研究彙整各學者 對生活實驗室定義而提出之定義,「生活實驗室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之 創新方法,設立於一真實多元脈絡之真實生活情境中,使所有利益關係人 主動參與共同創造,透過使用者需求研究方法測試、驗證新服務原型、

系統與商業模式,並持續給予產品服務提供者回饋,以創造有價的創新產 品服務。」 

本研究透過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同創造為研究主軸,試圖提供台灣 各生活實驗室在未來發展的走向,以及落實與使用者共創的實務的建議。 

鑑於此,本研究採用 Yin(1987)所提出之「個案研究法」,透過深度訪 談以及次級資料的蒐集,對個案生活實驗室進行實證以及現況研究,了解 個案生活實驗室之脈絡以及使用參與之狀況,並輔以對現況的描述、分析、

比較、歸納,理出現在各生活實驗室達成與未達成的項目,並給予實務上 之建議。 

本研究根據 Gulliksen(2009)所提出的生活實驗室共創 7 構面,結合 Voss(1992)的服務創新流程,並將其定義細緻化、刪除與時期無關的原則、

並且結合相似的原則再加入其他學者提及的部分,整合為生活實驗室共創 5 構面,以下為各構面細項的修正細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以使用者為中心之創新原則(無修正)   

※ 使用者為中心(原為:以使用者為中心之創新) 

※ 使用者為中心(原為:以使用者為中心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