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同創造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同創造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台灣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同創造之研究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溫  肇  東  博士  研究生:劉  國  翔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十  二  月 .

(2) 致謝  本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首先要感謝父母親提 供我前往學校學習機會,讓我可以在政大科管所完成所學;同時也感謝溫 肇東老師在我在學的這段期間內,給予我點點滴滴的指導,讓我在研究領 域中得以學習並精進。  欲完成論文,個案訪談是必經的過程,在此感謝台大 INSIGHT Center 施文彬教授、交大 Eco‐City 陳虹君經理與趙志峰經理、資策會 Living  Lab . 政 治 大. Taiwanc 胡秀珠編輯與蕭淑玲學姊、以及成大 TOUCH Center 陳建旭執行長、. 立. 鄭泰昇創意長以及張淑華經理等人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時間接受訪談並與. ‧ 國. 學. 我分享;在此也要特別感謝科管所王泓斌學長,協助連絡成大 TOUCH  Center,讓我得以完成論文,非常感謝學長雪中送炭。 . ‧. 而在撰寫的過程中,不免會碰上困難、挫折與思緒停滯的時候,在此. y. Nat. sit. 感謝與我一同進退好朋友蘇筱涵,在互相砥礪的過程中,讓彼此大幅提升. er. io. 論文撰寫的效率與架構概念;此外,亦感謝溫老師助理君華,過程中協助. n. a. v. l C 我找到溫老師以及安排時間地點;亦有所上的助理、學長姐、同學與學弟 ni. hengchi U. 妹,在過程中協助甚多,翠娥姊、楊曼禎、蘇韋菁、曾欣儀、張誠新、賴 育秀、陳維中、龔明德、洪以玟、江育勝、李承陸、吳彥輝,在此列出以 一一感謝之。  此外,論文撰寫期間也感謝 EMBA 辦公室好朋友們王秀雯、蘇怡菁、 唐嘉彥提供工讀機會,讓我在埋頭論文的時間仍不至於斷炊。  今天的成就,都在於各方所提供的資源與幫助,謝謝過去所有造就我 今日成就的推手,謝謝各位親朋好友師長弟妹,謝謝。 . I   .  .

(3) 摘要  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User‐centric)的研究方 法,設立於一多元脈絡(Multi‐context)的真實(Real)生活情境中,使所有利 益關係人(Stakeholders)主動(Active)參與共同創造(Co‐creation),透過使用者 需求研究,測試、驗證新產品服務原型、系統、以及商業模式,並持續給 予產品服務提供者回饋,以提供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創造有價的創新產 品服務。 . 政 治 大 Lab Taiwan、台大 INSIGHT Center、交大 Eco‐City、以及成大 TOUCH Center; 立. 本研究選定台灣的四間生活實驗室為研究對象,包括:資策會 Living . ‧ 國. 學. 本研採用 Gulliksen 等人(2009)所提出的生活實驗室共創原則,並結合 Voss(1992)提出的服務創新流程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藉此研究生活實驗. ‧. 室,在不同時期下,與使用者共同創造之達成度,並對分析所見結果的成. sit. y. Nat. 因,研究結論概述於下: . er. io. 一、 採用本研究所提出的「結合創新服務流程之使用者共創原則」架構,. n. al 可呈現生活實驗室共創原則,分析各時期是否達成要求,適合做為 iv Un. C. hengchi 分析生活實驗室在共創運作上的操作準則。 . 二、 根據本研究分析,資策會 Living Lab Taiwan,相較台灣其他三間生活 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創的達成度最高。其設立真實生活實驗室場域, 並自行開發商業驗證方法論;其他生活實驗室則尚無建立。  三、 台灣各生活實驗室在「概念期」與「發展期」尚位涉足。因各生活 實驗室仍屬於技術本位,未真正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仍是由產品 服務提供者自己的想法進行發展。  關鍵字: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與使用者共創、Co‐creation、服務創新 流程、策略三構面 .   II .  .

(4) 目錄  致謝 ...................................................................................................... I  摘要 ..................................................................................................... II  目錄 .................................................................................................... III  圖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 文獻探討 ............................................................................. 5 . y. sit. n. al. er. io. 第三章 . 實驗室發展脈絡................................................................................ 5  模擬試驗實驗室............................................................................ 5  服務實驗室.................................................................................... 6  從科技研發實驗室到服務試驗實驗室........................................ 9  技術移轉到服務移轉...................................................................... 11  生活實驗室...................................................................................... 13  國內研究整理.............................................................................. 13  定義.............................................................................................. 15  目的與益處.................................................................................. 17  組成要素、運作原則與特性...................................................... 21  學術定位...................................................................................... 26  方法論與觀察工具...................................................................... 30  歐洲個案概述.............................................................................. 33  策略三構面...................................................................................... 41  營運範疇的界定與調整.............................................................. 41  核心資源的創造與累積.............................................................. 43  事業網路的建構與強化.............................................................. 45 . Nat. 第一節  壹、  貳、  參、  第二節  第三節  壹、  貳、  參、  肆、  伍、  陸、  柒、  第四節  壹、  貳、  參、 . ‧. 第二章 .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 ‧ 國. 第一章 . 政 治 大 緒論 ..................................................................................... 1  立. Ch. engchi. v. 研究設計 ........................................................................... 47  III .  . i Un.

(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壹、  貳、  第五節 . 第四章 . 個案研究 ........................................................................... 64 .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 第五章 . 研究架構.......................................................................................... 47  研究變項定義.................................................................................. 48  研究方法.......................................................................................... 51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 61  個案選擇...................................................................................... 61  資料蒐集方式.............................................................................. 61  研究限制.......................................................................................... 63 . 資策會 Living Lab Taiwan ................................................................ 66  臺灣大學 INSIGHT Center ............................................................... 79  交通大學 Eco‐City ........................................................................... 97  成功大學 TOUCH Center ............................................................... 111 . 政 治 大. 研究分析與發現 .............................................................. 123 . 立.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分析........................................................................................ 123  壹、  資策會 Living Lab Taiwan .......................................................... 123 . ‧. 貳、  臺灣大學 INSIGHT Center ......................................................... 126  參、  交通大學 Eco‐City ..................................................................... 130  肆、  成功大學 TOUCH Center ........................................................... 133  伍、  整體分析.................................................................................... 136  第二節  研究發現........................................................................................ 141 . io. sit. y. Nat. al. er.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51 . n. 第六章 . Ch. i Un. v.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4  壹、  實務建議.................................................................................... 154  貳、  後續研究建議............................................................................ 155 . engchi. 參考資料 ......................................................................................... 156     .  . IV   .

(6) 圖目錄  圖  1‐1 生活實驗室改變傳統產品服務研發流程 ................................................ 3  圖  2‐1 服務系統 .................................................................................................. 12  圖  2‐2 以生活實驗室為基礎之服務實驗模型 .................................................. 13  圖  2‐3 生活實驗室利益關係人之益處 .............................................................. 19  圖  2‐4 Ballon 對生活實驗室之定位研究 ........................................................... 27  圖  2‐5 使用者驅動創新之架構 .......................................................................... 28  圖  2‐6 創新飛輪 .................................................................................................. 29  圖  2‐7 生活實驗室之活動範圍 .......................................................................... 30  圖  2‐8 生活實驗室五階段試驗結構工作流程圖 .............................................. 30  圖  2‐9 SEE 服務體驗工程方法 ............................................................................ 33  圖  2‐10 Pippl 網站介面示意圖 ......................................................................... 39  圖  2‐11 策略三構面 .......................................................................................... 41  圖  3‐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 47  圖  4‐1 民生社區所屬區域圖 .............................................................................. 76  圖  4‐2 資策會創研所組織示意圖 ...................................................................... 77  圖  4‐3 智慧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計畫的推動架構示意圖 .......................... 81  圖  4‐4 台大 INSIGHT Center 之目標與願景圖 ................................................... 82  圖  4‐5 台大 INSIGHT Center 短中長期目標 ....................................................... 83  圖  4‐6 台大 INSIGHT Center 之產業發展主軸 ................................................... 84  圖  4‐7 台大 INSIGHT Center 之展示與測試概念 ............................................... 86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圖  4‐8 台大 INSIGHT Center 合作對象之地理集合 ........................................... 87  圖  4‐9 台大 INSIGHT Center 學者組成 ............................................................... 92  圖  4‐10 台大 INSIGHT Center 組織圖 ............................................................... 93  圖  4‐11 台大 INSIGHT Center 之研究流程 ....................................................... 94  圖  4‐12 台大 INSIGHT Center 使用性測試流程 ............................................... 95  圖  4‐13 交大 Eco‐City 城市社區營造─導覽 2.0 願景概念 ............................ 98  圖  4‐14 交大 Eco‐City 與新竹市社區之運作模式 ......................................... 101  圖  4‐15 交大 Eco‐City 之合作展示中心 ......................................................... 102  圖  4‐16 交大 Eco‐City 核心發展範圍 ............................................................. 102  圖  4‐17 交大 Eco‐City 之空間示意圖 ............................................................. 104  圖  4‐18 交大 Eco‐City 組織圖 ......................................................................... 105  圖  4‐19 交大 Eco‐City 之生活實驗室運作模式 ............................................. 106  圖  4‐20 交大 Eco‐City 營造真實情境脈絡之合作區域 ................................. 107  圖  4‐21 交大 Eco‐City 之合作團隊數量 ......................................................... 110  圖  4‐22 成大 TOUCH Center 優質生活體驗屋示意圖 ................................... 113 . Ch. engchi. V   .

(7) 圖  4‐23 成大 TOUCH Center 專案地點與分野 ............................................... 118  圖  4‐24 成大 TOUCH Center 組織圖 ............................................................... 119  圖  4‐25 成大 TOUCH Center 之運作循環 ....................................................... 120  圖  5‐1 生活實驗室促使使用者早期參與之四時期 ........................................ 142  圖  6‐1 生活實驗室促使使用者早期參與之四時期 ........................................ 151     .  .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 i Un. v.

(8) 表目錄  表  2‐1 國內生活實驗之研究整理 ...................................................................... 13  表  2‐2 生活實驗室之定義 .................................................................................. 15  表  2‐3 生活實驗室之目的與益處 ...................................................................... 18  表  2‐4 生活實驗室組成要素、運作原則與特性 .............................................. 21  表  2‐5 LENS 生活實驗室架構與基本執行原則 ................................................. 36  表  3‐1 使用者參與創新流程於各期之研究變項定義 ...................................... 48  表  3‐2 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創之原則構面與細目定義 .............................. 49  表  4‐1 訪談對象一覽表 ...................................................................................... 64  表  4‐2 參與研討會活動一覽表 .......................................................................... 65  表  4‐3 SEE 顧客價值研究方法─ 初 階 班 課 程 設 計  ........................................ 69  表  4‐4 SEE 顧客價值研究方法─ 實 務 班 課 程 設 計  ........................................ 69  表  4‐5 資策會 Living Lab Taiwan 展覽館之展出項目 ........................................ 70  表  4‐6 2009 年民生實驗園區 10 項服務實驗 KPI ............................................. 73  表  4‐7 台大 INSIGHT Center 智慧呵護專案表 ................................................... 87  表  4‐8 台大 INSIGHT Center 智慧健康專案表 ................................................... 88  表  4‐9 台大 INSIGHT Center 智慧永續專案表 ................................................... 88  表  4‐10 台大 INSIGHT Center 伙伴專案表 ....................................................... 89  表  4‐11 交通大學人文關懷與生活科技課表 ................................................ 100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表  4‐12 交大 Eco‐City 各主題展示空間之展示科技 ..................................... 103  表  4‐13 成大 TOUCH Center 專案一覽表 ....................................................... 116  表  4‐14 成大 TOUCH Center 之合作對象 ....................................................... 121  表  5‐1 資策會 Living Lab 使用者參與共創分析表 .......................................... 123  表  5‐2 台大 INSIGHT Center 使用者參與分析表 ............................................. 127  表  5‐3 交大 Eco‐City 使用者參與分析表 ......................................................... 130  表  5‐4 成大 TOUCH Center 使用者參與分析表 ............................................... 133  表  5‐5 台灣各生活實驗室整體分析比較表 .................................................... 137  表  5‐6 生活實驗是促使使用者早期參與之各期定義 .................................... 142  表  5‐7 融合生活實驗室共創原則與使用者參與時期之研究架構 ................ 143  表  5‐8 台灣各生活實驗室整體分析比較表 .................................................... 147  表  6‐1 融合生活實驗室共創原則與使用者參與時期之研究架構 ................ 152   . Ch. engchi.  . VII   . i Un.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008 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主要探討之議題 有三,其中之一是被 2009 年 8 月號「創新發現誌」雜誌評為國際新顯學 的─「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 。生活實驗室的主要目的,在於讓新產品 服務在上市前,可針對目標市場與使用者進行先行測試,提供產品服務提 供者在特定的真實生活場域內,可長期觀察使用者,並研究使用者的使用. 政 治 大. 經驗,使產品服務提供者可取得回饋資訊,進而促成與使用者共同創造。 . 立. 在生活實驗室研究中,提及「共同」的概念於 2005 年學者 Ballon 提. ‧ 國. 學. 出,生活實驗室將最終使用者視為「共同生產者」的觀點;其後 ENoLL(2006)、. ‧. Klaus‐Dieter  Thoben(2007)、Brussels(2009)、Pallot(2009)等學者與研究單位. y. Nat. 也都提到共同創造與協同的概念,藉此以持續對產品服務進行創新與修正,. er. io. 值。 . sit. 最終期望可藉由生活實驗室,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並創造出更高的產. al. n. iv n C 現今產品與服務的界線已日趨模糊,單一產品須透過服務的加值,以 hengchi U. 謀求更高的利潤。2008 年由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統計,台灣 服務業比重為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73.27%,提供創新的產品服務將是帶 動未來產業的重要方式。此舉,對企業而言,透過加值服務以謀求更高的 獲利;而對消費者而言,則是可從消費過程得到更大且更準確的需求滿 足。  雖然台灣服務業 GDP 比重相當高,但由於台灣過去過份強調代工思維, 現階段在創新服務的突破仍受限,且主要出口產業仍是以製造業為主,產 出多以依客戶所開規格而生產的產品。隨著中國大陸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 1   .

(10) 的低價競爭,專注於零組件生產與產品製造的產業,已逐漸被逼向成本底 線的絕路,此時可採取向上服務加值(Value up)的模式,這也是服務加值的 價值所在。  目前對產品的測試,有 α、β 或 γ 試驗等方法,以取得上市前的產品 使用資訊,驗證其可用性是否已滿足要求;但當是產品結合服務、或是建 立一服務系統,即便是具創意的產出,要符合使用者確實的需求並不容易。 同時,到目前為止,創新產品服務推出上市後,成功大賣的比率仍低,且 在上市前並無法採用階段型式的 α、β 或 γ 試驗來了解最終使用者的需求,. 政 治 大. 因此專為用於產品服務創新的試驗方法  ─  「生活實驗室」應運而生。 . 立. 生活實驗室的概念,於 1995 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 ‧ 國. 學. MediaLab)的 William Mitchell 教授所提出,其後並由歐洲將其發揚光大,如 今已成為歐盟的創新政策之一。生活實驗室是以相對於傳統的研發實驗室. ‧. (Inhouse R&D)而命名,打破過去實驗室與創新活動的邊界,透過使用者. y. Nat. io. sit. 驅動(User‐driven)創新,是一種建立在真實生活脈絡中,與使用者共同創造. er. (Co‐creation)的產品服務研發試驗平台。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 130. n. a. v. l C 個生活實驗室加入歐洲生活實驗室網絡  (European Network of Living Labs, ni. hengchi U. ENoLL),其中有 10 個屬於非歐洲國家,並有兩個是台灣所發展的生活實驗 室,分別為:資策會創新服務應用研究所主導的「民生社區生活實驗室 Living Lab Taiwan」(其後簡稱為資策會 Living Lab Taiwan),座落於台北市民 生社區;以及位於成功大學的「人本智慧生活科技整合中心  (Center  for  Technologies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Humanity,TOUCH Center)」(其後 簡稱為成大 TOUCH Center);同時台灣亦有其他二間生活實驗室也在運作中, 分別為位於交通大學的「Eco‐City 健康樂活城」(其後簡稱為交大 Eco‐City) 以及位於台灣大學的「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 (Center  of  Innovation and Synergy for Intelligent Home Technology, INSIGHT Center)」(其 2   .

(11) 後簡 簡稱為台大 大 INSIGHT  Center)。由此見得 得,台灣在建 建構生活實 實驗室與使 使用 者共 共創平台的 的研究與執 執行上,已 已逐漸跟上 上歐洲的腳步 步。  而生活實 實驗室的核 核心觀念,在於把產 產品與服務的 的研發過程 程從過去「理 論研 研究  →  產品與服務 產 務開發  → 商業推廣」的傳統三 三點循環模 模式,加入 入實 際應 應用測試,成為「理論 論研究  → 產品與服 服務開發  →  → 實際應用 用測試  →  → 商 業推 推廣」的四 四點循環模 模式,見下 下圖1‐1;透過生活實 實驗室與使 使用者共創 創的 運作 作,期待可 可填平研發 發與市場之 之間的鴻溝 溝。  生活實驗 驗室之概念 念,於台灣 灣運作至今 今約一年,尚 尚屬於較新 新的議題,本. 政 治 大. 研究 究者以此設 設為研究主 主題,期望 望可對台灣 灣的生活實驗 驗室提供實 實務上,對 對在. 立. 與使 使用者共同 同創造之建 建議,同時 時也期望可 可引發對生活 活實驗室有 有興趣之研 研究. ‧ 國. 學. 者,投身於生 生活實驗室 室之相關研 研究。 .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 圖 1‐1 圖 . 生活實驗 驗室改變傳統 統產品服務 務研發流程 程  資料來 來源:本研 研究整理 .  .  . 3   .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生活實驗室的「生活」一詞,即是期望透過機制,促使使用者在真實 生活情境下,參與產品服務提供者的開發流程,建立「共同創造(Co‐Creation)」 的創新平台。然而,現階段台灣各生活實驗室的運作方法不一,各單位皆 有自己的試驗方法與流程。但不論方法為何,觀察的過程皆是需要足量的 人力以及專家來分析其結果,然而這樣的人力成本並非中小企業可支撐的, 而生活實驗室正是解決中小企業在創新上所可能碰上的困難。  本研究採用瑞典 Uppsala 國家 IT 中心 Gulliksen1等人(2009),於 2009 . 政 治 大. INTERACT 研討會上所提出的「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創原則」 、以及 Voss . 立. (1992)  提出的「服務創新流程」,以此為研究架構對台灣的生活實驗室進. ‧ 國. 學. 行分析,藉此判定在產品服務開發流程的各階段中,生活實驗室是否有積 極促進使用者共創,並試圖了解其中的成因。再透過生活實驗室共創原則. ‧. 的架構,找出可使生活實驗室達成與使用者共同創造的運作模式,以走向. y. Nat. er. io. 下問題: . sit. 理想中可以實踐共創、促進企業創新的生活實驗室。對此,本研究提出以. al. n. iv n C 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之共同創造,可透過何種方式進行衡量?  hengchi U. 一、. 二、 台灣目前的四間生活實驗室,在共同創造上皆有投入,而各生活實 驗室投入共創之程度為何? . 三、 台灣各生活實驗室,進行與使用者共創,其後續可著力方向為何?   .  .                                                         1.   Gulliksen Jan 為瑞典 Uppsala 大學資訊科學系人機介面組的教授,於 1999 年即發表以使用者為 中心進行設計(User centred Design)的學術文章。  4 .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生活實驗室的概念,源自於「打破傳統的實驗室思維,卸除實驗室內 外的疆界,並從產品測試思維轉向服務驗證」。因此本章第一節先整理過 去各類型的實驗室,以此作為生活實驗脈絡依據;第二節則探討學術上從 技術移轉到服務移轉的學理依據;第三節則是對生活實驗室的國內文獻整 理、定義、目的與益處、運作原則與特性組成、學術定位、使用之方法論、 觀察工具以及整理、以及國外的個案概述;第四節則是本研究用於撰寫個. 政 治 大. 案的架構,採用吳思華(2000)教授所提出的策略三構面。 . 立 第一節 實驗室發展脈絡 . ‧ 國. 學. 實 驗 室 (Laboratory) 一 詞 , 在 現 今 是 一 相 當 普 遍 概 念 , 維 基 百 科. ‧. (Wikipedia)認為實驗室可提供場所以進行科學研究、實驗與測量。而早在. y. Nat. 1987 年,Nunemaker 就已針對籌建實驗室,提出一用於建立科學研究之實. er. io. sit. 驗室所須參照的七個步驟,然而實驗室的概念發展至今,已經從科學技術 的研發實驗室,走向模擬試驗實驗室、更到現今的服務實驗室,其脈絡發. n. al. 展如下: . Ch. engchi. i Un. v.  . 壹、. 模擬試驗實驗室 . 電腦模擬於 1966 年就被 Naylor 提出,電腦模擬是在一台數位電腦上 進行實驗的一項數值技術。而到現今,根據 Kelton 等人(1998)對模擬的定 義為:模擬是用來仿效真實系統的行為,而電腦模擬是利用數值評估以研 究一個真實系統之各種模型的方法。模擬試驗是一種廣泛被使用的實驗工 具,並開始針對系統進行分析,但它本身無法解決問題,僅可在不斷的實 驗中找尋最好的解。  5   .

(14) 模擬試驗常被用於具有複雜性、動態性的問題,透過建立模型將複雜 的系統表現出來,其應用領域包含:瓶頸分析、產出分析、生產線的平衡、 派工模擬、排程、設施佈置分析、成本分析、存貨政策等。  模擬試驗實驗室透過模型的建置,以進行電腦模擬,模擬對象通常具 備系統性與長時間性的分析特性。由此,由於電腦的發明,對於處理龐大 系統性的問題,可透過模擬試驗實驗室先行模擬,以預測產出之成果。 .   貳、. 服務實驗室 . 一、. 認證實驗室 . 政 治 大. 立. 任一產品,都應經過可靠度測試,即是針對產品本身之規格、功能、. ‧ 國. 學. 可靠度做完整的分析,透過認證以證明產品之品質;而在實務上,並非所. ‧. 有產品都會選擇經過可靠度的測試,主要原因在於對於附加價值較低的產. sit. y. Nat. 品,往往就不會另行投入資金進行測試。 . er. io. 然而,針對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產品的可信度就顯得相當重要,一般. n. al 而言,一套完整的可靠度測試至少須包含六大項目:(1)產品功能驗證;(2) iv Un. C. hengchi 產品使用壽命測試;(3)環測模擬與特定條件之可靠度測試;(4)ESD、EMI、 EMC 靜電及干擾測試;(5)安全規範測試;(6)老化測試。 . 透過上述可靠度測試之項目,其主要目的在於:(1)產品功能之確認; (2)產品於正常使用狀況下的使用壽命測試;(3)驗證產品於量產過程中,忍 受生產設備所帶來之可能破壞力;(4)驗證產品於生產完成後,忍受儲存、 運送、必要後續處理所帶來之可能破壞力;(5)驗證產品(尤指零件)於進一 步加工或組裝時,忍受其帶來之可能破壞力;(6)驗證產品於最終使用者使 用時,承受各種不同使用環境的適應能力;(7)遭遇故障狀況時,所採取之 故障分析與改進措施的提出(周穎傳,2004)。  6   .

(15) 透過產品的可靠度測試,經過認可的實驗室可對產品發出相關認證, 以證明通過檢驗標準。自此,實驗室的功能不僅是開發新產品、模擬未來 可能情況,亦可對產品進行測試以提供認證的服務。    二、. 開放實驗室(Open Lab) . 開放實驗室在於提供共用的空間與儀器設備,提供外部合作者租借等 服務,藉此透過節省合作者在硬體設備上的花費。以下以工研院開放實驗 室為例。 . 政 治 大. 在民國七十七年以前,科技專案計劃為工研院與廠商間主要的產研合. 立. 作模式。在當時,每件科專計劃須自行編列所需的實驗室建造經費,為二. ‧ 國. 學. 千萬到三千萬不等的費用,所建實驗室規模約一至兩層樓高。然而隨著工 研院不斷地成長,研究人員從兩千多人增至民國七十八年前的四千多人,. ‧. 土地需求也日漸吃緊。因此,為解決專科計劃所造成的土地問題,工研院. y. Nat. sit. 提出「實驗室建造」的科專計劃,打造共用實驗室,讓與工研院以及相關. er. io. 之合作廠商進駐(楊水利,2003)。 . al. n. iv n C 並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配合政府 h e n g「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劃」 chi U. 及經濟部創新育成政策,成立了育成中心,故工研院開放實驗室提供之服 務包括「研發技術與環境」以及「研發事務服務」,其細項如下:  ※ 研發技術與環境:建築物空間租借、環境與設施租借、研發技術服務以 及政府法規、工商稅務與產業關係服務。  ※ 研發事務服務:技術移轉、智慧財產權顧問、產業經濟資訊、圖書資訊、 郵局/信箱、銀行/ATM、餐廳、宿舍、招待所、醫務室、休憩育樂、交 通車以及停車場服務。 . 7   .

(16) 開放實驗室將實驗室的資源從各自擁有,轉變到開放的共同使用思維, 藉此不僅減少成本支出,還可提供共同研發的技術交流平台,打破內外資 源的疆界,提供服務給共同使用的研發單位與企業。    三、. 使用性測試實驗室(Usability testing lab) . Rubin(1994)對使用性測試下定義為:「經由特定使用者族群對現行系 統的試用,來了解該產品是否容易學習與使用,且是否達到使用者滿意。」 而使用性測試實驗室則是指進行使用性測試活動的場地,提供一個不受干. 政 治 大. 擾的空間,供研究者控制環境變數,以利各類型使用性資料的蒐集與分. 立. 析。 . ‧ 國. 學. Nielson(1993)對使用性測試方法提出九種方法:(1)啟發式評估法;(2) 效能測試法;(3)放聲思考法;(4)觀察法;(5)問卷法;(6)訪談法;(7)焦點. ‧. er. io. sit. Nat. 測試,分別為效能測試以及主觀意識測試。 . y. 團體訪談;(8)登錄法;(9)使用者回饋法。整體而言是透過兩種評估途徑來. 微軟公司亦採用使用性測試實驗室的方式對新產品進行試驗,透過變. al. n. iv n C 數的控制得以研究使用者對產品的主觀觀點,以作為後續修正改良的依據。 hengchi U 實驗室只進行的科技研究的思維已經被打破,開始透過使用者研究分析得 以了解市場需求。   . 四、. 零售試驗實驗室 . 零售業的顧客為最終消費者,現已有建構消費情境,針對消費者的購 買行為進行研究,以下以北京華聯集團的零售創新中心(Retail  Innovation  Center)為例。  北京華聯集團執行副總,零售創新中心執行長 Anthony Yuan Tsai(2008) 8   .

(17) 於 2008 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發表中表示,北京華 聯透過建置零售創新中心,進行以購物者為基礎的創新  (Shopper‐based  innovation)  方法,模擬大賣場的購物情境。每年邀請 10,000 民購物者前來 零售創新中心進行消費,再由北京華聯的研究員,觀察研究消費者在賣場 中購買產品、互動服務以及消費體驗的回饋。  透過購物者心理學研究、不同銷售體驗實驗室、並且教導雇員如何從 顧客者角度思考,北京華聯設計出許多情境在創新中心中進行試驗,如: 以有寵物的顧客思維為出發,設計較寬廣開放的空間;以及因應中國的一. 政 治 大 物的環境;對孕婦媽媽則是設計較高的貨架,以因應無法彎腰,導致看不 立. 胎化政策,設計以嬰兒孩童安全為主的遊戲空間,營造新生媽媽可輕鬆購. ‧ 國. 學. 到底層貨架的問題等,其後也預計更進一步從購物中心外的購物環境開始 構思,如:停車場的設計、公車站的位置等,從創新中心設計使用者試驗. ‧. 方法,期望可以提供購物者最佳的購物經驗。 . y. Nat. sit. 服務試驗實驗室與科技研發實驗室不同之處,在於服務端是逐步走向. er. io. 群眾,與使用者的需求接軌,北京華聯創新中心建置情境讓消費者體驗並. n. a. v. l C 得到回饋,而情境營造將是使用者研究的一項關鍵控制變數。  ni. hengchi U.  . 參、. 從科技研發實驗室到服務試驗實驗室 . 試驗室的發展脈絡,從最初專注於產品與技術發展研究為目的的實驗 室,在電腦科技開始廣為應用後,出現透過電腦進行模擬試驗的實驗室, 用於長期性與系統性的分析預測,而模擬實驗室也逐漸轉向於服務的提 供。  隨之而來的是各類服務實驗室的成立,如專職於提供測試與認證的實 驗室,對產品提供進一步的驗證服務以確保可靠度;更有透過實驗室租借 9   .

(18) 的模式,如開放實驗室,打破實驗室的疆界,將內外資源互通運用;針對 產品如何被運用,以及產品介面設計是否符合人性的使用性測試實驗室也 開始針對使用者進行研究與分析,開啟實驗室不僅只是對產品技術的開發 思維;而建立使用情境,讓使用者進入如同平時進行消費活動的真實環境, 則是更進一步的走向「生活情境實驗」 。  如今的生活實驗室,更是奠基於各種實驗室的特色,包含產品技術實 驗室的研究、同時也進行使用者需求分析與觀察,更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 中模擬整個生活系統的運作,讓實驗室的應用範疇更加擴大。 .  .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 i Un. v.

(19) 第二節. 技術移轉到服務移轉 . Rogers(1972)認為,技術移轉指依組織或體系所產生的創新為另一組織 或體系所採用的過程。一般來說,技術移轉提供方式分為三類,包括:技 術層面、人員層面與原料/機器設備層面。 . 一、 技術層面  直接提供有關技術資料或 know‐how,其中以提供實驗技術與技術設 計資料之基礎性技術資訊居多,藉由技術提供者之技術補強,從模仿改良 進而建立自我技術。 . 政 治 大. 立. 二、 人員層面 . ‧ 國. 學. 技術通常會附著在技術人員上,然而透由技術人員的指導交流或移動, 是將無形技術作最佳移轉與擴散的方式之一。 . ‧ sit. y. Nat. 三、 原料/機器設備層面 . er. io. 於此層面中,透過購買機器設備或建廠過程中進行移轉技術資訊,通. n. al 常在進行此種硬體式技術移轉機制大多同時會要求軟體性技術移轉機制 iv Un. C. hengchi (如人員訓練與指導),以增加技術移轉之成效。 . 隨著產業的演進與變動,技術市場化的過程已經漸漸需要與市場與後 續的服務系統接軌。Lovelock(1996)認為,服務是一種過程,而非靜態的內 容。因此,必須以系統的觀點來處理服務的創造、服務的傳送、以及顧客 與服務的關係等問題。  Lovelock 將服務的提供視為一個系統,詳見下圖2‐1。此一系統是由 服務作業系統(service operation system)-服務產品的投入要素被處理與製 造;以及服務傳遞系統(service delivery system)-要素最終被組合以及傳送 11   .

(20) 給顧客,兩個系統所組成的。對顧客來說系統中有些部分是顯而易見的, 例如:服務傳遞系統的接觸人員與實體支援;有些則是顧客無法察覺到的 部分,例如:服務作業系統的技術核心。  服務傳遞系統 服務作業系統 顧客 A  . 服務 A . 實體支援. 技術核心 接觸人員. 顧客無法見到 的部分(後場). 服務 B . 政 治 大 顧客可見到的部分(前場) 立. ‧ 國. 學. 直接互動 ;. 顧客 B. 間接互動. 圖  2‐1 服務系統 . ‧. y. sit. io. er.  . Nat. 資料來源:Christopher H. Lovelock(1996) . 生活實驗室相較於過去的產品技術導向,則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因此. al. n. iv n C 在生活實驗中,產品服務提供者提出概念想法後,應特別著重於「服務傳 hengchi U 遞系統」的驗證與測試,生活實驗室提供資訊以產品服務提供者發展支援 服務傳遞系統的接觸人員與實體支援的組織能耐,藉此促使產品服務提供 者持續創新,設計良好的顧客互動介面。   .  . 12   .  .

(21) 第三節 壹、. 生活實驗室  國內研究整理 . 生活實驗室的概念引入國內,僅初運行約一年的時間,以此為主題的 學術研究在國內尚相當缺乏,多數為歐美的研究,但國內仍有少數先驅研 究者與研究單位致力於此。於本節之初,本研究先整理國內對生活實驗室 的文章與出版物如下表2‐1,提供後續研究者作為研究參考之依據。  表  2‐1 國內生活實驗之研究整理  研究內容  治 政 分析科技化服務、過去服務實驗的經驗以及歐洲生活實 大 驗室的建構構想,同時也介紹與分析資策會 Living Lab Taiwan 立. 研究者 . ‧. ‧ 國. 學. 專案  ─  小額付款科技化服務生活實驗計畫內容,依據此生 活實驗計劃建構經驗,進一步提出以生活實驗室為基礎的服 務實驗模型,包含實驗規畫、實驗環境建構、實驗的實施、 結果分析與回饋等四項機制,見下圖2‐2。 . sit. n. al. er. io. (2008) . y. Nat 蕭淑玲、楊亨利. Ch. engchi. i Un. v. 圖  二‐2 以生活實驗室為基礎之服務實驗模型  資料來源:蕭淑玲、楊亨利,2008 . 陳信宏(2009) . 整理國際間對生活實驗室的概念與定義;並以歐盟提出 標準化立方體的六項構面為基礎,分析生活實驗室的成立、 營運;觀察歐盟如何推動 ENoLL 以及支援的相關計畫內容; 整理國內外生活實驗室六個個案研究;最後進行綜合分析與 比較,歸納我國目前所遭遇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策略,再以此 13 .  .

(22) 提出政策意涵與建議。  ◎ 台灣面臨的問題:  1. 欠缺對使用者需求的掌握與喚起  2. 缺乏服務試驗環境  3. 過去強調科技導入,服務深度不足  4. 欠缺整合性開發合作  ◎ 對台灣的政策意涵與建議:  1. 應定義生活實驗室的策略性定位,作為資源配置何理 性檢視之基礎  2. 生活實驗室必須有明確產品應用領域定義  3. 技術處有必要要求特定課題的生活實驗室提案者說明 成立的必要性與未來長期的營運計畫,避免僅淪為法 人研究機構進行期研發創新的測試計畫  4. 建議採用歐盟的標準化立方體的六項構面來規劃與推 動生活實驗室  5. 建議採用標準化立方體的六構面時,必須同時建立橫 向支援協調的機制與計畫  6. 不同地區與不同領域的發展脈絡不同,應充分掌握各 地區社會文化的差異,因地制宜發展符合地方文化特 性之科技與服務  7. 國內中小企業面對國際大廠與一流學術研究機構結 盟、國家政策協力推動的強大競爭,如何在全球產業 鏈中自我定位是重要課題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a l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i v n Ch engchi U. 生活實驗於國內的研究目前仍為初期階段,針對如何建構生活實驗室 之研究(蕭淑玲、楊亨利,2008),以及從歐洲生活實驗室給予台灣科技政 策建議之研究(陳信宏,2009),然而目前台灣的三間參與國科會計畫之生 活實驗室,正因應國科會要求,逐步規劃建立自己的特色,與其他生活實 驗室做區隔,而資策會 Living  Lab  Taiwan 也與國科會計劃下之生活實驗室 有所不同,因此於台灣各生活實驗室的走向與訴求出現差異,其定位和未 來策略將影響各生活實驗室的路徑。然而生活實驗室本質在於強調真實生 活脈絡以及使用者早期參與已達成共同創造,縱使採用不同的方法,皆必 須與使用者共同創造以達到促進創新、滿足真正使用者需求的目的,因此 14   .

(23) 本研究針對生活實驗室與使用者共同參與的狀況進行研究。   . 貳、. 定義 . 生活實驗室的概念,最初是 1995 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MIT  MediaLab)的 William  Mitchell 教授所提出,認為生活實驗室是「一種 研究方法,在多元、演進的實際環境生活中,透過感知、雛型、驗證、改 善各類複雜的解決方案。2」(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譯,2008)然而,此 概念雖未在美國被推行發展,但在歐洲則成功的被歐盟支持而蓬勃壯大,. 政 治 大. 因此後期的研究主要來自於歐洲的學者為多,現今的研究觸角也陸續開始. 立. 進入亞洲以及南美洲等地。 . ‧ 國. 學. 以下表2‐2是針對生活實驗室之定義做文獻整理: . sit. Nat. 表  2‐2 生活實驗室之定義 . 定義 . n. al. er. io. 發表者/發表單位 . William Mitchell (1995) . y. ‧.  . v. 生活實驗室是一種研究方法,在多元、演進的實 際環境生活中,透過感知、雛型、驗證、改善各類複 雜的解決方案 1 . Ch. engchi. i Un. Ballon et al. (2005) . 生活實驗室是一種用於真實生活脈絡的科技,也 是將最終使用者視為「共同生產者」的實驗環境3 . Eriksson et al. (2005) . 生活實驗室的概念,是一種研發創新的方法論, 以多元脈絡的生活環境為實驗場域,創造服務、產品 以及延伸應用並通過驗證4 . Sascha Haselmayer(2006) . 生活實驗室是以都市為實驗室,並由民眾以及其.                                                         2.   原文:Living Labs represent a user‐centric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sensing, prototyping, validating  and refining complex solutions in multiple and evolving real life contexts.  3  原文:An experimentation environment in which technology is given shape in real life contexts and  in which (end) users are considered ‘co‐producers’.  4  原文:The Living Labs Concept refers to an R&D methodology where innovations, such as services,  products or application enhancements, are created and validated in collaborative multi‐contextual  empirical real‐world environments.  15   .

(24) 利益關係人所組成,為新的移動服務提供雛型,並在 歐盟國家中交換經驗、技術以及開啟新市場5  European network of living  labs (2006) . 生活實驗室是一個促進歐洲里斯本策略,提供研 發創新的新概念,強調以人為中心的參與,且具有以 ICT 為基礎開發服務與產品的發展潛力,透過將不同 的利益關係人帶到共同創造的平台上6 . Klaus‐Dieter Thoben (2007) . 生活實驗室是一個公私合作關係(PPP),在多元情 境脈絡下的真實環境中,提供利益關係人進行新產 品、服務、商業模式與技術的共同開發7  將生活實驗室定義為三種類型:  1. 無所不在的資訊技術解決方案之研究與實驗8  2. 開放創新平台9  3. 針對使用者所進行的應用測試平台10 . Følstad (2008) . Antti Peltomäki(2009) . 立. 式創新生態系統的設置11 . 生活實驗室是由使用者驅動開放式創新的生態 系統,在這功能區域內,利益關係人是由公營機構、 私 人 企 業 以 及 社 會 大 眾 間 的 合 作 關 係 (PPPP) 所組 成,從企業、公部門、大學、學術機構到使用者共同 創造原型並在真實生活脈絡中對新服務產品進行認 證,這些情境脈絡可以是城市、村莊、農村亦或是工 業區12 . ‧ 國. 學. ‧. Roberto Santoro(2009) . n. al.                                                        . 生活實驗室是一建立在公私合作基礎上的系 統,得以使使用者參與產品服務的研發、開發以及創. er. io. sit. y. Nat Brussels (2009) . 治 生活實驗室是在真實世界中 ,由使用者驅動開放 政 大. Ch. engchi. i Un. v. 5  原文:Living Labs are urban laboratories operated by public and private stakeholders for prototyping  new mobility services as part of a European network to exchange experiences, technologies and open  new markets.  6  原文:Living Lab is a new concept for R&D and innovation to boost the Lisbon strategy for jobs and  growth in Europe. The human‐centric involvement and its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new ICT‐based  services and products. It is all done by bringi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ogether in a co‐creative way.  7  原文:A Living Lab is a collaboration of Public‐Private‐Civic Partnerships in which stakeholders  co‐create new products, service, business and technologies in real life environments and virtual  networks in multi‐contextual spheres.  8  原文:Living Labs to experience and experiment with ubiquitous computing.  9  原文:Living Labs as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s.  10  原文:Living Labs exposing testbed applications to the users.  11  原文:Living Labs are user‐driven open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 real‐life settings.  12  原文:Living Labs are User Drive Open Innovation Ecosystems “functional regions” where  stakeholders have formed a Public‐Private‐People‐Partnership (PPPP) of firms, public agencies,  universities, institutes and users all collaborating for creating, prototyping, and validating new  service‐products in real‐life contexts. Such contexts are cities, villages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industrial plants.”  16   .

(25) 新,並且是在真實生活環境下,以人為本並透過持續 性回饋機制讓使用者以及開發商進行共創13    生活實驗室是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創 新生態系統,其整合企業、大眾與政府夥伴關係的協 同研究與創新流程14 . Pallot (2009)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表的整理可觀察出,生活實驗室的定義演變從塑造一研究環境, 到進入「真實環境」之中,其後再加入與「使用者共同創造」的思維,逐 漸的演化成方法論並逐漸加入「開放式創新」並強調參與成員是所有「利 益關係人」 。 . 治 政 大:「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 因此本研究結合各學說,將生活實驗室定義為 立. 是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 (User‐centric) 的研究方法,設立於一多元脈絡. ‧ 國. 學. (Multi‐context)的真實(Real)生活情境中,使所有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 ‧. 主動(Active)參與共同創造(Co‐creation),透過使用者需求研究,測試、驗證. sit. y. Nat. 新產品服務原型、系統、以及商業模式,並持續給予產品服務提供者回饋,. io. al. n.  . er. 以提供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創造有價的創新產品服務。」 . 參、. 目的與益處 . Ch. engchi. i Un. v. 工研院副院長李世光接受工商時報採訪時指出,生活實驗室於歐洲已 有 256 個區域性據點(張承運,2009),而台灣也已有四個生活實驗室在與 歐洲同步進行,而運作生活實驗室之其目的與益處,根據文獻整理於下表 2‐3。 .                                                         13  原文:a system based on a businesscitizens‐government partnership which enables users to take  active part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process. 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developed  in a real‐life environment in a human centric and cocreative way, based on continuous feedback  mechanisms between the developers and the users.  14  原文:A Living Lab is a user‐centred open innovation ecosystem integrating concurr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cesses within a business‐citizens‐government partnership.  17   .

(26) 表  2‐3 生活實驗室之目的與益處  發表者/發表單位 . 目的與益處  生活實驗室將提供一創新服務平台與基礎建設予中 小企業、國際企業、公部門以及民眾個體15 . Finland EU Presidency  (2006) .  . 於 The EsoCE‐Net Industrial Forum 2007: Co‐Creative .  . Innovation In Service‐product development & solutions for  creation and managing collaborative clusters 論壇上提出三 項為什麼需要生活實驗室的目的於下:  1.  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實驗並取得使用者的回饋16  2.  創造合作與媒合的機會17  3.  區域優勢18 . Almirall (2007) .   於 2007 年  “Cities on Internet”  論壇上發表四項為什 麼需要生活實驗:  1. 為了增加資訊科學技術服務的(IST service)的使用性  2. 為了增進民眾更廣泛的參與創新流程  3. 為了促進共同的創新目標  4. 為了利用區域和在地知識以及先導測試 . 立. Panula (2007) .   Følstad 透過三個層面特性,研究 32 篇生活實驗室相 關之文獻,並分析生活實驗室存在目的之一般性,其研究 架構於下:  1. 生活實驗室對創新與開發流程的貢獻  2. 生活實驗室之情境脈絡  3. 生活實驗室於研究之特性 . n. al.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Følstad (2008) . 政 治 大. Brussels (2009) . i Un. v.   Brussels 針對參與 ENoLL 第二波的生活實驗室之產 出,對利益關係人造成的益處之研究於下圖2‐3,前三名 為新服務提供、新方法工具以及應用、增進原先服務等。. Ch. engchi.                                                         15  原文:Living Labs will provide a platform and infrastructure for innovation services to SME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public sector agencies and individual citizens.  16  原文:Experimentation & capturing User Contributions in real‐life environments.  17  原文: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 Matchmaking  18  原文:Regional Advantage.  18   .

(27) 圖  二‐3 生活實驗室利益關係人之益處  資料來源:Brussels(2009)    Luotonen  於 FIRE and Living Labs – Future Internet by  the People 之研討會發表生活實驗室的目的與益處:  1. 搭建科技與應用端的銜接橋梁19  2. 整合所有相關角色於富有彈性的服務與科技創新生態 環境中20  3. 使得使用者可於研發早期參與其循環21  4. 可發現更好的新使用行為與使用模式22  5. 早期評估可能獲得新的科技解決方案23 . 立. ‧. ‧ 國. 學. Luotonen (2009) . 政 治 大. y. sit. io. n. al. er. Nat.   於 ICE 2009 (International Conerence on Concurrent  Enterprising)論壇上發表生活實驗室的四項目標為:  1. 在利益關係人的真實生活脈絡中,於創新過程的早 期,吸引所有的利益關係人參與,尤其是使用者的參 與24  2. 結合技術推力與市場拉力的元素,至一個多元觀點、 限制和知識分享之處25  3. 探索、試驗以及評定新點子、創新概念以及在真實環 境中的相關加工品26 . Pallot (2009) . Ch. engchi. i Un. v.                                                         19  原文: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20  原文:Integrating all relevant actors in a flexible servi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21  原文:Bring the user in the loop early in the R&D cycle.  22  原文:For better discovering new and emerging behaviours and use patterns.  23  原文:for assessing at an early stage the soci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new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24  原文:Engage all stakeholders, especially users, at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process and in their live  context.  25  原文:Merge technology push and market pull elements into a diversity of views, constraints and  Knowledge Sharing  26  原文:Explore, experiment, and evaluate new ideas and innovative concepts as well as related  artefacts in real life situation  19   .

(28) 4. 透過使用者價值模型的比較,觀察潛在的採用性27 . Santoro and Conte  (2009) .   生活實驗室必須將實驗室內的研究移往真實生活脈 絡中,於此 Santoro 以及 Conte 分析各利益關係人透過生 活實驗室各可獲得哪些益處:  1. 對社區的居民而言:  對切中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開發更有影響力,主動參與 可縮減和增進研發創新的流程。  2. 對中小型企業(SMEs),包含微型創業、技術和服務提供 者而言:  可開發、驗證以及整合新點子,並且快速的從在地的 服務和產品放大到其他市場。  3. 對大型企業而言:  與其他企業和最終使用者合作,可使得創新的流程更 有效率,從使用者的經驗出發,增加「第一步就走對」 的機會。  4. 對研究員、整體經濟和社會而言:  透過彈性的服務和技術之創新生態環境,促進企業、 民眾以及政府的互動關係;整合技術和社會創新透過 創新的文化測試(beta culture)、增加投資研發創新 ICT 的回收。  5. 對法規訂定者以及區域的開發者而言:  透過理想的大眾和私人投資在目標市場,可使國家和 諧、區域有進取心:傳遞一般的流程給驗證市場成為 目標市場,並且支持創新以及進而創造更多需求:為 了發起群眾內的合作,以及促使中小型企業競爭力到 國際市場,透過採用一般的商業分類法和語言;吸引 更多投資,由其是私有財產以及創投。 . 立. 政 治 大. n.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各學派之研究,其絕大部分學者所強調之共同點在於,藉由 透過真實脈絡得已使得使用者於「早期參與共創」,提供產品服務更多創 新的可能,因此「與使用者共創」在生活實驗室領域中,已成為將當重要 的達成目標。 .                                                         27  原文:Observe the potentiality of a viral adoption through a confrontation with user’s value  models  20   .

(29) 肆、. 組成要素、運作原則與特性 . 生活實驗室的發展逐漸於歐洲嶄露頭角,但也因各生活實驗室抱持著 不同的定義與方向,而有不同的發展。因此,便開始有學者對生活實驗室 的組成要素、運作原則以及所屬特性做研究,以成為其他正在發展或是預 計要發展的生活實驗室,做為參考依據,本論文將文獻整理於下表2‐4。   . 表  2‐4 生活實驗室組成要素、運作原則與特性  發表者/發表單位 . 組成要素、運作原則與特性 . Corelab (2006) . 調查歐盟 10 個生活實驗室,發現有以下四項主要要素: 1. 參與者以及脈絡(Participation and Context)  2. 服務(Service)  3. 方法論(Methodology)  4. 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 立. 政 治 大. sit. io. er. Nat. Corelab (2007) . y. ‧. ‧ 國. 學. 針對生活實驗室運作,提出”CORES”原則:  (C)  連續性(Continuity)  (O)  開放性(Openness)  (R)  真實環境(Realism)  (E)  鼓勵使用者參與(Empowerment of users)  (S)  自發性(Spontaneity) . n. a在歐洲,生活實驗室有四種重要特性:  iv l C n hengchi U 1. 將基於實驗室內的測試帶入真實生活中 . 紀陽  (2008) . 陳信宏  (2009) . 2. 專 注 於 以 用 戶 為 中 心 (User‐centric) 的 共 同 設 計 (Co‐design)或共創(Co‐creation)過程  3. 將生活實驗室視為一種感知研究,以及在新工作環境 下服務各種人的開發方法  4. 真正以用戶為中心來驗證新的服務  提出一個完整的生活實驗室涵蓋下列元素:  1. 使用者中心與使用者驅動  2. 使用者早期參與  3. 多領域與多利害關係人  4. 共同創造  5. 真實生活場域  6. 大規模實驗  21 .  .

(30) 7. 社會與科技的同步形塑  研究生活實驗室中許多常見的組成要素如下:  1. 由大學扮演領導角色以確保是有系統在方法論下運 作  2. 有一家或多家在地/全球性的產業參與成為科技提供 者、對測試感興趣、或是以原型來驗證其產品與服務 3. 開放式創新的概念在生活實驗室內被假設,對企業而 言「分享和擴散」知識是比「儲藏和保護」更有價值 4. 建立於現實生活的測試環境,觀察蒐集使用者在自發 狀況下與技術互動,這是相較於其他測試環境可提供 更真實的測試  5. 使用者中心的創新被實行,讓使用者的回饋可以在開 發前期被採納  6. 透過生活實驗室可進行對外募資  7. 生活實驗室一詞已經被認同是由專業專家組成,特別 在區域行銷、技術移轉、研發以及育成等領域  另外也提出邏輯上生活實驗室應被建立的重要元素:  1. 建立永久的使用者社群,會反覆的於生活實驗室中提 供回饋 . Brussels (2009)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sit. io. al. er. Nat.   以七個構面來解析生活實驗室,並認為從運作原則 來看生活實驗室是對生活實驗室最好的解釋:  1. 以使用者為中心之創新(User‐centered innovation)  2. 眾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numbers)  3. 商業價值與經濟增益為驅動力(Business value, . v. n. Gulliksen, J., Kviselius, N.,  Ozan, H., Andersson, F.,  economical gains as driving forces)  Gazarian, N., Edenius, M.,  4. 開放的資訊與開放的創新(Openness of  and Oestreicher, L. (2009)  information/innovation)  5. 開發相關之原則(Development‐related principles)  6. 基本價值控制進化(Basic values controlling evolution)  7. 組織/利益關係人的體制條件. Ch. engchi. i Un. (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 structural conditions)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將根據 Gulliksen 等人(2009)所研究的七項構面,修正後做為本 研究於運作原則的分析架構,而其中每一項構面都有尚有多項細節,其敘 述如下:  22   .

(31) 1. 以使用者為中心之創新(User‐centered innovation):涵蓋使用者在概念發 想、設計、開發以及評估新 ICT 解決方案所擔任的角色。  ● 以使用者為中心之創新  ─  從與使用者緊密互動中進行創新。  ● 對產品/服務/流程的創新  ─  生活實驗室應具有處理各種創新類 型的能力,且不僅僅只在於 ICT 領域。  ● 使用者就是創新者  ─  使用者主動參與從點子到概念開發。  ● 使用者對自身相當了解  ─  沒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因此解決方式 是奠基於真實環境下之需求探測。  ● 接受使用者的知識  ─  在過程中,使用者必須覺得自己是最有知識 貢獻的。 . 立. 政 治 大. ● 擴大使用者的參與  ─  評估如何使使用者參與擴展到生活實驗室. ‧ 國. 學. 之架構中。 . ‧.  . 2. 眾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numbers):透過開放式創新,從眾多使用者中. y. Nat. er. io. sit. 取得輸入資訊,然而這些輸入資訊也必須有相對應的新方法才得處理。  ● 大量參與  ─  大量使用者資訊的輸入資訊勝過單一個天才的判. n. al. 斷。 . Ch. engchi. i Un. v. ● 資訊來自群眾  ─  點子和解決方案的討論、開發、測試以及重新定 義皆是由利益關係人的開放式討論。  ● 使用者對話  ─  在創新的流程中,開通管道使得使用者與利益關係 人以及使用者間可進行對話。  ● 開通各種管道得以對創新進行投入  ─  依靠大眾貢獻的創新能耐 是需要透過各種媒介的開通。      23   .

(32) 3. 商 業 價 值 與 經 濟 增 益 為 驅 動 力 (Business  value,  economical  gains  as  driving forces):經濟增益、使用者利益以及潛在利益關係人之所獲,讓 所有參與創新的組織都知道可以從中獲得些甚麼。  ● 具有商業價值  ─  利益關係人被吸引,且會保持其興趣或持續投入, 是由於生活實驗室會提供創造更多創新能力以及長期的獲利可 能。  ● 經濟上的持續性  ─  即使一段時間內沒有外部支持,生活實驗室也 應該要能夠持續運作。 . 政 治 大 使用者的需求(Need)和想要(Want)」,而不是「創造短期利潤」,以 立. ● 滿足消費者以創造利潤  ─  生活實驗室的目標在於「滿足消費者/. ‧ 國. 學. 確保生活實驗室可以獲得長期的利潤。 . ● 風險規避  ─  生活實驗室必須準備好有所得也會有所失的風險態. y. Nat.  . ‧. 度。 . er. io. sit. 4. 開放的資訊與創新  (Openness of information/innovation):創新的流程在 各階段皆不會關閉,所有開發單位都將從加入就以開放的方式運作,以. n. al. ni Ch  避免自顧自以及惡性競爭。  U engchi. v. ● 將商業秘密最小化  ─  越多的使用者以及合作組織了解以及加入, 生活實驗室越能有更好的共創產出。  ● 開放式進步  ─  沒有一個開發階段是封閉式運作。  ● 透明  ─  利益關係人應持續提供資訊予生活實驗室,造就相互的支 持與信任。  ● 公開  ─  公開其專利成果、方法論、利益關係人的參與等。  ● 勇敢向消費者互動  ─  當與消費者互動時,會有人配合度低、甚至 是尖酸刻薄,然而,只要有正確的工具,這些直言的互動可都視是 24   .

(33) 為創造新解決方案而做的。  ● 要他們成功  ─  幫助其他組織的成功,是得以建立長期信任和獲利 的最佳方式。  ● 外部的智慧  ─  更聰明以及更有創造力的人可能來自於核心專案 團隊之外。   . 5. 開發相關之原則(Development‐related  principles):開放式創新需要一脈 絡靈活的流程,透過田野專家來改變與開發。  ● 流程管理  ─  儘管開發循環短,涉入仍須被管理。 . 治 政 ● 增強開發結構  ─  促進失敗點子的開發。  大 立 ● 情境脈絡的呈現  ─  生活實驗室的所有活動室在真實環境下執行 ‧ 國. 學. 來找出社會的問題與需求。 . y. Nat. 者。 . ‧. ● 使用者創新的促進者  ─  生活實驗室是管理和協助的開發促進. er. io. sit. ● 具體的進展  ─  每一階段的開發都要有具體且易懂的方式呈現給 所有利益關係人。 . n. al.  . Ch. en. hi. i Un. v. g c evolution):組織發展的核心 6. 基本價值控制進化(Basic  values  controlling  價值是所有的利益關係人在專案中需要支持其持續性、整理性、與創造 合作。  ● 正向的氣候營造  ─  透過正向的回饋以鼓勵創新。  ● 開放的夥伴文化  ─  所有參與生活實驗室的夥伴都必須有開放創 新的文化。  ● 全部的視野觀點  ─  從技術面、商業面、組織面以及人,在開發過 程上都是互相依賴的。  25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健康及道德議題 (3 小時) • 辨別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對健康造成的 威脅;建議在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時,實

服務提供者透過 SOAP 訊息將網路服務註冊在 UDDI 中,服務需求者也可以透 過 SOAP 向服務仲介者查詢所需的 Web Service 並取得 Web Service 的 WSDL 文件,2.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