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信念意涵與評量工具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信念意涵與評量工具

本節將針對生涯信念的意涵、研究工具以及相關實徵研究逐一探 討。

壹、生涯信念的意涵

根據 Bandura(1977)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信念是經由個體的 學習經驗以及與環境的互動下逐漸形成的。Krumboltz(1992)認為 生涯信念是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在工作世界中的發展之假設,這些假設 不論是否具有建設性,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選擇。信念沒有好壞,但 是個體如何做生涯決定、尋找工作以及尋求升遷的歷程中,均仰賴他 如何地相信自己以及工作世界;如果個體的信念是準確並且具有建設 性,將會採取能夠幫助自己達成目標的行動,反之,若是自我挫敗的 信念,則可能採取無助於目標的行為(Krumboltz, 1994)。Thompson

(1976)指出許多人職業選擇困難或焦慮與不滿意,係根源於錯誤的 信念,例如過度強調正確性、唯一性、終始性、認為人的一生一定會 出現一個最完美理想的決定、對測驗的效能錯誤期待、對興趣與能力

有錯誤的誤解,均可能造成沒有建設性的生涯行為出現。學者將這些 錯誤的信念標記為不合理的期待、誤解或生涯迷思(Thompson, 1976;

Woodrick, 1979)。金樹人(1986)以東方文化的觀點看待這些束縛生

涯發展的信念,將之稱為「執著的觀念」或「非理性的想法」,亦同 樣認為生涯決定的結果受到自身信念影響。

紀憲燕(2003)指出生涯信念的兩個特性,正可為上述學者之觀 點做一整理。ㄧ是生涯信念具有獨特性,Ryan-Jones(1990)認為由 於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所形成的生涯決定信念自然因人而異,因此信 念 具 有 獨 特 性 。 另 一 則 是 生 涯 信 念 無 分 好 壞 、 合 理 或 不 合 理 , Krumboltz(1991)強調一個所謂錯誤的信念不一定會造成問題,只

有當這個信念對個體的生涯選擇或生涯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時,才將其 視為「不適應信念」。

Mitchell 與 Krumboltz(1990)更進一步指出四種影響個體生涯 信念發展的因素,分別為天生的特性和能力、個人獨特的學習經驗、

環境條件或情境以及工作取向的技能。經由這些因素交互作用之後,

便形成個體的生涯信念。足見影響生涯信念發展的範圍涵蓋個人本身 以及社會環境,在協助個案發掘阻礙其生涯選擇或決定之信念時,應 擴及包含對於自我觀察的推論以及世界觀的推論(Enright, 1996),以 期能夠去除不適應的生涯信念,從而建立起對自我與工作世界的正向

看法,才能產生積極有效的生涯決定與生涯準備行動(吳芝儀,

2000)。

綜上所述,從生涯信念可以了解個人對於自我觀與世界觀之推論,

儘管有些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信念不見得正確無誤,人們可能仍不疑有 他的懷抱著(Liu, 2003),只是當這些信念阻礙個人生涯發展時,就 應有更積極的作為調整之,以期產生具有建設性的行動。

貳、生涯信念的評量工具

由於信念是經由學習以及與環境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因此更需要 發展符合其社會文化之量表以測量個體的生涯信念。國外部分,

Woodrick(1979)發展出「生涯態度問卷」是最早用來評量生涯迷思 的工具,量表共有五十題,皆為關於生涯與生涯決定之描述,可得到 十九項生涯的迷思,經因素分析後得到十三項因素,分別為(一)最 終決定:係指相信一旦做了生涯決定,絕對不改變、(二)性別角色:

係與傳統對兩性之刻板印象有關、(三)大學教育即職業訓練:指相 信進大學唯一目的是得到技能與工作、(四)專家迷思:係指相信專 家可指引個人選擇工作、(五)完美工作:係為相信每個人都會獲得 完美的工作、(六)時間的推移:指相信時間的遞移會促成生涯決定、

(七)早期定向:係指相信多努力、及早計畫與快速行動就能達成生 涯選擇、(八)工作中心:係指相信工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層面、(九)

正確性:指相信生涯規劃是純然科學的事、(十)工作倫理:指相信 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十一)相信幸福感決定於 生涯的成功、(十二)職業地位:係相信人的實質價值可以從其所選 擇之職業判斷、(十三)興趣與能力的關係:係指相信只要有興趣就 能成功,即使能力低也沒有關係。

Murry(1989)設計了「生涯信念問卷」(CBQ),其內容共有三 十八題, 分四大部分,因素分析後獲得五個因素,分別是(一)職 業主義:係指相信就讀的科系與未來的職業有密切相關,也相信高等 教育是為了職業做準備、(二)未定向標記:認為處於未定向的狀態 是不好的,必須立即做出生涯決定、(三)不適切的努力:係相信興 趣與能力是相同的,努力就能夠成功,而不切實際的去追求不可能達 成的目標、(四)依賴:係指過度依賴專家,希望得到重要他人的贊 同,對於自己做決定沒有信心、(五)逃避:乃是不認為自己可以掌 握自己的生活,而有的一種無助態度(引自紀憲燕,1994)。

Stead (1991)發展出「生涯迷思量表」(CMS),共含二十七題,

內容可分為四類:1.測驗迷思;2.自尊迷思;3 .正確性的錯誤知覺;

4.有關自我的迷思。

Krumboltz(1991)從認知心理學與認知治療的角度彙編了「生 涯決定信念量表」(CBI),全量表共九十六題,二十五個分量表,五

大標題分別是我現在的生涯狀況、使我快樂的必要條件、影響我做決 定的因素、我願意做的改變以及我願意採取的行動。二十五項分量表 則有現在的職業狀況、生涯規劃的情況、對於生涯不確定的接納程度、

開放性、高成就、大學教育、內在的滿足、同儕公平性、結構化的工 作環境、控制感、責任感、他人的讚許、人我的比較、同領域不同工 作間的差異性、生涯路徑的彈性、學用是否必須一致的觀念、是否願 意嘗試新工作、是否願意改變工作地點、自我成長、堅毅、冒險、學 習工作技巧、配合工作變化力求進步、克服阻礙以及願意努力工作等。

經因素分析後,得到四項因素,分別為(一)工作本身有無價值、(二)

探索新的選項或維持一致的生涯方向、(三)依靠自己或尋求他人協 助以及(四)順從或不受限制。

Stead(1991)編製的「生涯迷思量表」,包含二十七題,可分為 四個因素,分別為(一)測驗迷思:係指過度依賴測驗,認為測驗結 果可以預測生涯發展、(二)自尊迷思:係指過度強調自我價值與生 涯選擇間的關係、(三)完美誤解:為過度要求完美、(四)生涯焦慮 迷思:若生涯選擇不能滿足個人需求便令人極度沮喪(引自 Stead, Watson, & Foxcroft, 1993)。分別從生涯現況、對生涯的需求、影響決 定因素、改變意願及可能阻礙問題解決的因素五方面,探討個人對生 涯的想法。

歸納上述國外用以研究生涯信念的工具,可發現生涯信念所涵蓋 的範疇廣泛,同時關注自我與環境,特別是對於工作領域的觀察,因 此研究工具普遍包括較多的題數與分量表,以期能夠將生涯信念的特 殊性與獨立性藉由量表充分呈現,協助個案更容易辨識阻礙其生涯發 展之因素。

國內部分,吳芝儀(1991)依照 Mitchell(1980)所提四類阻礙 生涯決定「以偏蓋全」的信念以及 Beck(1979)、Keller(1982)等 人所提之錯誤思考歷程導致扭曲的生涯觀:1.武斷推論;2.過度概化;

3.誇大或低估;4.個人中心化;5.兩極化或絕對性思考,編製了「生

涯決定信念量表」共 30 題,包括下列七項因素:1.絕對適切;2.工 作世界;3.期望標準;4.決定方法;5.自我懷疑;6.決定結果;7.人境 適配。

楊淑珍(1997)根據我國高中與大學生自陳之生涯信念,編製成

為生涯信念量表。量表有三種形式,包括以概念分析編成的甲長式

(181 題)、甲短式(130 題)以及以因素分析編成的乙式(99 題)。

除了乙式將甲長式與甲短式之「他人讚許」與「追求成功」兩分量表 合併為「成就讚許」而得到十二項分量表外,其餘兩式均包含十三項 分量表,分別為(一)抉擇責任:係指個人願意擔負生涯抉擇之責任 的程度、(二)職業準備:指個人對高等教育是未來就業準備之必要

條件的看法、(三)最終決定:係為個人彈性應變的能力、(四)他人 讚許:係指個人在意他人讚許其生涯決定的程度、(五)追求成功:

指個人對於課業或職業之成功或失敗的看法、(六)工作為重:係指 個人重視工作的程度、(七)職業地位:指個人重視未來職業地位的 程度、(八)經濟報酬:指個人在未來職業選擇上,重視經濟報酬的 程度、(九)性別角色:係指個人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的程度、(十)

興趣取向:係指個人對興趣即是能力的看法、(十一)逃避抉擇:指 個人是否能面對生涯抉擇的問題、(十二)歸諸命運:為個人自我控 制的能力、(十三)力求完美:指個人對生涯抉擇方面的問題求完美 的程度。

紀憲燕(2003)以本土研究為基礎,蒐集我國大學生之生涯信念

相關資料,並且參考Murry(1989)的生涯信念問卷、Krumboltz(1991)

的生涯信念量表、Stead(1991)的生涯迷思量表以及吳芝儀(1991)

生涯決定信念量表,編成「生涯信念檢核表」,共七十二題,包含二 十個分量表,分別為自我效能、控制企圖、工作決定審慎、面子主義、

彈性與變化、外在取向、自由傾向、遷居/開放、逃避傾向、生涯重 心、順從傾向、自我價值、自我主張、規劃萬能/專業至上、工作嘗 試、工作萬能、工作本身之價值、測驗/專家取向、性別刻板印象、

角色刻板印象。經因素分析後得到六個因素,分別為(一)完美主義:

指個體意欲控制未來,期盼自己能有好的表現,有時又擔心自己的能 力不足、(二)外在取向:係指個體容易因受到外在的壓力與期待而 放棄自己想要的、(三)逃避順從:係指個體不願意面對挑戰與責任

指個體意欲控制未來,期盼自己能有好的表現,有時又擔心自己的能 力不足、(二)外在取向:係指個體容易因受到外在的壓力與期待而 放棄自己想要的、(三)逃避順從:係指個體不願意面對挑戰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