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脊髓損傷者的生涯問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脊髓損傷者的生涯問題

Super(1976)對於「生涯」的定義是指: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方向;

它統總了人的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個人獨特的 自我發展組型;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迄退休之間一連串有酬或無酬 職位的綜合,甚至也包含了副業、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生涯的發展是 以人為中心的,只有在個人尋求它的時候,它才存在。生涯自然可以 由個人自主地賦予更積極的意義,而不僅是消極地等待它人的安排或 機會的來臨。

而生涯是自抉擇的產物,個人的生涯計畫或生涯決定行為是自我 觀念的一種投射。協助個人或得明確的自我觀念(特別是 Super 所謂 的職業自我觀念),是生涯輔導再協助個人了解職業之前或之時的重 要工作。因之,輔導個人了解和某項職業有關的個人抱負、價值、以 及心理需求滿足的程度,其重要性較了解一項職業的薪資收入或工作

內容為高。

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步驟,以職業生涯區分將障礙者的生涯發展 分為以下三類次群體:(1)進入職業生涯前便發生障礙者(如:腦性 麻痺,或是先天者或盲者);(2)職業生涯之中發生障礙者(如:脊

髓損傷、截肢,或是偶發的聾者或盲者);(3)漸進式/progressive 或 不連貫/episodic 的障礙者(如: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或 雙極性精神病/bipolar disorder)。Finch 和 Robinson(2003)指出成年 致殘的身心障礙者需面對角色重新調整、生活、生理上的調適,以及 可能因此失業,而需重新面對工作的心理衝擊,比起先天致殘的身心 障礙者來說,他們卻須面對更多的挫折和失落。

在國內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2004)提到脊髓損傷 在就業問題與困難心理適應方面,自受傷後雖然經過四個心理適應歷 程(震驚期、否認期、憂鬱期、調適期),但要面對生涯就業的時候,

還是會有一些心理障礙,常見脊髓損傷者受傷後面臨就業出現有:1.

沮喪:長時間的受傷,影響到生理功能的退化、疼痛與心理上的情緒 低潮。2.缺乏自信心:失去健康、工作能力、失去很多東西的時候,

接著也就缺乏自信與陷入自憐。3.自卑感:輪椅的不方便、外型的改 變、能力不及、自我矮化。4.逃避:逃避現實生活、消極的態度、缺 乏責任感、悲觀、退縮。5.怕麻煩、嫌麻煩:怕麻煩別人協助,怕增

加他人的負擔,寧可放棄機會。

Glass(1999)提出當脊髓損傷者調適不佳時,他們會不斷的抱怨醫 療的不當處置和對生活的不滿意,更因為低落的身體意象、和負向的 自我概念,而容易出現孤立自我和貧乏的人際互動問題。而在Price、

Kendall、Amsters 和 Pershouse(2004)的研究中,亦發現他們將因身體 的疼痛、容易疲憊、以及缺少的肢體伸展性,而擴延持續沮喪的情緒、

和過渡依賴的行為,甚至影響到獨立生活的學習,因而導致生活品質 的滑落。因此,無法滿意的生活型態和降低的自我概念,尤其是對身 體的意象,和自我否認、人際分離,都是他們壓力的來源。

大 多 數 的 身 心 障 礙 者 在 成 人 時 期 均 得 到 很 少 得 職 業 選 擇 權

(Chubon, 1985)。從職業的發展歷程來看,職業覺察與職業選擇均 是在生涯早期時期塑造而來(Neff, 1960)。Kierman(1986)表示身 心障礙者之職業興趣及就業之成就是終身投入的過程,早期之職業興 趣的培養有助於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但身心障礙者可能因為行動的 限制或是需要不斷的醫療而錯失生涯探索的機會,所以也使其生涯成 長受限。身心障礙學生在就業上更困難(Deloach1992;Frank, Karst, & Boles, 1989)。身心障礙學生之生涯發展比起非身心障礙學生常呈現 出較低的就業率,且需要較長時間去尋找工作(Frank,1989)。

Luzzo、Hitchings、Retish 與 Shoemaker(1999)發現身心障礙者

的生涯發展的歷程較一般人複雜,職業認同與生涯抉擇上的問題更多。

生涯抉擇的困難與個人欠缺抉擇能力、目標不明、缺乏職業資訊、生 涯阻隔、價值衝突等原因密切相關(Germeijs & De-Boeck,2003;

Holland et al., 1980;Ladany, Melincoff, Constantine, & Love, 1997;

Osipow, 1999),是造成身心障礙者就業問題的一大主因(Enright, 1996;

Enright, Conyers, & Szymanski, 1996; Hanger & Salomone, 1989)。

事實上,多數的學者都同意肢體障礙者確實較有可能導引情緒問 題 , 和 人 格 適 應 的 困 難 , 從 明 尼 蘇 達 多 重 人 格 量 表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簡稱 MMPI)來看,肢體障礙者在 慮病、抑鬱、和迫害三分量表的分數,通常會比一般人高些。在人格 的適應部分,肢體障礙者比一般人的自我價值感低,有較高的焦慮,

對自己缺乏整體性的概念。如社會環境的期待過高、對其體格存有歧 視的態度,或是負向的回饋,將更加影響肢體障礙者對自我身體的負 向態度、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觀(Taleporos, Dip, & McCabe, 2001)。

許多學者都指出身心障礙者在就業的適應上,有著重重得阻礙和 困擾,從內在心理壓力,包括因自信心不夠、害怕它人嘲笑、畏苦怕 難、擔心喪失接受社會福利的權利、曾經有過不快樂的工作經驗等,

而缺乏工作動機、因身體殘缺而產生自我憐憫的情愫,從而表現出不 當的工作態度等(林千惠、徐享良、張勝成、林宏熾,1996;吳劍雄,

2001);到外在社會環境的限制,諸如無障礙空間的缺乏,和不被社 會大眾接納和支持等(吳劍雄,2001);另在身心障礙者重新出發的 就業適應上,也有著不知該如何重尋工作?在重回原先的工作職場時,

可能需面對薪水減少,卻無力抗爭的愧乏感;最後甚而產生只能尋找 薪資少,無專業重擔工作的無助及無奈感(Moore, Feist, & Alston, 2002)。

目前的生涯發展的理論上也未必符合身心障礙者之適切性的理 論,因為在生涯發展理論的發展上,其所進行的研究並未能將身心障 礙者納入研究中(McCarthy, 1986)。

根據 Thomas 和 Berven(1984)的觀察,主要原因有二:

1.障礙者之間彼此差異性極大;與非障礙者之間也是存在差異性。

2.因為障礙者的異質性,而無法以單一的理論來推及所有狀況。

此外,障礙者所經歷的與非障礙者的差異甚大,這些差異包括:

1.早期生涯探索經驗的限制。

2.做決定能力的發展機會受限。

3.負向的自我概念,起因於社會對於障礙者的態度。

而Szymanski、Enright、Herchenson 與 Ettinger(2003)則認為關 於身心障礙者的生涯諮商研究較少的原因:1.因族群的異質性高,且 缺少適合身心障礙者的心理測量工具;2.傳統上身心障礙者的轉銜與

復健方案將就業成功視為效益,較少重視其生涯發展的過程。而且過 去多只針對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與阻礙的需求,可顯見研究對於身心 障礙者的生涯規畫位置較為被動角色,非具有主動積極規畫的能力。

因此,提供專業生涯諮商時,也會發現許多對於障礙者的錯誤想 法(misconceptions)及負面態度。雖然如此,復健諮商工作早已採用傳 統的生涯理論,以描述或預測身心障礙者職業選擇與職業成功的可能 性,但其重點較偏於工作上的適應,在生涯發展與選擇方面仍有帶進 一 步 的 研 究(Hershenson & Szymanski, 1992; Rubin & Roessler, 1995)。

在2006 年 NSW state SCI Services(NSW SSCIS)提出對脊髓損 傷者健康照護心理社會功能指引,提出以下四點建議:1.需要標準化評 估。2.須要確認心理社會功能障礙的因子。3.需要提供脊髓損傷者關 於教育和支持相關心理社會照護。4.需要藉由現今的心理社會服務模 式為藍圖促進脊髓損傷者心理社會的照護。

小結:

本節說明脊髓損傷者受傷後因長時間生理功能的退化、疼痛生涯 上面心理調適的過程,其生涯發展面臨到職業和生活角色的改變;不 僅說明脊髓損傷者較一般人生涯發展面臨到更多的困難,從內在其心 理上適應不良時會出現低自尊心、負向的自我概念等,到外在社會環

境的限制,諸如無障礙空間的缺乏、行動受到限制和不被社會大眾接 納和支持的刻板印象;並藉由文獻回顧說明傳統生涯理論在脊髓損傷 者應用與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