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涯混沌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生涯混沌理論之緣起與基本概念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是對無規則又不可預測的現象及其歷程的分析,是 試圖從複雜行為中找出簡單動力的一套思維(黃素菲,2016;葉寶玲,2012;Bright

& Pryor, 2005)。混沌理論視有序與無序皆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系統中雖有 許多不可預測的偶發事件,然決定行為的基本規則卻是可以被分析與掌握的(黃素 菲,2016;Pryor & Bright, 2014)。混沌理論是繼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後的一個新典 範,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科學的第三典範(葉寶玲,2012)。混沌現象研究最初來自 數學界與物理界,法國物理學家H. Poincare提出「非線性動態系統」,意指微小的 干擾因素,可以隨著時間變化而遽增(鍾維光,1991)。混沌理論在數學界被系統 性地探索之後,自然科學界也廣泛地將此概念應用於探尋自然現象,包含地理學、

氣象學等(Hayles, 1990)。談到混沌理論必定提及「蝴蝶效應」,Edward Loren是數 學專家也是氣象專家,他在1961年提出「蝴蝶效應」,證實了H. Poincare的論點,

Edward Loren利用電腦進行「數值天氣預報」的試驗,發現輸入的初始資料即便僅 有微小的差異,其計算結果也有天壤之異(Jennings & Wattam, 1998)。蝴蝶效應正 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敏感之依賴性(胡文川、廖又生,2010)。 近年來社會科學界也逐漸走進混沌理論的思維,Pryor與Bright(2003)更將混 沌理論應用於生涯諮商領域,帶出生涯發展理論的新興觀點。起初,Pryor與Bright

(2014)想將生涯混沌理論稱作「生涯自然理論」(The natural theory of career)或

「生涯生態理論」(the ecological theory of careers),然而,這些名稱都不足夠貼近 Pryor與Bright所想表達,因他們認為混沌理論概念的生涯發展系統包含以下特性:

整體情境(Context)、複雜性(Complexity)、連結性(Connection)
、改變(Change)、 機會(Chance)。

整體情境(Context)提醒個人在思考生涯發展系統時不可忽略個人身處的脈 絡,其包含個人、組織、文化、法律制度以及社會情境脈絡(Bright & Pryor, 2011)。 複雜性(Complexity)意指生涯發展中人們定會面臨「多重選擇」的情境,也就是 生涯的選擇會受其主觀及客觀情境影響。連結性(Connection)Pryor與Bright強調 的是世界的自然運作是循環不斷的整體,是非線性(Non-linear)的連結歷程,而 非片段、各自為陣的,也就是在生涯發展中個人所經驗的每一個片刻都被視為相互 關連,有其意義存在。改變(Change)強調人們所存的世界無時不在流動(flux)

及變化,人們具需有迎接變動的彈性(田秀蘭等人,2017;Pryor & Bright, 2014)。

最後為機會(chance),在過去的科學研究中經常視偶發性的機會為錯誤來源

(Bandura, 1982)。然,生涯混沌理論則視機會為那些存於生命中不可預期、偶然 發生的,卻影響人一生的事件,通常這類的偶發事件在個人生涯發展中佔了極重要 的角色,甚至決定個人往後的發展。

生涯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of Careers, CTC)之所以被發展,源於Pryor與 Bright對盛行在1990年代晚期生涯發展理論的擔憂,他們認為傳統生涯發展理論,

無法適切地貼合現代快速變化且難以預料的全球化社會環境。傳統生涯發展理論 較屬因果關係,也就是線性的關係,線性的生涯發展理論有忽略整體情境脈絡對於 個人生涯抉擇影響的傾向(Pryor & Bright, 2011)。國內許多學者也針對傳統生涯 發展理論提出反思,認為傳統生涯理論較聚焦生涯決定歷程的認知觀察,並以「人

-境」適配為主要目標,考量個人價值觀、能力、興趣及性向等等如何與職業相關 因素達成最佳適配,從早期的特質因素論到 Holland 的六類型興趣人格論到

Minnesota 的工作適應理論皆然,以期個人完成具有規範性(prescriptive)、線性因 果的生涯決定(田秀蘭等,2017;郭瓈灩,2010;劉淑慧、朱曉瑜,1998)。生涯 混沌理論並不反對過去生涯理論提及之觀點,相反地與時俱進,強調在變化無常的 現實環境之中順應變化,並從混沌中理出秩序與邏輯,從不確定的事物中找出可預 測的跡象(Pryor & Bright, 2004)。

二、生涯混沌理論相關研究

Tetenbaum(1998)使用混沌理論探討如何管理複雜且非線性的系統,他認為 要有效管理混沌有五大需要關注的原則:(一)關注轉換的時刻(二)建立自我的 彈性或稱韌力(resilience)(三)使系統不斷動搖(四)要留意當下及未來的有序 與失序(五)為系統創造一個持續探索的氛圍。Tetenbaum的研究為為生涯混沌理 論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概念,從Tetenbaum的研究中後人習得:(一)一觸即發的點

(Trigger points),意指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經歷一種緊迫的感受,通常這種緊迫 的感覺意味改變即將發生(二)在混亂中找到秩序(Order in chaos),混亂其實立 基於個體的行為反應,換言之從個體的行為反應中可以找到根本的法則(三)從混 亂提取秩序(Order from chaos)秩序可以從混沌中浮現,個體會從混亂中發現新的 秩序(四)混沌的過渡期(Chaotic transition),在人生不斷轉換的過程中,個體自 然會經驗到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以及模糊的感受(五)自我再組織的歷程(Self-Organizing Process),個體最終會從混沌、不平衡的狀態中獲得新的認知及平衡

(Duffy, 2000)。

Bright、Pryor、Wilkenfield以及Earl(2005)針對651名大學生進行偶發事件對 於生涯決定影響的研究,研究發現非計畫事件與偶發事件比預期地更常見,並顯著 影響生涯決定。Borg、Bright與Pryor(2014)以生涯混沌理論為概念,針對55名畢 業於同一班級的高中生進行質量混合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在他們畢業18個月之後 有71%的學生皆曾面臨過非預期的生涯轉變,其結果顯示生涯發展中非計劃性的 改變並不少見,且對人們的生涯抉擇有重要影響。許多學者將生涯混沌的概念融合

生涯諮商,進行實務研究。Duffy(2000)將生涯混沌取向諮商應用於面臨職業高 原現象(Career Plateau)之成人。職業高原意指個體在職業發展的某一個階段,個 體所能獲得升遷機會的可能性非常小,屬職業發展中的停滯期。研究結果發現混沌 取向的生涯諮商有助於案主提昇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以及增進自我對模糊的彈 性。如同前段所述,生涯混沌理論並不反對傳統生涯發展理論,相反地,它可以和 其融合協助案主,Law、Amundson與Alden(2014)便融合生涯混沌的概念與認知 行為技術,成功協助高焦慮的案主擁抱混沌和不確定性,使高焦慮案主在接受改變 和接受錯誤的向度上有所增進。Mckay、Bright與Pryor(2015)曾用實驗的方法,

對傳統特質因素論生涯諮商介入與生涯混沌諮商的介入進行比較,他們將60名有 意願對生涯進行探索的大學生隨機分派至兩組進行諮商,研究結果發現生涯混沌 與傳統特質因素論兩種介入方法,皆對工作滿意度、自我效能及非理性信念等向度 有正向效果,惟接受生涯混沌諮商的正向效果持續更久。

相較於西方,目前國內以混沌理論為主題的心理學領域研究十分稀少,大多以 教育行政、管理學、航空科學、大眾傳播領域的應用或評論為主(牛偉、成娟、王 國慶、翟正軍,2012;洪世章、賴俊彥、涂敏芬,2015;張書瑜,2011;戰寶華、

田玉慧,2016)。國內學者葉寶玲,在2012年《初探生涯混沌理論及其在生涯諮商 中的應用》一文中,整理了混沌理論的概念與主張,包含碎型(Fractal)、吸引子

(Attractor)、非線性(Nonlinearity)、反覆循環(Recursiveness),其分述如下:(一)

碎型(Fractal):碎型顯示簡單的動力會產生複雜的行為,秩序與失序之間隱藏著 規則性,其也呼應Duffy在2000年所提及之在混亂中找到秩序(Order in chaos)之 概念。(二)吸引子(Attractor):混沌理論主張系統隨著時間流逝中將自我組織成 一個模式,吸引子概念便用以說明此歷程。吸引子有四種類型,分別為指標吸引子

(point attractor)、鐘擺吸引子(pendulum attractor)、曲面吸引子(torus attractor)、 奇異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前三個吸引子皆在封閉系統中作用,包含單一生涯 目標、在兩個明確的生涯方向中擺盪以及重複循環於同樣的生涯決定。只有最後的

奇異吸引子作用於開放系統,此吸引子顯示個人的生涯行為是流動且與其他系統 不斷進行交互作用,奇異吸引子的概念可以協助個體接納不可預期的失敗與生命 改變(Pryor & Bright, 2013;Pryor & Bright, 2017)(三)非線性(Nonlinearity):混 沌理論主張系統內外呈現非線性關係,不穩定的狀態導致長期混沌狀態或是趨向 新的驅散結構。(四)反覆循環(Recursiveness):在持續不斷的時間結構下,過去、

現在與未來動態發展中,互動呈現週期回饋循環,此影響後一變項的變項會再回頭 影響前一變項。而混沌理論運用在生涯上有幾項原則,國內學者黃素菲(2016)表 示因應現今快速變動的社會,需要協助個人學習四種生涯理論,以迎接生涯挑戰:

(一)持有積極不確定的態度(二)重視計劃性機緣巧合事件(三)體驗共時性(四)

認識混沌模式迎接不可測的變局。郭瓈灩(2010)在生涯偶發事件及其同時性之詮 釋研究中,發現偶發事件對個人在改變工作生涯路徑、刺激發想未來生涯安排、增 進自我知識、學習自我調適與轉化等面向上有影響,要善用偶發事件,個體需具備 偶發力,偶發力則包含偶然、機會與智慧三項要素。

三、生涯混沌態度之理論概念與測量

有鑑於對傳統生涯發展理論的反思,田秀蘭等人(2017)嘗試將生涯混沌理論 的研究帶入於國內。期望探究成人對生涯發展過程中混沌生涯概念的知覺,釐清混 沌生涯中個人所重視的任務及相關因素,並發現混沌中的恆定性與秩序性;以及嘗 試發展生涯混沌態度量表,以檢測成人對生涯混沌的知覺面向與程度。

有鑑於對傳統生涯發展理論的反思,田秀蘭等人(2017)嘗試將生涯混沌理論 的研究帶入於國內。期望探究成人對生涯發展過程中混沌生涯概念的知覺,釐清混 沌生涯中個人所重視的任務及相關因素,並發現混沌中的恆定性與秩序性;以及嘗 試發展生涯混沌態度量表,以檢測成人對生涯混沌的知覺面向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