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涯混沌態度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並檢視無法忍受不確定 性是否能對兩者具有調節作用。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以及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你未來想要做什麼?」看似簡單的一個問句,卻讓許多人語塞。田秀蘭、李 曉芬、林欣瑜、黃詩涵與林佳慧(2017)訪問大學生對於當前生涯感受時,受訪者 如是說:「我的生涯像是個傀儡娃娃,被生長環境以及父母等等的好多條線綁著,

牽引我往某個方向走,表面上看起來欣然完成各個階段,實際上心裡卻充滿了問 號。」(p.3)其也呼應研究者當前對於生命的感受,研究者意識到自己的生涯時鐘 走至即將完成心輔所學業,卻對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感。

Arnett 在 2000 年提出「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的概念,認為應將 18 - 25 歲這段時期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的年輕人不同於 青少年,也不同於成人。在Arnett 的研究中受訪者認為自己尚未成人的主因是:缺 乏自主性與對環境的掌握力不足,無法獨立做一個重大的決定,特別在經濟上無法 獨立自決。成年初顯期之人離開童年和青少年期,但又尚未成為能夠完全承擔責任 的成人,在工作、愛和世界觀中探索各樣的可能性,並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成年初顯期的研究與社會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世界經濟成長趨緩與 歐美債務危機連帶影響全球年輕人就業機會(許晨韋,2014)。Douglass(2007)的 研究中說明社會變遷一連串的影響因素,如: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指當 基本需求滿足後,個人對自我實現、個性發展與自主性的追求,Douglass 認為後物 質主義使教育水準普遍提高、受教育期間延長,多數女性投入職場追求生涯發展,

隨之而來的婚齡延後、出生率下跌,失業率提高等現象有密切關係。加上現代社會

網際網路的發達,個人吸收資訊與自我表達的平台暴增,世界村的現象也提供人們 更多元的就業機會(Nelson & Chen, 2007)。

充滿不確定感受的情況不僅發生在年輕人,現代人在同一時間裡擁有多重選 擇、多重決定、多重角色,且終其一生皆需面臨快速變遷、混沌的生活環境(Bright.

& Pryor, 2005; 2011)。生涯發展中個人必會面對種種選擇、探索,如;探索個人興 趣、專長、能力、價值觀、認同感;到進入中年的階段可能需調適職場文化、工作 壓力、平衡家庭與職場、雙親年邁、子女離家的調適等;到退休後則需重整生活重 心、面對身體機能退化、喪親等議題(吳淑菁,2013;洪晟惠、周麗端,2011;楊 淑涵、田秀蘭、吳欣倫、朱惠瓊,2015;Whitbourne & Sneed, 2009)。以上因素彼 此交織出個人生涯,確實可以用混沌來形容。生涯混沌理論是為協助個人統整這些 現象,從無序中理出邏輯秩序,使人有所適從的新興生涯理論。生涯混沌理論由 Bright 與 Pryor 於 2003 年提出,旨在協助個人藉由封閉系統走入開放的系統,視 無序與有序皆為生命的必然,並將無法預測的機緣巧合視為生命中的機會而非威 脅,強調小改變具有影響個體未來的力量;而生命中的重大轉變,也可能對個人的 影響微小。Bright 與 Pryor 也強調個人覺察力對於行動的重要性。

蕭景容、徐巧玲(2011)在針對生涯未確定者的研究中也發現「覺察」對於生 涯行動力的重要性,並提出生涯未確定者從未定到定向之經驗歷程:(一)覺察影 響生涯的因素(二)從外控到內控(三)自我價值的轉變(四)心理位移可以帶來 新的覺察(五)談不愉快的往事從抗拒到豁然開朗(六)釐清方向與生活目標帶來 積極的行動力。其研究點出「覺察」的重要性,若個人對生命無覺察,將可能無法 啟動後續的行動歷程。田秀蘭等人(2017)依循生涯混沌理論概念發展出生涯混沌 態度量表,其量表旨在測量個體對於混沌生涯的覺察程度,共有三個分量表;複雜 性覺察、重複、恆定性覺察與機緣覺察。透過生涯混沌態度量表幫助個體能夠覺察 生涯不確定的狀態、理解混沌現象、發現自我穿越混沌的韌力並能尋求內心的召喚,

找到自我對於目前生命意義的感受。簡言之,生涯混沌態度著重於個人「覺察」整

體世界對自身的影響程度,當個體能靜下心去反思、回憶過去生命經驗為自己帶來 的影響則生涯混沌態度較高。

Ryff 與 Singer(2008)認為在討論生涯時加入幸福感等概念,可以貼近人 類追尋生命目標的經驗,也可以更貼近人們的恐懼與不確定感;王玉珍(2015)認 為生涯(career)是關心一生如何過的更好的學問。近年來,社會科學開始關注如 何幫助人們擁有更多幸福感(Well-Being)、提升生活品質和開創美好生活,這幾乎 和解決人們心理議題同等重要(曾文志,2007)。由此可知,生涯和幸福感之間可 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以正向觀點探究混沌生涯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主 題。本研究希冀以更廣的視角探討幸福感,許多研究指出心理幸福感與主觀幸福感 具有關連性(Ryff, 1989; Ryff & Keyes, 1995),因此研究者認為在探究幸福感內涵 時除了心理幸福感的六項要素之外,亦需顧及個人其他和幸福感有關的向度,因此 選用林志哲(2015)所編製之心理幸福感量表,進一步驗證混沌生涯與心理幸福感 之關係。

成年初顯期、生涯混沌理論、生涯混沌態度量表的出現,研究者認為意味著現 今社會環境快速變動,傳統的生涯理論已不足以因應現代生涯同時擁有多條生涯 選擇路徑以及人們內心充滿不安定、不確定的感受,而若是同身處於混沌的世代之 中,對生命混沌經驗覺察越多真的就會越幸福嗎?

生涯混沌態度是由田秀蘭等人(2017)提出關心人們如何感知自我生涯狀態的 構念,包含複雜性覺察、重複與恆定覺察以及機緣覺察。整體而言,生涯混沌態度 不論從哲學、認知訊息處理歷程觀點抑或心理學的角度皆與心理幸福感有著理論 上的相關(張勻翔,2003;Heintzelman, Trent, & King, 2013 ; Lask, 2010;)。有鑑 於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之一便是從量化的角度初步探討生涯混沌態度各向度與 心理幸福感之關係。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認知上的偏誤,在臺灣多數是被作為臨 床、醫療領域的研究變項,因其被證實與擔憂、焦慮等情緒有強度相關(Koerner

& Dugas, 2007),是病理學上廣泛型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

的重要因素(Dugas, Gagnon, Ladouceur, & Freeston, 1998)。直至最近以無法忍受不 確定性作為潛在變項,同時應用於一般大眾的研究才出現(Chen & Hong, 2010;

Luhmann, Ishida, & Hajcak, 2011;Zlomke & Jeter, 2014)。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會讓人 在不確定的情境中感到不適與擔憂,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高的個體會忽略實際的情 況,視不確定的情境為威脅而非機會,因此在做生涯決定的時候可能會有衝動決定 或是迴避的決定的反應,後續造成個體有壓力感受或擔憂。混沌生涯充斥著模糊、

不確定的隨機事件,個人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高低將如何影響生活於混沌生涯中 的幸福感受,為本研究欲深入問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