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第三節 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之關係

Vallerand(2001)所提出的內外在動機階層模式中指出,對於動機影響而 導致的個體行為歸納了三大類的結果,包括情感(affective)、認知(cognitive)

和行為(behavior)。Vallerand 認為內在動機往往會產生較為正面的結果,且 各階層的動機各會誘發各自的結果。而這樣的觀點,也在各領域中獲得證實,

以學習領域為例,已有許多文獻發現,當學習者對學習行為抱持較高的自主動 機時,可預測許多正面的學習結果,亦有許多文獻得知,當學習者對學習行為 抱持較高的自主動機,可預測許多正面的行為結果,例如較高的學習成就

(Soenens & Vansteenkiste,2005)、較能享受學習的趣味(Miserandino,1996)、

擁有較理想的學習品質(Grolnick & Ryan,1987)、較投入的學習行為(施淑慎,

2008;陳秀惠,2010)等,顯示自主動機與個體適應性成就之歷程有密切的關 係。本研究以SDT 為理論基礎,進一步探討高中生的生涯自主動機與生涯定向 間的關係。以下分別說明生涯定向之內涵及生涯自主動機與生涯定向之關係。

一、 生涯定向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一)生涯定向之內涵

Crites(1969)認為生涯定向是指:選擇或從事與未來職業方向有關的活動,

以便投入特定的教育或職業領域;反之,若個體沒有能力選擇、或將自己投入 於特定的行動,以便準備或進入特定的教育或職業領域,則稱為「生涯未定向;

國內紀憲燕(1994)認為生涯已定向(career decidedness)指個人已經澄清生 涯目標,能瞭解自我與環境的訊息,並能處理各種阻礙的現象,做出適當的生 涯決定,亦即決定了未來的職業選擇。

相對於生涯定向之概念為生涯未定向,在生涯領域中關於生涯未定向的研 究 相 當 蓬 勃 , 許 多 學 者 試 圖 區 分 個 體 未 定 向 的 類 型 並 探 討 背 後 的 因 素

(Goodstein,1965; Fuqua & Hartman,1983; Salomone,1982; Larson, Heppner ,Ham,

& Dugna,1988),但是生涯定向的議題則較不被重視,或是認為生涯定向者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無定向上的難題(吳芝儀,1991)。Osipow, Carney, Winer, Yanico & Koschier

(1976)曾根據與大學生的晤談資料,發展「生涯決策量表」(Career Decision Scale--CDS),並被廣泛使用於大學生與高中生生涯定向的評量上,其中只有 兩個題項用以評量教育或職業選擇的定向程度,其他題項都是評量生涯不確定 的原因,Jones(1989)也因而對生涯決策量表的概念提出質疑,其指出將生涯 未定向的評量焦點著重於在生涯確定程度和未定向成因,似乎代表著不確定者 也是不滿意者,應該進一步將生涯確定狀態的確定程度和滿意程度加以區分。

Jones & Chenery(1980)認為生涯定向應從確定程度、滿意程度和不確定 理由等三個方面來加以探究,每一個人的生涯定向狀態,都可以透過這三個向 度來反映,其中,不確定理由的向度則在反應不確定的成因(林清文,1994),

Jones & Chenery(1980)也進一步根據此架構發展職業決策量表(Vocational Decision Scale-VDS),評量生涯確定程度、滿意程度及不確定的原因。Jones 與Chenery認為生涯定向沒有優劣之分,但若對自己定向狀態感到不滿意,則可 能比生涯未定向者更需要協助。Newman、Fuqua 與Minger(1990)探討大學 生的生涯定向時,亦加入生涯滿意的向度,發現確實有一群學生生涯已定向,

但對於生涯的焦慮感近似於未定向者,同時他們所經歷的生涯不確定感類似於 生涯未定向者。

由此可知,生涯定向從過去單一向度的概念,已進展到以多重類別來看待 個體的生涯定向狀態,這樣的三維架構不僅關注於那些生涯未定向的個體,對 於生涯已定向的個體,亦可能是接受到外界的期待而提早認定,其在定向上的 滿意度的反應,相當值得注意。綜合上述,由於本研究的重點乃在於瞭解高中 生生涯定向的現況,生涯未定向之原因並不在探討的範圍,因此乃根據Jones &

Chenery的觀點,採取生涯確定及滿意程度兩個向度來評定生涯定向狀態。

(二)生涯定向與生涯自主動機間的關係

在生涯定向與決策的過程中,環境條件與事件是影響個人生涯決定的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之一(Krumboltz, 1994)。台灣的高中生在求學階段必須面對高一選組及進入 大學前的科系選擇,對他們來說這都是生涯發展過程中的重大課題。Super

(1957)指出,個體要形成滿意的生涯定向前,需要歷經生涯探索的歷程,而 根據林清文(1994)及陳欣怡(1999)研究皆發現,從事較多生涯探索行動的 個體,具有較明確、滿意的生涯目標,不過,這兩個研究所探討的生涯探索行 為乃是探究生涯探索行動的類別(收集職業資料、自我探索、人際詢問及參與 活動)及行動頻率之多寡與生涯定向的關係,而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乃是個體 從事生涯行動時所抱持的動機品質,是否會影響其生涯定向?根據Guay et al.

(2003)以SDT架構,探究父母支持/控制、同儕支持/控制對大學生生涯自我 決策效能、生涯決策自主動機與生涯為定向之關係,發現生涯決策自主動機能 顯著負向預測生涯未定向(β=-.24),支持SDT理論,即當個體愈能感受到行 為是自主決定時,其展現的行為適應也愈良好;之後,Guay, Ratelle, Senécal, Larose和Deschénes(2006)以325位大學生為樣本,進行一個三年期的縱貫性 研究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自主動機兩個構念能有效區辨生涯定向、

發展型未定向及猶疑型未定向三種不同類型的大學生,生涯定向組比起猶疑型 未定向的大學生在人際上(父母及同儕)感受到較多的自主支持,生涯自主動 機也比較高,但與發展型未定向則無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Vallerand 的觀點、教育領域中關於個體學習自主動機與成就表現 間的關係可知,在特定脈絡(生涯歷程)中抱持較高自主動機的個體,通常在 脈絡(生涯歷程)中也會有較良好的行為結果,且根據Guay et al.應用 SDT 理 論於生涯未定向的兩篇研究結果也發現,生涯自主動機能顯著負向預測生涯未 定向,並在區分生涯定向與猶疑型未定向上是個重要的構念,因此,研究者認 為,具有較高生涯自主動機的高中生,其生涯定向程度也會較高。

二、 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之關係

目前有關生涯定向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都關注於個人背景變項,如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別、家庭因素(父母依附關係)或個人內在因素(自尊、決策型態、特質、自 我概念、自我認定)對個體生涯定向的影響,少有研究以歷程的觀點同時探討 人際脈絡及個人內在變項間對生涯定向的影響(Guay et al., 2003),也就是說,

人際脈絡中的父母、教師支持是如何影響生涯定向?個體涉入的心理歷程樣貌 為何?本研究欲從SDT 的動機連續序列模式(Vallerand, 2001),即「社會情境

→心理中介→動機型態→結果」之模式,來探究重要他人支持對生涯定向之影 響歷程。而根據SDT 的理論觀點及重要他人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 機及生涯定向等變項關係之文獻檢視,本研究認為,當個體知覺愈多重要他人

(父母、教師)的支持時,有助於基本需求之滿足及生涯自主動機之提升,而 個體也會透過基本需求滿足的中介間接促進生涯自主動機,其後,生涯自主動 機會影響生涯定向。因此,本研究推論生涯自主動機歷程影響生涯定向之歷程 模式如圖2-3-1 所示:

圖2-3-1 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之關係模式

社會情境 心理中介 動機型態 結果

Vallerand 動機連續 序列模式

基本需求滿足 生涯自主動機 生涯定向

父母支持

教師支持 本研究之

生涯自主 動機連續 序列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