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索的問題如下:

一、 台灣地區高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 自主動機、生涯定向程度及學習投入的情形為何?

二、 不同性別、年級、學校性質的高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

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生涯定向程度及學習投入是否有差異?

三、 高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 與生涯定向間的模式關係為何?

四、 高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

生涯定向與學習投入間的模式關係為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父母支持

本研究之父母支持意指高中生知覺到父母所提供的支持行為之頻率,以研 究者編製的父母支持量表中的「心理支持」、「生涯行動」及「自主支持」三個 因素測量之,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愈常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行為。

二、教師支持

本研究之教師支持意指高中生知覺到教師所提供的支持行為之頻率,以研 究者編製的教師支持量表中的「心理支持」、「生涯行動」及「自主支持」三個 因素測量之,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愈常感受到教師的支持行為。

三、基本需求滿足

基本需求滿足原指自我決定理論中,人與生具有的三種基本需求的滿意狀 況,包含:能力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聯繫感(relatedness)。

本研究之基本需求滿足意指高中生在生涯決策歷程中,其能力感、自主感及聯 繫感的需求滿足狀況。能力感是評估個體對生涯任務的信心程度,自主感是評 估個體對生涯決策歷程的選擇及掌控狀況,聯繫感是評估個體與他人間的連結 程度。

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改編Deci& Ryan(2000)的基本需求滿足量表及許建 民(2006)的休閒活動基本需求滿足量表測量之,得分愈高代表受試者在生涯 決策歷程中的基本需求滿足程度愈高。

四、生涯自主動機

本研究之生涯自主動機是指高中生從事生涯活動的自主情形,包含內在動 機與認同調節兩個分量表。內在動機指個人之所以從事某種活動是出自活動本 身所帶來的滿足感,別無其他原因,完全是自我所認可,是自我決定的原型(Oti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Grouzet, Pelletier,2005;施淑慎,2008),認同調節意指個人從事某種行為是因 為瞭解到行為對自己的重要性,並且有清楚的行為目標(Ryan & Deci, 2002),

雖然屬於外在動機,但由於經歷較完整的內化歷程,對於自我的行為能感受到 選擇的自由意志,故也被視為高自主程度的動機型態。在許多研究中,內在動 機與認同調節皆被視為自主性動機(Sheldon, Ryan, Deci,& Kasser,2004;

Vansteenkiste, Lens, De Witte, De Witte, & Deci, 2004;Vansteenkiste, Zhou, Lens, &

Soenens,2005;施淑慎,2008)。本研究中,生涯自主動機是以內在動機及認同 調節兩個分量表的得分加以平均而得出一個分數,分數愈高代表個體在從事生 涯活動時的自主動機愈高。

五、生涯定向

生涯定向是指個體在面對生涯抉擇時,對自己的選擇感到確定並且滿意自 己的選擇(林清文,1994)。Jones & Chenery(1980),認為生涯確定應從確 定程度、滿意程度及不確定的理由來加以瞭解,提出生涯決策情況三維空間模 式,林清文(1994)根據此架構的三個向度編製生涯發展問卷,作為研究大學 生生涯定向的研究工具。由於本研究關注目前高中生生涯定向的情形,並不探 討生涯未定向的理由,因此,本研究之生涯定向只包括「生涯確定程度」及「生 涯定向滿意程度」兩個分量表。生涯確定程度是指高中生對於其目前生涯發展 目標之明確、具體的程度,生涯定向滿意程度指高中生對生涯目標確定狀態的 情感反應。本研究中,是以研究者修訂洪文婷(2008)之生涯確定量表及生涯 滿意量表測量之,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的生涯目標愈明確,對生涯確定的狀態 愈滿意。

六、學習投入

學習投入指高中生從事學習活動的投入情況,包括行為投入與情緒投入兩個 分量表。本研究中,行為投入以研究者改編自Rochester Assessment of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Engagement(RAISE)(Miserandino,1996)中的行為分量表測量之,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括涉入、堅持及參與三個因子,涉入指個體對學習活動的認知投入,堅持是指個 體遇到學習困難的堅持情形,參與是指個體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情緒投入則 以研究者改編陳荻卿(2005)的學習動機量表測量之,用來表示個體在學習活動 所投入的正向情緒。兩分量表的得分愈高代表受試者從事學習活動時的行為(包 含認知)愈投入,情緒愈正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介紹自我決定理論;第二節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 礎,探討脈絡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之歷程關係,第三節探討生 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的模式關係,第四節則探討生涯自主動歷程、生涯 定向與學習投入之關係,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自我決定理論

一、 自我決定理論之概念

人為何會出現某種行為?行為背後的動機一直是研究者所關心的議題。

Deci & Ryan 於 1985 年所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探究影響動機的前置因素、動機的內化歷程、以及多向度動機型態對 行為影響的整合性理論。SDT 假設個體是主動性的有機體,有主動追求成長、

掌握環境挑戰和整合經驗的傾向,但是這些天生的傾向並非自動產生,而是需 要持續的社會資源與支持,支持個體發展的社會脈絡將引發個體的投入與心理 成長,因此,主動的有機體與社會脈絡間的辯證關係,即是自我決定理論對於 個體行為、經驗、發展論述的基礎。此外,自我決定理論也指出自主感

(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及聯繫感(relatedness),這三種基本需求 對於促進個體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為當個體有效持續滿足這三大基 本需求,則可有效地發揮功能及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Deci & Ryan,1985a;Ryan

& Deci,2000a)。

二、 自我決定理論之四個次理論

SDT 的理論主要包含四個次理論,分別為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有機體整合理論(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基本需求理論(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及因果取向取論(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分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如下:

(一)認知評價理論(CET)

認知評價理論主要著重於社會情境因素對於內在動機的影響,早期許多研 究藉由將社會情境或是酬賞區分成控制或訊息,藉此瞭解外在酬賞對內在動機 的影響,CET 認為能力感和因果觀是內在動機轉換的重要認知因素,當個體認 為行為是出自於內在需求、自我決定時,則內在動機會提升,相反的,若個體 知覺行為是被外在情境或酬賞所控制時,則內在動機會被削弱(Deci &

Ryan,1991)。

(二)有機體整合理論(OIT)

有機體整合理論假定個體天生會持續整合自身或環境的經驗,亦即將外在 的價值轉化為內在價值,而這樣的歷程即是「內化」(internalization),內化的 程度愈深,則行為就愈能和自我整合,自我決定的程度也愈高(Ryan &

Deci,2002),也因為如此,自我決定理論的外在動機依個體內化的程度不同又 分為:外在調節(external regulation)、內省調節(introjected regulation)、認同 調節(identified regulation)、整合調節(integrated regulation),其中內化程度 最差的是外在調節,內化程度最佳的是整合調節。OIT 也強調社會脈絡對於行 為內化的影響,關注於什麼因素會誘發個體將原本可能不感興趣的行為,整合 為自己的目標、價值或信念系統,OIT 特別指出自主感的支持與聯繫感對於內 化是相當關鍵的因素,例如透過重要他人的鼓勵或支持,個體可能會透過調節 的歷程而認同該行為的價值(Ryan & Deci,2002)。

(三)因果導向理論(COT)

因果導向理論主要在描述個體在面對環境及行為調節上的個別差異。Ryan

& Deci 之所以會提出 COT 理論,是因為在認知評價理論及有機體整合理論中 皆強調社會情境因素對動機的影響,但除了外在環境因素,個體間的個別差異 也是影響動機的前置因素(Ryan & Deci,2002)。因此,COT 提出了三種因果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向:自主導向(autonomous)、控制導向(controlled)及冷漠或無動機導向

(impersonal or amotivated)。自主導向意指個體的調節行為是因為對行為感到 興趣或認可,因此他所知覺到的因果觀是內在的,控制導向意指個體調節行為 的焦點是外在的酬賞、獎勵或讚賞,因此他所知覺到的行為是受到外在控制 的,而冷漠或無動機導向則是指個體認為自己沒有意圖或是沒有能力調節自己 的行為(Deci, Ryan,1985b;Ryan & Deci,2002)。

(四)基本需求理論(BNT)

Ryan 和 Deci 於 2002 年提出基本需求理論,將心理需求的概念及其與心理 健康及幸福感間的關係描述的更加完整。基本需求理論提出自主感、能力感及 聯繫感這三個重要的基本需求,並指出這三種需求滿足能預測個體的幸福感,

若任一滿足被破壞則會造成功能上的損失(distinct functional costs),此外,自 我決定理論主張,基本需求滿足具有普遍性,無論種族或性別,都具有這三種 基本心理需求(Ryan & Deci,2002)。

綜合上述可知,自我決定理論四個次理論中,認知評價理論及因果導向理 論重視探討影響動機的前置因素,認知評價理論從社會情境來探討自主或控制 的社會情境對動機的影響,而因果導向理論則從個體因果觀的個別差異,探討 不同因果導向對動機的影響;有機體整合理論則重視多向度動機型態的內化歷 程及動機品質對行為的影響;基本需求理論則強調三大基本需求的重要性,及 其與心理健康及幸福感間的關係。

三、小結

整體而言,Deci & Ryan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從影響動機的前置因素,

基本需求滿足、動機的內化歷程與行為間的關係之完整架構來看待個體行為歷

基本需求滿足、動機的內化歷程與行為間的關係之完整架構來看待個體行為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