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 的

生涯議題是高中教育階段的重點輔導工作,筆者在教育現場從事輔導工作 五年以來,不論是與家長、教師及學生的互動中,皆能感受到不同角色對生涯 議題資訊的需求,除了外在資訊的瞭解外,如何與孩子面對生涯決策的互動,

也常是家長諮詢的議題。在高中階段,高一下學期的選組及高三多元升學方式 及科系的選擇,常是許多學生感受到挑戰的時刻,因為對他們來說,做出一個 適合自己興趣、能力的生涯選擇並不容易,另根據Super(1957)的生涯發展階 段理論,高中生正處於探索自我與環境的階段,且探索後必須做出初步的選 擇,顯示高中生的生涯定向是需要也是被重視的。

Krumboltz(1994)指出,在生涯定向與決策的過程中,環境條件與事件是 影響個人生涯決定的因素之一,而這樣的歷程幾乎是一個社群事件(community event)(Phillips, Christopher-Sick, &Gravino,2001),關係取向的生涯觀點認為,

除了父母外,當事人的重要他人,如老師、朋友等,在個體生涯定向與抉擇的 歷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知欲探究個體生涯定向的歷程影響,應將人 際互動關係納入考量。

搜尋有關生涯定向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研究者關注個人背景變項(如性別、

社會地位),個人內在因素(如自尊、決策型態、特質、自我概念、自我認定),

或家庭因素(如父母依附關係)對生涯定向的影響,且大部分的研究對象皆為 大學生,不僅探討高中生生涯定向議題的研究較少,以歷程的觀點同時探討人 際脈絡及個人內在變項對生涯定向的影響更是付之闕如;也就是說,父母及教 師在高中生生涯定向的脈絡歷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歷程中個體涉入的心理樣 貌,是目前生涯領域中較少研究者探究的範疇。因此,本研究欲以高中生為對 象,探討重要的人際支持及個體的心理歷程如何影響個體之生涯定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Deci & Ryan於1985年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其理論架構認為,當個體所處的環境脈絡能滿足個人心理上的三大基 本需求-能力感、自主感、滿足感,則有助於個體內在動機的提升及良好的行為 適應(Deci & Ryan,1985)。從SDT研究個體行為適應的歷程可看出,其同時重 視外在環境脈絡與個體內在心理歷程(基本需求及動機)的關係,此歷程模式 也已在許多領域中獲得支持。在教育方面,Vallerand(1977)以SDT理論為基礎,

提出高中生輟學的動機模式發現,個體所知覺的父母、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的 自主支持,會正向影響所知覺的學校生活能力感及自主感,進而影響學生的學 習動機及求學意圖。Ntoumais(2005)運用SDT模式來瞭解學生體育課的認知 和情感體驗發現,教師的自主感支持會影響學生的需求滿足,透過需求滿足會 影響學生的學習自主動機,再對體育課的專注程度、未來選修意圖產生正面影 響。在運動領域,林季燕(2003)運用SDT模式來瞭解高中籃球選手滿足感,

發現精熟及表現的訓練氣候對個體能力感及自主感皆有正向影響,能力感及自 主感對運動動機有正向影響,進而會影響滿足感。在休閒領域上,許建民(2006)

研究發現,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同儕支持會影響個體休閒基本需求滿足,進 而影響其休閒自主動機,再影響休閒參與行為及休閒滿意度。在志工研究部 分,Gang(2003)發現,工作上的自主感支持及自主導向會正向影響志工工作 的需求滿足,其後正向影響志工的工作行為與情緒投入。由上述研究可知,SDT 的歷程模式大多應用於教育、運動、休閒及志工研究等領域,目前國內則尚無 以此架構來研究生涯定向。

Guay,Senecal,Gauthier & Fernet(2003)最先以SDT為基礎來探討生涯定向,

其以834位大學生為對象,建構一個以父母支持/控制、同儕支持/控制為前置變 項,生涯自我效能、生涯自主動機為中介變項,生涯未定向為結果變項的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該模式獲得支持,父母及同儕的支持行為都能正向預測生涯自我 效能(能力感)及生涯自主動機,生涯自我效能(能力感)及生涯自主動機則 負向預測生涯未定向。但是此研究對於SDT所提出之三大基本需求,只探討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力感,而未探討SDT最重要的自主感及聯繫感,且根據SDT的主張,需求的 滿足有利於內在動機的提升,其也未探討能力感與生涯自主動機的關係,實屬 可惜。此外,也有為數不少的跨文化心理學者認為SDT所強調的「自主性」僅 適用於西方社會的特性價值,認為西方個人主義社會所崇尚之自我決定經驗在 本質上與亞洲集體主義文化有所杆格(施淑慎,2008),Lepper、Corpus和Iyengar

(2005)建議欲瞭解集體主義文化與個體行為表現間之關係,應以真正居住在 亞洲國家的學生為研究樣本。

由於國內尚未有以SDT 模式來進行生涯定向的研究,對相關變項的現況仍不 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第一個動機乃是先瞭解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 足、生涯自主動機及生涯定向等SDT 之歷程變項的現況;另為了更細部的瞭解 背景因素對相關變項的影響,本研究之第二個動機則是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及 學校性質的高中生在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及生 涯定向的差異情形,以期瞭解目前台灣高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

生涯決策基本需求的滿足情形、從事生涯行為的動機情形及生涯定向的程度,

並探討是否會受到性別、年級及學校性質的影響而有所差異。此外,為了探討 起源於西方文化社會的自我決定理論,是否能適用探討台灣高中生的脈絡支持 與生涯定向間的關係,本研究的第三個動機即是以SDT 模式,探討台灣高中生 所知覺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及生涯自主動機影響生涯定向之 歷程。

學習投入(engagement)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表現持續的行為與心理 的涉入(learning involvement),並伴隨正向情緒、展現出多面向的學習成果(李 宜玫,孫頌賢,2010)。相關研究顯示,學習投入會受到環境脈絡(例如教師 提供自主支持環境)、學習基本需求滿足(能力感、自主感與聯繫感)、學習自 主動機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李宜玫,孫頌賢,2010;施淑慎,2008;林哲 立,2010),然而上述研究都是在學習情境下所建立的關係模式。本研究想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一步探究的是,這樣的模式是否也適用於生涯自主動機與學習投入的關係?亦 即,當學習者在生涯決策歷程中所獲得的需求滿足、從事生涯活動所持有的自 主動機,是否對個體的學習投入也有正向預測之關係?

根據目標設定理論的觀點,明確的目標可使個體更清楚要怎麼做,付出多 大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而目標的設定愈明確,愈能提高行為的堅持性及自我 調整(Locke,1968)。對高中生而言,明確的生涯目標可能是選擇某校系或專業 領域為未來繼續升學的方向,而就國內的升學制度而言,在校成績、學測或指 考,則是高中生進入大學需要採計的成績,因此,愈有清楚明確生涯目標的高 中生,極有可能會藉由學習投入來達成其所設定的生涯目標;Perry、Liu &

Pabian(2010)也指出,當青少年以自我決定、自主的方式來探索未來的生涯 目標時,個體將更有動機去追求目標,而積極的學習投入是青少年實現生涯目 標的方式之一。

此外,李宜玫、孫頌賢(2010)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當大學生以個 人內在興趣(內在動機)或未來生涯目標(認同調節)等自主性動機作為選課 的考量時,也會表現較積極的學習投入行為,隱含著當個體抱持愈高的生涯自 主動機,則學習投入的程度也愈高,然而,高中生的學習內涵與大學生不同,

前者偏向學術性向課程,後者則是領域專業課程,因此,大學生生涯自主動機 與學習投入間的關係,是否也適用於高中生?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第四個動機,即是以SDT 所建立的生涯定向模式基 礎,再進一步探討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生涯 定向與學習投入間的關係,此模式的焦點著重於生涯自主動機、生涯定向與學 習投入三個變項的關係,並建構台灣高中生生涯自主動機歷程(即父母支持、

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機所組成的歷程模式)與生涯定向、學 習投入之關係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

1. 瞭解國內高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主動 機、生涯定向及學習投入的現況。

2. 瞭解性別、年級、學校性質在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基本需求滿足、生涯自 主動機、生涯定向及學習投入的差異情形。

3. 建構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之關係模式

4. 建構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學習投入之關係模式

5.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作為高中親職教育及生涯輔導之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