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產業聚集與區域發展之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產業聚集與區域發展之相關理論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KIBS)」包括顧問公司、人力仲介與法律等部門,將 具有高科技產業環境與服務結合,讓地區的廠商容易提升產量與技術。生產性 服務業需要經常直接溝通,而面對面接觸這種溝通方式能夠更瞭解產業發展的 優勢與趨勢,因此高度聚集在鄰近高科技廠商群聚的金融區域。因此,以下將 針對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本研究以彈性專業化理論、學習型區域、成長極理論,來進一步瞭解科技

園區與區域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網絡、地域性的互動關係。

壹、彈性專業化理論(The 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

福特主義輝煌了半個世紀,但在 1970 年代石油危機後,產生新的產業網 絡,這些網絡具有密集互動關係的成群生產者傾向於聚集在一起。如彈性生 產體系特色是生產的逐漸外部化以及網路生產結構的形成,其彈性生產方法 是指短週期的生產可以隨時依據需求或競爭的變化而加以調整,同時又無須 未調整付出高價位的成本代價,更多元化產品、更少的次品;可以一方面透 過廠商內部使用一般目的的儀器或設備,或是可以加以程式化的機器,以及 手工勞動過程;它主要是將生產過程細分為許多個別的生產單元,因而可以 在垂直或水平的相互關聯的網路關係中快速改變,並能快速改變在不同產品 與產品量上來達到彈性化。這與過去大批量少品種的福特主義,彈性生產更 加靈活便捷,更符合現代的生產模式與市場需求(王緝慈, 2001)。

彈性專業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體系特色是生產的逐漸外部化以及網 路生產結構的形成。這些網路對於區域空間結構上有彈性專精的聚集關係,

網絡化的組織(利益共同體,聯合應付各種問題),以形成地方生產系統。有 三種當前彈性生產聚合體(Scott,1989),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種(地方化與產業聚集)

,指手工為基礎,強調設計、款式的服裝業、

紡織、家具、寶石業、陶瓷業以及運動器材等等,這可以分為兩種不同區位 形式,一類是主要在大都會區的內城地帶(inner city),像紐約、巴黎、洛杉

磯以及倫敦;另一類則是在傳統手工生產中心,像義大利、法國的部分區域、

葡萄牙、希臘以及德國等地。

第二種(往都市邊陲擴散),指高科技產業,它們傾向於落腳在一些主要

城市的郊區或是傳統上並非工業地帶(以躲開一些工會組織幹擾),這像在美 國的矽穀、128 公路走廊地帶以及太陽帶工業區(Sunbelt),另外,如英國的 劍橋一帶以及法國的米迪區(Midi)等地。

第三種(中心移轉)

,指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區的生產者服務業以及金融服 務,例如在紐約的曼哈頓以及倫敦市中。

另外此理論也說明瞭工業區域動態發展過程(如下圖 2-3-1 彈性生產理論 發展階段圖),生產的逐漸外部化以及網路生產結構的形成,網絡密集互動關 係的成群生產者傾向於聚集在一起(Sternberg , R. 1996)。

地方化 聚集經濟

分散式發展 中心移轉

圖 2-3-1 彈性專業化理論發展階段圖 資料來源:Sternberg , R. 1996

上述理論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將提供「地方化經濟」的益處,如地方的

勞力市場與提昇地方知識互動參與、更多工作彈性空間與增加廠商的信任、

低交易成本與物流成本、吸引行銷網絡並提供更多專業化的服務資訊。這逐 漸形成一種透過乘數效益而帶動周邊或其他區域的發展(周志龍, 2002)。然 而,彈性專精的生產方式漸漸成為市場趨勢 (Perrow, 1992),這些高科技產業 主要聚集在主要的高速公路附近,而產業內部組織策略也扮演著產業區位分 佈的重要角色。這三種產業之廠商的生產多以外包 (outsourcing) 與即時 (just-in-time,簡稱 JIT) 兩種方式為主。『…外包則是彈性專精生產方式中重 要的一環,任何企業運作都需要分工與整合,只是後工業化時代的企業為了 彈性而專精的生產,不再把工作越分越細,越分越標準化,然後在一個屋頂 底下的一條生產線上加以整合,而是把工作分成可以外包的、獨立且完整的 任務,分包出去,再在任何地點加以整合。隨著市場變化,外包組合可以有 彈性地加以調整,生產出新的產品,以捕捉瞬息萬變的商業機會…(羅家 德,1997)』如在日本,原本公司內資訊系統部門的業務也可以外包給資訊服 務廠家與商業顧問公司。

廠商彼此之間的關係除了競爭關係外,它們聚集也往往會有一些外部利 益。Weber(1929)也認為大量工業聚集,會使一個廠商的區位受到其他廠商 的影響。他區分了他稱為區域的區位因素,以及所謂聚集因素。前者是指勞 力與運輸成本,影響工業區位元的區位元模式;後者則是指在特定社區中營 運的規模。他認為聚集經濟(agglomeration economies)可以透過廠商內部成 長,或是向外面其他專門廠商購買原料來獲得,提出三種聚集經濟的想法,

提中兩種「地方化經濟」與「都市化經濟」。「地方化經濟」(localization economies),在沒有大廠商的情況下,由中、小企業專業專化並且聚集;「都 市化經濟」(urbanization economies),當製造業在某個地點成長,商業服務 業也會在種類與品質上做改善,潛在的買賣雙方增加,勞力的規模與種類也 隨之增加;事實上,一個廠商所需要的各面需求都可以得到某種程度地改善

(徐進鈺,2002)。

無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均具有強烈的地方化經濟傾向:所謂地方化經 濟,乃同一產業集中於某一區域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這種現象的關鍵在於資 訊,因為在高科技產業中,交通成本不再是重要的成本考量,廠商們所最關 心的是資訊的取得,而資訊取得的最佳方式便是廠商相互集中於一地。

OhUallachain 與 Satterthwait (1992) 的實證結果顯示,高科技產業有聚集(地 方化經濟)於大學附近的傾向(黃仁德、姜樹翰,2000)。

貳、學習型區域

新的資本主義階段需要新的區域類型(Amin,1999),事實上,區域漸漸的 是由構成知識密集廠商的條件與元素所界定,這包括了不斷改良、新的理念、

知識創造與組織性學習。區域必須採行知識創造與不斷學習的原則,逐漸地,

它們變成學習性區域(learning region);學習性區域提供了一系列相關的基礎設 施,得以有利於知識、理念與學習的傳播。

學習性區域主要觀念可以提供知識密集型廠商繁榮的一些重要優勢:(1) 供應商與顧客緊密相連的製造基礎設施;(2)可以生產知識工人,有利於團隊 運作以及終身學習的人力基礎設施;(3)可以支持不斷交換資訊、電子交換資 料與及時地送貨物與服務,並整合到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運輸與通訊基礎設 施;(4)針對著知識密集型組織而生的資金分配與產業管理體系。區域也會建 立產業管理的體系,包括正式的規範與標準,以及非正式的在於廠商之間,

或廠商與政府機構之間的行為模式。大量生產時代習慣由上往下的關係,垂 直階層化,高度的功能性與任務的專門化、以及命令控制方式的規範。學習 性區域則是必須反映並學習那些知識密集型廠商,也就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網絡型組織、分散化決策、彈性以及關注顧客的要求(2002 南 e 網教師專區 地理學)。

1980 年由區域經濟學者提出「環境方法」,強調環境不只有單一地區空 間的鄰近性會增加效果,需加上地方的資源,包括廠商、地方政府、研發機 構、周邊學校等資源互動,以形成一個特殊產業環境。區域中都有一個製造 的基礎設施,也就是廠商生產貨品與服務的網絡,這種環境的人力設施則不 一樣,需要每一個工人都能在生產中投入智慧,教育與訓練體系必須是一個 允許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體系,並能提供高度群體導向團隊工作能力的組 織。Malmberg(1997)由地方學習探討出地區要有三個方面去支援產業知識創新 過程,以增加地方學習能力,主要有地區性產業的網絡結構、技術基礎設施 與文化機制三方面的互動連結。

知識流通的重要性有助於空間鄰近之競爭對手從事創新活動,聚集提供 一些有助於支援創新活動之技術基礎設施的知識投入要素(Feldman, 1994), 這些投入要素可能來自競爭者、相關產業的廠商、供給者、消費者、以及其 他執行研究工作的實體,例如大學與財團法人機構。基於此一論點,即創新 活動傾向於空間集中於此類基礎設施聚集的鄰近地區,亦即為了外溢效果的 利益,這些區位是具有不可移動性與特定性(Tassey, 1991)。而創新活動相當 依賴基礎科學知識的來源,例如大學與政府的研發機構,而大部分新創技術 的機會來自科學知識的改進;與大學的空間鄰近性,使廠商可直接與之接觸,

而及時將資訊轉化為可用的知識,將較早期與快速的技術重新置入商業控制 中;學術研究外溢效果的滲透(pervasiveness)、以及其在空間的聚集,已被 實證( Acs et al.,1988)。因此,除了一般技術基礎設施除學研機構外,Feldman and Florida(1994)指出尚包括有相關產業之廠商、產業的研發投入、大學的 研發投入、以及生產者服務業的提供等。

參、科技園區與區域發展─成長極理論 (Growth Pole Theory)

成長極概念由法國學者 Francois Perroux(1950)首先提出,透過極本身引發 成長與擴散效益而帶動區域內其他的經濟產業成長;從而周圍其他區域受到 實際經濟發展現象及需求增長的情況,其內涵及範圍乃逐漸擴大至成長中心 之理念(施鴻志,1991),成長中心存在與否,決定於發動型工業的存在,同 時成長中心為環境中的設置其意義即在創造一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心,透過良 好優惠措施及完善產業環境的建立,採用分散性集中 (Decentralized

Concentration ) 的策略,整合區域專業學術資源與技術人才,提昇園區之研發 能力,是園區扮演創新研發中心的角色以引導推進區域內既有標的產業之成 長,形成區域新的成長極,並提高與其他區域成長極的關聯獲極化作用,進 而促進區域經濟活絡化,達到誘使區域發展之目的;此即 Perroux 後來在區 域理論上將成長極轉化為相關產業的空間聚集的概念。

王緝慈(2001)利用成長極理論針對中國大陸高科技園區衍生的想法(如 下圖 2-3-2),園區發展可視為成長極,但發展重心並不是放在製造部門,而 是研發單位與其他基礎設施,提供優惠政策,營造產學合作的互動環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