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甲午戰爭詩的界定

(三)戰爭詩與軍旅(事)詩的區分。張在存《三國軍旅詩賦研究》一文中 為「軍旅詩」作了簡要的界定:「軍旅詩是指歌頌士卒將領(包括征戰中的君王), 或虛擬的軍人形象在軍事戰爭中的生活狀態,以及由軍旅生涯觸發的獨特審美體 驗的詩歌。」10這是從內容上為「軍旅詩」作一個界定。但是其在具體論述中,

把一些戰爭帶來人民痛苦的戰爭詩,內容不包含在其界定的「軍旅詩」涵義,也 都進行論述,顯然地其論述與界定產生了不一致性。胡大雷在《漢魏晉南北朝軍 事戰爭詩研究》一書中對「軍事戰爭詩」作了寬泛的界定:「本書以軍事戰爭的 視野確定與其有關的所有詩歌,既能最大限度地擴大軍事戰爭詩歌的研究範圍,

以求其全,又緊緊扣住軍事戰爭這一核心;可以說,觀照範圍的擴大與全面,是 本書研究的根本,本書研究就是強調對軍事戰爭活動進行全方位的、整體性的觀 照。」11這是從範圍上為「軍事戰爭詩」作一個界定。由於界定過於寬泛,因此 無法顯現「軍事戰爭詩」的獨特價值。其實,軍旅(事)詩也是戰爭詩的重要組 成部分。本文在區分戰爭詩與軍旅(事)詩,首先會提舉「戰爭」的涵義作判別,

如果一首軍旅(事)詩的內容不指向戰爭,就不能歸類為戰爭詩;反之,即是戰 爭詩。另外一個判準是社會的影響性,軍旅(事)詩重在描寫與軍隊與戰場有關 的人事物,而戰爭詩是按照「戰爭」的涵義作限定的,著重強調的不只是軍隊與 戰場,而是社會上所有參與戰爭及受到戰爭影響的人事物。

綜上所述,本文所界義的「戰爭詩」,其核心的概念是「戰爭」,界義有兩個 判準,一是沒有特定區域的指涉性,也就是描寫內容不限定在邊塞或戰場;二是 整個戰後的社會影響。總結而言,本文所指涉的「戰爭詩」涵義,是指兩個以上 的敵對雙方,為了屈服對方的意志,奪取對方的土地及財物,以實現自己的主張,

而運用有形或無形的威力,以決勝負的鬥爭。其內容雖然不限定在邊塞或戰場,

但是包含戰爭發生進行的過程,以及戰後對社會的各種影響。如此涵義的詩,無 論是實寫或是虛寫即為「戰爭詩」。

第二節 甲午戰爭詩的界定

一、甲午戰爭的界定

甲 午 戰 爭12, 日 方 稱 為 日 清 戰 爭 , 國 際 通 稱 為 第 一 次 中 日 戰 爭 ( First

10張在存:《三國軍旅詩賦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頁 2。

11胡大雷:《金戈鐵馬 詩裡乾坤-漢魏晉南北朝軍事戰爭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 年),頁 329。

12有關甲午戰爭起訖的時間與歷程,可參看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作者戚其章是研究甲午戰爭的公認權威,此論著旁征博引且嚴密考證,並對甲午戰 爭的前因後果和具體進程進行了全面、生動、嚴謹的描述和分析。

34

Sino-Japanese War),指的是大清帝國和大日本帝國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 爆發的一場戰爭。1894 年(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

所以稱為「甲午戰爭」。

關於甲午戰爭開始時間共有六種說法:(一)七月二十三日上午十一時,日 本聯合艦隊以交戰為目的,而離開佐世保港為開始時間,此說以日本學者有賀長 雄為代表。13(二)七月二十三日凌晨,漢城日軍攻占朝鮮王宮為開始時間,此 說以日本學者中塚明為代表。14(三)七月二十五日,日本海軍在豐島海域襲擊 中國軍艦濟遠號為開始時間,此說以清廷光緒皇帝宣戰諭旨為代表。15(四)七 月二十五日,中國軍艦在豐島海域上,首先炮擊日本海軍為開始時間,此說以日 本學者高橋作衛為代表。16(五)七月二十五日,日本軍艦浪速號臨檢英國商船 高升號為開始時間,此說以英國學者胡蘭德(T.E.Holland)為代表。17(六)八 月一日,中日兩國宣戰為開始時間,此說以英國學者克林為代表。18在此六說中,

第(四)說是違背歷史事實;(一)、(五)、(六)說難以成立;只有(二)、(三)

兩說既符合歷史事實,又在法理上能夠成立,只不過第(二)說指的是日本對朝 鮮實際戰爭的開始時間,第(三)說指的是日本對中國實際戰爭的開始時間。19目 前中、日史學界一致認定七月二十五日豐島海戰為甲午戰爭開始的時間。本文依 從。

依據大陸學者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一書旁征博引且嚴密考證下,甲午戰爭 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整個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與一個餘波。

第一階段,從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七日,戰爭是在中國境外的朝鮮 半島與黃海北部進行,陸戰先有成歡戰役,後有平壤戰役;海戰先有豐島海戰,

後有黃海大東溝海戰。第二階段,從九月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戰爭是在鴨 綠江北岸與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第三階段,從十一月 二十三日至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九日,戰爭是在遼東、遼南、遼河下游、山東半 島與澎湖列島進行,陸戰主要有遼東戰役、遼南戰役;海戰則是威海衛戰役。四 月十七日,李鴻章代表中國滿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空前之喪權辱國的〈馬關 條約〉,宣告了甲午戰爭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

13參見(日)有賀長雄:《日清戰役國際法論.日清戰爭的發端》(東京:陸軍大學校,1896 年),

頁 33-34。

14(日)中塚明:〈中日甲午戰爭之開戰與「陸奧外交」〉,載於山東社會科學院甲午戰爭研究中 心編:《甲午戰爭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頁 168-172。

15《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289),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會編》(臺北:鼎文書局,

1973 年)第四冊,頁 2-3。

16(日)高橋作衛:《英船高升號之擊沉》,頁 28-30。

17 T.E.Holland“To the Editor of the Times,See the Times”Auguest 6th,1984.

18參見(日)高橋作衛:《英船高升號之擊沉》,頁 84。

19有關六說虛實的論證,請參看戚其章《走近甲午.甲午戰爭開戰時間究在何時》(天津:天津古 籍出版社,2006 年),頁 143-162。

35

甲午戰爭的餘波是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廷竟永久割讓不是戰 場的臺灣予日本,引發臺灣人民群起悲憤。臺灣反日勢力逐漸高漲,日本在獲知 將無法和平接收後,決定以武力的方式接收臺灣。臺灣紳民於是成立「臺灣民主 國」,並組織軍隊、鄉勇展開一連串反抗日本統治戰役,統稱為「乙未戰爭」20。 乙未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北部的抗戰,從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日 軍近衛師團在澳底登陸,至六月十一日日軍進入臺北城為止,期間臺灣民主國總 統唐景崧、義勇軍統領丘逢甲分別離臺內渡。第二階段是中南部的抗戰,從六月 十九日近衛師團自臺北南下,至十月二十三日日軍第二師團進入臺南城為止,期 間大將軍劉永福堅持抗戰,終因糧餉盡絕,棄守府城內渡。

二、特殊歷史情境

甲午戰爭是中國乃至東亞歷史上劃時代的重要事件,不僅對中日兩國產生了 巨大的直接影響,而且使東亞國際形勢的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次戰爭以中 國的慘敗而告終,是持續三十餘年之久的洋務運動最後失敗的印記,成為中國近 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本節從中國、日本兩方面,對這特殊歷史情境,

進行簡要的論述21

(一)中國

從太平天國運動到甲午戰爭前的三十餘年中,中國在內政、外交上處於相對 安定的所謂「同治中興」時期。這一時期也正是西方列強加快對中國的侵略步伐,

如同李鴻章所言:「外國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強,中國將何以自立耶!」22清 政府一部分比較了解國內外形勢,且具有改革思想的官員如恭親王奕訢、曾國 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等人,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他們在與西方列強共 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被列強的「船堅砲利」所震撼,面臨中國「數千 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的精神,提出了「師夷之長技」

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在國家對外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基礎上,推動洋務事業的 發展。其目的是建立在防止外來侵略的自強措施。所謂自強,就是強兵,也就是 通過引進大機器生產技術,在各省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以加強軍事力量。首先 是李鴻章一手建立的中國最初的近代軍事工業江南製造總局和金陵機器局(一八 六五年),以及由左宗棠、沈葆楨所創立的福建船政局(一八六六年)等,這些

20關於 1895 年乙未戰爭,日方稱為臺灣征服戰爭、臺灣平定作戰、臺灣征討、日臺戰爭等多種 說法,中方則大多稱乙未戰爭、乙未戰役等,以上均為同一戰役。

21有關此小節「特殊歷史情境」敘述史實部分,主要參酌整理自戚其章:《走近甲午》(天津:天 津古籍出版社,2006 年)與關捷等主編:《中日甲午戰爭全史.戰爭篇》(長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5 年)。

22李鴻章:《李鴻章全集.朋僚函稿》(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年)卷 6,頁 37。

36

軍事工業引進西方先進國家的技術,建造船艦、洋槍與洋砲,為建立中國近代軍 事力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在總理衙門和李鴻章的主持下,積極購買西洋 的先進巨型炮艦,並於一八八五年設立了海軍衙門,一八八八年公布了〈北洋海 軍章程〉,正式創建了北洋海軍。當時的北洋海軍擁有定遠、鎮遠等二十八艘船 艦,總噸位達八萬噸,一時成為東亞最大的艦隊。如此大力發展海軍,如同李鴻 章所言:「日本狡焉思逞,更甚於西洋諸國。今之所以謀創水師不遺餘力者,大 半為制馭日本起見。」23在創建近代軍事工業的同時,為了迅速培養近代科學技

軍事工業引進西方先進國家的技術,建造船艦、洋槍與洋砲,為建立中國近代軍 事力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在總理衙門和李鴻章的主持下,積極購買西洋 的先進巨型炮艦,並於一八八五年設立了海軍衙門,一八八八年公布了〈北洋海 軍章程〉,正式創建了北洋海軍。當時的北洋海軍擁有定遠、鎮遠等二十八艘船 艦,總噸位達八萬噸,一時成為東亞最大的艦隊。如此大力發展海軍,如同李鴻 章所言:「日本狡焉思逞,更甚於西洋諸國。今之所以謀創水師不遺餘力者,大 半為制馭日本起見。」23在創建近代軍事工業的同時,為了迅速培養近代科學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