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標的概念分析與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目標的概念分析與理論

壹、

目標的定義

目標(goal)是形成個體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動機之一,且目標是行 為的最終目的。目標為個體在特定時間內想達成的某種任務標準(張陳 明,2008)。Austin 與 Vancouver(1996)將目標定義為期望狀態的一種內 部表徵(representation)。內部表徵的期望狀態範圍從生物的內部歷程到 複雜的認知敘述期望結果(例如:職業成功)。Lunenburg (2011)指出目 標被簡單地定義為個體有意識嘗試去做的事情。Schunk(2012)目標能反 映個人的目的、意志、表現的量與質和評價。目標之設定包含建立一 個標準或是當作個人行為的目的,人們可以設定自己的目標或是可以 由他人設定目標。李介至與林益永(2014)目標是指個體在動機活動中所 尋求的最後結果,最後使動機獲得滿足的反應。

17

本研究目標的定義是個體從事一件行為之目的,且目標會影響個體 執行行為的方式。也即家長在共讀時,會根據自己的共讀目標進行某 種共讀互動行為,希望能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共讀結果。

貳、 目標與行為的關係

一、 行為是完成目標的方法

Austin 與 Vancouver(1996)指出當單一目標從其他目標抽離、以及從 認知行為和情感反應隔離時,單一目標並不能被理解。也即,我們必 須要一同了解目標與行為的關係性。研究者通常都會先注意到外顯的 行為,而忽略了從事行為者的內在目標。Tolman(1932)依據托爾曼理論 提出行為是目標導向的,例如:Schunk(2012)提到關於高中生讀書的例 子。研究者僅專注於探討學生的讀書行為,而忽略了行為的目的為何。

其實高中生的目的是考上有名望的大學,讀書的行為是他們完成目標 的方法。

二、 目標的特徵影響行為的表現

Locke 與 Latham(1990)指出目標使人有動機去發揮自身的努力以符 合任務的要求且會對任務之執行時間保持較長一段時間。Schunk(2012) 認為目標也引導個人對任務特徵的注意,這可以影響個人如何處理訊 息。目標引導著個人如何完成任務的行為,依據此目標的方向,個體 有動力依據自己的能力去達成符合任務的標準以完成所設定的目標,

了解行為的目標可以使其行為更有意義。Locke 與 Latham(2002)將明確 特定的目標和較困難的目標作比較,發現具體、困難的目標始終能促 進更高層次的行為表現,且促使人們做到最好的程度。

三、 小結

由於近年來教育部以及民間團體努力地推廣親子共讀,現在大多數 家長已有親子共讀之經驗。國內也有許多研究者針對親子共讀這主題

18

作研究。然而,國內較常被探討的主題是關於家長在共讀時之共讀策 略、共讀話語或是共讀類型等,較少研究者針對家長共讀之行為目標 作討論。綜合上述學者之觀點,我們不僅要瞭解從事行為者之行為內 涵,也需要一同瞭解行為者的目標。這可以使我們所了解的行為更具 意義性,因為目標才是主要引導行為者行為方向之原因之一。

參、 目標設定理論

一、 目標設定理論之概念

個體設定目標時,會利用有系統的方法與步驟,且參考自我知覺、

行為價值與社會情境等因素,目標設定為動機具體化的一種過程。張 陳明(2008)目標設定理論是起源於 Drucker(1954)提出的目標管理和 Taylor(1967)提出的科學管理概念開始。Locke 與 Latham(2002)指出目 標設定理論是立基於他們近四十年來進行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並提 出目標是行為的目的,且目標通常在特定的時間內達成一個特定的標 準。

二、 目標設定理論之運作歷程

Lunenburg(2011)在研究中呈現出 general goal-setting theory 目標設 定的歷程,如圖2-2-1。依據此理論個體有兩個行為的認知決定因素為 價值觀和意圖(目標)。目標可以通過機制影響行為表現,如:引導、注 意、發動、努力、持續和策略。這些機制如何影響行為表現呢?目標 會引導個體之注意和行動,激勵個體發展出能完成需求目標層次的策 略,而挑戰性的目標可以動員能源、促使個體有更高與持續性更久的 努力。最後,在這循環的系統內,個體所完成的目標能促成個體的滿 足與更進一步的動機,也影響個體之價值觀;而若目標沒有被完成,

則會導致個體的挫折與較低的動機。

19

價值觀 情緒與

欲望 意圖(目標)

引導 注意 發動 努力 持續 策略

行為 表現

結果

Locke 與 Latham(2002)指出目標設定理論的概念之一為概括化 (generalization)。目標設定理論已經證實了其具有可靠性的效果,且目 標設定理論並未限定於工作上的目標。因此,目標設定理論可應用的 範圍是廣泛的,本研究將依據目標設定理論來探討父親與母親的親子 共讀目標。

2-2-1 General goal-setting theory (Lunenburg, 2011)

三、 目標設定理論之發現

Locke 與 Latham(2002)在理論中討論的首要問題是目標的困難與行 為表現的關係。而Atkinson(1958)就已指出任務的困難度能測量出任務 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發現當任務表現出中度困難時,個體會發生最高 層次的努力,這結果也同樣在Locke 與 Latham 的理論中發現。

Latham(2003)指出目標設定理論之目的是讓較困難,但可實現的目標更 具體化,使個體能有具體的行動步驟可執行。為了達成這目的,個體 所設定的目標須為明確的、可衡量、可實現、有關聯和一個時間範圍 內必須達成的,具有這些特質的目標可以讓個體表現得更好。

Locke 與 Latham(2002)描述目標設定理論的核心發現,包括目標運 行的機制、影響目標的調節因素、目標和滿意度的關係,以及目標作 為激勵調解者的角色。

20

四、 目標設定理論之機制

目標設定理論如何影響行為的表現呢?Lunenburg (2011)指出目標 設定理論強調目標和行為之間的重要關係。當目標具有具體性和挑戰 性時,最有效的表現似乎會產生。Locke 與 Latham(2002)指出目標可以 透過四種機制來影響個體的表現,四種機制為引導、激勵、持久性、

策略發展,以下將分別敘述。

(一) 引導:目標具有引導的功能。目標可以將個體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向 與目標相關的活動,並遠離與目標無關的活動,這同時在個體之認 知和行為都會發生。

(二) 激勵:目標具有激勵功能。與低目標相比,高目標能促使個體有更 大的努力。

(三) 持久性:目標的困難度會影響個體完成目標之時間長度。當面對一 個困難的目標,個體會在短時間內工作的更快速且投入密集的時間 與努力以達成此目標。

(四) 策略:個體的所有行動都是認知與動機的結果。當面對任務目標時,

個體會自動使用先前與達成目標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套用至現在的 情境。而當面對新的任務目標時,個體會思考如何規劃能實現目標 的策略。

由目標設定理論之機制可知,目標能讓我們更清楚地引導我們該如 何行動。當我們設定目標後,機制可以清楚地指引我們行為的方向,

引導我們從事僅與目標相關的活動,且僅將時間與精神投入於與目標 相關的活動。較明確與具有挑戰性但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目標,激 勵機制會促使個體投入更大的努力與較密集的時間去達成這項目標,

也會有較好的表現。

除了引導、激勵和持久性機制,我們還需要發展出適合的策略來幫 助我們實現目標。程炳林(2001)發現目標對表現不會有直接地效果,需

21

加入策略的因素才能產生較好的表現。也即,對於較困難的目標,若 個體欲要有較好的表現,需要擬定出適合的策略,才能產生出較好的 表現。

五、 小結

根據目標設定理論的發現,家長過去的價值觀與經驗會影響其意圖 或是所設定的親子共讀目標。國外相關文獻也發現家長早期的學習經 驗、閱讀經驗與價值觀會塑造家長的閱讀信念,影響家長日後為孩子 所設定的目標(Busser, 2008;Donohue, 2008; Sokolinski, 2014)。在家長實 現共讀目標的過程會出現引導、注意、發動、努力、持續與策略的機 制來形塑家長的親子共讀行為與其互動方式。最後就會呈現出一個親 子共讀結果,共讀的結果也即孩子的能力表現是否有達到家長的目標,

此結果會再一次塑造家長的價值觀與形成舊的經驗,且影響著下次的 共讀目標如何設定。

依據目標設定之機制運作,若家長能了解自己設定的親子共讀目標,

家長可以更清楚地瞭解應該如何進行親子共讀,也能呈現出較有效的 表現。親子共讀目標可以引導家長行為的方向,家長可以將全部的時 間與精力聚焦於培養或發展孩子的某項能力,經過一段密集的時間投 入,家長所期許的親子共讀結果會更容易展現。

而如果家長設定了較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單方面依靠孩子現階段的 能力發展可能無法完成,家長則必須改變原本的方式,使用其他更多 元的策略技巧來輔助孩子達成目標。因此,讓家長了解與意識到自己 的共讀目標有其必要性。Janis(1998)指出父母經常無意識到自己的行為 是在鼓勵和為孩子的閱讀發展作出貢獻。在有限的時間與精神的條件 下,清楚具體的共讀目標可以引導家長將最大的努力投入於最適當的 地方,且能預期與了解日後的親子共讀結果對孩子的能力會有什麼樣 的幫助。相反地,家長若沒有設定具體的共讀目標或是沒意識到自己

22

的共讀目標,家長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為孩子的閱讀發展奠定重要的 基礎,認為親子共讀僅是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或是打發時間的活動而 已。

肆、 目標設定與自我效能的關係

Locke 與 Latham(2002)指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在目標設 定理論中以多種方式呈現其重要性。何謂自我效能呢?Bandura(1994) 將自我效能定義為人們對他們的能力能產生何種程度的表現信念。

Locke 與 Latham(2002)指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在目標設 定理論中以多種方式呈現其重要性。何謂自我效能呢?Bandura(1994) 將自我效能定義為人們對他們的能力能產生何種程度的表現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