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

迄今為止,遍尋國內學術性論文、刊物,仍未見針對「臺北市桌球運動」有 深入且完整的文獻記載;尤其是關於歷史發生的演變,皆無專書或文章寫之,只 有片段描述,以下分別就有關桌球相關文章、書籍、資料,列舉數篇相關文獻予 以探討。

一、全國性的桌球相關研究

(一)施能欽,〈從我國桌球運動發展歷程談「再出發」之道〉,《體育與運動》,

64(臺北,1989):98-102。

作者將我國桌球運動發展分為早期階段(1946~1953年)、復興階(1953~1970 年)、生聚階段(1971~1984年)、平穩發展時期(1985~1989年)。作者依其個 人觀點提出「再出發」之道:1.健全領導桌運的組織、2.加強團結消弭明爭暗鬥、

3.提昇實力是今後課題。由於作者本身為體育記者,對於臺灣、國際桌球運動發展 之觀察敏銳、紀錄詳實,本文對於臺灣桌球運動分期與桌球發展之關係有所助益,

且明確指出如何振興我國桌球實力的中肯建議,有助於筆者思考臺北縣桌球之未 來方向。

(二)國語日報,《國語盃三十年》,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97。

這是一本由國語日報發行,紀錄歷屆「國語杯」桌球賽參賽情形的書籍。該 書有簡介當時國語日報社的背景、舉辦國語盃的原由、並有系統且詳實地整理了 時間由1968至1997年歷屆「國語杯」參賽地點、時間、比賽項目、比賽概況及各 組前三名的名單。

該書所呈現的比賽成績資料,提供筆者了解自1968年以來臺北市各級學校推 展桌球運動有成的學校名單,因此,對本研究而言,該書是本參考價值極高的文 獻資料。

8

(三)陳淑滿、蔡秀芳,〈我國桌球運動發展概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9

(臺北,2000):79-82。

本研究將桌球運動的起源、世界桌球發展、我國桌球發展做個簡單的介紹,

將我國桌球運動發展細分為萌芽時期(1946~1953年)、復興時期(1953~1971年)、

沉寂時期(1971~1984年)、國際交流時期(1984~2000年)。

為了增進我國桌球成績,作者針對我國桌球運動的未來發展提出四個因素,

1.訓練體系的連貫性、2.教練的培訓制度及資訊蒐集、3.增加企業贊助以利提昇國 內桌球風氣及水準、4.運動科學的應用,進一步的增進我國桌球運動的實力,作者 本身即為我國桌球國手,提出本身的實際經驗、以及具體方向,為我國的桌壇盡 一份力量。

(四)劉有財,〈臺灣桌球運動沿革與現況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3(臺北,

2006):115-128。

本研究是透過蒐集國內外桌球運動相關文獻,包含歷史演進、規則改變、訓 練方法等,對國內的發展現況做一描述與探討。現今國內對於桌球運動的研究大 多偏向於 技術、打法的討論,甚少對於國內桌球運動之現象作一通盤瞭解,故本 研究之目的在於對國內發展之近況作一論述,期許能使社會大眾對桌球運動之發 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國內目前桌球運動風氣興盛,以2005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桌球項目爲例,參 賽隊數爲213隊,參賽選手共1617人,可謂盛況空前。另外,桌球訓練中心光在臺 北縣市就有20家以上,每間會員至少200人以上,其發展潛力不可謂不大。但不管 是企業或是政府對於桌球運動的贊助或補助都不甚積極,政府的 補助款項亦日漸 減少,從2003年的新臺幣8,881,600元到2004年的7,000,000元,在國內目前體育運 動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唯有提高企業贊助 與商業結合,才能擁有更多的資源。最 後研究建議國內發展可以朝向提高企業贊助動機、培養各縣市訓練體系的一貫 性、結合運動科學輔助運動技術之發展以及仿效 國外訓練方法等方向來努力,相

9

信未來必定能在國際上大放異彩。

(五)李尚儒,〈戰後臺灣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4)〉(臺東:國立 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

該研究之目的為探究戰後臺灣桌球運動發展之脈絡,研究時間始於戰後,止 於2004雅典奧運舉辦年。其研究發現:一、臺灣桌球運動主要是由地方組織推展,

全國組織本位主義濃厚,然而地方自主性強,不受約束,兩者之間存在認知落差。

二、國內重大賽事,早期呈現南北互相抗衡,後期南部選手一枝獨秀,顯見優異 選手訓練南北不均,缺乏刺激。三、國際賽會成績早期優異,自1971年後遭中共 排擠出國際體壇,與國際水準落差遽增,後來引入大陸女子選手,方提昇國際成 績。由該論文中得知,由於民間組織的推動力量,使得桌球運動能夠蓬勃發展,

尤其南部縣市對於優異選手的培訓與一貫化的照顧,使得南北的差距愈形擴大。

我國在國際賽事成績低落,其因為選手欠缺與世界好手切磋機會,引入國外優異 選手,增加參賽機會,方能有助於成績的提昇。

(六)陳進祥、周資眾,〈綜述臺灣競技桌球發展史〉,《屏東教大體育》,13 (屏東,2010):312-318。

鑒於臺灣桌球運動員蔣澎龍、莊智淵、張雁書、江宏傑等,在國際桌壇屢創 佳績振奮人心;相對記載臺灣桌球運動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相關史實史料 尚屬缺乏 亟待建構。本文綜合歷史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首先回顧臺灣競技桌球 發展軌跡,並前瞻競技桌球發展趨勢。經過分析與歸納相關文獻,舖陳發展脈絡 結果發現:1、40年代王友信開啟臺灣桌球運動的先河。2、50年代起步階段,曾 有輝煌表現,60-70年代蓬勃發展自我磨練,奠下根基。3、80年加入國際桌 總,

參賽新秀陸續占嶄露頭角,屢創佳績引起國際桌壇矚目。4、90年代國際桌壇打法 推陳出新變化多端,建議優秀選手以戰養戰,參加職業桌球巡迴賽,從實戰 中吸 收多元打法經驗,累積電腦積分,提高世界排名;逐步建立個人打法特色,方能 獨占鼇頭縱橫桌壇。

10

(七)國民體育季刊社,〈我國參加倫敦奧運選手現況與競爭力分析-桌球〉,《國 民體育季刊》,170(臺北,2012):43-45。

在2012年7月出版的季刊中有一篇文章是報導我國參加桌球倫敦奧運選手現 況與競爭力分析,文章有提到奧運的參賽資格、選手現況分析、選手競爭力分析,

代表我國參加倫敦奧運的選手為莊智淵、江怡樺、陳思羽三位選手,中國選手一 直都是國際性大型重要賽會中奪牌的常勝軍,因此,本屆倫敦奧運首次限定各 個 國家奧會只能派出各兩人參加男、女單打比賽,這項規定的目的是刺激其他國家 的選手來挑戰自我、挑戰中國隊,讓其他國家選手能夠看到並且奪到獎牌,所有 運動員的夢想都有可能實現,也是他們最好的動力。莊智淵為我國的第一把交椅,

在奧運會過關斬將殺入了前四強為我爭光。成為我國桌球選手的嚮往目標,也帶 動我國桌球的風氣。

上述所列參考文獻,重點都放在臺灣的桌球整個桌球發展上面,透過相關人 士觀察敏銳、紀錄詳實以及相關書籍、期刊,瞭解當時桌球運動發展背景、困境,

對於臺灣桌球運動分期與桌球發展之關係有所助益,且明確指出如何振興我國桌 球實力的中肯建議。因此,對於研究臺北市桌球運動的發展,就必須先了解、蒐 集臺灣桌球運動發展相關史料及文獻來著手,再將所得之資料加以分析,探討以 得出結論。

二、縣市級的桌球相關研究

(一)林忠宏,〈臺南市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9~2003)〉(臺南:國立臺 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碩士班論文,2004)。

這是第一篇探討桌球體育史的碩士論文,是極具歷史意義的,對建構國內桌 球發展史有帶頭的作用。作者在論文中有整理一些社會組的比賽成績,包括有歷 屆全國桌球錦標賽各組冠軍、亞軍成績一覽表。

查閱這些資料筆者發現早期臺北市桌球選手在全國桌球錦標賽的表現都還算

11

不錯。這些史料可以供筆者參考,並蒐集其他相關的比賽成績來綜合分析,探討 臺北市的桌球發展。

(二)李尚儒,〈臺東縣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7~2005)〉《大專體育學 術專刊》,94(臺北,2005):1-15。

臺東縣的體育運動,近幾十年來皆獨鐘於棒球運動,鮮少人知道臺東縣的桌 球運動,從1947年參加第2屆臺灣省運動會桌球賽以來,也曾風光一時,惜因某些 原因沒落下去。本研究旨在究明臺東縣桌球運動在社會及學校方面的推展情形,

採歷史研究法及訪談法,研究範圍從1947-2005年。

本研究中發現臺東縣的桌球運動最初是由社會體育開始推廣,學校方面直至 仁愛國小成立桌球隊,為了使桌球選手的運動生命能有所延續,才開啟學校組訓 桌球隊的風氣。目前各國小成立桌球隊者稀少,使得選手來源不足,加上臺東縣 不只一所國中招收桌球選手,使得訓練上無法集中效益。其次,臺東縣偏遠地區 之家庭收入不豐,端賴學校方面予以支持訓練,一旦面臨升學之經濟壓力,優秀 選手的外流勢必不可免。尤其,臺東縣並非工商業發達之縣市,無法由地方上的 人士長期資助運動項目的發展,若能從學校方面暢通升學管道,給予選手生活上 的照料,則臺東縣的桌球發展盛 況指日可待。

(三)王文賢,〈高雄市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年~2005年)〉(臺南:國 立臺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碩士班論文,2006)。

高雄市桌球由於各界的努力推動,在臺灣桌球運動發展上占有一席之地,將 其歷史做一蒐集和整理,以提升桌球體育史研究的質與量,此為筆者研究的動機。

本研究方法以歷史研究法為主,再配合訪談法。研究範圍以學校和社會桌球運動 為主。

早期桌球未列入正式課程且學校不主動組訓桌球隊,學生自行到乒乓球店練 習,直到1960年才開始有老師組訓球隊,以三民國中取得中等學校桌球賽國男組

早期桌球未列入正式課程且學校不主動組訓桌球隊,學生自行到乒乓球店練 習,直到1960年才開始有老師組訓球隊,以三民國中取得中等學校桌球賽國男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