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臺北市桌球運動發展之時代背景

第二節 經濟概況

臺灣光復後,政府接收之日資企業,陸續開放民營,工業、商業恢復自由發 展。臺灣都市化從1950年代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都市化地區人口已經超過80%,

臺北都會區無論是在產值、雇用人數與區位商數都是以三級產業為主,尤其是以 生產者服務業為主,是典型的服務業城市。都市政策的推動,也都是從工業生產 城市朝向生產服務、高科技產業、觀光旅遊與文化城市的方向進展;而且也都提 出全球化的策略,希望能夠提升其全球城市的功能。21

1968年,政府為籌措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經費,擴大稅收,乃提高房捐稅率、

調整公告地價。1973、1979年,爆發兩次能源危機,使得國際經濟動盪,國內物 價受此波及而全面上漲,對經濟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22

此期間政府推動十二項建設,奠定建設與工業發展的基礎,減輕能源危機對 產業的影響。另外,政府為改善對外貿易,減少許多管制項目,降低關稅稅率,

建立單一匯率制度,並於1979年實施機動匯率制度,這段期間也是臺灣經濟成長 最快的時期。23

因市長由行政院直接任命,正值動員戡亂時期,政治環境保守,政令由上而 下,容易施行,加上當時經濟成長快速,國民所得急遽增加,社會處於轉型時期,

有利於全民體育的推展。

1987年解嚴後,兩岸交流頻繁,政制的解構,臺灣經濟由管制與保護轉變為 開放與自由化,此時臺灣內部投資惡化,許多企業無法在國內立足,只能往外找 尋商機,謀求發展,使得臺灣經濟面臨危機。1994年地方自治法公佈實施,人民 獲的市長選舉權,政治人物為了顧及勝選,越來越重視人民的意見,市民的需求

21 蕭新煌、黃世明,〈臺灣全志社會志的編撰紀要〉,《臺灣社會學會通訊》,(高雄,單 2007)

:3-13。

22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物價篇》(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88):438-442。

23 于宗先,《臺灣的故事—經濟篇》(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9)。

29

逐漸受重視。24

2000年政黨論替後,由於東亞金融危機、美國經濟衰退、臺灣內部的金融危 機以及兩岸關係的急速變化,使部分產業、企業外移,因此造成臺灣的經濟比其 他東亞國家更差。25在2002年臺灣正式加入WTO,經濟推動自由化、國際化、並 且開放市場,面對來自國外的競爭。

雖然政治型態改變,民意更受重視,但經濟危機依然會解除,影響到民眾的 消費支出,然而2001年實施周休二日,增加民眾的休閒時間,對休閒活動的消費 提高,不但能刺激消費,對於體育、休閒活動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在經濟方 面,臺北市民所得總額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相關內容如表1-1:

表1-1 臺北市民平均所得表(1971至2012年)

年代 受雇人員報酬 產業主所得 財產所得 總計 1971 48256 15156 7718 76579 1976 100805 30948 21863 165115 1981 243991 65199 53860 348513 1986 315543 92523 84687 525025 1991 612659 126181 168035 953309 1996 821109 209596 276555 1443102 2000 927251 175044 349198 1630330 2001 877108 204835 333433 1596257 2002 896586 182151 322186 1605896 2003 903629 172761 299394 1593474 2004 882782 158639 320161 1583262 2005 897009 183989 333186 1615538 2006 902586 181725 335801 1627979 2007 897783 196283 334068 1652624 2008 899737 167492 326305 1634790 2009 855997 167491 336197 1620452

24 吳俊亮,〈臺北市體育季活動之歷史考察(1979-2006)〉(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7),85-86。

25 吳俊亮,〈臺北市體育季活動之歷史考察(1979-2006)〉(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7),85-86。

30

2010 908071 156514 338942 1670079 2011 931301 145198 344247 1645287 2012 947142 169414 326304 1683958 資料來源:筆者彙整自臺北市統計年報。

人民所得包括受雇人員報酬、產業主所得及財產所得,1971年臺北市平均每 戶家庭收支為約七萬六千元,1976年經濟成長加速,臺北市民所得倍增約兩倍為 約十六萬五千元,逐年增加約為兩倍左右,直到1996年平均每戶市民年所得高達 約為一百四十萬元,往後至102年平均年所得都維持在150萬至160萬之間,呈現穩 定的趨勢。26

綜上述在經濟穩定的情況下,不再為生活擔憂,使更多人們較有機會能從事 休閒運動,1981年臺北市民在休閒運動方面每戶,平均花費為一萬兩千元,隨者 所得逐年增加,對於休閒的消費支出也有所影響,花費逐年倍增,直到1996年後 在休閒這塊平均花費為七萬至八萬之間,所得與休閒消費成正比,27由此可見在生 活及經濟的穩定下,人們更有時間能去從事運動。

26 臺北市統計年報,〈臺北市平均每戶家庭收支〉,

http://w2.dbas.taipei.gov.tw/NEWS_WEEKLY/abstract/18.htm,2014 年 11 月 17 日檢索。

27 臺北市統計年報,〈臺北市平均每戶家庭收支〉,

http://w2.dbas.taipei.gov.tw/NEWS_WEEKLY/abstract/18.htm,2014 年 11 月 17 日檢索。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