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

一、研究者在實施交互教學後的省思與成長

1. 在進行正式交互教學時,學生在應用「澄清」及「提問」策略的學習單作 答時,容易發生混淆的情況。例如:在「澄清」策略中列舉「吸盤」為求 救問題,並在討論後寫上解釋後,又在接著的「提問」策略中設計「什麼 是吸盤?」的問題。研究者發現部分學生有這樣的情況,在檢討中強調這 類型應屬於詞語解釋的部份,不適合列在提問設計中。

2. 學童在應用「提問」策略時,容易設計出是非類型的問題,例如:「章魚 有沒有骨骼?」等答案只需簡單回答「是」或「不是」的題型,缺乏延伸 性,這並非研究者希望學童在此教學中學習到的問題類型,故在檢討中亦 指導學童避免設計此類型的題目。

3. 學童對「摘要」策略的運用雖然在之前的語文科有類似的經驗,但因之前 多有老師提示與較多的指導,因此在進行此次交互教學活動必須獨立完成 的情形就顯得比較吃力。在經過幾次的練習後,發現學童較能上手的方法

是先利用每段落中關鍵詞的圈選,再將這些關鍵詞予以通順連接,最後再 將句子組合成一小段短文,是為學童最能接受的方式。

4. 在進行「澄清」策略教學的部份時,因使用教材為科學性文章,故內容中 會出現的科學語彙或專有名詞在一般字辭典中可能不見得能查到,而科學 百科或科學字典並非是每個教室會有的工具書,故在上課地點的選擇上可 以考慮圖書館或電腦教室,使學童在查詢資料時較為方便,更易釐清疑惑。

5. 交互教學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進行分組獨立學習及責任轉移的部份,因 研究者希望每個學生均能具備擔任小組長的經驗,故分組時小組長為輪流 擔任。但在巡迴觀察各組互動情形時,發現因為每個小組長的能力不同,

故在引導小組時的氣氛就相差甚多,可能還需要安排更多練習的時間。

二、在教學應用上的建議:

本研究的進行,除了對研究者本身提供深入學習的機會與收穫,在研究 結果的呈現上,更期望能給其他教育工作者一些教學上的啟示與幫助。以下 針對本研究提出建議:

(一)教師可將交互教學策略應用於教學中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在現今社會中,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更是成就 終生獨立學習能力的重要關鍵。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交互教學法的實 驗組學童在科學文章的閱讀能力,包含文義理解及推理理解等有增進的效 果,故及早培養學童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是在學童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

對其未來的終生學習及知識探索能享有事半功倍之效。有鑒於此,建議教師 嘗試將閱讀策略應用於教學中,以提升學童的學習成效。

(二)利用課後學習單使教學更有效率

依據實際教學的觀察,每一個策略的訓練,其實都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因研究者為現職國小教師,了解教師在教學進度上的壓力,面對緊湊的教學 時程,很難有額外的時間進行其他的教學活動。因此,若要確實使學童應用 交互教學策略於課程中,教師可利用彈性課程先行介紹交互教學策略的使用 方法,透過幾次的教學示範、對話互動與分組練習,使學生達到熟練,之後

再設計學習單,以「家庭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有較充裕的時間做「預測」、

「澄清」、「提問」及「摘要」等策略的運用,不但精簡正規上課的時間,

使教學更有效率,更使策略的學習在沒有時間的壓力下更加確實。

(三)將交互教學應用於不同學科領域中

本次的研究再次肯定交互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成效,在過去 的研究中,交互教學在國語科課文教材(涂志賢,1998)、故事體文章(許 淑玫,2000)、英文教材(胡美娥,2008)及環境教育教材(林珊卉,2012)

等研究中均顯示交互教學對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提昇有其助益。因此,建議 教師可嘗試將此教學策略應用於不同學科上,以彰其效。

三、在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一)研究工具更多元化

本研究所使用之測驗工具及問卷,如身體成就知識測驗、閱讀理解策略 問卷、科學文章閱讀測驗等,均是以單一選擇作為施測的方式,對於每位學 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策略應用及實際反應情形,無法更確實的診斷出來。因此,

為了解學童更詳實具體的學習狀況,建議可將測驗問卷用更多元化的方式編 製,如包含選擇、填答、簡答或偵錯等項目,不但能提供教學者做更精確的 教學修正,亦可刺激學生有更積極的態度與更大的發揮空間。

(二)使用更理想的教學媒體

本次教學研究中,教材的呈現是使用PowerPoint 軟體,但因此軟體最大 頁面只能展示整頁畫面,無法針對部分文字或細節來放大,在活動進行中,

學童閱讀時可能會發生字體較小的情況,圖解說明亦很難進一步局部解說,

影響教學的品質與成效。故建議未來教學者可以利用如實物投影機等設備,

來避免此一窘境。

(三)教學實務的改進 1. 提供立即的回饋

本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是利用學習單來輔助教學策略的應用,但學習單的 內容評量必須在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才完成,要到下次上課才能透過檢討的

方式給予回饋,因其間有時間上的間隔,在檢討中學生的感受力大大減弱。

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在單元教學後的評量,加強其多元化,對於教學現場 的掌控與教學彈性的調整,甚至是學生的學習成效,都能有立即正向的加強。

2. 增加教學的時間

本次實驗教學的研究時間為八週16 節,共640 分鐘的教學處理,對於學 生閱讀理解的應用,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化,產生長遠的效果。因此建議 在未來的研究裡,對於實驗教學的時間能再給予延長,對於學童閱讀理解能 力的提升應有更顯著的效果。

3. 互動方式更多元

在教學後的回饋表及訪談中,多數學生均表示對交互教學中所使用的閱 讀策略持肯定的態度,日後也有高度意願繼續使用這些策略,但對於教學過 程安排較為制式化覺得可以有所變化。因此,建議未來的教學可以多著眼於 學生間的互動,例如分組競賽、搶答,甚至加入編導演出,都可以提升學生 的上課興趣,使課程呈現更加活潑多元。

4. 進行協同教學

本研究無論在實驗組或對照組所進行的教學,均是由研究者本身擔任,

受限於人力及時間,能加以指導與參與的學生人數有限,同時也僅能對前、

後測的評量結果進行分析,無法再深入探討學生的內在學習歷程。由文獻中 顯示,交互教學在許多領域的教學成效上多受肯定,實有其價值供教學者應 用。因此,未來的研究者可利用協同的行動研究方法,加上紀錄觀察與深入 晤談,來了解學生對閱讀策略的反應及態度,相信對各領域的教學成效,都 會有相當的貢獻。

5. 加強「摘要」策略的訓練

從學童的回饋問卷及晤談中得知,學童最喜愛的策略即為「摘要」策略,

但由現場觀察應用情形,對三年級的學童而言,摘要仍是難度較高的策略技 巧。因此,考慮學童的需求及實際使用狀況,建議日後研究者可以在此策略 安排更多的時間及訓練,以加強學童熟悉操作。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王佳玲(2000)。國小不同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不同難度、文體文章閱讀理 解表現及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彰化。

王弈臻、侯淑臻(2003)。有效提升學童理解能力之研究—以新埤國小五年 級學童為例。教育部九十二年度行動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嘉義。

田慧娟(2003)。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視知覺上之比較研究。國立臺 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江俊漢(2006)。利用多表徵系統提升學障生科學文本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16,65-104。

吳宛真(2007)。不同形式的科學文本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太陽能 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品慧(2010)。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寓言式成語故事閱讀理解之 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汪榮才(1995)。國小學生之後設認知與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國民教育研究 集刊,1 ,81-139。

李佳琪(1997)。相互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40(4),107-127。

李依珊(2012) 。不同的編排形式的科學文本對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研究-以珊瑚教材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

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 的輔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林淑美(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科學性文章閱讀理解之研 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略 運用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略 運用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