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看圖寫作的文獻探討

為了瞭解看圖寫作的內涵、理論依據及看圖寫作的教材及教學,以下進行(1)

看圖寫作的定義與教學理論基礎;(2)看圖寫作材料分析;(3)看圖寫作教學設 計;(4)看圖寫作評量;(5)看圖寫作研究 四個主題的文獻探討。

一、 看圖寫作的定義與教學理論基礎

(一) 定義

看圖寫作的定義各家說法大同小異,表述內容如下:

曾坤暘(1988)指出:「看圖作文時,教學者根據作文命題的範圍,提出 數幅有主人翁、有情節演變、能表達出主題的連環性圖畫。以誘導兒童的思路、

激發兒童的想像,使其能從畫面的互相關聯中,把握完整的故事或生動事態的 要點,而加以敘述、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杜淑貞(2001)指出:「看圖作文是由教師在上課前根據課文,而選定或 繪製一套有主題、有情節、有人物、有意義的圖畫,上課時先揭示圖畫板上,

再輔導兒童觀察圖畫、自由口述,進而將圖意用文字筆述出來」。

楊鴻銘(2001)從限制作文的角度來看看圖作文認為,看圖作文是以圖 片為其依據,以圖作為描寫或構想的寫作方法。「描寫的看圖作文」須以忠實 而略帶想像的態度,將圖中的景物轉換而成平面的文字;「構想的看圖作文」

則須以圖片為主,而自己找出一個主題,作為全文的線索來寫出有景、有情、

有思想的文章。

聞龍(2004)從學童的角度來為看圖作文所下定義為:「通過看圖調動自 己記憶中儲存的信息數據,將這些東西篩選、加工、組合,再結合圖畫的內容 把它完整地寫下來」。

劉曉偉(2005)指出:「看圖作文用圖片或照片幫助學生認識事物,彌補 想像力的缺乏。為的是喚起寫作的興趣,同時鍛鍊思維間的勾連」。

張春榮(2005a)說:看圖作文並非單純的文字書寫亦非被動的反應記錄,

而是「七分形象、三分想像」的複合書寫,涉及主動積極的讀(看圖)、寫(作 文)創造力。看圖作文的教法要求學習者運用「形象」(視覺)、「抽象」(心覺)

的綜合智力。

洪文瓊(2013)指出:看圖作文依屬性而言是一種限制性作文,在材料、

情境有所限制。也可以說是一種過程性作文,先觀察,後取材再轉化成文。

綜合上述說法,看圖寫作可以被界定為:以圖像為材料引導學生運用空間 智能、語言智能及創造力,透過觀察來掌握圖像的內容,並展開想像、推理、

組織等思維,讓口語、書寫表達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一種寫作活動。本行 動研究依據上述洪文瓊(2013)對看圖寫作的詮釋,將看圖寫作定義為學生閱 讀無字四格連環漫畫,運用觀察取材、轉化構思及成文表達能力進行寫作的活 動。

(二) 看圖寫作教學理論基礎

看圖寫作運用在國小低年級作文教學的理論依據可從認知發展、多元智能 方面探究:

1. 認知發展方面的討論

(1)Piaget 認知發展階段

低年級的學童(7-8 歲)的心智發展正值皮亞傑(Piaget)所謂具體 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s Period)學習階段及布魯納(Bruner)所指的圖 象表徵期。此時期兒童思考特點包括:從具體的經驗或事物所獲得的心像 做合乎邏輯的思考,不能完全憑抽象思考去推理。此時期的思考方式已具 有相當彈性及思考可逆性,亦已具有序列觀念。吳詠蘭(2006)、吳當(2007)

以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來探討看圖作文對學童的影響。其中吳詠蘭(2006)

在「看圖作文教學策略探討」指出:以圖的方式引導作文能吸引兒童的注 意,也能讓學生感到興趣。看圖作文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想像,

進而掌握作文表達,實踐“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的教學原則,

內化學生的內在動機與需求。以圖的方式導引寫作也使學生容易凝聚和掌 握主題焦點,使生活經驗不足的低年級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寫作的自信與 樂趣。依據 Piaget 認知發展階段及台灣學者對看圖寫作研究的說法,可發 現看圖寫作是符合低年級學童認知發展的一種寫作方式。

(2) 訊息處理論

看圖寫作歷程「觀察」、「思維」、

「表達」的運作與訊息處理過程---「信息輸入」經過「加工」而產生「信息輸出」的發展是一致的。倪文 錦(2005)以訊息處理模式分析看圖寫作:看圖作文最特殊之處在於以

「圖片」做為訊息輸入的素材,以「觀察」作為訊息輸入的方法。圖畫 是寫作材料,畫面中具體的形象引發觀察者的注意,而產生感知,再結 合生活經驗記憶的提取,來形塑形象思維,進而化為內部抽象的言語表 達,最後以口語或書寫等外化的言語表達。「看圖作文」的特色是形象思 維在心理加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心理模式,請看圖 2-1。

圖 2-1 倪文錦形象思維型看圖寫作模式

資料來源:謝秀芬(2007)。以能力為導向之國小低年級看圖作文教材及 教學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17),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3) 鷹架理論

合作學習文獻探討提及的鷹架理論,鷹架是協助學習者解決超越其 個人能力的問題時,提供學習者支援,使學生者能夠突破實際現況、發 揮潛能。看圖作文運用圖畫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想像、推理進行寫作,

因此成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鷹架。

(4) 多元智能理論

看圖寫作是透過「空間智能」觀察圖像,以及運用「語文智能」思 考、想像、表達的一種寫作方式。張春榮依據 Gardner(1983)提出的多 元智能論,說明看圖寫作所運用的綜合智能,並詮釋多元智能中的空間 智能與看圖寫作的關係。

張春榮(2005a)指出,看圖作文並非單純的文字書寫,也不是被動 的反應記錄;而是「七分形象、三分想像」的複合書寫,包含有主動積 極的讀(看圖)、寫(作文)創造力。依「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分析,看圖寫作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統整運作了「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與「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張春榮並以 Lazear

(2000)所提的「空間智能」七項流程(活潑的想像力、塑造心理意象、

找到所在位置的能力、繪畫形式的呈現、辨識物體的空間關係、心理的 意象操作、從不同角度準確的察覺),發展出「空間智能與看圖作文的關 係」,謝秀芬(2007)圖示其關係如圖 2-2。

圖 2-2 空間智能與看圖作文的關係

資料來源:謝秀芬(2007)。以能力為導向之國小低年級看圖作文教材及教學設 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19),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張春榮(2005a)同時提出,語文智能是有效運用口頭語言或書寫文 字的能力。他引用 Gardner(1993)的說法指出這個能力的基礎是正確性,

發揮的是創造性。語言智能包括「表達力」(修辭方面的能力)、「記憶力」

(記憶方面的能力)、「思考力」(「解釋方面的能力」)、運用後設語言的

「反思方面的能力」。其中「記憶力」是語文智能的知識、「思考力」(包 括理解、鑑賞)是語文智能運用的內涵,「表達力」則是語文智能運用的

藝術加工。張春榮另外引用洪榮昭「創意教學成效評估指標」對「思考 力」所含括之抽象思維及形象思維,結合多元智能的「空間智能」與「語 文智能」,對於看圖作文能力結構提出「觀察力」、「思考力」、「想像力」、

「表達力」等四項看圖作文涉及能力的說法,並對其內涵加以說明。謝 秀芬整理張春榮的說法如圖 2-3。

圖 2-3 看圖作文能力結構圖

資料來源:謝秀芬(2007)。以能力為導向之國小低年級看圖作文教材及教學設 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19),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二、 看圖寫作材料分析

以下由圖畫類型、圖畫適用性探討來瞭解低年級看圖寫作以何種圖畫為材料 較為適合。

(一) 看圖寫作圖畫的類型

看圖寫作圖畫類型包含不同幅數的類型、傳統與非傳統的類型、照片,

以下分別以不同學者的意見來說明。

1. 不同幅數:王萬清(1990)將看圖作文的圖畫依其幅數及內容分為下 列四種:(1)多幅連環圖:運用課文或是課外讀物的故事內容繪製的 圖片。圖片相互連貫、能夠清楚表現出主題內容,讓學童能夠按照圖 片順序表達情節,以此加強說話和作文的能力,培養學童有條理的作 文。(2)少幅連環圖:將原本多幅圖的內容濃縮成二到三幅。教師運 用引導的技巧,讓學童充分發揮想像力。(3)單幅多景圖:將重要且 具代表性的人、事、物,各自畫在同一張圖上,形成一幅多景的畫面。

教師輔導學童運用歸納法將這幾幅圖中的人、事、物組織連貫成一個 有條理的故事,以培養學童的組織能力。(4)單幅單景圖:單選一幅 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的圖片,指導學童利用此幅圖進行作文。這張 圖的意涵要清楚,有較明顯的中心思想,以免學童天馬行空的聯想。

2. 傳統與非傳統圖形:張春榮(2005a)區分出兩大類圖畫:1.傳統圖形:

著重圖畫內容明確示意,要求圖畫間有一致性,讓學童依圖寫意的詳 細解讀。傳統圖形最常見的是「具象類」,屬傾向具體的圖像及吻合實 際事物的造型;「抽象類」則分為簡化圖像和幾何圖形。2.非傳統圖形:

非傳統圖形包括「未完成的圖形」和「可逆圖形」。圖畫僅做示意詳細 的具體解讀則開放給學童,學童可以任意添圖、進行多元的開展,此 時的看圖作文可具有遊戲的性質,在書寫上比較有學童自由的發揮開 放空間。

3. 照片:李雪菱、范德鑫、謝靜玟、張素蓮(2010)探究原住民學童的 認知與語言表達的研究,從文化回應教學的觀念出發,以社區或家庭 生活的照片作為看圖寫作的材料。其研究以看圖作文材料融入多元家 庭議題與社區文化圖片成為學習鷹架,發展貼近原住民學童生活與文 化世界的「看圖作文」教學方案。

研究者認為本行動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山地偏遠學校之低年級學童,看圖

研究者認為本行動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山地偏遠學校之低年級學童,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