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識的意涵

「知識為何物」可追溯到柏拉圖(427-347B.C.)與亞里斯多德(384-322B.C.)的 論述,他們各自以「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為其支撐點加以闡述,柏拉圖 相信知識 是與生俱來;亞里斯多德則強調知識是感官、經驗之集合體。理性主義者主張知識係經 由心智建構觀念、定律或其他理論演繹而來;經驗主義者則認為知識係以親身體驗累積 經驗後歸納造成。再從牛津、韋氏大辭典中,可歸納其定義為:乃是被人類從經驗中獲 得的理解、發現或學習的加總亦是一種知道(Knowing)的事實或狀態。因此在探討知識的 定義之前,應先說明資料、資訊與知識的相關概念以及其關聯性。

壹、資料、資訊與知識之區分

由於「知識」常與「資料」、「資訊」相混淆,就實際運作而言,人們很難去區 分知識(knowledge )、資訊(information) 與資料(data)之間的關係,所以在談及 知識管理前,必需先對知識的定義稍加釐清。林東清(2003)認為知識的階層性,包 括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Wisdom),因此知識管理涵蓋的範圍不僅涉及知識、更

包含資料、資訊、知識等層面,如果能徹底地釐清知識、資訊、資料與智慧彼此衍 生的關係,會對知識有更清楚的認識。而事實上洪明洲(2001)在「知識管理與教 育革新發展研討會會議」就已經將此架構提出如圖 2-1 :

圖 2-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的金字塔關係圖

資料來源:洪明洲(2001)。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之學理分析。知識經濟與教育革新 研討會手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一、資料(data):「資料」指對客觀事實或人、事、地、物的記錄;沒有處理過的 文字與未經處理的事實(raw fact)稱為「資料」。

二、資訊(information):「資訊」指經過處理的資料;將資料經過有脈絡整理之後,

即成資訊。

三、知識(knowledge):「知識」較偏向解決特定問題的法則、方法、程序等外顯 的操作性的知識;將資訊加上經驗(information + experience )並加以整合,

也就是說,知識是藉由資料、資訊或經驗的交流、分析及整合而來的(呂筱茵,

2001)。

四、智慧(wisdom):意指一種直覺性知識,即具備判斷力而能有效率、效能地把知 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上及工作上。因此,智慧是以知識為根基,運用個人的應用 能力、實踐能力來創造價值的泉源,尤其具備判斷與執行的能力。

綜合上述可知,知識(knowledge)和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智慧(wisdom)

都不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到的一切沒有經過整理分析的事物,都可以算是「資料」

無論是文字或是數據等等都包含在內,它只是ㄧ項對事情的紀錄,本身不具有特別的涵 義在其內,例如:看到ㄧ個數字---0.345。「資料」經過整理之後具有一定參考的價值則 會成為有用的「資訊」,「資訊」係指這份資料對我們有特殊的涵義在其內,這份資料 能提供我們有意義的訊息,例如:數字代表的是---打擊率 0.345。而「知識」則可更進

一步的定義為在某個領域內的專精程度。例如 : 對於科學研究很深入的人,我們可以稱 其在科學知識內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作為這方面的專家。「知識」將從資料面解讀到的 資訊傳達到大腦中,經由客觀的分析或是主觀的的認知,引導我們產生有所不同的想法,

例如:打擊率有 0.345,是個優秀的打者。因此,資料與資訊比較屬於單方面靜態的吸收,

知識的產生是以資訊及資料為原料,吸收之後給予內在同化,經由思考與融合之後產生 的,其內容包含了經驗、事實,判斷、經驗法則、直覺及價值觀等等,知識除了包含資 料與資訊的事實與內容,透過個人實際經驗的行動,形成吸收、同化與行動的循環機制,

進而影響個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價值觀而形成智慧。

貳、知識的定義

知識是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源,需要管理方能發揮更大的效益,以提昇組織的競 爭優勢,但是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知識概念的日益發展,各國專家學者探討知識問 題之盛,儼然將知識成為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研究者根據林佳賢(2003)、吳承 燕(2004)、彭國政(2003)等人的研究,茲將各學者對知識管理的定義彙整如表 2-1:

表 2-1 知識的定義彙整表

作者 定義摘要

Peter F. Drucker

在新的經濟體系裡,知識並不是和人力、資本或土地等並列為製造 資源之ㄧ,而是一項唯一具有意義的資源。他認為新社會獨特之處,

在於知識正是資源本身,而非僅是一種資源。

Nonaka &

Takeuchi

1.有充分根據的信仰。2.強調個人以求真為目標。3.不斷自我調整個 人信仰動態的人文過程。

野中郁次郎 知識就是不斷創新及吸收新的科技知識。

Davenport &

Prusak

1.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

2.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

Nonaka&

Takeuchi 知識牽涉到信仰和承諾、行動、意義。

Gundry 知識是人類行動、決定或計畫的能力,是一組群組或地圖形式的資 訊網路。

Tobin 知識是資訊加上應用,需要加以學習並運用腦力將之化為能力,始 能創造新的價值與核心能力。

表 2-1 知識的定義彙整表(續)

McDermott 知識是一種人類的行為,思考後的產物,在社群中流傳,新知識創 造舊知識的邊緣。

Thomas H avenport&

Laurence Prusak

戴文波特說:「如果依種流動性質得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

Nonaka

由資訊轉化為知識透過「場(Ba)」的協助,因此所謂的「場」是使

把資訊加上學習經驗及價值認知(information experince)。資訊要經 過學習的認知、技能與情意的經驗方能形成知識。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林佳賢,2003;吳承燕,2004;彭國政,2003)等人研究

知識是一種需透過系統化、結構化之直覺、經驗與事實,知識可能存在人、文 件、電腦系統等地方,由於不同的組織與工作職場所蘊含的知識顯知識內隱知識外 之特性及組成會有所不同,知識依據不同的定義各有其不同之分類方式,而目前學 術界對於知識的定義及分類尚未有一致之共識。

参、知識分類

綜觀各學者對知識之分類依不同的角度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基於本研究之性質 乃為架設知識分享平台推動總務營繕業務,須將知識轉換為可供在資訊設備上儲存 及使用的知識,因此本研究傾向於採用Polanyi(引自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之 分類方式,將知識分為「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

一、內隱知識:Polanyi指出個人內隱知識對人的認知很重要,它會藉由個人經驗活 動,而獲得知識。因此,內隱知識與個人特質及所處情境有關;而對內隱知識 Nonaka & Takeuchi則認為是「無法用文字或句子表達出主觀又實質的知識」。

因此可知,「內隱知識」是主觀的,高度個人化,難以正式化,只可意會不能 言傳,且深植於個人的經驗、判斷等心智模式內的知識。在個人、集團、組織 等各個層級中,內隱知識透過個人的經驗、印象、熟練的技術、文化、習慣等 方式,表現出來。

二、外顯知識:Polanyi指出外顯知識乃可以藉由符號加以形式化,「外顯知識」是 可以客觀加以捕捉的概念,而且具有語言性與程序性;Nonaka & Takeuchi則認 為外顯知識是指「可以用文字和數字表達客觀與形而上的知識」。所以,外顯 知識通常可由活動中之經驗來習得,可經由傳播、觀察或分享來學習的。

李國光、賴明豐(2002)將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之區別作更進一步分析如表 2-2:

表 2-2 內隱型知識與外顯型知識的比較表

內隱型知識 外顯型知識

類比性知識 數位性知識

問題界定階段 方案落實階段

原則性 規則性

動態改變 靜態穩定

最適化目標 最佳化目標

共識機制 控制機制

資料來源:李國光、賴明豐(2002)。組織知識轉換之內隱知識的分享與互動。研習論

壇月刊,14,23。

基本上,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分界點在於是否能呈現出視覺化、公開化與形 式化的符號。就學校組織而言,內隱知識係指學校同仁所擁有的知識,例如教師的 教學態度與素養、行政人員或校長的領導方式,這類知識雖不易被取得與分享,但 卻是學校中最重要的資產;而外顯知識則係指外在符號化的記載,如學校組織章程 或會議記錄等皆屬於外顯知識。總言之,知識的分類在說明知識至少有兩種各異的 型態與特徵,因為種類不同,各個管理階段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唯有整合顯性知識 與隱性知識,將個人與組織之間進行一個良好的溝通,才能創造並累積知識,以創 造雙贏的結果。

肆、知識的特性

研究者綜合吳毓琳(2001)與劉淑娟(2000)的研究後發現,知識的特性可歸 納成以下四點:

一、知識具有隱性的特徵:知識是無形無相的,知識對個人而言,它屬於個人的直 覺與認知;對組織而言,它是一組工作人力知識的總和(宋偉航譯,1999)。

知識之所以無形,主要在於其難以具體化,知識衣錠要透過符號作為媒介來傳 送,知識無法以簡單的文字表達出來。Polanyi也認為知識無法以清晰的規劃與 演算法證明,就如同語言無法解釋如何溜冰與游泳一般,這類知識的精華是無 法以文件或是資料庫重現的。

二、知識具有可以移轉的特性:只要知是流動找出一致的方向與規則,知識便可易 用多元與豐富的方式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種類,甚至使原來雜亂無章的知識轉換 成井然有序的知識目錄與索引(Allee,1997)。知識可以藉由不同管道移轉到不 同的情境與個人之中,顯性知識可以透過文件、電子郵件等傳達到其他人;而 隱性知識也可以藉由肢體語言、對話等管道,來加以傳送。藉由知識移轉的特 性,知識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分享與擴散。

三、知識具有無窮累積的特性:Drucker認為知識會快速地自行創造知識或淘汰知識

(李田樹譯,1999)。知識不像各類商業產品,一經使用即產生折舊或消失的

(李田樹譯,1999)。知識不像各類商業產品,一經使用即產生折舊或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