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探究 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探究 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探究 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探究 一、環境議題

三、環境教育目標與網路合作學習

第三節 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探究 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探究 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探究 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探究 一、環境議題

環境事件會引發種種環境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又因各相關成員所持立場和價值 信念不同而衍生爭議,這種造成爭議的環境問題稱為環境議題(Hungerford, Litherland, Peyton, Ramsey, Tomera & Volk, 1985)。黃朝恩(1995)指出環境議題是指人類過度利用 環境的結果,往往衍生出許多環境問題,其中有一些問題具有爭議性,並無一致的看法。

因此,環境議題即是在社會與生態方面,與環境有關的重要問題,還包含人們不同的價 值觀(Hungerford, Ramsey & Volk, 1990)。

不同的文化脈絡,不同的生活場景,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面對一個環境議題,

這些價值觀影響著他們看待環境議題的角度。環境議題教學是環境教育的一環,而環境 教育的宗旨,主要在引導人們瞭解人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的角色與互動關係,增進相關 的環境知識、技能與倫理,以期有共識地參與環境保育工作,並保護人類社會的生活環 境,進而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汪靜明,2000)。

Ramsey(1993)認為環境議題就是在社會與生態上,與環境有關的重要問題,其中還 包括人類不同的信念與價值觀。所以環境議題呈現幾種特點,值得環境教育工作者注意 (Pennock et al, 1994):1.環境議題是複雜的,其牽涉的問題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科 學、政治與環境等。2.議題中包括多種立場與觀點。3.瞭解環境議題的情境,更勝於只 瞭解環境議題的事實,並鼓勵教學過程中運用不同的觀點進行探索。4.環境議題可以用 多種方法來解決。5.解決環境議題的過程是不間斷的,解決一個問題後,會遇到更新的 挑戰與更多的資訊。

國內外的環境教育學者介入研究(Ramsey & Hungerford, 1990;Ramsey, 1 993 ; 許世 璋,2001)顯示,注重「環境議題調查與行動技能培養」的教學模式,可有效提升學習 者的內控觀、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以及環境行動。由於環境教育重視環境 的整體性,是科際整合式且強調問題解決的教育(楊冠政,1997),而透過環境議題來訓 練學生們的調查分析能力,進而提出環境行動策略,這是一種能滿足環境教育精髓的教 學方式。美國境內有一個推動環境教育的策略,此策略是以環境作為課程統整情境內涵 的教學(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integrating context for learning,簡稱 EIC),即是以學生的

圖 2-3-2、地球生物圈自然與人文環境組成結 構與生態關係(汪靜明,2003)

生活環境作為統整學習的素材,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自我學習的能力,不僅能夠提升學 習的成效更能夠從中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不同文化的北歐幾個國家利用 Action Competence 的模式來推動環境教育,「行動」(action)是為了解決環境問題而產生的「有 意識」、「有目的」的行為;「能力」(competence)則是指個人本身相信自己能夠且願意 去改變現況。Action Competence 讓學生以環境議題和其他相關議題當作學習的題材,透 過公眾討論,進而達到環境教育的訴求,這種策略的學習在這些國家中是優秀公民的必 備工具之一(陳佩正,2001)。

汪靜明(2000)亦指出環境教育的發展目標,在於人類面對與處理環境議題時,能採 取適當的環境決策與行動,以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的永續發展。研究者於 2008 年 3 月份曾造訪日本琵琶湖博物館,日本人稱琵琶湖為 mother lake,琵琶湖曾經受過相當嚴 重的污染,但經過幾年的整治,目前整體

環境已經改善許多,也發展出一套完整的 環境教育系統(附件十),以培育在地學 生具有環境行動能力為主要目的。故研究 者認為環境議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培養 學生面對環境問題時有正向的處理態度 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集水區環境議題

集水區是針對某條河溪而言,在某定點以內 匯集該河流地表水的區域,其常被視為地形與水 文單元。水庫集水區為重要之水源涵養及水土保 持地區,研擬水庫集水區管理改進措施以維護水 庫集水區及下游地區人民生命與財產之安全,實 為政府之職責。

臺灣集水區生態保育的範疇,現階段主要 係由經濟部水利署(主管水庫、河川、水源等)、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主管野溪、治山防災、山坡地管理等)、農委會林務局(主管森林保護、

圖 2-3-1 日本琵琶湖願景圖

汪靜明(2006)提及在集水區保育上,可以區 分為新舊思維。舊思維是將環境問題區分為獨 立互不相關的生態危機與人文災變。而集水區 生態保育新思維,則是應由不同價值觀的社群 去參與及研擬水土保持與生態保育的策略。並 以臺灣集水區保育工作為範疇,提出水土關連

的環境生態與棲地生態概念、水土生態關連 的生態保育理念,並以集水區的生態管理方程式 ΣEQ=環境基質+〔環境生態指標(水 土林動人)〕×〔生態管理變因(人事時地物錢情理法變)〕,說明集水區生態品質及其生 態管理理念。此也可說明集水區環境議題發生的複雜性。

在黃兆慧(2002)《臺灣的水庫》一書中提及集水區管理不易的原因很多,包括以下 四點:1.相關法規管理條文瑣碎。2.人民守法觀念差,造成集水區違法事情層出不窮。

3.集水區跨越行政區域,不易管理。4.水庫管理單位對集水區有責無權。

關於集水區經營管理的課題,研究者整理水環境研究中心(WERC)所提及之課題,

整理成以下三點:

1.集水區管理法令,無法整合:水庫集水區管理牽涉的法令很多,在執行權限分配上,

相關業務單位林立,容易推諉責任,也可能導致協調不易。水庫集水區是否能分區、分 程度管制(如德國集水區內土地一般分為三個地區,管制由內圈到外圈逐步放寬)及是否 要在行政組織上設計,使河川流域管理局就水庫集水區管理問題有決策權等問題。

2.水庫集水區整治問題:臺灣許多水庫集水區皆面臨到在地居民開發坡地的問題,應在 污染地區實行總量管制(亦即採用經濟誘因手段),或非點源控制(nonpoint source control) 以達成最佳管理作業(BMP,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的目標。

3.土地使用權問題:集水區整治上,水土生態保育的新思維,須整合水、土、林各方面 作整體有效之生態管理(汪靜明,2006)。在關於原住民保留地方面,其使用權仍屬於原 住民,但數十年來已因私下移轉而有事實變更。在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下,如何因 應激烈的土地所有權,仍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

圖 2-3-3 集水區 EQ 的生態管理方程式 (汪靜明,2006)

三、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議題

而在關於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上,在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於民國 92 年 所出版的《石門水庫營運四十年特刊》中提到石門水庫集水區治理保育的問題:1.有關法 規及主管機關眾多。2.管理單位人員編製不足。3.土地利用受限,回饋補償機制尚未完 備。4.水庫淤積務處理與再利用仍待加強。5.集水區天然災害不斷。6.傳統工法對集水區 生態環境之影響,可看出石門水庫長期以來面臨的問題。

而近年石門水庫所遭遇供水問題,主要環境議題產生的原因分析說明如下(經濟部 水利署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專屬網站,2008):

(一)自然因素

1.豪大雨量:受到艾莉颱風帶來超大雨量影響,遠超過山坡地質負荷能力,集水區嚴 重崩塌,土石流災害總面積為 265.1 公頃,且集中在雨量超過 1,000mm 的白石、玉峰、

鎮西堡及桃園縣泰平、新竹五峰,尖石等地,挾帶大量泥砂進入石門水庫,造成水庫淤 積及原水濁度急遽增高。

2.地質地形特性:石門水庫集水區地形陡峻、地質脆弱、土壤鬆軟、河短流急,地質 主要為澳底層(砂岩、頁岩及煤質頁岩)、大桶山層(硬頁岩、砂頁岩及砂岩)與乾溝層(硬 頁岩、板岩及千枚岩),此種頁岩受風化影響,含有泥質或坋質黏土,是細顆粒泥質土 的主要來源,致使水庫水質濁度由平日 30~50NTU 急遽上升 8 萬~12 萬 NTU。

(二)人為因素

1.山地農業開發及山區道路闢建:山區產業道路之開闢引起的坍方,上游巴陵、高 義、新光、秀巒一帶近年來廣泛種植水蜜桃、水柿等,果園及部份土地超限利用,加速 沖蝕現象。

2.攔砂設施多已喪失功能:艾莉風災前集水區已有 74 座攔砂壩淤滿,且艾莉風災崩 塌土石量遠超攔砂壩剩餘貯蓄量。

3.水庫取水設施無法滿足公共用水需求:目前生活及工業用水已達每日 105 萬噸,為 竣工時規劃每日 9.5 萬噸之 10 餘倍。然水庫供水標的雖已大幅改變,但侷限於取水設施,

未能取用上層低濁度原水,致使超過淨水場處理負荷。

4.下游自來水淨水及輸配水管線備援及相互支援能力不足:自來水淨水備援設施容 量不足,板新淨水場支援桃園地區之供水能力,受限於管路及加壓站,每日僅能供水 10 萬噸,而新竹支援桃園亦僅有每日 5 萬噸之容量。

95 年 8 月敏督利颱風前腳剛離開,艾莉颱風緊接而來,挟帶巨大雨量,於石門水庫 集水區每日平均降雨量 973mm,最大雨量集中於上游新竹縣尖石鄉,達 1600mm,洪峰 高達 8600CMS,洪水總量近 7 億立方公尺,約為水庫有效蓄水容量(2.35 億立方公尺) 三倍,大量之雨量造成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多處土石崩塌,使得石門水庫集水區泥沙大 量淤積,可看出石門水庫集水區的保育治理已是刻不容緩。

研究者認為集水區保育治理之任務,應依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的迅速變化用更寬廣 的視野來決定。集水區保育計畫應是保育達成國家自然保育,環境保護、減輕甚且防止 災害的整體目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須同時顧及一方面考量因極端的水文氣象、陡峭 的地形、年輕脆弱的地質環境、地震、易受沖蝕的土壤等自然因子的影響。一方面解決 陡坡地上不適當的耕作和非農業開發的問題,利用較佳的土地利用規畫,依土地可利用 限度作有效控制及管制土地利用。

圖 2-3-4 影響石門水庫供水問題分析(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