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擬改善策略並施行 (一) 改變座位分配與使用代幣制度

山重水複疑無路

三、 研擬改善策略並施行 (一) 改變座位分配與使用代幣制度

過去有英語專用教室的時期,全校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使用每一個座 位,並不固定,也不屬於任何人,這樣的硬體設備營造出的上課氛圍,

和進入班級教室的學習氣氛完全不同。教室裡兩個橫排各三個座位,

但一年級的第一排成長桌面的尺寸較二年級第二排木製桌面大上許多,

中間又留有通道,更加寬了每一個學生之間的距離。和班級導師溝通,

將學生的桌面緊靠,藉著拉近學生座位的距離,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

或許也能減少學生上課分心的機率,亦能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緊密 性。另外,針對一年級的學生對於「上課」這件事,似乎還不太進入 狀況,於是,我嘗試尋找更特別的物品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學生們 才不會把目光都集中在手邊的文具或其他事物上。往後每節課一開始,

學生都要使用扭蛋機抽選出座位的號碼,不固定位置的方式上課,學 生們依照所抽到的號碼一至六號分別入座,兩人共用一桌,嘗試營造 出同為一個班級的整體感,藉此拉近彼此的距離為第一步。另外,當 研究者一進教室,隨即播放單元歌曲,提醒學生上課時間已到,應迅 速完成或暫停手中仍在進行的事物,培養規律性,另外,教師以代幣

78

制計算每個學生參與活動與討論的次數,作為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的 判別,也希望能增強學生的專注度,有效提高課程參與度。

(二) 將活動任務分層設計

雖然感覺不到兩個年級的學生之間是「一體的」上課氣氛,而身為 教師的我卻也不想刻意營造出二年級比較厲害,或者是一年級可以依 賴的心態,強行規定二年級的學長姐就應該要照顧一年級的學弟妹,

觀察兩個年級之間的互動,順其自然地嘗試合作,也能獨立的完成工 作,是我比較想要營造出的教學狀態,尤其,我擔心若一開始就強調 學長姊的頭銜,本來學習表現就比較弱的 ED2,會漸漸被一年級生看 不起。本來期待兩個班級能自然地嘗試合作,但觀察活動中發現,能 力較高的二年級生總是搶先一步想要完成活動任務,急於幫助速度仍 較慢的一年級生,於是搶走一年級生要負責的項目似乎是常態,而三 位一年級生最後似乎只能在二年級生的外圍繞圈圈。研究者嘗試將活 動應改為基本完成數量與額外挑戰兩種模式,試圖調和兩個年級之間 的差異。

(三) 創造學生在教室中實際使用英語的機會

二年級生對於英語的生活與教室用語較為熟悉,而一年級學生的準 備度則為零,教師在課堂使用時必須更加注意發音與說話速度應簡短 勿太長,輔以中文、手勢、圖片等幫助學生理解之外,並給予一年級 生更多的反應時間較佳。每次上課以點數與貼紙兌換獎勵,抽號碼找 座位,亦增進學生實際在生活中練習開口以英語數數的機會。

(四) 增加每週英語學習時數

雖然於課程邁入正式教材之前進行暖身活動,但是學生們不僅僅是 對英語學習的準備度有差異,對班級常規與學習習慣的培養十分耗時,

79

尤其一年級生對上課的準備度低,常容易分心,仍需時間消化與成熟。

研究者想要延長正式進入教材內容的時間,不要讓課本變成一年級生 害怕的工具,但是為了配合學校期中考與期末考的進度,研究者對於 何時才是合適的時機打開課本進入新課程,卻一直感到舉棋不定。

這樣的狀態可以進入課本了嗎?我還想要再多花一些時間培養上課氣氛,可 是若再繼續下去,課程進度恐怕落後太多,尤其課程前幾節又配合學校數次 的游泳課和中秋假期停課,一定會影響期中考。(省/20180914)

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職人精神,不是小題大作緊張兮兮。不過,要如何做 才能放下擋在前面的那個柵欄,放膽的去施行呢?我是指,真正的施行,而 不是顧慮這個顧慮那個,才是我真正想要的,而不是一昧的抱怨有困難。(省 /20180910)

於是,最後選擇進入正式課程的時間點,並不是因為教師和學生們 的狀態皆已準備好,而是避免課程進度落後才是最重要的取決點。折 衷之下,研究者也決定將全校學生每週一起進行的「英語大嘴巴」,改 為低年段與中、高年段學生分開進行的模式,每單數週上課一次,藉 此增加英語教學時數,並依所使用的教材內容設計相關活動為輔助。

研究者根據本階段的所遭遇之問題與解決策略,整理如下表 10:

80

81

為 Aa 至 Mm 的字母名與字母音,以及其相對應的生字與教室或日常生 活用語,而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字母 Nn 至 Zz,兩個年級的學生皆未有 過學習經驗,唯二年級生對英語字母格線的書寫位置已有認知,活動 進行時,應格外注意教學的設計與學生之間合作的細節之外,研究者 亦使用幼教階段中實施的混齡策略,除了口頭的講述法,更搭配肢體 與手勢,或其他工具輔助,不論是對字母的外型討論聯想,著重字母 名的認讀,或是以肢體動作表示日常生活與教室用語意義皆有。本階 段的單元教材內容與課程設計詳見附錄三,而針對第一階段班級經營、

成績評量、以及教材設計所擬出的解決策略,於本階段實施後看似雖 有小幅進步,但仍遭遇了不少問題:

二、 課程實施遭遇的問題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