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資料蒐集

本研究開始於 107 學年度上學期,一次一節課,40 分鐘,每一週 至少進行兩次課程,若該週次為單數週則另增加一節「英語大嘴巴」, 共三次課程,每學期為 20 週,本研究共進行上、下兩個學期。因為學 校部分建築物進行拆除重建工作,導致校舍空間縮小,已將英語專用 教室轉作辦公室使用,所以自 107 學年度起,暫時沒有英語專用教室 可用的窘境,改為由科任教師入班上課,並依兩班導師的協調意願與 新生之環境適應狀態,選擇於一年級教室進行英語課程與活動。

資料蒐集除了以攝影機拍攝師生上課情形,藉以蒐集教師與一、二

61

年級的學生在教室中進行混齡教學方式之學習歷程,進行錄影轉譯之 文字紀錄之外,並輔以教學日誌、每單元課程教學計畫、研究手札、

學生作業、作品等資料進行分析,並不時與班級導師針對學生學習狀 況進行溝通討論。將同一結論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境和時間裡,

對樣本中不同的人進行檢驗,目的是通過盡可能多的管道對目前已經 建立的結論進行檢驗,以求獲得結論的最大真實度(陳向明,2002)。

本研究之研究者即為教學者,為避免研究者主觀個人因素影響研究結 果的客觀性,利用三角檢證法進行資料分析與蒐集,除研究者本身之 外,輔以課堂上的錄影、課程計劃、教學日誌與省思札記進行轉譯與 分類,並且使用反饋法定期與指導教授及班級導師進行討論,幫助研 究者提供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幫助研究者從不同的層面來檢驗研究的 效度(陳向明,2002)。

另外,更針對教學省思部分擬定教師省思計畫表,紀錄時間分別為 每一週的課程開始前、每節課的活動進行後、以及當週課程結束後,

此計畫表如後所示(表 7)。因此,本研究主要針對偏鄉小校在低年段 英語科領域,實施混齡教學模式之教學現況進行探究,採用質性研究 中的行動研究法,以期能深入了解混齡教學於英語領域分科教學中的 歷程,並能達成教師增能的目的。

62

63

貳、 資料分析

根據張芬芬(2010)所提出質性研究分析的五步驟:文字化、概念 化、命題化、圖表化、理論化,並依據結晶式分析,研究者是個探索 者或省思者,長期浸淫在文字資料中以求融會貫通,獲得領悟,提煉 結晶,顯示文本中的關聯性,最後提出報告的方式。研究者分別將所 蒐集之研究資料進行整理,將之分類後給予代碼,便於研究記錄與搜 尋,如表 8 所示。並將錄影之內容轉譯為文字稿,再將這些資料反覆 閱讀,尋找相關的關鍵事件,於分析的過程中來回檢視,並於重要之 處劃下底線,理解觀察各個資料之間的關係,成為概念,再依據所觀 察到的概念,將相關概念的資料作歸納,整理在一起,成為主題。分 析範例如表 9:

表 8 研究資料分類代碼表

資料型態 代碼 代表意義

錄影轉譯 影 20180901 2018 年 9 月 1 日的課堂教學文字檔 照片 照 20180901 2018 年 9 月 1 日的課堂活動照片 教學日誌 誌 20180901 2018 年 9 月 1 日的教學日誌 軼事紀錄 軼 20180901 2018 年 9 月 1 日的學生軼事紀錄 教學計劃 劃 U1 針對教材第一單元的教學計畫 學生作業/作品 作 U1-DE2 DE2 第一單元的作業/作品 研究省思手札 省 20180901 2018 年 9 月 1 日的省思內容 教學討論 討 20180901 2018 年 9 月 1 日的教學討論

64

表 9 資料分析舉例

文字內容 概念 主題

DE2:「我都已經幫了兩個人了…還不能開始 嗎…?」(影/20181227)

二年級等待一年 讀表又掉落在地上了。(誌/20181203)

二年級已完成工 本,並將課本對齊桌子的位置)。(影/20180910)

二年級對上英文

65

度全面於主科實施混齡教學,即把學生轉至他校就讀的說法,最後也 因為信任教師,會以學生學習利益為最大考量,而選擇繼續就讀本校。

所以,與其說是為了這個研究,不如說因為這個研究,試圖平復家長 對於混齡教學的疑慮與擔憂,而成為混齡政策中的一道曙光,也因為 信任教師,故對本研究的參與皆能感到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