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過程

第七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量化研究是在企圖尋找社會通則、確定因果關係,知識的建構被視為 是研究的主要目的,信度(研究的穩定性)及內在效度(研究的正確性)、

外在效度(研究的可推論性)與客觀性被當成檢驗研究品質的規準。但在 強調研究應具有改變現況的功能,進而理解與側重關係的建立時,研究品 質的認定便超出了知識建構的範疇(潘慧玲,2003)。然而,雖然質性研 究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界,但是信度與效度概念,仍是對於質性研究 品質的檢驗規準。以下即對考驗質性研究信度與效度的方法,及本研究提 高信度效度的方法進行說明。

壹、研究的信度

Bogdan 與 Biklen(1998)認為,質性研究者關心資料的正確性和可理 解性,「信度」是在研究者所記錄下來的資料和研究場域的實際發生情形 二者之間的符合程度,而不只在於不同觀察之間在文字上是否一致。

國內學者潘慧玲(2003)綜合國內外學者對研究信實度問題,歸納出 增進質性研究信度的幾種常用的方法:1.澄清研究者的背景與立場;2.長 期進駐田野;3.使用三角檢証;4.運用參與者檢核;5.採用同儕審視;6.

進行厚實敘寫;7.從事反例個案分析;8.使用外部查核

上述的八項方式,在一個研究中並非需全部做到。但至少應採取二項 以上的方法,以達到研究信實度的提昇。

為提昇研究之信度,本研究所採取的方法如下:

一、在研究報告本章第三節中,詳細敘述研究者的背景、所受之質性研究 訓練及與研究參與者之關係。

二、於本章第二節專節說明選擇研究參與者的原因及其背景。

三、以六個月的長時間進行訪談與觀察,以蒐集豐富的資料進行分析。

四、運用不同資料來源(參與者本人、家長、老師、同儕的訪談、觀察記

錄、文件、反省札記)交互檢視。

五、於本章第六節詳細說明資料建立及歸納分析過程。

貳、研究效度

而對外部效度的看法,Bogdan 與 Biklen 他們主張不應是就研究結果去 進行類推,而是應考慮有那些對象及場域可以類推這些研究的結果。

LeCompte 等人(1993)主張提升外部效度的作法是建立研究的可比較性

(comparability)及可轉譯性(translatability)。亦即對研究內容的 分析單位、概念如何被統整、參與者的角色、研究的場域等,都應詳細敘 明定義,以讓其他研究人員知道如何使用這些結果去比較相關的議題,同 時對研究者所使用的理論模式、定義和研究技術進行明確的說明,以提供 其他研究人員能深入了解研究的結果。

而在影響內部效度的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幾項:(LeCompte et al.,1993):1.歷史與個人的成熟性;2.觀察員效應;3.研究樣本的選擇 與回歸;4.選擇樣本的過程與方法;5.虛假的結論。

對於提升內部效度 Bogdan 與 Biklen:認為:既然研究者是質性研究中 最重要的關鍵工具,所以重點應是在限制研究者的偏見,而非消滅研究者 的偏見。基於這樣的出發點,他們提出增進內部效度的方法(Bogdan &

Biklen,1998):1.記錄詳細的實地札記。2.採取小組的進行方式。3.採用 同儕審視。4.運用三角檢證。

基於以上的了解,本研究在過程中,以下列的方法來提升研究的效度。

首先,為能提供其他研究者對本研究的場域與對象有更清楚的了解,

增加研究的比較性與可譯性,本研究以以下方法增加外部效度:

一、 以第四章第一節專節說明研究的參與者及研究的場域。

二、 以本章第五節專節說明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式與工具。

三、 以本章第六節專節說明資料的描述、分析與詮釋。

四、 於第二章第二節對本研究所運用的家庭資本理論,進行文獻探討。

五、 對本研究重要名詞加以定義

而在增加內部效度方面,本研究採取下列的作法:

一、 在研究過程中,進行反省札記的撰寫,隨時對研究者本身進行反省。

二、 將訪談資料轉載成逐字稿。

三、 運用多元資料來源,進行資料的檢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