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於外籍配偶、新台灣之子的適應及生活問題,隨著這些族群人口 的增加,成為近來眾所矚目的焦點。而新台灣之子進入學校就學後,由於 家庭背景所帶來的問題與衝擊,也逐漸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視。本章 共分為三節,首先從研究動機開始論述,其次論及研究的目的與問題。最 後針對本研究的重要名詞,進行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台灣國際化程度愈來愈高,異國通婚也愈來愈普遍,外籍配偶大 幅增加的議題也就益發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根據內政部一項最新統 計顯示,每五對婚姻中,就有一對是與外籍配偶聯姻。而至 93 年底止,

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達 33.8 萬人。若扣除大陸及港澳地區的配偶,

女性外籍配偶以越南籍 70.48%最高,印尼籍 12.34%次之,泰國籍 6.07

%再次之(內政部,2005)。在這些外籍配偶的人數日益增加的情形下,

其家庭特殊的構成背景,對子女的學習經驗帶來何種影響?是需要值得去 關注的。

再就內政部「92 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資料顯示,外 籍配偶最希望能得到相關的協助的項目中,特別提出了識字與語言學習的 需求(內政部,2004)。其次,外籍配偶擔負著教養子女的重任,先前研 究也指出:外籍配偶對於台灣所使用的語文,無法使用中文、不識字的因 素,在其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確實造成困擾(劉秀燕,2003;謝慶皇,2004)。 因此,在這樣不利的環境下,其家庭的各種資本是否也較一般家庭缺乏?

外籍配偶如何去扮演指導子女的學習的角色?家中的各種資本如何的運 作?這也是另一個值得去探討的問題。

邱琡雯(2005)認為女性移民常被視為是多重的劣勢者(multiple

minority)。在跨國婚姻帶來的新移民浪潮下,外籍配偶在媒體負面報導,

及來自低度開發的國家,更使得她們處於種族、階級和性別的三重弱勢,

造成其社會、經濟地位被邊緣化(何青蓉,2003)。若是如此,那麼外籍 配偶在與子女互動的歷程中,這樣角色上的困擾,是不是會對子女的學習 產生影響?這是值得重視關切的。而莫藜藜與賴珮玲(2004)研究認為:語 言學習、學習障礙、教育環境隔閡、文化適應等,是外籍配偶子女普遍面 臨的問題。當研究人員觀察到了這樣的行為,更進一步想深入了解的是,

在這樣的外在環境下,家庭如何在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上提供支持與協 助?

從家庭結構的觀點而言,外籍配偶家庭是結構完整的健全家庭。會有 上述的疑慮,究其原因都是認為外籍配偶家庭的功能可能會因此而有所缺 陷。Coleman,J.S.(1987)研究發現若家庭親子關係疏離,將使得子女無 法從父母親的家庭資源獲益,而造成家庭功能性缺陷。因此強調家庭資本 的重要性,並且認為家庭資本能否發揮,子女可否從家庭取得有助益於學 習的資源,對於評估家庭的功能更具意義。

具體而言,家庭資本分別由家庭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及財務資本共 同構成。家庭的人力資本可由父母親對子女學習及生活的指導能力來觀 察。家長越有能力指導子女,可以協助子女適應學校及社會環境,對家庭 教養功能的發揮,有其正面的價值;而財務資本的投入,可以由家庭投資 在子女學習的設備及經費等,作為指標。家庭能為子女的學習提供更便 利、更多資源的環境,讓子女得以專心向學,自然在子女的學習經驗上,

可以得到更多的助益;而以家庭的親子關係為基礎的社會資本,可以從家 長與子女互動、教養的作為等具體呈現。社會資本主要源自親子關係的緊 密程度,親子關係越好,家長願意為子女付出更多,當然也會更樂意於提 供其人力及財務資本給子女,而子女對親子關係穩定信賴的安全感,也會 使其更能浸潤於家庭的文化氛圍,接受家長的教養,使得家庭功能得以健 全。因此,家庭功能能否正常的發揮,家庭資本的觀點確實可以提供作為

觀察的規準。

綜合以上所述,在在顯示,「新台灣之子」的處境,若沒有及時的得 到教育政策及社會福利的關注及社會價值觀健康、正面的對待,而有所改 善的話,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成為台灣社會繼高齡化、少子化之後的另 一項影響更為深遠的隱憂。當然,這是以社會大量對外籍配偶買賣婚姻、

家庭暴力等負面報導的反思。王瑞熏(2004)指出若將「外籍配偶」概念 化等同於社會與教育問題,則已經帶上有色的眼鏡看待他們所組成的家 庭。所以研究者期望藉由深入研究現場,藉由家庭資本的觀點,探究其家 庭功能,以求取對外籍配偶子女學習經驗與家庭支持資源的了解。同時思 考如何藉由研究,提供這些「新台灣之子」及其母親真正需要的支持環境,

讓他們成為未來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中堅支柱。這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台 灣社會未來會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的關鍵所在,更是值得吾人深思且亟待 努力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