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研究方法省思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法作為探求的方式,在資料的蒐集方面,雖然 研究者擬具訪談大綱,但因研究參與者及其父母親都並不是很能侃侃而談 的人,訪談過程中經常問題拋出,得到的卻是很簡短的答案,再探究下去,

或再以不同的方式重述,沒有思慮過這些問題而一時語塞的受訪者常顯得 尷尬,現場的氣氛頓時凝結,於是研究者只得趕緊轉移話題。

在事後整理逐字稿時,才驚覺問題並沒有真正深入的去談及。研究者 感覺到除了身份之外,自己習以為常使用的語言,對教育文化背景不同的 受訪者,存在著隔閡與對不同文化品味的畏懼。使得他們在表達上,有所 不知如何措詞。

研究者反思可能是在問題本身使用的詞彙及語意的清晰度有問題,或 是受訪者真的從來沒有關注到這個層面,更重要的是研究者本身提出問題 的心態不應是提醒著受訪者「你們是特別的」,那種讓他們感覺自己是與 社會脫節的階層。於是在後續的訪談中,研究者特別重新詮釋相同的問 題,並以日常生活、工作情形、左鄰右舍拉雜入話題中,以獲得受訪者真 正對問題的回應。

事後回溯反思,這本就是的質性研究方法上,非常被重視的角色問 題,對於研究者的態度與觀點,固然在蒐集分析資料時得小心謹慎。但在 與研究參與者接觸時,研究者本身個人背景所展現的氣質,有時反而是對 他們造成傷害的來源。當然這也不能一味的投其所好,研究者真正的思考 是如何放下所謂的「身段」,本身與參與者間的角色如何融合,將是質性

研究者永遠要進行課題。

貳、研究歷程反思

從研究開始,心中就一直在思索:這個研究的意義在那裡?如何才能 區分出是外籍配偶子女特有的問題或是一般社經背景類似的學生所遭遇 的共通問題?手上的這些資料是如何構成研究參與家庭的資本,進而影響 孩子的學習經驗? 探尋文獻與先前研究的成果,歧異的結論證明這個問 題的複雜性。

正式進入研究階段,但心中的疑慮並沒有隨著資料的蒐集和分析而減 少,相反的在參考他人的研究和文獻時,這樣的疑問更深了。似乎孩子們 的問題總是有些共同點,不論是單親、隔代,不論學習、同儕問題都不是 某一族群特有的,我們所推測那些「專屬」於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其實 不就正是我們對這樣背景的一群人所既有的框架嗎?

也許與生俱來外籍配偶子女身份的十字架,就是她與這個議題被串起 的宿命吧!是一生揮之不去的原罪,也是無從選擇的無奈。當我們認定跨 國婚姻是一項商品,是一種郵購新娘的交易行為時,在我們的意識或潛意 識裡,就不認為這樣的婚姻會帶來什麼樣的好結果。於是乎跨國婚姻下所 生出來的兒女,自然的也就被我們的社會貼上了另一個標籤──新台灣之 子,標記著他們上一代出賣愛情,為經濟及其他需求共組家庭的負面印 象。而他們的不幸、他們的弱勢,也就該被歸罪於這樣的婚姻基礎上。

然而,回顧台灣發展歷史,因著政權的更迭,族群的通婚融合,並不 是特殊的問題。但在資訊日益發達的現代,每個人的身家血統背景,卻完 全曝露在政治角力,及過度標榜為照顧弱勢福利發聲的抗爭上。原住民、

客家人、外省人、閩南人的族群不斷披撕裂開,新台灣之子──充滿著對 未來期望的標籤。但,它仍舊是個標籤,標明著他與你我不同的標籤。這 樣的標記是否會為這個族群帶來更光明的未來?如果,我們不能從心裡,

重新來同理這樣的婚姻構成,真心的接納這些外籍配偶,對這群孩子,又 怎能張開雙臂擁抱他們,期待他們成為台灣未來的希望?

或許,這樣的一篇研究,它的意義就在這裡。了解他們,接納他們─,

這就是我們未來的希望。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1999)。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檢索日期 94 年 3 月 30 日。取自:http:// www.ris.gov.tw/ch9/f9a-12.html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內政部戶政司。

檢索日期 94 年 3 月 30 日。取自:http:// www.ris.gov.tw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4)。輔導外籍配偶補習教育、籌組民間團體及成立照顧輔導 基金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5)。93 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 網路檢索日期:

2005/04/14 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6)。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五年第三週。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 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玉(2005)。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臺灣大 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中天 (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 (5),

139-163 。

王天佑(2001)。臺灣原漢族群社會流動之差異與變遷。社會文化學報,13,

39-70。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 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宏仁 (2001)。 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

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99-127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 配偶子女之比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 教育,626,25-31。

方淑寬(2005)。國小學童個人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 對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以台北縣雙和區外籍配偶子女為例。銘傳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北市教育局(2003)。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狀況調 查。台北市。

甘玉霜(2005)。屏東地區外籍母親親職角色知覺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亮縯、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研究。載於:

嘉義大學師範學院主辦:外籍與大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手 冊,179-207 頁。台灣:嘉義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 究─自我、創傷與意義建構。嘉義:濤石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 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 淑 容 ( 民 93)。 婚姻移民女性:現況、問題與對策 網路檢索日期:

2005/4/14 網址:www.cares.org.tw/Workshop/Immigration/

Treatise/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 育雙月刊, 75 期

育學報,26(2):233-261

車 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 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 作比較。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 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沈倖如、王宏仁(2003)。「融入」或「逃離」? — 越南新娘的在地反 抗策略。載於(蕭新煌)主編,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

249-284,台北:中研院亞太研究中心。

吳素援(2004)家庭教育關聯資本對國小學童數理成就影響模式之研究。

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璧如(2000)。家長參與的相關議題探討-德懷術之應用。彰化師大教育 學報,1,257-290。

吳振賢、陳嘉甄(2004)。客家人的教養觀─以美濃地區為例。載於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水銀(2004)。情定台灣、緣繫雲林~外籍配偶攜手共創溫馨家園。教育部電

子報,(79)。http://epaper.edu.tw/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

6-12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名詞:人力資本。教育研究,139,144。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2)。M.Q.Patton 著。質的研究與評鑑 台北:桂冠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M.E.Gredler 著。台北:心理 林清江 (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以台東縣為

林亮雯(2004)。James S. Coleman 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TEPS 之檢 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義男(1993)。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輔導學報,16,157-212。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1。95-141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 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東。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慧芬、薛承泰(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財團法人國家政 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92 年 10 月 8 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4 /theme-236.htm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 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杏芬(2005)。在台越籍女性配偶親職角色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 北護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振隆(2004)外籍配偶親職勝任感及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雯、黃朗文、吳泰儒(2003)。教育策略、社會資本與公平社會。載

林素雯、黃朗文、吳泰儒(2003)。教育策略、社會資本與公平社會。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