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過程

第六節 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資料建立與資料分析是質性研究理解現象的方法,以下分為資料的建 立與資料的分析來說明:

壹、 資料的建立

受訪者接受訪談時予以錄音,訪談後研究者將錄音資料轉譯成逐字 稿,並逐字記錄每一個字,同時包括聲音的表情,如停頓、斷句或笑聲的 記錄。並以電子檔儲存資料,以便進行分析。

在觀察的過程中,研究者需在觀察同時進行記錄,除以研究參與者為 觀察的重點之外,對於與教師、同學之間的互動;教室現場的情境氣氛亦 是觀察記錄的重點。必要時以錄影設備協助記錄。以便事後回溯線索記錄 時,做為再檢視的資料來源。

在分析與編碼之前,將每個所寫的文字稿建立一個檔案,如五月五日 訪談記錄,即以(訪 0505)。觀察記錄即以(觀 0505)為檔名,以便日後 能快速清楚的查詢,再將觀察記錄、札記與訪談逐字稿存放於不同的資料 夾內,列出清單,並且依蒐集的日期順序排列。

同時在文稿每一頁的左方,均留約三分之一空白,以便進行分析編碼

(coding)。

貳、資料的分析

Patton(1995)認為,質的研究之目的在於「發現」,資料蒐集的過 程並不是終極目標,其挑戰乃在於從大量的資料中尋找出意義(吳芝儀、

李奉儒 譯,1999)。所以要在資料中分析歸納出意義,並進而對研究參與 者產生同理與了解,也是一項嚴謹而縝密的過程。McMillan & Schumacher

(2002)認為:質的研究者將組織、分析和詮釋資料的運作統合起來,把 整個過程稱為「資料分析」,而用來組織資料分類系統的來源有五種:(引 自王文科、王智弘 譯,2002):1.研究問題與預示的問題或子問題。2.訪

談大綱等研究工具。3.其他研究者在以前進行研究時,使用的論題、概念 或類別。4.研究者以前的知識。5.資料本身。

而高淑清(2001)對質性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提出的七個策略與步 驟:1.敘說文本的抄謄;文本的整體閱讀;2.發現事件與脈絡視框;3.

再次閱讀文本;4.分析意義的結構與經驗重建;5.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

6.合作團隊的檢證與解釋。

以下參酌學者所提出的方法,並以實例來說明本研究資料分析的方 式如下:

1、 將有關的語句編碼(coding)以細分成為有意義的主題(topics): 例:

主題 關聯意義單元

聽的語言 媽媽聽得懂客家話和國語(訪 30822)

說的語言 她比較不會講國語(訪 30823)

(訪 30822)其中國字部分代表資料的來源。第一個數字代表訪次別。中 間二個數字為頁數,最後二個數字為列數。

2、 由相關聯的主題,組合成一具意義的概念或集群(clusters):

例:

概念 主題 關聯意義單元 母親所能

使用的語 言

聽的語言 媽媽聽得懂客家話和國語(訪 30822)

說的語言 她比較不會講國語(訪 30823)

有些是國語的跟我講,講一二句

(訪 30903)

3、 由相關的意義槪念共組一核心概念或主題 例:

核心概念 概念分類 主題 母親所使用的語言 聽的語言

說的語言 子女與外籍母

親溝通的情形

母親與子女互動的 態度

嚴厲 不理她

透過上述的分析步驟,逐步歸納出主要的核心概念。參照觀察、文件 等資料,而讓我們能再度的回到外籍配偶子女所存在的場域,以重新認識 他們在學習歷程中所經歷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