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籍配偶家庭資本與其子女學習經驗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外籍配偶家庭資本與其子女學習經驗之個案研究"

Copied!
2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玉霞 博士

外籍配偶家庭資本與其子女學習經驗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王志成 撰

(2)

謝 辭

著手寫這篇謝辭,意味著研究論文行將告一個段落,研究所的求 學也譜上休止符。細細琢磨這點點滴滴,一頁頁的溫馨畫面又浮上眼 前:無論風雨晴暑,開著小紅搭載三劍客往來於中投公路;中華路上 的小吃與臭豆腐,溫暖著寒夜裡的牽腸掛肚;準備報告與作業的焦 急;教授提壺灌頂的滋味…慢慢化成今日的絮語,待為他日共翦西窗 的話題。 選擇這樣的研究議題與這樣的方法,是對自己的考驗及淬鍊。只 是沒想到,也成了指導教授辛苦的負擔。感謝指導教授郭玉霞老師, 用耐心及智慧,等待我的緩步前行。不論何時,總是不慍不火的為我 撥雲見日;不管多麼無章法,總能在每次的面談完,讓我再度燃起希 望。感謝郭老師的指導,終能使我窺得學術殿堂的嚴謹與浩瀚。 而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還要特別感謝林彩岫教授及邱琡雯教 授,為論文大刀斧正。在二位的指導之下,讓本文的視野得以擴展, 也更能呈現出本篇研究的精髓與價值。也冀望這篇論文,能真正對於 關心這個議題的人有所助益。 也要謝謝我的研究參與者「昭文」一家人,願意接受我的邀請, 加入這篇研究。感謝這和善樸實的一家人,相信他們的未來是充滿光 明與希望的。 回首再看那巍峨的黃樓,師專、師院到今日的教育大學,慶幸自 己有機會在這歷史的轉折中,浸染於中師的洗禮。也謝謝在這一路 上,指導我的教授及相伴同學們,涓涓細流,匯集豐富了我的生命。 最後,要把這份成就與榮耀,分享給我的家人。尤其要感謝我的 母親,自幼的辛苦栽培,在我事業學業家庭三忙,最需要支持的時候, 默默的為我承擔這許多,讓我得以安心兼顧。少了你們,這一切都將 失去光彩。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願當一切回歸平 淡,這一路相伴的人,都能平安喜樂。 王志成 2007.7.20

(3)

外籍配偶家庭資本與其子女學習經驗之個案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以一個學習成就表現良好的外籍配偶子女為對 象,了解其在學校的學習經驗。同時,從家庭所提供的社會、人力及財務 三項資本,分析外籍配偶家庭對其子女學習經驗的影響。 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本研究採用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 的方法,對研究現場的情境做相關資料的蒐集,並透過對資料的描述、分 析和詮釋等方式,真實的呈現研究現場的情境意義,得到以下幾項重要的 結論: 一、個案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校的學習經驗:在學業成就上表現優異,國語 文及藝術與人文課程表現更佳。而在與同儕互動方面,自我覺察及師 長同學的反應也一致,均認為受到同儕的接納與喜愛。 二、個案外籍配偶家庭的社會資本以有效的規範獎懲、教育投入、教育期 待及自覺滿意的親子互動,來彌補親師聯絡的不足;家長雖然學歷不 高,提供的文化刺激少,但能以自我生活及成長經驗擴充家長的人力 資本;學習資源、空間等財務資本較不足,但在能力許可下,家長對 教育費用的支出不會吝惜。 三、個案外籍配偶家庭的家庭社會資本,除能中介人力及財務資本投入子 女的學習外,同時能創造人力資本,並且彌補財務資本的不足。 四、個案外籍配偶子女其學習經驗,主要受家庭社會資本影響。 五、在子女的學習教養的問題方面,個案外籍配偶發展出自我的教養策 略,並與配偶共同擔負親職教育的功能。但在與學校聯絡、課業指導 方面係由父親擔負大部分的工作。 六、個案外籍配偶家庭中,父親扮演督促、指導子女學習的角色。同時與 外籍配偶採取一致性的做法,在各項資本運作上直接影響外籍配偶的 投入。 關鍵字:外籍配偶、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財務資本

(4)

A Case Study of an Immigrant Bride’s Family Capital and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ir Child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chool learning experience of an immigrant bride’s (IB’s afterwards) child, who shows good performance in schooling

achievement, and, meanwhile,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with an IB o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ir child.

In order to meet our purpos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using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was adopted, and related data was collected a priori. Intending to present the a priori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by way of describing,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data collected, several findings are revealed as follows:

1.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 IB’s child in our study display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in schoolwork, especially on subjects of Mandarin and Art and Humanities. In respect of peer interaction, a consistency of

self-reflection and the responses was found from the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that the IB’s child was admitted and favored by their peers. 2. The IB’s family in our study intends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parent-and-teacher communication by means of the social capital of effective rewards and discipline,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self-satisfactory parent-and-child interaction. Limited by the education level and little culture stimulation to the child, however, the parents increase their human capital by sharing their own living and growing experiences. Though lacking financial capital in offering sufficient learning resources and rich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e parents are not frugal, if financially possible, in any education expenses.

3. In addition to intermediating human efforts and financial capital in the child’s learning, the social capital invested by the IB’s family can

simultaneously create human capital and offset the deficiency of financial capital.

4.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 IB’s child in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ocial capital invested.

5. With regards to the aspect of education on the children, the IB in this study develops an education strategy, bearing the function of parent-and-child education. On the side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chool and assistance of the schoolwork, however, it is the father that is mostly in charge. 6. In IB’s family, the father plays the role of supervising and assisting the

child’s learning. By adopting the consistent way with the IB, he affects directly the IB’s participation in every capital operation.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外籍配偶家庭的形成與發展 ……… 7 第二節 家庭資本理論……… 18 第三節 國內對於外籍配偶子女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 ………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過程

第一節 研究方法論的選擇……… 5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的選取……… 62 第三節 研究者的背景……… 6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65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 67 第六節 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69 第七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72 第八節 研究限制……… 75 第九節 研究倫理……… 77

(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現場脈絡與研究參與者的描述……… 7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在學校的學習經驗……… 87 第三節 家庭資本對研究參與者的影響……… 97 第四節 綜合討論

……… 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65 第二節 研究啟示與建議 ……… 167

第六章 研究省思 ………

171

參考文獻 ………

174

附錄 ………

188

(7)

圖表目次

圖目次 圖三~1 研究程序流程……… 65 表目次 表二~1~1 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10 表二-1-2 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區域別分………11 表二-1-3 九十三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 依父或母之國籍別分 ……… 12 表二-3-1 以外籍配偶子女為題之先前研究一覽表─質性研究取 徑………51 表二-3-2 以外籍配偶子女為題之先前研究一覽表─量化研究取 徑………54 表四-1-1 研究參與者家庭成員表 ………83 表四-2-1 四至六年級上學期成績表 ……… 88 表四-2-2 級任老師對研究參與者的學習評語 ……… 89 表四-2-3 研究參與者之學校學習經驗 ………96 表四-3-1 社會資本與研究參與者學習經驗之描述 ……… 143 表四-3-2 人力資本與研究參與者學習經驗之描述 ……… 147 表四-3-3 財務資本與研究參與者學習經驗之描述 ……… 149

(8)

附錄目次

附錄一 結婚登記人數 ………188 附錄二 94 年度各縣市結婚登記與年底居留之外籍配偶人數…… 189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190 附錄四 學校同意書 ………191 附錄五 試探性研究 ………192 附錄六 訪談大綱 ………195 附錄七 訪談時間一覽表 ………203 附錄八 國外社會資本測量指標彙整 ………205

(9)

第一章 緒論

對於外籍配偶、新台灣之子的適應及生活問題,隨著這些族群人口 的增加,成為近來眾所矚目的焦點。而新台灣之子進入學校就學後,由於 家庭背景所帶來的問題與衝擊,也逐漸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視。本章 共分為三節,首先從研究動機開始論述,其次論及研究的目的與問題。最 後針對本研究的重要名詞,進行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台灣國際化程度愈來愈高,異國通婚也愈來愈普遍,外籍配偶大 幅增加的議題也就益發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根據內政部一項最新統 計顯示,每五對婚姻中,就有一對是與外籍配偶聯姻。而至 93 年底止, 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達 33.8 萬人。若扣除大陸及港澳地區的配偶, 女性外籍配偶以越南籍 70.48%最高,印尼籍 12.34%次之,泰國籍 6.07 %再次之(內政部,2005)。在這些外籍配偶的人數日益增加的情形下, 其家庭特殊的構成背景,對子女的學習經驗帶來何種影響?是需要值得去 關注的。 再就內政部「92 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資料顯示,外 籍配偶最希望能得到相關的協助的項目中,特別提出了識字與語言學習的 需求(內政部,2004)。其次,外籍配偶擔負著教養子女的重任,先前研 究也指出:外籍配偶對於台灣所使用的語文,無法使用中文、不識字的因 素,在其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確實造成困擾(劉秀燕,2003;謝慶皇,2004)。 因此,在這樣不利的環境下,其家庭的各種資本是否也較一般家庭缺乏? 外籍配偶如何去扮演指導子女的學習的角色?家中的各種資本如何的運 作?這也是另一個值得去探討的問題。 邱琡雯(2005)認為女性移民常被視為是多重的劣勢者(multiple

(10)

minority)。在跨國婚姻帶來的新移民浪潮下,外籍配偶在媒體負面報導, 及來自低度開發的國家,更使得她們處於種族、階級和性別的三重弱勢, 造成其社會、經濟地位被邊緣化(何青蓉,2003)。若是如此,那麼外籍 配偶在與子女互動的歷程中,這樣角色上的困擾,是不是會對子女的學習 產生影響?這是值得重視關切的。而莫藜藜與賴珮玲(2004)研究認為:語 言學習、學習障礙、教育環境隔閡、文化適應等,是外籍配偶子女普遍面 臨的問題。當研究人員觀察到了這樣的行為,更進一步想深入了解的是, 在這樣的外在環境下,家庭如何在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上提供支持與協 助? 從家庭結構的觀點而言,外籍配偶家庭是結構完整的健全家庭。會有 上述的疑慮,究其原因都是認為外籍配偶家庭的功能可能會因此而有所缺 陷。Coleman,J.S.(1987)研究發現若家庭親子關係疏離,將使得子女無 法從父母親的家庭資源獲益,而造成家庭功能性缺陷。因此強調家庭資本 的重要性,並且認為家庭資本能否發揮,子女可否從家庭取得有助益於學 習的資源,對於評估家庭的功能更具意義。 具體而言,家庭資本分別由家庭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及財務資本共 同構成。家庭的人力資本可由父母親對子女學習及生活的指導能力來觀 察。家長越有能力指導子女,可以協助子女適應學校及社會環境,對家庭 教養功能的發揮,有其正面的價值;而財務資本的投入,可以由家庭投資 在子女學習的設備及經費等,作為指標。家庭能為子女的學習提供更便 利、更多資源的環境,讓子女得以專心向學,自然在子女的學習經驗上, 可以得到更多的助益;而以家庭的親子關係為基礎的社會資本,可以從家 長與子女互動、教養的作為等具體呈現。社會資本主要源自親子關係的緊 密程度,親子關係越好,家長願意為子女付出更多,當然也會更樂意於提 供其人力及財務資本給子女,而子女對親子關係穩定信賴的安全感,也會 使其更能浸潤於家庭的文化氛圍,接受家長的教養,使得家庭功能得以健 全。因此,家庭功能能否正常的發揮,家庭資本的觀點確實可以提供作為

(11)

觀察的規準。 綜合以上所述,在在顯示,「新台灣之子」的處境,若沒有及時的得 到教育政策及社會福利的關注及社會價值觀健康、正面的對待,而有所改 善的話,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成為台灣社會繼高齡化、少子化之後的另 一項影響更為深遠的隱憂。當然,這是以社會大量對外籍配偶買賣婚姻、 家庭暴力等負面報導的反思。王瑞熏(2004)指出若將「外籍配偶」概念 化等同於社會與教育問題,則已經帶上有色的眼鏡看待他們所組成的家 庭。所以研究者期望藉由深入研究現場,藉由家庭資本的觀點,探究其家 庭功能,以求取對外籍配偶子女學習經驗與家庭支持資源的了解。同時思 考如何藉由研究,提供這些「新台灣之子」及其母親真正需要的支持環境, 讓他們成為未來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中堅支柱。這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台 灣社會未來會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的關鍵所在,更是值得吾人深思且亟待 努力研究的。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在面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身份─不是「問題」,而是「身份」時, 我們會習慣的去接受一些刻板的概念:家庭社經地位低落、父母學歷較 低、以利益為結合的婚姻、家庭教育功能不彰、學生能力低落、甚至素 質較差、學習遲緩…等刻板印象及偏見。以致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一種印 象:這是一群躲藏於社會陰暗角落掙扎生存的族群。 在如此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做為每天與這族群面對面的教育工作者, 進行這項研究的目的為: 一、探究外籍配偶家庭子女在學校的學習經驗。 二、探索外籍配偶子女在學習經驗的發展上,家庭資本所扮演的角色。 三、了解外籍配偶與其配偶對其子女的教育態度與作為。 因此,本研究將運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以一名學習成就表現優良的外 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為研究個案,藉由個案及父母、老師的訪談,以了解其 學習的經驗,其次探索家庭所提供的家庭資本內涵,及其中三項子資本之 間的關係。再者探討外籍配偶在子女的學習經驗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 對社會習以為常的觀念提出反省與建議。 基於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一外籍配偶家庭為個案,所探討的主 要問題包括: 一、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校的學習經驗如何? 二、外籍配偶家庭所提供的家庭資本內涵如何?三項子資本之間存在何種 關係? 三、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經驗如何受到家庭資本的影響? 四、外籍配偶在子女教育及家庭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五、本研究結果與結論,對外籍配偶的教育措施啟示為何?

(1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中,研究者針對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加以界定,以釐清相關名詞 於本研究中所代表的意義。 一、外籍配偶(immigrant bride) 內政部九十二年十二月三日提出的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 告:「為平等對待外籍與大陸配偶,同時兼顧與國人結婚之外籍、女士與 男士,已於九十二年八月六日函請各相關機關、直轄市及縣(市)政府, 並發佈新聞稿,將「外籍新娘」用語,統一修正為「外籍配偶」。(內政 部,2003) 所以本研究對外籍配偶的界定為:離開原來生長的母國,以仲介的管 道與台灣男子結婚,且居住在台灣地區的女子。 二、家庭資本 Coleman(1988)指出,家庭的資本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社會資本、 人力資本、財務資本。 社會資本是內在於行動者之間的結構關係,對於個人而言,可以作為 達成自身目標的任何社會關係均構成社會資本。 人力資本是指家中成員,特別是父母的個人知識背景、經驗技能,對 家中子女的學習所帶來的影響。 財務資本是家長以物質或財務的方式投資在子女的教育上,以期促進 子女的學習動機,並增進學習成就。 三、學習經驗 指研究參與者在父母提供的家庭資本影響下,其在學校的學習狀況與 學習的表現。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隨著外藉配偶人數的增加,其子女的成長也逐漸 進入了就學階段。而在人數眾多的壓力下,近年來已成為教育新興的研究 議題。對於外籍配偶的適應及其子女的就學問題,也引發全民的關注。 本研究旨在了解外籍配偶子女之學習經驗,並進一步了解學習行為受 家庭特殊背景之影響。因此,本章擬就相關文獻及前人研究的基礎進行探 討。第一節探討外籍配偶家庭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探討家庭資本的影 響。第三節探討國內近期對於外籍配偶子女議題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外籍配偶家庭的形成與發展

將「外籍新娘」概念化等同於社會與教育問題,事實上已經帶上有 色的眼鏡看待他們所組成的家庭(王瑞熏,2004)。對於外籍配偶家庭是 否會為子女帶來學習與適應的問題?或如一般媒體所報導的種種印象, 研究者先藉由對前人所做的研究進行文獻回顧,以求取對問題的了解。 首先,由外籍配偶形成的歷程來看,簡春安(2004)綜合國內學者(王 宏仁,2001;李萍,2002;夏曉鵑, 2000;薛承泰、林慧芬,2003;葉肅 科;2004)分析外籍配偶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如下: 1970 以前因留學、移民、或工作因素所形成;1970 晚期至 1980 初期 華僑為退伍老兵媒介擇偶對象;1980 中期為傳宗接代而迎娶外籍配偶,其 中以泰國和菲律賓外籍女性居多;1990 以後外籍女性配偶大量來台。1991 開始印尼外籍配偶明顯增加,成為此一時期來台人數最多的外籍配偶。 1996 年越南外籍配偶超過印尼籍,躍居首位。同時期,結婚登記數每年均 超過十萬人。1998 年外籍人士與國人結婚佔全國結婚數的比率為 7.13%。 2000 年外籍人士與國人結婚佔全國結婚數的比率已增為 12%。2004 年外籍 人士與國人結婚佔全國結婚數的比率已超過 15%。

(15)

註:不含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 資料來源:引自 簡春安,民 93,取自: www.cares.org.tw/Workshop/Immigration/ Treatise;研究者自行修改。 由上述可以看出,早期迎娶外籍配偶者,多半是以老兵、華僑為多。 在1990年代以後,開始大量增加。近幾年來,更突破結婚對數的百分之 十。雖自2005年起,為杜絕利用假結婚之名來臺工作或從事不法等,內 政部自92年12月起全面施行大陸配偶面談制度,外交部也自94年起加強 外籍配偶境外訪談措施,使近年來大陸及外籍配偶結婚登記人數呈現驟 減之現象,但維持接近百分之十左右,成為社會重要的一個新族群。

壹、外籍配偶人口成長分布情形

依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94年底止,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 達36.5萬人,其中外籍配偶(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13.1萬人占35.90 %,大陸與港澳地區配偶23.4萬人占64.10%。(內政部,2006)從上述 的數據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外籍配偶在台灣的人口數日益增加。若從廣 義的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地區)定義來看,目前在台灣已佔有一定的 人口數,儼然成為繼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族群外的第五族群。 社會上對於其適應問題也更加的關切。 雖然九十四年國人登記結婚數大幅滑落。但外籍配偶結婚數仍持續 成長。而在94年度結婚登記的對數中,配偶為外籍人士(不含大陸港澳人 士)者占9.78%,約 13,808人。為大陸港澳人士者占10.36%,兩者合 占20.14%。(內政部,2006。詳如附錄一)可見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 人數逐年增加。同時也意味著,對於台灣文化陌生、中文背景欠缺的外 籍配偶所產下的「新台灣之子」也將日益增多。 以內政部統計結果顯示:外籍配偶在各縣市結婚登記對數所佔的比 例,都在二成左右。即使在都會地區(如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等) 也都超過了二成以上(內政部,2006 參見附錄二)。這樣的情形,挑戰 了我們習慣上認為外籍配偶多半分布在偏遠山區、離島、農漁鄉村的概

(16)

念。可以看出外籍配偶已然成為全台各地婚姻人口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這也表示,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所可能面臨的問題,將會是全區域性的問 題。 觀察目前居住在台灣的外籍配偶母國國籍,以來自越南者最多,其 次是印尼與泰國,主要都是來自東南亞地區。其中居留在台灣的外籍配 偶,越南籍的人數佔了約三分之二。所以在一般民間,亦以「越南新娘」 來概括統稱所有的外籍配偶。 外籍配偶1990年代開始在台灣大量出現,其中以具華人背景的「印 尼新娘」最多。但到了九0年代末期,「越南新娘」開始大量進入台灣 的社會。觀察外籍配偶被引進到台灣的情形,要理解「越南新娘」的現 象,就不能忽視其背後的仲介運作與商品化的性質。(沈倖如、王宏仁, 2003)而不同背景文化的外籍配偶,陸續進入台灣後,固然豐富了多元 文化的內容,然她們在商品化的污名之下,也為其處境帶來更多適應上 的壓力。 再者,觀察台灣的東南亞新娘及大陸新娘現象,以在台灣婚姻市場 中居於相對弱勢的男子為主(如社經地位較差、年紀偏高或身心障礙 者),因而,需仲介業穿針引線下挑老婆完成終身大事,而來自東南亞 的外籍配偶,則多因在本國家庭經濟條件的因素,所以選擇嫁到台灣。 移民至台灣家庭後,她們擔負起生育、照顧老公、侍候公婆或照料全家 的工作(王宏仁,2001)。王宏仁(2001)調查也顯示,與「越南新娘」 共同吃住的家人為3.76人,比台灣有偶婦女的家庭人口多了一人左右。 面對著需克服的語言障礙及文化、生活上適應落差,在照顧與養育下一 代時本身能力及語言上的問題,逐漸浮現而成為適應上的因擾。監察院 (2004)調查發現東南亞籍配偶的學歷,百分之九十六為國民中學以 下,相較於同年度本國籍則為百分之二十五,這將明顯地影響她們指導 孩兒課業的能力。內政部(2004)調查指出外籍配偶感到最迫切希望接 受的「語文訓練、識字教育」。這除與謀生有關之外,對子女教養的壓

(17)

力,也是原因之一。

貳、外籍配偶子女就學情形

由教育部統計結果得知:93 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為 46,411 人,占全部國中小學生數之 1.63%。與 92 學年比較,在國中小總 人數均呈現下降情形下,國中小外籍子女人數卻分別增加 2,091 人及 14,280 人,所占比率則分別提高 0.22 個及 0.78 個百分點(教育部,2005) 表二~1~1 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 單位:人;%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九十 三學年)。網路檢索日期:2005/04/14 網址:http://www.edu.tw 在表二~1~1 中,可以看出,九十三學年度國小學生總人數雖然縮減近 三萬人,但外籍配偶家庭所生育的新台灣之子,卻是成長了一萬四千餘 人,佔總學生人數的百分之二‧一七,成為未來台灣教育上不可不加以重 合計 國中人數 國小人數 外籍配偶子女 外籍配偶子女 外籍配偶子女 學年 度 人數 比率 人數 比率 人數 比率 93 學 年 2,840,356 46,411 1.63 956,922 5,504 0.58 1,883,628 40,907 2.17 92 學 年 2,870,076 30,040 1.05 957,285 3,413 0.36 1,912,791 26,627 1.39 兩年 比較 -29,720 +16,371 +0.58 -363 +2,091 +0.22 -29,163 +14,280 +0.78

(18)

視的族群。而依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外籍配偶家庭的嬰兒出生數占整體 新生兒出生數的比例也逐年提高,1998 年大陸與外籍配偶所生子女占總出 生數之 5.12%,至 2002 年已提升至 12.46%,(其中 8%為外籍配偶所生,4% 為大陸配偶所生),而至 2004 年,平均每七.五位新生兒,就有一位是由 外籍配偶家庭所產下的。 再以區域來看:國小外籍配偶子女以北部 17,776 人占國小外籍配偶 子女總數之 43.45%最多,其次依序為南部 11,476 人占 28.06%;中部 10,453 人占 25.55%;東部 922 人占 2.25%與金馬地區之 280 人、0.68%(教 育部,民 94)。 表二~1~2: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區域別分 單位:人;%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九十 三學年)。網路檢索日期:2005/04/14 網址:http://www.edu.tw 國中 國小 縣市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合計 5,504 100.00 40,907 100.00 北部地區 3,028 55.02 17,776 43.45 台北市 814 14.79 3,352 8.19 中部地區 1,214 22.06 10,453 25.55 南部地區 1,080 19.62 11,476 28.06 高雄市 287 5.21 2,008 4.91 東部地區 123 2.23 922 2.25 金馬地區 59 1.07 280 0.68

(19)

如按縣市別分:人數居前五名縣市依序為台北縣,桃園縣,台北市, 屏東縣,台中縣。如按占縣市學生總數比率分析,比率以為連江縣 11.83% 最高,顯示在離島及中南部農業縣份中,外籍配偶子女所占較高比率的情 形,在國中階段更為明顯。這可說明外籍配偶進入台灣初期,多半是與離 島及中南部縣市台灣男子結婚。而後再逐步分布到北部、城市地區。 表二~1~3 分析就學中外籍配偶子女,依國籍別分:前五名分別為中國 14033 人,印尼 10651 人,越南 6612 人,菲律賓 2908 人,泰國 1875 人。 表二-1-3:九十三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依父或母之國籍別分 國中 國小 國家或地區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合計 5,504 100 40,907 100 中國(含港澳) 1,731 31.45 14,033 34.30 越南 529 9.61 6,612 16.16 印尼 874 15.88 10,651 26.04 泰國 572 10.39 1,875 4.58 菲律賓 277 5.03 2,908 7.11 柬埔寨 24 0.44 250 0.61 日本 291 5.29 580 1.42 馬來西亞 321 5.83 988 2.42 美國 126 2.29 466 1.14 韓國 183 3.32 461 1.13 緬甸 165 3.00 910 2.22 新加坡 45 0.82 130 0.32 加拿大 13 0.24 92 0.22 其他 353 6.41 951 2.32

(20)

單位:人;%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九十 三學年)。網路檢索日期:2005/04/14 網址:http://www.edu.tw 觀察外籍配偶人國籍的變化,早期東南亞外籍配偶以來自印尼為多, 所以目前學齡兒童中,外籍母親的國籍以印尼籍最多。但倘若依前述越南 籍配偶人數遠超過其他東南亞國籍人數的趨勢來看。在不久的未來,學齡 兒童中,越南籍母親所生育的子女,將佔多數。而依教育部統計結果:外 籍配偶子女學生數占該鄉鎮市區一年級學生數比率超過 10%者,計有 46 個 鄉鎮市區(教育部,2005)。且人數比例仍持升高中。 學者研究發現,東南亞國籍的外籍配偶家庭普遍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生活適應問題、社會支持網絡薄弱問題、子女教養問題、就業權益問題、 家庭暴力問題等(江亮演、陳燕禎、黃稚淳,2004)。在外籍配偶子女的 議題日漸受重視的情形下,相關問題的研究也有不少的發現。然礙於調查 研究樣本數過少,及深度訪談的對象不足,導致部分推論啟人疑竇,雖然 研究結果常說明需要大規模的進一步探討,但這些「新臺灣之子」卻已被 貼上「先天素質較差」之錯誤印象(教育部,2005)。值得注意的是,由 於與外籍配偶結婚者大部分屬於經濟上的弱勢族群,使得這些中外聯姻所 生下的「新台灣之子」更容易面臨學習障礙與發展遲緩問題(陳美惠, 2002)。雖然近期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外籍與大陸配偶的子女中發展遲 緩和身心障礙的比例僅約0.3%,與外界刻板印象不符(內政部,2004)。 但此一觀念在短期間內,恐仍難在社會板印象中獲得改變。 有鑑於此,教育部於九十四年進行《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 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得到以下的結果: 在受訪學童學習及生活意向方面: (一)受訪學童學習表現優良者首推語文領域,數學則殿後。 (二)受訪學童語言發展遲緩者占8.2%,惟隨年級升高日益改善。

(21)

(三)5成以上受訪學童在校生活適應狀況良好,惟「上課學習互動」一 項不良者比率達14.9% 。 (四)家庭聯絡簿主要簽字者 近半數學童聯絡簿由父親簽字,由母親簽字 者占38.3%,無人簽字占4% 。 (五) 受訪學生家庭教育與生活:學童課後逾3成上安親班;無人輔導者 亦達19.2%;雙親無法輔導子女課業的原因,父親主要是「忙於 為生活打拼」,占69.1%;母親則為「語文能力差」,占33.7% ;近4成學童平均每天溫習功課時間不到1小時,其原因主要為喜 歡看電視,占36.3%,其次為乏人指導,占33.8%。 而在級任導師對外籍配偶子女在校學習與生活的觀察意見方面: (一)學習方面:逾半導師表示受訪學童在自然、社會、藝文等學習領域 之表現與班上一般生並無差異,認為語文及數學領域較一般生差者 占38.6%,而認為藝文領域較一般生好的占22.0%,反比認為較差 的19.0%為高。 (二)生活方面:逾6成導師認為受訪學童在師生溝通、同儕相處及團體 活動等生活適應方面與一般生比較並無差異,認為在學習互動表現 較一般生為差的占26.5%,相對的較其他各項為高。 (三)7成6導師表示學校有辦理外籍配偶子女學習輔導措施,認為有助益 或稍有助益者占91.2%;2成4未辦理相關措施者,亦有42.3%認為亟 需辦理。 (四)7成8導師表示學校有辦理外籍配偶親職教育活動,認為對親子有助 益者占66.6%。 由教育部對國內兒童進行的大規模調查,可以看出,外籍配偶子女在 與本地籍兒童相較,雖然在身心發展上並無明顯差異,但在學習與行為的 表現上,確實在某些部分存在著差距。而在家庭以及母親的親職功能上, 也仍有許多可以探討與努力的空間。此外,由於學習語言比別人慢,加上 可能受到同學排擠,回家後又無法與母親溝通,往往求助無門,處境實在

(22)

值得吾人關心。陳美惠(2002)研究發現外籍配偶教養子女由於其特殊的 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等因素影響,外籍配偶在教養子女的文化認同方面, 雖然認同本地文化,但是其內在對母國的文化與認同傳承,可能面臨許多 心理衝突。 綜而言之,外籍配偶本身即需學習、適應本地的生活,同時在以經濟、 傳宗接代為考量的結合下,普遍受到外界有色的眼光來看待。而在跨國的 文化衝擊與現階段以同化思維為主的資源提供下(邱琡雯,1999、2005), 可以想見,在外籍配偶本身都還在面對適應調整與重新自我認同的階段, 其母職的角色是否仍得以完整的扮演,及在輔導子女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 角色及所帶給子女的影響,就備受關注。

參、外籍配偶相關輔導照護措施

近年來外籍配偶因人數日益增多,加諸以傳播媒體等大肆的報導,有 關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生活情形,也逐漸受到應有的重視。內政部與教育 部等單位,也各自或跨部會提出:「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移入因應方案 」、「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輔導外籍配偶補習教育、籌組民 間團體及成立照顧輔導基金專案報告」。足見國內產官學界已關注到此一 現象所衍生需即早預防的需求。分析各界所提出的輔導照護措施整理如下 一、對於外籍配偶部分 (一)、辦理外籍配偶成人教育班 (二)、辦理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師資培訓及參考教材研發 (三)、辦理全國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教法研習觀摩會 (四)、辦理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活動。 (五)、委請暨南大學編印「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教材」 (六)、辦理「人口結構變化-外籍配偶增加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及因 應對策研討會」活動。

(23)

二、對於外籍配偶家庭部分 (一)、辦理外籍配偶家庭學習活動,宣導族群、性別平等與文化 尊重意識。 (二)辦理「外籍配偶家庭終身學習成果博覽會」,展現各界對外 籍配偶與其家庭之關懷與對其原生文化之尊重。 三、對於外籍配偶子女部分 (一)、辦理優先進入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就讀措施。 (二)、開辦學習以語文、數學及社會領域為主之輔導班。 (三)、實施輔導活動方案:結合社工人員,了解各家庭處境及所 需協助,連結導引各種可資運用的現成資源或協助發展輔 導方案。 (四)、舉辦國際日活動:以民主、法治、人權為主軸融入台灣社 會,接納異國文化特色,建構豐富與多元文化社會。並設 計教案,成為正式課程學習與教師研習的一部分。 (五)、辦理教育方式研討會:研討弱勢跨國家庭子女之教育方式 (六)、教師研習與教材研發:研發適合多元文化之教材。 (資料來源:內政部,2005;劉金山,2004。研究者整理) 依據內政部「92 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外籍配 偶在其母國教育程度,不識字者占 2.6%、自修及小學者占 25%、國中及初 職者占 37.8%、高中及高職者占 24.6%、其他大專以上者占 10.1%。(內政 部與教育部,2004)可以發現,外籍配偶在其母國所受的教育程度普遍不 高,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更少。所以不僅在中文的語言文字的使用能力容 易發生困難,而且在學習指導的能力上也容易遭遇到挫折。 而在調查中,外籍配偶最希望接受之訓練課程,以「語文訓練、識字 教育」及「就業訓練」分居前二位。(內政部與教育部,2003)足見,對 外籍配偶而言,提昇其教育水準,增進其謀生能力,協助本身的文化適應

(24)

及教養子女的能力,是其本身已覺知道急需獲得協助的部分。政府及社會 上亦將之化為具體行動,規劃多項的活動及措施,結合社會資源,為了協 助外籍配偶能快速適應台灣文化,近來公、私部門均積極地開設各種教育 班別提供協助(陳源湖、吳水銀,2004)希望透過現階段的努力,協助外 籍配偶更為適應台灣文化的生活,來消弭外籍配偶家庭所存在的弱勢。 而對外籍配偶的家庭教育也不應只以外籍配偶為對象,學童的家人也 需要鼓勵並形成家庭支援系統(陳湘淇,2004)。共同建構一個提供新台 灣之子公平學習競爭的起跑點。 綜合本節各段所述,可以對目前台灣外籍配偶的現況得到幾點的結 論: 1. 台灣外籍配偶人口數逐年增加,所生育的新台灣之子佔新生兒比 率,也逐年提高。 2. 目前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小比例漸高,部分學校已有超過 10%的學 生屬之。 3. 相關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外籍配偶家庭存在著種種不利於外籍配偶 本身及其子女的問題,是必需以社會的力量共同來協助解決的。 4. 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及適應問題,目前已得到政府及社會各 界的重視,並提供各種積極性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來協助其學習及適應。

(25)

第二節 家庭資本理論

家庭是一個人出生成長的地方,也是一個人開始學習與社會化的第一 個場域。陳麗如(2005)整理中外學者的研究指出,家庭對學業成就的影 響力超過學校的因素。而在家庭中與子女關係為密切的人就是父母。外籍 配偶家庭在親子互動、教育期望等方面的態度與表現,如何影響子女的學 習?而家庭中所提供的資源又如何影響學習表現?本節即分別由家庭對 子女表現的影響及家庭資本方面進行探討。

壹、家庭資本

一、家庭資本理論概述 父母會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影響小孩的表現,國內教育學者林清江 (1981)研究指出:學生的「學業成就」、「教育程度」、「學校行為」及 「抱負水準」,皆受到父母的教育態度及家庭教育環境之影響。黃富順 (1973)歸納學生學業成就受家庭、社會、個人和學校等四項因素的影響, 而在所有影響的因素中,家庭最具影響力。而國外學者Coleman(1988)認 為學業成就取決於兒童個人自身智力、心理、人格等,除掉天賦的智力因 素不論,心理、人格等因素,皆受後天環境的形塑作用,由此促成個體日 後多樣化的發展,所以家庭因素影響的重要性不言可喻。Havighurst (1996) 指出:家庭中所傳遞的生活教育、價值觀、自我概念等,是影響兒童學業 成就的關鍵因素(引自 盧焜煌,2002)。 資本的概念其實延伸自馬克思的資本概念(陳麗如,2005),但是馬 克思的資本概念是以經濟為根本。然而,「資本」不等同於資源,主要的 區別在於投入的程度。潘美玲(2003)歸納經濟學者對「資本」的定義, 認為「投資並可預期得到回報的資源」,例如:財貨、土地、勞力等具體 可促進經濟發展的資源,稱為「實體資本」;個人所擁有對經濟有助益的 教育程度與工作資歷,則稱為「人力資本」。而社會學者延伸了這樣的概 念,以「資本」作為主要的分析與解釋的工具。如Bourdieu 以家庭環境

(26)

的長期薰陶,使子女熟習上階層社會所喜愛的文化品味,所提出的文化資 本論(culture capital);Coleman以有助於目標行動的社會網絡關係, 所提出的社會資本論(social capital)等。但社會學者的資本概念與經 濟學者不同的是,認為資本不一定以有形的型式存在,例如文化資本、社 會資本等,指的是文化習性與社會關係,皆為抽象不具體;相似之處在於 兩者都是以資本概念作為主要分析工具 (何瑞珠,1998)。 由此可知,因家庭乃兒童主要生活成長的環境,其於兒童所身心發展 過程中所產生的耳濡目染效果,自是影響深遠。其中家長因身心發展及照 顧能力為兒童所仰賴,因此家長掌握的家庭資源是這些無形的形塑功能的 來源。儘管家庭的功能很多,可用於協助子女學習的資源也可能不少,但 這資源是否能真正的被家長運用在子女的學習上,形成對於子女有幫助的 資本,則是較家庭所擁有資源的多寡,更值得重視的課題。所以,家長所 投資用以協助子女學習的家庭資源,即為「家庭資本」。 二、家庭資本理論內涵 家庭的結構與資源,有時並不一定對子女產生預期的影響,而會直接 或間接地透過資源的提供或限制來對子女的行為產生影響。所以學者提出 家庭資本的概念,以說明子女可以從家庭取得資源。 Coleman(1988)在 檢驗學生學校學習成就的各種因素中發現,家庭背景往往是影響學習成就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這家庭背景又具體表現為三個資本:財務資本 (financial capital)、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財務資本大致是以家庭財富和收入估量,它提供實體的來源 以幫助學生的學習成就,像是在家裡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可以讀書、有幫助 學習的工具;而人力資本大致是依據父母的教育程度,和父母可幫助小孩 去學習認知的可能性來衡量;至於社會資本則是家長對子女的關注,會因 家庭中的互動,而決定家庭資源對子女產生的影響。且就像其他形式的資 本一樣,社會資本亦是具有生產力的,能用以促進某種目標之達成;反之,

(27)

缺少時則可能無法達成(Coleman,1988)。 而在相關的先行研究部分,雖然Coleman強調社會資本可以創造人力 資本,其人力資本所包涵的面向應涵蓋家庭成員的知識與技能(何瑞珠, 1998)。但整理國內家庭資本與教育相關之研究,在人力資本的論述及涵 蓋面向上,多半以「家長的學歷」或「教育程度」為指標,且通常附屬或 歸併於其他資本之中(陳怡靖、鄭耀男,2000;許崇憲,2002;郭丁熒、 許竣維,2004)。相較於其他領域所提出的人力資本概念,顯然忽略了教 育程度以外的人力資源。例如工作及生活經驗、教育訓練、個人的技能等, 都是值得納入的重點。 歸納上述對子女學習影響的因素,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場 域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家庭因素對於子女的學習存在著相當多面向的影 響,論者大概從經濟面、社會面、文化面等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家庭背景、 成員的互動及家庭價值觀對子女的影響。研究的結果,也都認為家庭因素 對於子女的學習表現,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巫有鎰,1999;陳怡靖、鄭耀 男,2000;廖仁藝,2001;許崇憲,2002;蔡毓智,2002;黃信誠,2003; 郭丁熒、許竣維,2004;陳麗如,2005;周新富、王財印,2006)。 而家庭資本論主要是由家庭的財務、人力及社會資本的角度來探討父 母的資源、家庭的互動方式與家庭結構,對子女所造成的影響,也正可以 做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現象的理解模式。

貳、社會資本

一、社會資本理論與意涵 社會資本的概念,雖由來已久,然許多學者一致認為,其定義被引用 在教育研究最為廣泛,影響現今最大的主要論述源自二個人,一為法國的 Pierre Bourdieu,一為美國的 James Coleman(Field, 2003;Horvat, Weininger & Lareau, 2003;Lin, 2001;Carroll and Stanfield,2003;

(28)

王中天,2003;林素雯、黃朗文、吳泰儒,2003;林枝旺,2005;周新富、 王財印,2006)。Bourdieu與Coleman首先將社會資本的概念運用於研究教 育體制與過程,而Coleman的主張係立基於大範圍調查研究的資料分析, 強調由此獲致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並確認產生社會資本的機制及其作為資 源的效益(林亮雯,2004),更成為教育學者或社會學者最常引用的論述。 其詮釋被認為是教育文獻中最常出現者,型塑教育研究中的焦點議題,此 方面的影響力亦遠過Bourdieu(Dijkstra & Peschar, 2003;Field, 2003; Portes, 1998;周新富,2003;林素雯、黃朗文、吳泰儒,2003)。

Coleman(1988)表示個人在社會中並非單獨存在,而是與其他人經由 各種關係而形成連結,即所謂「社會網絡」。透過這些社會網絡互動,可

以促成個人目標的達成,存在網絡結構中的關係就是「社會資本」。Coleman

( 1988,1990) 從功能 ( function ) 的面向定義社會資本,認為社會資 本是內生於行動者之間的關係結構中 ( social capital inheres in the structure of relations between actors ),它並不是隸屬於行動者本 身,也不包含在生產過程內,意即對於行動者而言,可作為資源的任何社 會關係均構成社會資本;因此,社會資本是指涉許多不同的實體 ( entities ),但都具有兩個共同的特徵:一是這些實體都是由社會結構 的某些面向所構成,二是這些實體都能協助該社會結構內的行動者達成某 些特定的行動(林枝旺,2005)。 林南(2004)以動態的角度來詮釋社會資本,「在社會裡人們如何與 他人交往,種族團體間如何互動,如何運用人與人的交往互動,運用別人 的資源來對自己有利,這一種過程就產生了社會資本」。許崇憲(2002) 認為從功能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本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而社會資本會以 何種面貌存在,會如何幫助較佳地位的取得,則端視如何能讓結構內的人 們有所行動而決定。因此,社會資本是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而發展出 來的,並且會依照有利於行動的方式而改變,可以提供行動者達成行動所 必須具備的資源。

(29)

Coleman(1988)歸納家庭環境中父母為子女所創造的社會資本,認為 家庭中的社會資本不同於財務、人力等有形的資本,而是一種無形、存在 於親子之間的關係。其主要端賴三個因素:家長與子女的互動程度、關係 的穩定以及父母的意識形態 (Coleman,1988)。王中天(2003)歸納國內 外對於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後認為:規範與緊密是社會資本得以 運作的二個重要關鍵。也就是如果父母親無法在家庭親子的互動關係上有 適切的關注,那麼不管雙親有多少財務、人力資本,這些資本都難與其子 女的教育發展發生正向的關連。只有在子女與父母間保持密切的關係,父 母所擁有的財物與人力資本方可以為子女所採用。這也就說明親子關係經 營,是家庭因素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簡而言之,社會資本究其來源,是一種得自人際關係的資源;其所提 供之內容,是經由社會網絡可能運用或實際運用的資源;而其功能,使個 人使用一借來的資源來達成個人的目的;而其發揮功能的關鍵,則是取決 於關係的緊密程度。 Coleman〈1988〉雖也強調從結構關係的連繫上來界定社會資本,認 為社會資本是內生於行動者的關係結構中。但更重要的,他更重視社會資 本的功能面向,也就是社會資本必需能協助行動者達成該社會結構中的某 些行動。而研究者可藉由觀察到其結果,進而去辨識出社會資本的存在(王 中天,2003)。林南(2001)指出,Coleman的社會資本是以各種不同的 形式存在於人際關係結構之中,社會資本是無形的,它是幫助個體實現特 定目標的一種資源。所以,社會資本是由社會組織所構成,存在人際關係 結構之中,並非獨立的實體。社會資本不僅是構成社會結構的元素之一, 更是個人的一種資源,有利於特定目標的實現(Coleman,1990)。個體 在社會環境中生存,其行動常常會受到他人的影響,亦即社會網絡之影 響,且個體往往會透過這些存在於行動者關係結構間的社會資本來達成目 標(黃毅志,1996;Coleman,1990)。 所以,上述文獻均指出,社會資本可能存在的型式,不是以有形的表

(30)

徵出現。若非透過行動的結果來辨識,往往不易覺察,也不易深入了解其 運作的情形及對行動者的影響。這也是學者認為有別於其他社會學家, Coleman是以功能的角度來定義社會資本的原因。 而家庭社會資本又可分為「家庭內社會資本」與「家庭外社會資本」 (何瑞珠,1998),何瑞珠(1998)認為「家庭外社會資本」係指父母在 社區內的社交關係,包括社區鄰里關係、與子女的教師聯絡、與子女的朋 友和父母認識、師生關係等等;這些人際關係愈強,表示社會資本愈高, 愈有助於提高子女的學習成就。也有學者指「家庭外社會資本」是指父母 的社會網絡,父母若對子女有較高的教育關注及教育期望,都能幫助子女 提高其學業成就(Coleman,1988;黃毅志,1996)。 家庭內社會資本指的是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其包括父母對子女學 業上的關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及教育參與。Coleman (1988)具體指 出「家庭內社會資本」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投入、 教育期待、親子間的互動等等。而能否獲得家庭中社會資本,則有賴父母 親是否在家中出現,及父母親對子女的關注程度(Coleman,1988)。此意 謂著:家庭內親子間的關係連結愈強,表示家庭內社會資本愈高,愈有助 於提昇子女的學業成就。Coleman 以美國的亞洲移民家庭為例,父母對子 女的課業期望非常高,會以多買一份教科書、在家中指導事先預習等方 式,指導子女功課,而對子女教育成就產生正面的影響;而親子間關係連 結愈弱的子女,則會因社會資本的不足而影響學業表現。廖仁藝(2001)研 究指出,家庭內的社會資本包括:親子關係、手足關係、父母給予孩子的 注意力、以及教育期望等等。親子互動越頻繁,親子關係聯結越強,則家 庭內的社會資本越高,並有助於提升子女的教育成就 (廖仁藝,2001)。 換言之,唯有透過緊密的親子互動才能提高社會資本,進而將家庭中 的其他資本傳遞給子女。本研究以外籍配偶家庭父母親對子女學習經驗的 影響為題,若涉及家庭與社區之關係,恐將不易集中焦點,因此將以家庭 內社會資本作為了解的架構。

(31)

Coleman ( 1988 )歸納社會資本可能出現的型式為「義務、期待,與

信賴的結構」「訊息管道」「規範與有效制裁」。雖然 1990 後,他又擴充

社會資本的型式,增加了權威關係(authority relations)、多功能的社

會組織(appropriable social organizations)、有宗旨的組織

( intentional organizations )等型態。但同時也受到使社會資本大而 無當、理論模糊、概念重疊的批評(Portes & Sensenbrenner,1993;何

瑞珠,1999;王中天,2003;陳麗如,2005)。加以後增三者的主要型式 存在於家庭外的組織中。因此,在本研究仍以以下三種型式為參考依據。 (一)義務、期待,與結構信賴度(obligation,expectations,and trustworthiness of structure)。義務與期望此種型式的社會資本有賴 於對社會環境的信任程度,及義務所包含的實際範圍,兩者將因社會結構 而異。具體表現在家庭中的行動如:教育期待、教育投入、互親子互動等。 (二)訊息管道(information channels)是一種資訊管道,資訊是提 供個體行動的重要準則,但是獲得資訊卻需要很大的代價,因此行動者常 藉由其他目的所維持的社會關係來取得資訊。具體表現在家庭中的行動 如:親師聯絡、簽聯絡簿。

(三)規範與有效制裁(norms and effective sanctions)。有力的社

會規範將使個人放棄自我利益而依循社會整體利益行動,因此將成為強有 力的一種社會資本。不論依靠內在或外在制裁,此種規範對於克服集體行 動的困難具有重要性。不僅對於某些行動有利,亦會對其他行動產生限 制。具體表現在家庭中的行動如:獎勵、懲罰、督促課業等。 二、相關研究成果與研究指標 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的研究是由Coleman 所開創(周新富、 王財印,2006),研究結果證實家庭社會資本對中輟率、學業成就均有顯 著的影響力。林南(1999)綜合國內外研究也指出,「社會資本有助於取 得較佳的社會地位」。但什麼樣的社會關係足以構成有用的社會資本,進

(32)

而對個人的學習構成影響?往後一些學者採用Coleman 的模式,進行更深 入的研究,結果也都證實家庭社會資本對學業成就有顯著影響(Hagan, MacMillan, & Wheaton, 1996;Morgan & Sorensen, 1999;Stanton-Salazar & Dornbusch, 1995;Pacel & Dufur,2001)。

國內學者探討這方面的主題也不少,他們的研究也都印證社會資本與 學業成就有顯著的關係。(巫有鎰,1999、張善楠與黃毅志,1999、黃毅 志,2002、陳怡靖與鄭燿男,2000、鄭燿男與陳怡靖,2000、楊肅棟,2001、 許崇憲,2002;郭丁熒、許峻維,2004;陳麗如,2005)等。且不同社經 地位家庭在家庭社會資本有顯著的差異,社經地位愈高,其家庭社會資本 愈高,(Print and Coleman,2003;楊肅棟,2001;林亮雯,2004;周 新富、王財印,2006)。 雖然研究結果多認為家庭社會資本有助益於學習成就的獲得,但在測 量或觀察的指標上,卻有頗大的差異且經常和其他資本混淆。國內對此主 題的研究大多是結合家庭中文化資本、財務資本、社經地位等概念,來探 討其與學業成就的關係;而研究所使用的「家庭社會資本」概念不盡相同, 甚或有偏重局部因素的情形,例如社會資本的測量以教育期望為主,忽略 了其他社會資本因素對於學業成績的影響。這雖涉及研究取向及資料蒐集 的方法問題,但了解先前研究的測量指標,或有助益於本研究探討家庭社 會資本時的借鏡。

國內諸多學者大多以 Coleman(1988)在《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一文中所提出的型式:義務與期望、訊息 管道、規範獎懲三方面來進行探究。首先,在家庭社會資本中,被探究最 多的是父母的教育參與。以這類指標作為測量工具者,多認為家庭父母參 與子女教育的程度越積極,子女的學習表現越好(林清標,1998;巫有鎰, 1999;陳順利,1999;楊肅棟,1999;潘美倫,1999;蔡毓智,2002;黃 信誠,2002)。然而,部分研究對家長參與子女學習的指標以更具體或容 易量化的文字來說明,例如:「課業指導」(郭丁熒、許竣維,2004)或「父

(33)

母陪伴或教導你做功課」(陳怡靖、鄭耀男,2000),此外,也有包含於父 母教育期望與態度指標項下,「對子女學習的鼓勵、重視或督促」(許崇憲, 2002)。 其次,在許多研究中被納入的家庭社會資本指標是「教育期望」(林 清標,1998;陳順利,1999;楊肅棟,1999;潘美倫,1999;陳怡靖、鄭 耀男,2000;曹琇玲,2001;蔡毓智,2002;黃信誠,2002;許崇憲,2002; 郭丁熒、許竣維,2004)。而研究的結果,亦多指出家長教育期望越高, 子女的學習表現越佳。 另一項常用的社會資本指標為「父母教養方式」或「管教態度」。然 在這項指標項下,又經常出現不同的分類,如民主開放、權威、放任型等 容易量化的子項以進行探究比較。而結果則顯示,管教態度越不以權威取 向,越採鼓勵的方式教養者,其子女的學習表現較佳。(林清標,1998; 巫有鎰,1999;楊肅棟,1999;潘美倫,1999;陳怡靖、鄭耀男,2000; 曹琇玲,2001;蔡毓智,2002;黃信誠,2002;許崇憲,2002;郭丁熒、 許竣維,2004) 再者,家庭「親子互動」亦是前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測量指標。一般 咸認為,親子互動良好,代表親子間關係越佳,則越能使社會資本的影響 力發揮出來。(林清標,1998;巫有鎰,1999;楊肅棟,1999;潘美倫, 1999;蔡毓智,2002;黃信誠,2002;許崇憲,2002;郭丁熒、許竣維, 2004)。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研究不直接將親子互動獨立為一項指標,而 是內含於其他指標,以討論行為、相處親密、陪讀書等具體事項作為了解 的工具。 其他經常出現的指標還包括,「訂學生報紙或課外讀物」、「和老師保 持聯繫」、「家中手足數」、「學習態度」、「參加藝文活動」及「參加學校活 動」等,可以說琳瑯滿目,但也出現與其他資本重疊或混洧的情形,這正 可說明社會資本定義之多樣性和其他資本分野的模糊性(林亮雯,2004)。 有人形容社會資本這個概念像一支大傘,無所不包、無所不及,而社會資

(34)

本的測量則像清單一樣,琳瑯滿目、無所不有(林素雯、黃朗文、吳泰儒, 2003)。 由上述的研究中,我們可以了解,雖然許多研究都以社會資本為題, 也都關注在家庭社會資本如何展現在子女的學習中,但在彙整文獻資料 時,不同研究所引用的指標,卻也讓人感到困惑,社會資本的面貌究竟為 何?當然這涉及理論本身在定義上尚有模糊之處,但也涉及研究方法上的 需要,以測量的便利性而來界定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單一型式的社會資本缺乏並不代表家庭中社會資本的 不足。巫有鎰(1999)研究台東縣與台北市學童學業成就結果顯示:雖然 Coleman的社會資本論得到支持,但部份社會資本的指標對學童學業成就 的影響力並不顯著,而陳建志(1998)以台東地區原漢學童學業成績進行 分析,結果也顯示家庭內社會資本並無顯著的預測力。這些與先前研究不 一樣的矛盾,許崇憲(2002)參考國外學者研究,指出父母的支持可以彌 補家長無法長時間陪伴子女的缺陷。而Portes(1998)也認為在社會資本 的眾多指標中,是可以彼此互相流動,相互補足的。亦即在結構上關係的 運作,只要能達到個體想要行動目的,運用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型態,也 就不足為奇了。 上述的討論提醒研究者,在指標的設定與觀察上,更應關照理論與實 務面向的對應,亦即從「功能」的角度著眼,來觀察社會資本的運作情形。 因此,在歸納先前研究所探討的社會資本指標後,下一段的內容,研究者 將對本研究採用以了解社會資本的方向進行探討。 三、本研究之社會資本指標 Coleman(1988)將社會資本歸類為三種類型:義務與期待、訊息管 道及規範與獎懲。但三者並非完全切割,尤其是社會資本經常是無形,或 以不同面貌出現(Coleman,1988;林南,2004)所以必需觀察顯現出來 的行動,才能加以辦識。很多時候由表現出來的行動來看,是不太容易判

(35)

定其動機為何。 舉例而言,家庭中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所涉及的可能是出自父母親職 角色的「義務」,也有可能是為管教子女所訂立的「規範」。而家長的教 育參與行為,有可能是出自於對學習「訊息」的掌握,也有可能是回應子 女的教育「期待」。因此以下將以家庭社會資本的三種類型為範疇,納入 父母對子女學習所展現的具體行動:家長對子女的規範獎懲、家長的教育 投入、家長的教育期望、親子互動關係四種行動作為,來探討家庭內的社 會資本。 (一)父母對子女的規範獎懲 規範與獎懲表現在家庭父母對子女的具體作為,就是父母的教養方 式。在探討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時,大致分為父母的「管教方式」與「教 養子女的態度」。而這類行動的表現,主要是「規範與有效獎懲」的延伸 (許崇憲,2002)。 管教方式所指的是父母的教養方法,如民主或開放、專制或獨裁與放 任或溺愛等,態度則指父母的溫暖或冷漠、拒絕或接納等,二者是一體兩 面,相互影響(Baumrind,1971。引自許崇憲,2002)。父母親所扮演的 親職角色上所採取的教養方式、價值觀、溝通模式及行為處事的態度是形 成親子關係、品質高低的指標,亦會深刻地影響兒童的學習、人格發展及 社會適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若屬關心、鼓勵、肯定與支持,子女的 學業成就則較佳(許崇憲,2002)。不佳的教養方式易導致子女在學習上 產生思考僵化、缺乏自信心、害怕新嘗試、欠缺創造力、低學習動機甚至 低成就,由此可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楊國樞( 1986) 研究顯示:當父母採取溫暖、關懷的方式與子女相處,子女易發展出積極 樂觀的看法;相反地,如果父母採取權威、消極、冷漠的方式對待子女, 易造成孩子心理偏差的問題。黃凱霖(1995)發現父母的態度、價值、信 念,經常透過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影響子女的學習。所以可以得知父母親的 教養態度、思想、行為均可透過管教方式傳達給子女,且對子女的言行舉

(36)

止產生影響。 學者對國小兒童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發現:父母的教養態度與國小 兒童成績均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陳奎熹,1991、張善楠,1997、邱騰瑋, 2000、曹琇玲,2001、許崇憲,2002)。國外的文獻大都支持父母教養態 度與學業成就的關係Dornbusch,1987;White,Brinterhoff,1981; Robert,1969、Norman,1966 等人;Henderson,1988(引自劉恆佳,2003)。 此外,郭丁熒、許竣維(2004)研究指出: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子女,父母教 育態度對其學業成就的影響相當大。所以,父母的教養態度,對於其子女 的學業成就有著重要的影響。 由此可知,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學表現影響深遠。不僅因其管教 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子女的行為與學習成就。其教育子女的態度,更會潛 移默化形塑成為子女待人處世的人格。 而為使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達到成效,父母經常採取規範的方式來訂 立規則,同時伴隨著獎懲的賞罰運用,使家中的子女遵行不悖。於是也就 形成了家庭社會資本中「規範與有效懲罰」的型式。周新富、王財印(2006) 指出Coleman 社會資本理論最重要的成就是發展出規範的理論(theory of norms)。其思想的中心點是社會控制及社會秩序,社會網絡的維持要依 靠有效的規範,對違犯者施予處罰(周新富、王財印,2006)。所以,Coleman 的社會資本概念內涵,與規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父母知道子女的學習 或生活常規上的表現時,必將會採用獎懲的方式,來強化或削弱這些行為 以符合父母的規範。這些方式似乎只是管教的手段,然而若深入探究背後 的動機,其所寓涵的,是父母藉由對家庭規範的護持,促使家庭成員之間 緊密結合。這是在探討家庭社會資本不能忽略的。因此,Coleman(1988) 認為有效的社會規範可以使得個人放棄自我的利益而依循社會整體利益 而行動,同時藉由社會支持、榮譽的賦予及其他的獎賞,進一步的強化。 綜上所述,父母的管教方式背後伴隨著父母的管教態度─對事物的價 值觀、是非對錯標準的規範,透過獎懲支持等型式,進而形成家庭中的社

(37)

會資本。換言之,若親子間存在著共同追求高學習成就表現的規範,並且 透過獎懲來予以增強的話,將有助於親子間對學習的期待與付出。可見家 庭內父母親對子女的管教,會透過教養方式傳遞父母親本身的價值觀與態 度,也同時對身心都在發展階段的兒童,形成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父母的教育投入 家長是孩子的首位且最重要的老師,家長對孩子的影響遠超過學校。 家長的教育投入,指的就是家長對於子女學習的參與及關注情形,但不等 同於直接指導功課或參與子女的學習歷程,教育投入更注重家長對子女教 育的關注及其所能提供的協助。 一般探討家長投入子女教育涵蓋的範圍很廣,林亮雯(2004)指出具 體的家長投入子女學習指標包括:親子的交談、家長的熟識度、親師聯絡、 參與相關團體、家長陪伴時間、對行為及學業上的規範、課後才藝學習、 家長擇校權等。當然這些指標涉及的面向應不限於社會資本或侷限於教育 投入的範圍。因此,本研究採用狹義的界定,以可觀察的家長投入子女教 育行動來探討。除家長對孩子學習方面的督促外,只再納入代表「訊息管 道」類型的親師聯絡的部分。 Coleman以美國教育貫時研究NELS:88(National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 1988)運用多篇全國性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 家庭活動對子女的學習表現,較家長參與學校的活動更具影響力。他進一 步表示:家中成人存在與否,決定社會資本的高低。在子女的學習表現上, 父母的「實際存在」與「對孩子的關注」是影響家庭中社會資本品質的關 鍵。父母若是忙於工作無法確實督促子女的功課,或與無法子女建立親密 的關係,自然在子女的學習行為上帶來不利的影響(Coleman,1988)。可 見家長的教育投入,乃是影響子女教育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國教育部 (1994)在「堅強家庭,堅強學校」(strong families, strong schools) 的研究報告中發現,父母若能多參與子女的學習活動,則子女在學校的學

(38)

業測驗成績也會較高。同時,對於家長實際參與子女家庭作業的行動,研 究顯示因其相信其參與的過程,對子女應當有正向的影響,所以主動涉 入。結果對於提昇子女的家庭作業態度、正向的自我效能有正面的幫助 (Hoover-Dempsey,Battiato,Walker,Reed,DeJong & Jones,2001)。 張善楠、黃毅志(1999)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父母對子女教育關 注投入越多,越有利於提高學童的學業成就。而先前研究亦指出,此類家 庭社會資本對學童的學業成績有正向之影響,同時可以使學童增加在學校 的安全感、對學校有正向的情感及對學校的適應等優點。(吳璧如,2000; 王天佑,2001;巫有鎰,1999;周新富,1999)。 曹琇玲(2001)運用質性研究,以不同的因果關係方式說明,在叮嚀及 教導子女功課上,低學業成就兒童的父母通常是較消極的;高學業成就兒 童的父母則表現的較為積極。即使是處於社會階層較低的父母,也可以有 很高程度的投入,透過學校或其他家長的網絡發揮功能,並進而影響子女 的行為規範。而郭丁熒、許竣維(2004)的研究,也支持這樣的看法。 就Coleman(1988)的觀點來說,若是親子之間關係較差,則家長即 使擁有較多的人力、財務資本(高教育程度、高收入),也不會將這些資 本投入在子女的教育上。他研究雙薪及單親家庭,發現家長沒有足夠的時 間提供子女適度的關注,對子女的學習歷程參與投入的時間較少,造成子 女社會資本缺乏,以致對學習造成負面的影響。此外,研究發現缺乏文化 培養或文化水準較低的家庭,父母親對於子女的學習較少參與,甚至不受 到重視。Riessman提出家庭缺失論,認為低階層的家庭,由於家中缺少教 育的傳統,父母不注重教育,對語文掌握不足,加上沒有足夠動機追求長 遠的教育成就,因此趨於較少參與子女的教育(Riessman,1962,引自何 瑞珠1998)。 綜合上述,可知學習督促是家庭內父母親展現支持和參與子女教育最 明顯的指標。周新富、王財印(2006)認為父母投入子女的學習是一項重 要的家庭社會資本。在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中屬於的「義務」部份,但

(39)

同時也隱含著「規範」的意味在其中。父母如果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學 生將會有較高的學業成就,而且可以有效預防子女偏差行為的發生(周新 富、王財印,2006)。 而在親師聯絡的研究上,Coleman(1998)以訊息管道的角度指出,若 父母親因忙於工作無暇參與學校的活動或與教師、子女同學的父母聯絡, 因而缺乏訊息管道,無法預先為子女的學習準備或安排,這樣也將影響家 庭社會資本的品質,對子女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許崇憲(2002)歸納 文獻認為:父母與學校老師時常保持聯絡,因為可以由此了解孩子的學習 活動,而有助於孩子的學習成就表現。 但是,在親師聯絡的行為上,可能是存在著文化差異的。Guang-Lea 和 Manning(2001,引自郭春松,2004)以西方文化的觀點解讀東方家長 參與學校活動及親師聯絡的方式,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他們研究認為 身為一名親職教育者,為了能夠針對來自亞洲的父母親實施有效的親職教 育,必需先了解亞洲尊敬教師的傳統。雖然亞洲父母親對於教師的尊敬實 際上卻可能是親師互動的一個障礙。教師應該明瞭亞洲父母親對於教師和 學校行政人員存有高度的尊敬,並且相信父母親能做的就是聽從教師的專 業判斷。此外,也提醒教師,要能了解非語言溝通在亞洲地區是具有高度 價值的。一般的家長在親師會議上是不會立即發言的。而且家長會從教師 的語調、臉部表情、姿態、走路和對時間和空間的掌握來了解該名教師是 如何來對待他們和學生。同時,亞洲父母通常會採取較為負面消極的態度 去看待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問題和心理社會問題,並且視之為一種家庭的羞 恥。因此有些實際上需要一些特殊學習方案的學生,通常會拒絕參加,因 為他們的父母擔心一但參加這些學習方案,他們的孩子就會被貼以「有學 習上的問題」的標籤。 所以可見,相較西方文化的家庭,亞洲父母鮮少和教師互動溝通。即 使移居到美國,家長對學校及親師溝通的認知、行為仍然是如此。何瑞珠 (1998)研究香港家長對教育活動的參與時,發現家長多半樂意參與「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Conclusion 2: From volume taxation and income taxation aspect this study found the capital gain tax in Taiwan which allows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FINI)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y Define  clearly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can  simply  be  defined  as  a  rise  in  GDP  or  GDP  per 

gross profit margin, net profit margin, 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 working capital, current ratio and acid test ratio.. Use accounting ratios to evaluate a company’s profitability

Capital works expenditure Non-works expenditure Capital Surplus/Deficit.. Issuance/Repayment of Bonds and Notes

Debentures are (3) loan capital and are reported as (4) liabilities part in the 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 No adjustment is required. If Cost > NRV, inventory is val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