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研究的信賴度

鈕文英(2014)指出,質性研究的品質指標包含(一)研究者以開放的原則 蒐集訪談資料;(二)資料的蒐集配合研究目的;(三)清楚說明謄寫的符號意義;

(四)研究者以開放、無預設立場,詳實記錄研究參與者的語言;(五)以研究 參與者的角度來分析訪談資料;(六)研究結果確實出自於蒐集到的資料。而評 鑑一個研究,除依據它的派典之外,也涵蓋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方法、研究者 和研究參與者之間的關係等(陳向明,2002)。但是依據楊孟麗、謝水南,(2013)

指出,質性研究有依賴研究者觀點的傾向,也就是說資料的詮釋容易受到研究者 本身的主觀看法影響,會帶有部分偏見,因此必須使用一些技巧來檢核研究者的 觀點,以確定資料正確性,並可提升研究的信賴度。為掌握本研究資料分析過程 的嚴謹,以下敘述本研究執行信賴度的做法。

三角驗證法確立了民族誌學者的觀察效度,指的是透過不同的工具來檢核所 蒐集來的資料而得到相同的結論時,其效度就能提升﹝楊孟麗、謝水南,2013﹞。

黃正傑(1996)亦主張,除了參與觀察、訪談外,質的研究也會蒐集現成的資料,

如:記事錄、照片、自傳、日記等,甚至也使用錄音機、錄影機以相互驗證研究 發現,也可運用各種資料來源、理論、方法、資料蒐集者,以交叉查證所得資料 與解釋。基於此,本研究以三角驗證為理論基礎,輔以省思札記、研究參與者檢 核以增進本研究的可信性;並深厚描述,以提供讀者判斷遷移性的參考;在研究

54

過程中忠實記錄對自我以及對研究設計、方法調整的可靠性;最後,允許研究者 決定其研究結果使否確實札根於蒐集到的資料之可驗證性。依質性研究信賴度的 四個指標:一、可信性;二、遷移性;三、可靠性;四、可驗證性(鈕文英,2014), 其具體做法說明如下。

一、可信性之檢測(credibility)

(一)、省思札記

Lincoln 與 Guba 指出,研究者透過省思札記的紀載以確保可信性之外,也可 提高遷移性、可靠性與可驗證性。其紀錄的內容涵蓋:研究者的心境、研究時間 的掌控狀況、招募研究參與者的歷程、研究倫理的依據、分析方法、編碼決定的 考量以及初步的研究發現等(鈕文英,2014)。研究者從每次的訪談、現場筆記 並透過資料整理的過程省思所見、所聞及想法,賦予文字紀錄,以利下次訪談的 依據與日後資料分析、詮釋的參考。

(二)、研究參與者檢核(member cheeking)

「研究參與者檢核」指的是,研究者把訪談逐字稿及論文做出結論時交予研 究參與者過目,看他們有什麼反應,如果對結論有不同的看法或誤解他們所說的 話,應給予尊重並進行修正(陳向明,2014)。而鈕文英(2014)也提及研究參 與者檢核有兩項優點:其一,讓研究參與者有機會修改錯誤;其二、能刺激研究 參與者回想之前受訪時未提供之資訊。本研究在資料蒐集訪談結束後,即趁記憶 猶新時著手謄打成文字檔,並交付研究參與者審閱是否符合其意,以達到資料的 準確性。

55

二、遷移性(transferability)

為確保研究結論具有遷移性,對研究參與者的選擇將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四 位最符合本研究條件之巡迴輔導教師為對象,分別採取一對一的半結構訪談,並 忠實、豐富的深厚描述研究參與者所提供的資料,且謹守研究倫理不做過度推 論,讓讀者能有足夠的資訊,類推可應用的情境。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依據 Lincoln 與 Guba 提出「可靠性審核」(the dependability trail)主要目的 為評鑑質性研究的品質,研究者需說明決策或調整研究的理由,讓審核研究者瞭 解研究過程中之設計或決策歷程(鈕文英,2014)。本研究在可靠性審核的做法 是,清楚提供研究計畫、訪談大綱給與指導教授審核後才執行訪談,另外原始資 料給研究參與者確認後才進行下一階段的資料編碼。當研究資料在蒐集的過程中 有更動的必要時,也會詳加敘述更動的考量及做法,以符合研究過程的可靠性。

四、可驗證性(confirmability)

為確實檢核研究結果確實扎根於蒐集而來的資料,而非研究者主觀的推論,

向審核者提供研究中所分類整理的方式或資料是必須的,以利論文審核的進行

(Lincoln&Guba,1985)。據此,研究者第一步驟是將原始資料,包含錄音、錄 影及訪談觀察紀錄等資料分類整理;第二步驟提供整理後之訪談逐字稿及省思札 記給與指導教授及研究參與者,作為可驗證性審核的依據。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