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跨個案研究分析

第一節 研究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跨個案研究分析

第一節 研究分析

本節針對 Montgomery(2004)提出對於文化園區所應發揮之功能與觀點 (研發、教育、展演、休憩)及 Osterwalder & Pigneur(2009)提出之獲利世代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的商業模式及構成要素的理論基礎上,就第一 章所提出之研究問題,以花蓮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松菸文創園區、

傳統藝術中心園區、四個委外經營園區個案為本,進行整理與研討分析。

5-1-1、文化園區所應發揮之功能組成要素

從個案訪談中歸納出在研發、育成、展演、休憩等四個關鍵功能要素 面向,於園區實際運營之狀況。

一、 研發:

●個案:花蓮文創園區

1. 因區域及園區定位屬性,研發功能並非園區聚焦之重點。

「以花蓮文創園區定位「文化藝術與觀光場域結合的實驗性場域」,故 花蓮文創園區主要是聚焦在展演、休憩等兩個面向,誠如一開始說的,此 一場地是由一片廢墟開始。必須把知名度打出來,以及基礎建設及營運模 式之建立等。那在研發及教育的面向,花蓮文創園區並沒有像傳藝中心園 區一樣,有所謂傳統藝術中心此一行政機關也進駐在園區裡,甚至還保留 部分場域自己運營來協助園區之整體發展。」

2.提供予街頭藝人免費之表演場域,增加互動經驗。

「另外園區有四個地方可以讓街頭藝人來做表演,花蓮文創園區也曾 經嘗試與花蓮地方之樂團來做合作,模式上花蓮文創園區就是提供一個表 演場域,訓練你的舞台經驗、與觀眾互動,慢慢的成就舞台魅力。」

3.強化在地或地方產業之網絡連結,促進園區內容之多元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發及育成的部分,則是豐富了這園區的內容,以及強化在地 或地方產業之網絡結合。」

●個案:華山文創產業園區

1.需反思臺灣依促參法推動之文創園區,是否與文獻上之文創園區概 念相同,另委由民間經營之階段,是否仍與甲方當初政策規劃之概念相同。

「在談研發、教育、展演及休憩之文創園區四個核心功能之前,可能 更需要釐清幾個問題,諸如在臺灣對於文創園區之定義為何?臺灣依促參 法來推動的文創園區,是否與文獻上定義之文創園區,彼此間之概念是否 存有落差?委由民間經營之階段,對造甲方當初之政策規劃,是否還是相 同的概念?」

2. 將華山文創產業園區做為跨專業領域交流與碰撞的平台,不斷嘗試 透過新的展銷方式,增加藝術家及設計師就業機會,與文創商品被消費的 機會。

「就研發面向,而文創產業發展法幾乎把所有產業都納入,惟文創園 區究竟要研發的項目是甚麼呢?換個角度去思維,在華山文創產業園區是 一個文創平台,有許多文創消費人潮,故服務模式或收益模式之創新,是 否是一種研發?對文創產業的意義又是甚麼?例如國外流行的 pop shop,

緣起於藝術家之快散演出,而華山文創產業園區裏頭也正在推行此一模式,

能不能算是一種?此外,華山文創產業園區一直有一個信念,提供跨專業 領域的交流與碰撞的推動,這是一種嘗試,或者稱之為實驗,是否等於研 發呢?」

●個案:松菸文創園區 BOT 案(臺北文創大樓)

1.《劇作大師》計畫,匯集原創能量,藉由選優機制密集培訓劇作新 星。

「臺北文創大樓 4-5 樓有多家國內知名的影視音業者進駐,為了加強 這個影視音產業聚落的功能性和影響力,臺北文創基金會成立後,在 20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推出了《劇作大師》計畫,從 813 位投件者中精選 6 位劇作新星,由 6 位資深編導採一對一式進行密集培訓,在業界獲得了相當大的迴響,但也 因為參與活動的對象有所侷限,較難引起一般大眾的共鳴,外界才會誤以 為我們缺乏推動文創的目標和計畫,……」

2.提供優惠空間做誘因,吸引中上知名品牌文創業者進駐,活絡整體 文創氛圍。

「由於臺北文創的收益需按 0.5%比例向市府繳交權利金,為了不影響 市府權益,臺北文創善意協調符合文創「數位內容產業廠商」認定的母公 司台灣大哥大集團承租閒置樓層,相關租約都經過市府備查。此外,為了 達成引進多元產業進駐的目標,臺北文創徵得協調委員會同意調降 4-5 樓 租金,邀請已具產業規模的影視音業者進駐。然而雖係用較低之租金出租,

但不影響臺北文創大樓回饋市政府之 BOT 契約,仍按照每坪 2,200 元所計 算之權利金抽成回饋予市政府,從而是台北文創犧牲租金所得,讓這些台 灣比較中上知名品牌的文創業者進來扮演領頭羊之腳色,期盼透過他們進 駐購更加活絡整個文創氛圍。」

●個案:傳統藝術中心園區

1.透過公私協力模式,吸引藝術家進駐,公部門保留核心業務發展所 需之建築與設備,諸如蔣渭水演藝廳、曲藝館、學員宿舍等,而展演及休 憩等公共服務性質則由民間運營。

「傳統藝術中心方主任芷絮 2005 年在「公設文化機構功能角色之探 討—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提到:1995 年將東北部民俗技藝園區籌設 計畫提升轉型成傳統藝術中心新建計畫,使傳統藝術中心從「設施性計畫」

轉型成為「業務性」文化機構,負責統籌全國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研究、

傳習、推廣工作,宜蘭園區部分設施及推廣業務則以文化休閒、觀光為輔,

委託民間經營雙軌並行。基此,除核心發展演業,包括行政中心、圖書館、

展示館、蔣渭水演藝廳、曲藝館、體育館、學員宿舍等之營運,以及各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傳統藝術保存、傳習、推廣機制之建置、文物典藏、傳統藝術管理網絡之 建立,策辦大型國際藝術節等,由公部門自行經營外,其餘三分之二之設 施約 20 公頃,屬於公共服務性質或不涉及公權力之業務及建築設備,以 OT 方式委託民間機構營運」

2. 運用跨界整合之文化經紀模式,建立單一素材創作多元應用之營運 模式,最後導入創投機制,挹注資金促成產業發展。

「運用跨界整合之文化經紀模式,以一源多用之概念研擬傳藝園區產 出構想,透過經驗學習以及輔導機制的制度建立,借鏡專業單位及學校團 體制度,建立單一素材創作多元應用之營運模式,最後導入創投機制,挹 注資金促成產業發展。本團隊相信,經過長期投資與耕耘,傳藝園區未來 可成為臺灣文創邁向國際市場的輸出港口,並以成為亞洲傳統藝術文化交 流中心為最終目標。」

二、 教育:

●個案:花蓮文創園區

1. 串聯東部之產官學資源網絡,成立東區育成聯盟,並以花蓮文創園 區為展示平台。

「花蓮文創園區目前已經成立東區育成聯盟,其實育成很多單位在做,

諸如經濟部底下的花蓮東產中心,還有每一所大專院校幾乎都有育成中心,

那花蓮文創園區再成立育成中心的必要性在哪?是否結合這些大專院校的 育成能量是一個更好的方案,故花蓮文創園區即結合國立東華大學來成立 育成聯盟這樣的網絡,包含宜蘭佛光大學、花蓮東華大學、慈濟大學、慈 濟技術學院、大漢大學、台東大學、經濟部的東部產業中心、工研院的東 部辦公室,結合此一育成能量,並由花蓮文創園區之傅副總擔任行銷長,

協助東區育成聯盟所育成之廠商,於花蓮文創園區此一產銷平台上進行選 拔,充分運用此一場域及空間,類似東部精品選拔。」

2.結合地方產業,開辦專業之進階課程,成為創業之基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至於課程部分,花蓮文創園區成立創新創業園講座(簡稱創創園),

成立此一講座,並邀請各業界的專家學者來開課,為在地產業做較進階之 課程,諸如花蓮文創園區曾經邀請世界烘豆冠軍來此辦理咖啡烘豆講座,

以及杯測師訓練等,因為花蓮本身就生產咖啡,而很多人的小確幸是開一 間咖啡廳,花蓮咖啡的產地在瑞穗,與古坑是同緯度,日據時代即開始種 植生產,故花東之咖啡農也不少,也就是跟在地之產業做結合,開辦不同 之課程,包含稻米等。簡言之,就是結合在地之產官學研,大家一起努力,

把園區變成是一個創業基地。」

3.透過辦理多元營隊,並與華岡藝校結合,訓練及培養原住民音樂人 才。

「而營隊之部分,花蓮文創園區也曾經辦過漫畫營,侯友祥老師以及 他的老師鄧老師。此外每年也辦理不同程度之音樂性質營隊,諸如邀請伍 思凱來代言及主持音樂營;或跟黃韻玲(混合音樂)也有合作,培育原住民 之音樂人才,選拔出來之後,送到華岡藝校繼續攻讀,並免費提供學費,

然後也跟台北科大之流行音樂系合作。」

●個案:華山文創產業園區

1.與北藝大等學校,於園區內合作開設表演藝術相關課程,並於園區 內辦理許多新產品與新創作之發表會。

「華山文創產業園區也邀請北藝大等學校至園區開課,若以整個文創 園區一年一百個班的量為例,一個班十五個學員來上表演藝術相關課程,

該課程之推動對於文創園區產業之發展,是否發揮了他的功能,或者對於 表演藝術產業有沒有發揮推動的功能,這個都是實務上的。另園區有很多 新產品及新創作的發表會,他可能是一個講座的形式,那怕是一個記者會 發表的形式,似乎也應該歸納具有教育之功能,華山文創產業園區也曾經 有想過要開設華山學堂。」

2.更多時候是向這些會、展、演、店業者學習,經營團隊只是努力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華山文創產業園區此一場域,創造一個公平與選優的平台機制,然後與業 者共同成長。

「王董及華山工作之同仁,更多時候認為我們反而是在跟這些會、展、

「王董及華山工作之同仁,更多時候認為我們反而是在跟這些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