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交響樂團是管絃樂曲(Orchestral Music)呈現的載體,也是西洋古典音樂發展 至今出現過最大的一個結構體,它小則動員四、五十個音樂演奏家,大則超過 百人,維持一個如此龐大的組織所需的資源自然不在話下。以台灣地區職業交 響樂團現況而言,除了長榮交響樂團之外,其他職業樂團都是以公部門挹注的 資源為主,因此,中央以及各級政府一直是交響樂團最大的資源提供者與推手。

台灣地區的公營交響樂團在享有大量公共資金(Public Funding)的同時,是否該 思考到底樂團本身是否能達成應有的效率與效能呢?

從台灣地區第一個職業交響樂團台灣省警備司令部交響樂團(即國立臺灣 交響樂團的前身)於民國三十四年成立以來(許常惠,民 80),交響樂演奏已逐漸 成為社會大眾熟知的音樂表現型式。歷經多年之發展,各樂團的音樂演奏水準 方面已有大幅進步,但在行政管理與組織定位方面,近年來仍一直受到大眾與 媒體的檢驗與關注。舉例來說,國內指標性樂團國家交響樂團是在成立近二十 年後,才由黑機關的身分正式併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簡稱兩廳院),而成為該中 心的附屬團隊。3此外,音樂與行政分立的爭議、演奏員評鑑制度的設計與合理 性,以及每年都上演的預算刪減問題,都一再顯示我國的公營交響樂團挾政府 補助的龐大資源,但是在經營管理方面卻不見良好機制存在,以致負面報導時 有所聞,探究其背後的原因,究竟是樂團的制度設計有問題,還是受限於組織 結構導致這樣的結果呢?對於此一疑問,必須對於交響樂團組織(Symphony Orchestra Organization)有通盤的了解,才能提出近一步的推論。

另一方面,交響樂團是源自西方文明的一種產物,交響樂團過去在台灣的 發展與存在也許有其政治或其他因素考量,但在今日本土意識抬頭,西方文化 不再是唯一主流,大眾真的需要政府挹注大量資源投入這種成本極高卻只服務 小眾人口的藝術組織嗎?再者,隨著文化多元化,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團體的

3 相關報導見趙靜瑜(民 94 年 8 月 2 日)、黃俊銘(民 94 年 8 月 2 日)、林采韻(民 94 年 8 月 2 日)。

增加,以及對於政府資源的競爭,也使得公營交響樂團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 正當性爭論。最後則是在民主制度下,既然政府大量補助交響樂團,必定認為 交響樂團具有擔任公共任務的功能或有其特殊考量的需要性,但回頭反思,現 階段公營交響樂團在演奏曲目上能夠站在西方手法上開發屬於台灣文化元素的 曲目嗎?或是能否開創出真正融入台灣多元文化的經營策略?甚至做好西方觀 點下文明社會象徵性組織,成立國際一流水準的樣板樂團。如此對公營交響樂 團的質疑與檢視是有必要性的,畢竟在台灣社會有太多藝術文化組織需要補 助,為何特別獨厚西洋古典音樂呢?

再者,近年來,各國政府為保持國家競爭優勢,莫不紛紛推動政府再造以 因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我國政府亦在此一風潮之下推動政府改造,希望創 造效率與品質並重的政府。在政府組織改造相關計畫中,對於文化教育機構,

希望在初期能改制為法人,而為求取服務效能的極大化,法人宜定位為「機關 委外」之過渡組織,除少數民間無力辦理,或基於大眾利益考量不宜由民間提 供之服務外,最終目標皆宜委外(林嘉誠,民 92)。有鑑於此,各個公營交響樂 團與主管機關皆開始研擬轉型與重新定位之方案,在可預見的將來,國內公營 交響樂團將逐漸回歸到市場機制(何康國,民 94;張慧真,民 93),必須開始擔 起營運成敗的責任,朝向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因此,對於我國公營交響樂團 現階段組織架構的分析與經營策略的研究實有其必要性。

由此可知,西洋交響樂團在台灣的發展已經到了轉捩點,若要朝向永續發 展的方向前進,必須重新對這一個「古老的」產業作全面性的分析。綜合上述,

我國公營交響樂團面臨以下的問題:(1)正當性(Legitimacy)與本土化的問題:源 自西方的交響樂團在現今台灣社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嗎?公營交響樂團吸納大 量公共資金有足夠的正當性嗎?交響樂團在台灣發展多年是否已成為台灣多元 文化的一部分? (2)組織定位:現有的組織結構是否能適應多變的環境呢?公營 交響樂團目前的組織結構能達成效率並符合外界的期待嗎?什麼樣的組織結構

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3) 經營策略:回歸市場機制下面對眾多的市場競爭者,

什麼樣的經營模式與策略才能在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公營交響樂團目前的經 營策略可以反映市場變化嗎?

目前國內對於交響樂團經營管理的研究,以台灣交響樂團發展切入的有顏 忻忻(民 69)之研究;從組織定位、組織架構、營運狀況與未來發展的角度來分 析我國現有公營交響樂團的個案研究有張慧真(民 93)與何康國(民 94)兩本專 書;對樂團組織與營運的分析有莊茹惠(民 93)之研究;參訪歐美各國交響樂團 的報告書有陳暾初(民 70)林光餘(民 76)、鄭斐文(民 90)、蘇忠與蔡哲明(民 91)、

鍾炳宜(民 92)以及許雙亮(民 94)。除了少數早期的研究與報告之外,對於交響 樂團組織之研究從近年來才開始逐漸增多,尤其是各公營交響樂團,由於組織 轉型問題浮上檯面,樂團方面幾乎每年皆派員赴海外參訪,希望透過國外的經 驗,尋找適合國內的經營方式,但是這些文獻大多以靜態組織結構與問題解決 型之研究為主,缺乏對國內樂團整體經營環境面的討論。本研究係參照現有研 究與報告的內容,補足即需卻尚未開發的研究內容,以文化經濟學與管理學等 領域相關理論作為分析架構,並參照西方國家的發展趨勢,對我國公營交響樂 團做全面性的檢驗,希望對樂團組織的未來發展方向能有一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