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壹、深受創造力學術觀念的啟發

最近幾年 , 研究者發現到無論是在研討會 、演講、 期刊, 或是雜誌, 有愈 來愈多關於創造力的議題,但所探討的面向都不太一樣。就像 Csikszentmihalyi

(1996)與 Starko(2001)所認為的,創造力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它是如此地 複雜 、龐大 ,如 渾沌一樣, 摸不著邊際 。

Mayer 指出 , 大多 數創 造 力的 相關 研 究多 以產 品來 看 創造 力 (李 乙明 、 李 淑貞譯,2005),在過去,書本上總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創造力,且創造力 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為我們所感受 、所體悟 ,但研究者仍對創造力感 到非常 地困惑。 直到後來 ,在碩士班二年級的時候, 修讀 「 成人創造力發展研究」 這 門課程後 , 研究者才恍然大悟 ,創造力是生活的一部分, 並融入每個人的生命 中, 創造力就是生命的展現 。 在課堂上, 老師都會鼓勵同學用心發覺自己, 不 斷地探索和瞭解自己, 赫然發現到 , 班上每位同學都非常有創造力, 且他們的 創造力都是從探索個人內在生命開始, 並且再一次又一次地慢慢湧現出來。

Sternberg 與 Lubart 從創 造力 相 關文 獻 中,整理 出一 些 創造 力 研究 的 取 向 , 其中在創造力研究的神秘取向 ,他們認為許多人覺得 創造力 像愛 一樣 , 是一種 精神過程(李 乙明、李淑貞譯,2005),換言之,創造力可以說是一種與心靈觸 動的過程。這就與 May 於《創造的勇氣》( The Courage to Create)( 傅佩 榮 譯 , 2001)一 書 中所 說的:「藝術家不是具有明顯意圖的道德家,他所關心的只是如 何傾聽及表達自己生命內部的景觀 。 」每個人的生命是獨特的, 許多創造的靈 感與 元素 都是由探索自我生命中而湧現出來的。政大廣告系陳文玲教授( 2006)

於《 越旅行越裡面- 結構一條人尋找自己的創意途徑 》一書中提到:「探索自我 的本身就是創造的活動 ,在創造的過程中 ,一個人不得不持續逼近自我 ,以自 我的生命作為創造藍圖 ,這個創發自我的結果並不止於個人 ,還及於外界。 」 陳文玲將追尋創造力比喻為一趟旅行 ,她花了六年的時間 , 發現到只要勇於傾 聽內心的夢想與欲望, 每個人都能找到源源不絕的創造力泉源。 因此 , 創造力 是藏於自身的內心深處 ,需要透過生命經驗的湧現 。 研究者這時才真正明白 , 原來創造力超越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 創造力是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 。

10

除此之外,在這門課中讀到了 Scharmer 的 U 型理論。Scharmer(2009)於

《U 型理論》一書中指出,人們要清楚了解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人們 在採取個人或群體 行動時的內在根 源是什麼。 因此 , 人們應該能觀省感知, 並 尋求與湧現更高的未來作連結的可能行動。在 U 型理論中,除了指出創造的根 源與核心外 ,也強調群體與未來性 的概念 。群體在創造的過程中 ,並非只是創 造出一個產品而已 ,而是群體 能夠共同經歷內在深層的湧現 ,並且在創造出產 品後 ,並非代表著結束 ,而是能夠開創出新的可能性 。

由於相關學術研究與課堂上的啟發 , 使研究者對群體 創造力 這項議題有著 深厚的興趣 ,尤其是對 電影創作團隊 而言 ,電影創作是必須要由群體一起完成 的, 在創作 過程中 ,電影工作者如何 群體 發自內心由衷地投入、 揮灑熱情, 並 能因應挑戰與困境,進 而完成一部電影,甚至之後對自身及群體產生深遠影響。

群體 創造力 在此議題上更具實用性與價值性, 這也構成了本研究的研究動機 。

貳、深受《賽德克.巴萊》電影導演與其創作團隊的感召

研究者最先注意到 魏德聖導演 是在 2008 年的《海角七號》,當研究者坐在 電影院裡欣賞這部電影時, 是交雜著歡笑與感動的淚水, 全劇幾乎毫無冷場 , 整部電影呈現出真誠的態度 , 運用道地的語言和民俗風情 , 並以誠懇的態度 與 觀眾 進行 情感互動 。這也讓所有觀眾意識到, 原來我們是多麼需要自己的故事 和語言。 在 魏德聖導演的兩部電影作品《 海角七號 》 與《 賽德克 .巴萊 》中都 有彩 虹的出現。 魏德聖導演曾說過 , 在《 海角七號 》 裡, 彩虹代表著族群共存 共榮的和諧 ,當七種不同顏色能夠彼此尊重, 互相共存, 就會成為美麗和諧的 七色彩虹 ; 但如果七種顏色互不相讓 ,就會混合成為一抹黑色的汙水 ; 在《 賽 德克 .巴萊 》中 , 彩虹代表著是一種信仰 ,是賽德克人成為真正的人後 ,死後 能回歸見到祖靈 GAYA,這也是他們自稱自己為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每 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道彩虹, 雖然彩虹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 , 但共同點就是要做 對的事情 、 好的事情, 最後依循著那道彩虹並 綻放光芒。

研究者在一次觀看《賽德克.巴萊 》電影紀錄片時,發現其 在拍攝過程 中 , 不僅都要上山下海 ,甚至為了拍片而不慎感染疾病和受傷 , 且團隊於電影創作 過程中常因為現實的困境與挑戰而感到煎熬。 而後 , 研究者也相繼閱讀 《賽德 克. 巴萊 》 幕後創作的相關書籍, 從中看到魏德聖導演帶領一群熱血的電影工 作者從事電影創作 ,在這創作過程中的艱辛, 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 且在拍攝

11

過程中, 有些工作人員選擇離去, 但有些工作人員仍堅守下去, 並追隨著魏德 聖導演, 那是一種多麼強大的信念 。

研究者有時不禁問自己,「如果我是 魏德聖導演,我會為了夢想而這麼努力 嗎? 為何 魏德聖導演能夠堅持下去呢 ?是有什麼樣的信念支持他 ?」 魏德聖導 演為了夢想 ,願意賭上自己的一生 , 他最後卻能完成這件全天下認為不可能的 事情 。

《賽德克 . 巴萊 》 是臺灣電影史上最大製作規模的電影, 也因為臺灣電影 資源有限 , 要製作如此大規模電影勢必較辛苦 ,而同時也受到大家的質疑, 但 是魏德聖導演仍相信, 當《 賽德克 . 巴萊 》完成, 代表著臺灣電影有一種新的 可能性。 除此之外 ,在電影創作過程中, 面臨到資金調度問題、 團隊成員的離 去、 天氣的陰晴不定造成拍攝不易等 ,魏德聖導演 和其團隊成員是如何面對這 樣的挑戰困境並產生創造性行為呢 ? 研究者深深地受到魏德聖導演與其團隊感 動, 並認為如此精采的團隊是很值得探究的, 也因此選擇 《 賽德克. 巴萊》 電 影創作團隊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

參、《賽德克.巴萊》電影創作團隊之群體創造力值得探究

現今處在多元複雜的社會, 人們容易因為外在事物而蒙蔽了自己的內心 。 就從事電影 工作這件事而言 , 其對每位電影工作者的意義不同, 有的人認為電 影是賺錢營利的工具, 並以追逐金錢與名利為樂; 有 的人認為拍電影是一種實 現夢想的途徑, 甚至是自我實現的追求, 當電影創作 是向個人內在的追求, 則 更具有意義 ,也就是說 ,對電影工作者來說, 拍電影可以說是自我生命實現的 歷程 。Piirto 認為生命是創造的過程 ,創造力可在任何階段中出現 ,生命的過 程本身可視為創造力, 創造力不僅僅是短暫的片刻 , 而是畢生的 ;創造力也是 逐漸開展的( 陳昭儀、陳琦、張素華譯,1995)。創造力不僅可以豐富人的生命 , 也使人的生命有意義。

魏德聖導演 曾說過 ,他希望透過電影 ,讓所有人認識這片土地, 而說令人 感動的故事 ,是他一直想做的 事。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 魏德聖導演 看 了《 霧 社事件》 的漫畫 , 當時看完的感覺就是熱血沸騰, 認為這樣美好的故事應該讓 人看到, 因而決定拍成電影 。 於是一開始先拍五分鐘的短片 ,計畫小額籌款 , 籌到一千萬就開拍 ,但當時臺灣國片市場跌到谷底 , 導致募款不順利 , 只好暫 時擱下劇本 ,先去拍攝 《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 也以五點三億元的票房創下

12

臺灣有史以來國片最高賣座紀錄,因此,魏德聖導演 於 2009 年決定正式開拍《賽 德克.巴萊》,完成當初的夢想。然而,在圓《賽德克.巴萊》夢 的過程中,面 臨到許多挑戰與困難,甚至 還 傳出停拍的消息。或許有些人會認為《 海角七號》

是個奇蹟,奇蹟不會再出現第二次,但魏德聖導演卻認為:「所以,我更要拍《 賽 德克.巴萊》,我希望帶給更多人信心和勇氣,知道臺灣可以用更大的規模拍電 影( 引自彭蕙仙,2011)。」電影是一群人一起做的美好事情,有些人認為這群 人是在做不可能的事, 但是最後他們卻完成了全天下人認為不可能的事 ,並 將 不可能化為可能 。 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或信仰支持他們繼續往前走呢 ? 他們的 內在深層的信念 是如何轉折與突破呢 ?這對其是否更具正面性意義? 電影創作 團隊是如何透過他們生命內在的湧現 ,群體產生創造性行為 ?其所能提升的創 造力動能將難以估量, 此也顯見此研究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夠 探 究電影創作 團隊如何群體轉化 ,這樣的研究對於電影創作團隊在未來如何提高 自我人生價值, 以及對於現今學界所關注創造力相關的實證研究 ,其重要性自 然難能可貴 。

肆、豐富國內創造力研究的內涵

創造力的概念是多元且複雜的,要完整地詮釋創造力似乎較不容易。Mayer 指 出 , 大 多 數 創 造 力 的 相 關 研 究 多 以 產 品 來 看 創 造 力 ( 李 乙 明 、 李 淑 貞 譯 , 2005)。而研究者搜尋創造力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到,近年創造力研究議題所探討 的範圍相當廣泛 , 包含 文化創意產業個案研究 、藝術家創作分析 、團隊與組織 創造力、 教師與教學創造力 、 學童創造力與創意人物等。 雖然有 些研究是在 探 討團隊創造力, 但研究 領域 多 以商管領域或是教育領域為主 ,鮮少以文化創意 產業中的電影創作領域探討 。 近幾年來, 電影創作團隊逐漸成長茁壯 , 許多電

創造力的概念是多元且複雜的,要完整地詮釋創造力似乎較不容易。Mayer 指 出 , 大 多 數 創 造 力 的 相 關 研 究 多 以 產 品 來 看 創 造 力 ( 李 乙 明 、 李 淑 貞 譯 , 2005)。而研究者搜尋創造力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到,近年創造力研究議題所探討 的範圍相當廣泛 , 包含 文化創意產業個案研究 、藝術家創作分析 、團隊與組織 創造力、 教師與教學創造力 、 學童創造力與創意人物等。 雖然有 些研究是在 探 討團隊創造力, 但研究 領域 多 以商管領域或是教育領域為主 ,鮮少以文化創意 產業中的電影創作領域探討 。 近幾年來, 電影創作團隊逐漸成長茁壯 , 許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