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將針對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與問題 、名詞解釋等 方面進行闡述說明 。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壹、臺灣電影產業的發展與現況

電影產業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一旦成功,可帶動相關文創產業,如唱片 、 書籍出版業等, 甚至包括其他周邊文化產業的振興 。 每個國家的電影都能夠彰 顯其文化特色與獨特性 ,不同的文化故事本身就是獨特的 , 一部電影常常因為 其獨特的味道而吸引人 ,可見電影產業仍有它的發展契機 。 而電影產業能從最 小的增加成本從外國市場獲利 ,其具有高度的產業延伸性 , 被視為隱藏著無限 的商機及附加價值的產業, 因此各國都相爭發展電影產業 。

提到電影 , 通常會想到美國好萊塢電影, 然而 ,美國 好萊塢 電影 並非自始 一直在全世界獨具龍頭地位 。 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 世界電影市場是由法國 、 美國與義大利主導 。而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由於戰爭使歐洲各個電 影生產國因為經濟傷害而遭到重挫 , 美國電影才迅速填補了世界電影市場的短 暫真空(魏玓,1999)。由於美國未受到戰爭波及,是其電影工業得以繼續運作 的重要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 , 以好萊塢為主的美國電影霸權得以建立 。 而後又 因為美國電影工業因為有效的發行策略與網絡 ,而得以維持電影霸權地位, 並 攻占著世界每一處的電影市場 ,在臺灣也不例外。

綜觀 臺灣 電影 發 展 可 發現 到 , 臺灣 電 影 的 起起 落落 非常 戲 劇化 , 從 1968 年曾經有 189 部影片上映,接著一路跌到 2001 年,只剩下 17 部(陳儒修,2011)。 而造成臺灣電影的衰落可能原因, 包含美國好萊塢電影充斥臺灣電影市場、 有 線電視的普及、電影產業結構產生問題等( 梁宏志,2001;盧非易,2003)。在 1970 年 代 由於 政 治考 量,攏絡 香港 電 影,港片 開始 侵 吞國 片 市場,臺灣 電 影委 靡不振, 臺灣電影工業更因為投資資金銳減, 電影製作人才不足 ,導致電影工 業急速萎縮(張娟芬、盧慧文、彭懋龍,1995)。在 1980 年代開放外片 進 口後 ,

2

3

4

影的熱潮;《賽德克.巴萊 》以高達七億的製片成本,充分說明臺灣電影人具有 宏觀視野 , 足以完成這種具有史詩氣魄的歷史鉅片 。

雖然臺灣電影環境看似轉向樂觀, 但臺灣電影尚未建立工業體系 ,在臺灣 拍電影仍有一些現實條件, 包含資金與人才問題。 例如魏德聖導演在進行《 賽 德克 .巴萊 》電影創作 時, 最大的問 題就是資金, 甚至面臨是否停拍的抉擇 ; 在人才問題方面 , 因為臺灣電影人才因惡劣環境而產生人才斷層 ,因此魏德聖 導演遠遠聘用日本與韓國團隊 。即使臺灣電影慢慢起飛, 目前在臺灣進行電影 創作仍是有一些限 制。

聞天祥( 2012)指出,在 2011 年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發起《10+10》

邀請十位資深導演與十位新銳導演 , 以「 臺灣特有 」 為主題 ,每人各拍攝五分 鐘短片,集合成一百分鐘的電影,並於 2011 年金馬影展開幕首映。金馬執委會 在邀請這些導演時 ,每位導演 都全力 以赴 ,並承先啟後展現了接棒的實力。 這 二十部短片 也反映出臺灣電影放眼華語影壇最可貴的特質 , 也說明了臺灣電影 為何從沒在惡劣的環境中消失 。

貳、電影創作團隊成長茁壯

Bennis 與 Biederman( 1998)於其 所著《 七 個天 才團 隊 的故 事》(Organiing Genius︰The Secrets of Creative Collaboration)一 書中,提到 迪 士尼 電 影團 隊不 畏環境的惡劣, 不斷地追求卓越, 也不時地鼓勵創意 ,有著共同的目標 ,從事 創作 。電影是一個龐大的分工體系 , 製片 、攝影、 燈光、 美術、 音樂 、 錄音 、 梳化妝、 剪接、 沖印等 ,各司其職 , 導演猶如掌舵者 ,指揮整個團隊往目標前 進並完成任務(唐明珠,2008)。對電影工作者來說,電影創作是屬於以專業分 工為主的方式進行 ,鮮少有電影公司能夠包辦所有製作工程 。一部電影的完成 是從電影製作公司開始有發想 ,並經多方面的評估 , 才將工作外包給各個專業 公司 ,例如 :攝影 、服裝、 道具、 演員、 製片處理 、 音效處理等 ,都需要由各 個專業團隊來處理 。因此, 一部電影的創作並不只是導演的功勞 ,而是所有團 隊成員的心血結晶 ,而這樣的電影創作團隊模式也愈來愈趨成熟 。

臺灣電影基本上無工業可言 , 許多技術人才不是流失 ,或是因為經費限制 與拍攝時間壓縮,讓整個攝製工作需花時間取得共識才能開工( 唐明珠,2008)。 過去 幾十 年臺灣電影一直是「 小資本手工業」,產製過程以導演個人為中心,導 演寫完劇本 ,開始找資金、 演員、 籌備開拍、 完成後製、 進行宣傳, 整個流程

5

走完後才開始進入第二部作 品的創意發想 ,電影籌備時間太長, 往往要二到三 年才完成一部作品,產量太慢、太少(滕淑芬,2009)。因此,臺灣電影創作團 隊的分工尚不明確,但是到了 陳國富導演 所執導的《 雙瞳》,情況有些改變。《雙 瞳》 是由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資 ,並召集了澳 洲技術團隊, 演員也橫跨了 臺灣 、香港與好萊塢, 具有國際合 製與合 作的意義 。 而之後陸續有跨國合製的 電影出現 , 例如 《 曖昧》、《霓虹心 》、《一頁臺北》、《白銀帝國》 等。 而魏德聖 導演的《 賽德克 . 巴萊 》也納入了日本美術團隊與韓國特效團隊 ,期許有更專 業的團隊分工; 李安導演的電影創作團隊 屬於國際 團隊, 來自幾十個國家, 每 次進行 電影 創作 時 , 都有 專業 人員 進行 各 自專業 領域 的籌 劃 與 工作 。 而 2012 年,李安導演執導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旅程》電影創作團隊裡,集結了華人 菁英 ,並且 吸引國際一流特效團隊投資。 從以上可知 ,臺灣電影創作團隊也 漸 漸邁 向跨國合作的模式進行 , 且也逐漸成長茁壯。

參、電影人才培育與創造力的關係

在 2006 年初,一些專業技術人才流失衝擊著臺灣電影環境,許多資深優秀 的電影專業人才因為缺少工作機會而紛紛轉到香港或中國自謀生路, 如今需要 找這些人才的時候,因為製作費而很難請得起( 唐明珠,2008)。在電影專業人 才方面需要培育一些新人, 但又因為先前拍片量少 , 而無法累積經驗 , 出現了 人才斷層 。 在「 電影產業振興計畫 」 裡也 指出 ,臺灣電影產業面臨了創作人才 的缺乏。 由於人才斷層 、訓練不足 、 創意缺乏 ,致使本土電影產品內容逐漸貧 乏, 有待建立高原創性 、高優質性 、 高度市場性暨世界行銷性的 「高創意優質 內容 」創意人才之專業培訓及激勵機制, 另因長期未著力於國際及國內市場行 銷專業人才之培訓 ,致形成產銷脫節現象 ,妨礙我國電影產業的永續發展( 臺 灣電影網 ,2004)。

電影所產生的附加價值使得各國都對電影投入相當大的心力 ,而現今處於 數位科技發達的時代, 電影為創意結合高科技的內容產業 , 亦即電影創作是創 造力的展現 ,一部電影的完成是電影創作團隊共同集思廣益的發想與創造性行 動。 雖然後來有幾部電影陸續傳出亮麗的票房佳績 , 但臺灣電影仍需要展現創 意突破困境 ,因此 ,電影創作人才培育需要具有創造力的培養。

創造力對個人與社會而言非常重要 , 就個人層面而言 ,於生活中所遇到的 問題常需要透過創造力解決;就社會層面而言,創造力可以帶動新的科學發現、

6

藝術運動 、 發明與社會活動等 (Sternberg & Lubart, 1996)。除了在「電影產業 旗艦計畫 」 中強調加強電影創意及基 礎編劇人才之獎勵及培養, 及建立人才資 料庫及媒合機制外,創造力教育也有提供相關人才培育。例 如陳昭儀、吳武典 、 陳智臣(2005)指出,2001 年教育部為具體貫徹行政院知識經濟方案「檢討現 行教育體系,加強創新及再學習能力之培養 」暨行政院第六次全國科技會議「培 養具創造力之人才 」等議題 , 以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培育為國家發展之重要關 鍵, 並撰寫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與提出創造力教育中程計畫(91-94 年度)。

教育部(2002)發布了「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指出社會正處於一個以腦力決勝 負的知識經濟時代 ,而未來世界公民的重要基礎能 力之一即是創新思考能力 , 因 此 政 府 將 創 造 力 之 培 育 成 為 教 育 工 作 之 推 動 重 點 , 以 打 造 創 造 力 國 度

(Republic of Creativity)為願景。而後也陸續推動創造力教育相關計畫,如「創 造力 教 育 中程 發 展 計畫 」、「 創造 力 教 育先 導型 發 展 計畫 中 程 綱要 計 畫 ( 95-98 年度 )」等。

創造力教育期許個人有自我創造的意識, 勇於創新 、 冒險 、 與超越, 以開 闊的思維和自在的態度展現獨特、 新奇和有趣的個人色彩 。 而綜合多位學者的 觀點,最常被提到具有創造性的人格特質為充滿好奇心、有幽默感、興趣廣泛 、 喜愛冒險並接受挑戰、能堅持並有毅力、能忍受挫折、能肯定自我等(洪榮昭 , 1998;陳 昭儀,2003;葉玉 珠,2006;Sternberg & Lubart, 1995;Amabile, 1997)。 這 對 臺 灣 電 影 人 才 培 育 具 有 重 大 啟 示 , 因 為 在 臺 灣 電 影 環 境 不 若 其 他 國 家 優 渥,在臺灣進行 電影創作時,常受到許多環境限制,例如資金、技術、人才 等 。 故臺灣電影工作者需能具有冒險精神,勇於挑戰與創新,以開闊思維突破挑戰,

並能堅持到最後 , 需具有這些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因此, 電影產業人才應能 培 養具備創造力, 以突破電影環境上的挑戰 。

肆、電影創作與群體創造力的關聯

在探討電影創作 的創造力相關議題時 ,可以探討創造性產品 、創造過程 , 但卻很少從創造力的根源來探討。 電影創作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活動, 電影創作 者藉由電影創作來開創新事物,甚至是價值。但問題是,他們的行為來自哪裡?

我們能夠觀察到電影創作者所做的事情, 以及完成事情的過程, 但卻無法看到

我們能夠觀察到電影創作者所做的事情, 以及完成事情的過程, 但卻無法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