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群體創造力的定義與內涵

創造力可探討的面向非常廣 , 根據上 一節 對創造力的理論整理中 ,研究者 認為與群體創造力有關要素為個人 、 歷程與環境。 另一方面 ,研究者也認為人 是創造力的關鍵。陳文玲(2005a)指出,探索自我的本身就是創造的活動,在 創造的過程中, 一個人不得不持續逼近自我, 以自我的生命作為創造藍圖, 這 個創發自我的結果並不止於個人,還及於外界; Scharmer(2009)認為,有意 義的東西來自於你自己內部的某個地方。 一個人越是深刻地探究自己的生命經 驗,他所做出的反應與思想就越具獨特性,由其是那些深刻地探索自我的 人們,

隨時不斷與自己連結, 其展現出的 創造力 是相當驚人的。

另外 ,Senge、Scharmer、Jaworski 和 Flowers 四人提出的 U 型理論,主 要為深入探討個人深層內在的修為,而 U 型理論強調群體的概念,此與群體創 造力 有密切的關連 ,將於本節 探討之。

壹、群體創造力的相關論述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 ,研究者將 探討 群體創造力 的相關理論 , 並分成以下 三 個主題探討之。

一、創造力與個人

個人是創造力的關鍵, 因此在探討群體創造力時, 個人要素也非常重要 。 其中個人也包含了個人的人格特質 、智能與內在動機 ,將說明如下。

(一) 創造力與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與 群體創造力 的關係緊密,在 Sternberg 與 Lubart(1995)的創造 力投資理論中也提出要讓創造力充分地表現, 就必須要有其他資源輔助 ,才能 將個人內在的創造力潛能激發出來 , 其中一項資源便是人格特質 。綜合多位學 者的觀點 , 最常被提到具有創造性的人格特質為充滿好奇心 、有幽默感 、興趣 廣泛、喜愛冒險並接受挑戰、能堅持並有毅力、能忍受挫折、能肯定自我等(洪 榮昭,1998;陳昭儀,2003;葉玉珠,2006;Sternberg & Lubart, 1995;Amabile, 1997)。

41

要找出創造性人物的人格特質共通點似乎很不容易 , 雖然不同的創造性人 物的人格特質不同 ,但是他們都仍具有創造性 。有的創造性人物很外向 ,善於 交際 ;有的創造 性人物很害羞內向 , 他們雖然性格不同, 但他們的共通性就是 都具有創造力。 Csikszentmihalyi(杜明城譯,1999)曾提出創造性人格特質的 十項複合體較能說明創造性人物的特色, 這十項複合體包含 :精力充沛又沉靜 自如 、聰明又天真 、喜愛遊戲卻也尊重紀律、 充滿想像卻又以現實為根底、 兼 具內向與外向的特質、 具備不尋常的謙卑與自豪、 跳脫傳統性別刻板印象、 比 較叛逆而且獨立 、 對工作熱情也同時保持客觀態度 、 開放敏銳卻也多愁善感 。 這 些 人 格 特 質 都 充 滿 著 矛 盾 , 也 是 兩 個 極 端 。 Csikszentmihalyi 以 複 合 性

( complexity) 表 示創 造性 人物 的人 格特 質 ,也 就是 說, 創造 性人 格特 質是 含 有矛盾的極端, 這些極端並不是絕對的, 而是比例多寡而已 ,真正創造性人物 是能夠操控含有矛盾的極端 。

就本研究而言, 大部分從事創造活動可能會面臨到未知的恐懼與焦慮 , 這 都需要有創造的勇氣, 並願意去承擔風險與後果, 這就須視個人的人格特質而 定,當個人喜愛冒險,並能堅持,則 群體創造力 將能夠如實地完整呈現,因此 , 人格特質將影響 群體創造力 的展現 。

(二) 創造力與智能

近年來有關智能的研究有非常多,其中以 Gardner(1983, 1993)的多元智 能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與 Sternberg(1985)的智能三元論(The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為 主要 的 理論 。

Gardner(1983)於其 著 作《心 智的 架 構》(Frames of Mind)一書中提出多 元智能的概念, 他認為智能是人類用來學習、 解決問題及在適當時機中創造出 有價值 的產品 工具 。 Gardner 指出 多元智 能有以 下類型 :語文 智能 ( linguistic intelligence)、音樂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邏輯數學智能( logic-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 間智 能( spatial intelligence)、肢 體動 覺智 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內 省 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人 際智 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 自 然 智 能 (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 與 存 在 智 能 (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在個人智能中, 個人層面的發展為內省智能, 是自我了解的能力 ;而人際 智能則是外在發展,注意他人意向,區別他人情緒、性情、動機的能力(Gardner,

42

1983)。 內 省智 能 是自 知的 能 力, 指 了解 自己 內在 感 受、 夢 想和 觀念 , 並具 有 自省與自制的能力 ,缺乏內省智能 會使人們繼續犯同樣的錯誤, 也無法解決問 題, 甚至逃避問題 。

內省智能即為古人所說的:「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及「 見 賢 思齊 , 見不賢而內自省 」 等均是。 就本研究而言 ,電影創作團隊若具有很高的內省智 能, 很容易透過內省瞭解自己 ,明瞭自己的優缺點 , 也因此容易設定準確的目 標, 逐步達成, 而創造力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探 索自我的過程 。

另外 ,Sternberg 與 Lubart(1995)認 為要 讓創 造力 充 分地 表 現, 就必 須 要 有其他資源輔助 , 才能將個人內在的創造力潛能激發出來 , 而智能為這六項資 源之一。Sternberg 提出智能三元論,他認為智能理論乃是多重理論的重疊,而 非單一理論 ,因此其理論架構含攝各種分理論 ,其下又涉及更細微的次理論 , 因此借鑑以往關於創造力理論的研究並結合實驗研究 ,提出了「 創造力的三維 理論 」(Sternberg, 1998),提出成功的智能必須包含三個重要能力:分析的智能

( analytic intelligence)、 創 造 的 智 能( creative intelligence) 以 及 實 用 的 智 能

( practical intelligence), 亦 即 用 分 析 的 智 能 發 現 方 法 , 用 創 造 的 智 能 找 對 問 題, 用實用 的智能解決問題 。

在 Gardner 和 Sternberg 的智能理論裡可以發現,Gardner 的智能理論較偏 向內容;Sternberg 的智能理論較偏向歷程運作。事實上,智能與創造歷程密不 可分 。Gardner 認為智能應是在某種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之下 ,個人用以解決 問題與生產創新所需要的能力 ,且智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 與做成一件產品的 能力。並且認為人類的智能不只一種,故問題解決的歷程也會因人而有所不同。

多元智能理論除了強調從多種角度來辦識個人的能力外, 更主張智力必須經由 發現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來獲得驗證 , 因此由多元智能的觀點而言 ,每個人皆擁 有多種理解、學習和表現的途徑;當面臨問題時,個人即能運用其不同的智能 ,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 展現其創造力 、批判性思考及完成工作的責任心 ,以得 到有效解答( Reid & Romanoff, 1997)。而就本研究而言,Gardner 的內省智能 與 Sternberg 的智能理論均於本研究中所欲探討的群體創造力具有相當的啟示。

(三) 創造力與內在動機

有些人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 , 甚至為了工作而廢寢忘食, 樂此不疲, 這些 具有讓他們投入並產生推動力的原因在於動機 。人類之所以有創造行為 ,乃是

43

因為他有創造的慾望,創造的動機可說是創造的原動力(毛連塭等,2000),而 創造行為需要具有高度的內在動機 ( intrinct motivation)(李乙明、李淑貞譯,

2005)。內在動機與創造力有密切的關係,早期將動機與創造力作聯結的理論是 源自於心理動力論的傳統, 其將創造行為解釋為一種降低壓力的方法 , 壓力來 自於他人無法接受或難以承認的欲望( Amabile, 1983)。Freud 稱此現象為「昇 華」(sublimate)(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也就是個人可以將過剩的欲望昇 華到社會較能接受的方向, 包含創造性的表達 。例如 ,就像是有些生長在特殊 時代背景的作家或藝術家, 常會透過寫作或繪畫抒發自己的情感 。

之 後 創 造 力 被 認 為 是 由 於 個 體 投 入 創 造 活 動 的 樂 趣 及 滿 足 感 而 激 發 生 成 的 。 除此之外 , 有許多學者 , 如 Csikszentmihalyi(1990)、Gardner(1993)、

Sternberg 與 Lubart( 1995)與 均認 為 創造 的關 鍵在 於 個體 對 其所 從事 工 作的 熱 成的要素有 : 自決 (self-determination)、能力(competence)、工作投入(task involvement)、好奇心(curiosity)、樂趣(enjoyment)及興趣(interest)。亦即 , 具有內在動機的人在工作的時候, 往往具有這些特質 ,並且容易有創造性產品

44

綜上所述 , 內在動機也屬於群體創造力的一環 ,這樣的內在驅力促發創 造 力的產生 。 尤其 在從事所熱愛的工作時, 通常是相當投入且樂此不疲的 ,而當 內在動機達到一個顛峰,則將會有忘我的境界,這就是 Csikszentmihalyi(1999)

所說的心流經驗 。

二、創造力與創造歷程

創造歷程觀點主要是在探討創造力產生的心理過程 , 也是探究創造力自意 念的萌生之前至形成概念和整個階段( 賈馥茗,1976),創作歷程是運用已知的 知 識 去 處 理 還 未 解 決 的 問 題 情 境 , 並 產 出 新 穎 且 具 個 人 特 色 的 作 品

( Weisberg,1999)。Wallas(1926)提出的創造歷程為近五十年來有關創造力心 理認知活動的基礎 ,其中創 造歷程有四階段, 即準備期、 醞釀期 、豁朗期及驗 證期 :

1. 準備 期: 收 集有 關 問題 的資 料 ,並 結合 舊 經驗 與新 知 識。

2. 醞釀 期: 百 思不 解 ,暫 時擱 置 ,淺 意識 仍 在思 考解 決 問題 的 方案 。 3. 豁朗 期: 突 然頓 悟 ,瞭 解解 決 問題 的關 鍵 所在 。

4. 驗證 期: 將 頓悟 的 觀念 加以 實 施, 以驗 證 期是 否可 行 。 Csikszentmihalyi( 1996)認 為創 造 歷程 分 為五 個步 驟 :

1. 準備 ,有 意 無意 地 投入 一組 有 趣和 引起 好 奇的 課題 。 2. 孵化 ,此 時 理念 在 意識 底下 激 盪。

3. 見解 ,有 時 也稱 「 頓悟」。

4. 評估 ,那 時 當事 人 必須 要斷 定 那見 解有 沒 有價 值, 要 不要 探 究下 去。

這通常是創造歷程 最情緒激盪的時刻, 也是感覺最不肯定 、 最不安全 的時候。

5. 精緻 化, 這 或許 是 花費 時間 最 多、 最難 的 工作 階段 。

陳昭儀( 2006)歸納相關文獻(Amabile,1983;Clark, 1988;Davis, 1986;

Gallagher, 1985;Mackinnon, 1978;Olson, 1980;Piirto, 1992)將 創 造歷 程分 成 五個步驟 : 問題的產生 、尋求解決問題或困難的方法及作法 、尋獲最佳處理方 案、 評估及驗證 、 發表 、溝通與應用。

從以上的文獻中 , 我們可以瞭解創造歷程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 , 但 創造的發 生 ,必須要先對與問題有關的各項事實有明確的概念及認知 , 接著運 用 各 種 心 智 能 力 去 發 展 對 問 題 解 決 的 各 項 方 案 , 最 後 再 發 現 並 驗 證 有 效 的 方

45

案,並付諸實行。創造歷程 是複雜且是高層次思考的,Csikszentmihalyi 認為創 造歷程具有轉折性 ,而非直線性的 。 要歷經多少反覆 ,包含多少環節 , 需要多

案,並付諸實行。創造歷程 是複雜且是高層次思考的,Csikszentmihalyi 認為創 造歷程具有轉折性 ,而非直線性的 。 要歷經多少反覆 ,包含多少環節 , 需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