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二節 研究策略與架構

壹、研究策略

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之個案研究 法以擬訂研究策略 ,採取的研究策略為 參與觀察法 、深度訪談法與 多元文本運用與分析法 。 參與觀察法主要是 研究者 參與 《賽德克. 巴萊》 電影 相關活動 ,以便對其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 ; 深度訪 談法著重對 電影創作團隊在參與電影創作的創作歷程與心路歷程 ;多元文本運 用與分析 法是用來 瞭解 《賽德克. 巴萊》 電影的創作歷程 , 以及 補充深度訪談 與參與觀察的不足 。

一、參與觀察法

進行參與觀察主要是為了貼近 研究參 與者 的真實活動情境與互動的氛圍 , 並用心去感受其自然面貌與本質。 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法的理由在於 , 參與觀 察法能夠補足深度訪談的不足 ,並補充訪談中不易回答或不便回答的問題, 以 透過觀察獲得第一手資料。

觀察包含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兩個面向,其中 Gold(1958)將研究者角 色 分 成 四 種 類 型 , 即 完 全 的 觀 察 者 ( complete observer )、 觀 察 者 就 是 參 與 者

(observer-as-participant)、參與者就是觀察者(participant-as-observer)與完全 的參與者 ( complete participant)。完全的觀察者是指研究者全程觀察,不參與 觀察對象的活動 , 例如自然而公開情境的觀察 ;觀察者就是 參與者是指研究者 剛開始以觀察者身分進 入場域 ,僅在受邀請或必要情況下被 動的參與觀察對象 的活動; 參與者就是觀察者是指研究者以 參與者的角色進入場域 ,於參與觀察 對象的活動時, 一邊進行觀察 ;完全 的參與者是指研究者全程參與觀察對象的 活動 。

由於本研究在進行期間,《賽德克.巴萊 》電影已創作完成,加上當時果子 電影公司在籌劃《 KANO》電影,若研究者以實習生身分進入到《KANO》,則 無法獲得與本研究相關 資料 。 因此 , 在本 研究中, 研究者 無法親自參與 《賽德 克. 巴萊 》 電影創 作, 只能 藉由參與電影結束的後續活動 進行觀察。 而研究者 的角色為 Gold 所指的完全的觀察者與觀察者就是參與者,即研究者參與自然而

68

公開的電影相關活動, 並以觀察者的身分進行觀察 , 在活動過程中, 必要時 , 研究者會參與座談活動 ,與觀察對象交談 。

二、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是 個案 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資料收集方法之一, 深度訪談是以 研 究參與者 為主體 , 訪談的目的在於瞭解其思考 ,重視他們的感受 ,尊重他們對 於行為的詮釋。 訪談的優點不只可以蒐集過去和現在的資料 ,也可以蒐集研究 參與者對未來的觀點( Lincoln & Guba, 1985)。因此,深度訪談的目的在於透 過對 研究參與者 的語言資料蒐集, 以瞭解其信念、 動機、 價值判斷、 情緒態度 等, 進而瞭解他們是如何解釋自己的世界 ,並且能夠從訪談對象蒐集到過去 、 現在與未來觀點的資料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 ,瞭解到電影創作團隊的創作歷 程, 以及電影創作團隊的信念 、動機 、價值判斷與情緒態度等, 藉此能使研究 者在後續分析時能深入描繪 群體創造力 在其電影創作歷程所扮演的角色 。

(一) 訪談運用模式與問題

按照訪談問題結構性,可以分成結構、半結構與非結構訪談三種( Lincoln

& Guba, 1985),結構訪談是指預先擬好訪談問題的內容與順序,又稱為標準化 訪談 ;非結構訪談是沒有事先擬好 訪談題綱, 而是在訪談進行中視情境需要和 研究參與者 的關注焦點問問題 ,又稱非標準化的訪談 ;半結構訪談介於結構與 非結構之間 ,會預先擬定訪談的大概方向 ,但在後續訪談時會視情況彈性調整 訪談問題的內容與順序 (Bernard, 1988)。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訪談進行深度訪談資料蒐集 ,進行訪談 前預先設計訪談 架構 ,將所有與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有的主題納入 , 作為訪談過程的基本問題 或內容, 並依據真實訪談的情況及 訪談對象的反應 , 適時 調整問題與內容之順 序, 此外 訪談過程中, 研究者也事先徵得 訪談對象 的同意進行錄音。 本研究訪 談架構與問題的擬定以本研究問題 為基礎,並參考第二章文獻探討 U 型理論的 五大歷程 ( 共同發起、 共同感知、 共同在當下 、共同創造與 共同演化 ) 而定的 訪談初稿 , 在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加以修正。 接著 進行前導性訪談, 以了解實 際訪談時在訪談問題之 內容 、 詞句 、 順序及其他可能發生的問題 ,然後再參酌 前導性訪談的訪談對象 之意見以及研究者的訪談心得 ,加以修正進而定稿。 本 研究之訪談運用模式如下。

69

共同發起 共同演化

共同在當下

共同感知 共同創造

個人與團隊的蛻變

《賽德克.巴萊》對之後電影的影響 感官的突破與挑戰

《賽德克.巴萊》從深化到發起

創作歷程中如何突破困境與挑戰 電影環境、團隊、歷史新視野

維持熱情、打開心、感動之處 與核心成員或觀眾喚起的共鳴與省思

湧現的深刻召喚與願景

圖 3-2 訪談運用模式架構圖 (研究者自製)

依據以上訪談架構 ,研究者擬出的訪談問題如下表 3-1:

表 3-1 本研究之訪談問題表 U 型 理 論 五大 歷 程 訪談問題

共同發起 1. 拍《賽 德克.巴 萊》電 影與 之 前拍 電影 的 經 驗相 比 , 在感官上( 包含看、聽、感受 )有哪些突破與挑戰?

有看到哪些以前沒看到或感觸不到的部分 ?

2. 為 何 你 覺 得 拍 《 賽 德 克 . 巴 萊 》 是 你 真 正 要 做 的 事 情? 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與動力讓你決定要去做?

共同 感知 1. 由 於 國 內 電 影 環 境 的 限 制 , 是 怎 麼 有 機 會 開 拓 自 己 的觀念與視野? 有何突破與轉換?

2. 與 演 員 、 工 作 人 員 、 國 外 團 隊 , 或 是 合 作 對 象 ( 包 含切身夥伴)一起合作,帶給自己什麼樣 的 新視野?

歷史 又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新 視野?

3. 如何 維持 自 己的 熱 情?

4. 在 拍 片 的 過 程 中 , 你 如 何 打 開 自 己 的 心 ? 你 內 心 深 處是有什麼樣的深刻心境感動 ?

續下頁

70

5. 你希 望能 夠 與觀 眾 喚起 什麼 樣 的共 鳴?

共同在當下 1. 當你 心靜 下 來的 時 候, 你是 怎 麼堅 持下 去 的?

2. 如 何 與 不 同 夥 伴 , 或 是 自 己 曾 經 在 某 種 情 境 下 湧 現 出深刻的召喚、 使命或願景 ?

共同創造 1. 如何 克服 原 來做 不 到的 事情 ( 包含 技術 與 空間 )?

2. 如何 匯聚 機 緣、 人 力、 資金 與 準備 度?

共同演化 1. 你 認 為 在 參 與 《 賽 德 克 . 巴 萊 》 電 影 創 作 之 後 , 個 人或 團隊是否有蛻變?

2. 《賽 德克 . 巴萊 》 對臺 灣電 影 界產 生的 影 響為 何?

3. 《 賽 德 克 . 巴 萊 》 如 何 鼓 舞 後 備 人 才 走 進 電 影 這 個 方向 ?

(研究者自製)

(二) 訪談之進行

研究者於 101 年 7 月至 10 月期間分別對魏德聖導演、林慶台先生及《賽德 克. 巴萊 》 電影創作團隊三 位成員 進行訪談, 每次 訪談時間都不固定 。 詳細的 訪談進行方式可見 本論文第 86 頁至第 87 頁。

三、多元文本運用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 多元文本運用與分析主要是因為研究者在深度訪談方 面僅有一 次機會可以訪談,使得訪談所獲得的資料無法更深入,加上參與觀察法的限制,

無法長期涉入觀察 。而研究者發現到有許多文本都有針對電影創作團隊與魏德 聖導演的訪談, 因此, 研究者以多元文本運用與分析來彌補深度訪談與觀察的 不足 ,以 對 電影創作團隊在電影創作歷程中有更深入的瞭解 。多元文本運用與 分析 的主要來源是 《賽德克 . 巴萊 》 電影相關書籍 、 官方網站、 書面與網路 報 導及相關影音等 , 並同時對照訪談內容與觀察的資料 ,作為相互對照與驗證 , 以達相輔相成之效果。

由於有關 《 賽德克 .巴萊》 電影的相關文件數量過多 ,因次研究者是以與 本研究相 關的文件作為 多元文本運用與分析資料來源 ,共計書籍 4 本、網路報

71

72

73

貳、研究架構

本研究是以 Scharmer 的 U 型理論為研究架構,其架構圖如下:

共同發起 共同演化

共同在當下

共同感知 共同創造

圖 3-3 研究架構圖 (研究者自製)

從研究架構圖可知 ,以 U 型理論探討群體創造力可以分成五個主要歷程 , 即共同發起 歷程 、 共同感知 歷程、 共同在當下 歷程 、 共同創造歷程與 共同演化 歷程 ,說明如下 。

一、群體創造力的共同發起歷程

在尚未進入到 U 型旅程裡的深層創作泉源時,首先要將自己的感官知覺打 開, 透過自己的感官知覺去體察世界 。而 創造力的生成條件之一為遭遇 ,遭遇 可以是一種啟示 、 觀點 ,或感動, 這些都會影響創造者的創造。 當創造者遭遇 到一種觀點或感動 ,會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知道自己現在該做什麼事情, 這 促成 了創造的開始。接著去 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組成團隊,共同激發團隊目的。

因此,在群體創造力的 共同發起歷程,本研究 主要在探討《 賽德克‧巴萊》

電影的發想與源起 。《 賽德克 ‧巴萊 》電影的關鍵人物- 魏德聖導演 , 他如何 打開感官觀察當時臺灣電影環境並突破? 而他又如何 「遭遇 」到 霧社事件的美

74

好題材, 並決定要拍《 賽德克 ‧巴萊 》? 以及他如何召喚志同道合的伙伴組成 電影創作 團隊, 朝向完成《 賽德克 ‧ 巴萊 》的目標前進。 另外, 電影創作團隊 的核心人物在尚未加入電影創作團隊時, 如何打開感官知覺觀察臺灣電影環境 與霧社事件 ?如何受到魏德聖導演的感召 ?

二、群體創造力的共同感知歷程

在群體創造力的共同感知歷程中,人們 已經進入到 U 型旅程,當人們開始 從事創造活動時 , 應先拋開固有的心智模式, 將舊有的觀念拋棄 ,將自己成為 一個 「空 」 的狀態 ,以開放的思維觀察與體察事物 , 接受不同觀念與思想。 另 外, 人們也會慢慢地打開自己的心靈 ,用心去看, 敞開心房 ,開始接納與包容 他人與事物 。

因此 ,在 群體創造力的 共同感知歷程部分 ,本研究 將探討 兩大部分, 一為 臺灣電影環境、 團隊成員合作 、歷史帶給電影創作團隊什麼樣的思維與觀念 ? 二為電影創作團隊如何打開自己的心來接納與包容團隊或歷史? 在電影創作過

因此 ,在 群體創造力的 共同感知歷程部分 ,本研究 將探討 兩大部分, 一為 臺灣電影環境、 團隊成員合作 、歷史帶給電影創作團隊什麼樣的思維與觀念 ? 二為電影創作團隊如何打開自己的心來接納與包容團隊或歷史? 在電影創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