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成三節,分別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本研究之研究方法、

限制與架構提出說明,以釐清研究之內容。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臺灣早有野生茶,根據諸羅縣誌(1717 年)記載:「臺灣中南部 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240-1,500 公尺),有野生茶樹,附 近居民採其幼芽,簡單加工製造,而作自家飲用。」清朝後期的臺灣,

茶葉是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品,也促進了臺灣北部的發展,將產業重心 從原本的南部移轉到了北部,對後來臺灣文化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日據時期的臺灣茶品種除了原本從福建省傳入的以外,又經過日本人 歷年的試驗,最後選出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等 四大品種作獎勵推廣種植(林木連、蔡右任、張漬寬、陳國任、楊盛 勳,2009 )。

日本人並大力推廣紅茶的種植,讓 Formosa Tea / Formosa Black Tea 國際化,外銷歐洲與美洲等地,國民政府時期,隨著臺灣經濟起 飛,人們對於生活與飲食有了新的追求,品茶、飲茶成為人們遊憩生 活裡重要的活動,此時期振興了烏龍茶、綠茶的生產,復原茶種、改 良茶種、改進各種製茶法、茶產品多元化、推廣茶區。使得原本以外 銷為主的臺灣茶業轉為以內銷為主,使得停滯不前的茶業再次復甦

(台東廳,1931)。

2

如前段所述,臺灣地區茶葉產區,最主要是集中在中南部,但近 年來的發展尤以烏龍茶及綠茶為最盛,產區多集中在中部南投一帶,

以凍頂烏龍茶及烏龍茶、綠茶等為主軸(南投縣政府,2008),但很 多人並不曉得臺灣東部地區也產茶,東部地區的茶葉產區,最主要是 集中在台東的鹿野地區-鹿野高台,及太麻里地區一帶,依據台東縣 鹿野鄉 鄉志記載,台東縣鹿野高台地區一帶早期並沒有種植茶葉。

最早的種植紀錄是在民國 48 年,蘇天成自中部地區購買阿薩姆種子,

在高台進行種植,面積也僅約一公頃,同一時期少數茶農開始小面積 種植小葉種的青心大冇,同時也開始嘗試包種茶的製造,並以最簡單 的傳統加工方式進行小規模生產,最主要是以自行運用為主,直到民 國 52 年台東縣政府選定卑南鄉溫泉區海拔 500 公尺以上的地區以及 鹿野高台丘陵地擴大茶業的種植,主要產植以阿薩姆紅茶為主,並且 在卑南鄉溫泉村設立一間茶葉工廠,但後來因為其他的因素茶農們紛 紛轉種其他作物(姜國彰,2000),但在此時期鹿野高台地區並無其 他作物可供種植,且氣候條件及土壤、地理環境、空間位置、適合種 植茶樹,以至於茶園面積快速增加,鹿野高台地區的茶區規模於是逐 漸形成(徐英祥,1995)。

在民國 57 年,鹿野鄉第一間簡易製茶廠在永樂成立,原本位於 溫泉村的製茶工廠新元昌,於民國 62 年遷至鹿野鄉,專門以收購茶 菁製造紅茶為主,後來許多北部的茶商、茶農也紛紛在鹿野高台設置

3

茶工廠,加入紅茶生產的行列,大型工廠紛紛在鹿野茶區出現(台東 廳,1993)。

民國 69 年農政單位為了促進花東兩縣的茶業發展,在當時鄉長 徐振武極力的爭取下,臺灣省茶業改良場奉准成立台東分廠,在民國 72 年完成建廠,73 年開始運作,主要負責東部地區茶葉的產製技術、

實驗、研究及輔導、推廣等工作(甘振豐、陳高桐,2005)。

在民國 71 年,當時的台灣省主席李登輝蒞臨台東時,農政單位 為了統一鹿野地區的茶區名稱以及拓展其知名度,特別向他提出命名 的要求,隨後李登輝主席在省政府命名鹿野高台生產的茶種為「福鹿 茶」(姜國彰,2000)。

在鹿野高台所種植的茶葉品種從 1960 年到 70 年代最主要是以阿 薩姆為主,青心大冇次之。在目前則以烏龍茶為主,金萱、翠玉次之,

另外還有佛手、武夷、阿薩姆等品種(甘振豐、陳高桐,2005)。

從有統計資料開始,鹿野鄉鹿野高台地區茶葉種植面積大約都在 100 公頃左右,然民國 63 年(1974)至民國 72 年(1983)期間停止 種植,原因是山坡土地被劃歸為保安林地。鼎盛時期在民國 73 年甚 至從 230 公頃逐步增加到民國 87 年更增加至 445 公頃,茶葉的生 產一直是鹿野高台地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夏黎明,1999)。在紅 茶時期即足以應付最起碼的生活支出。到了烏龍茶等小葉種時期,茶 農們出售茶菁以及加工的茶葉,因此收入也逐漸增加。在全盛時期,

4

每天甚至有數百人從事採茶、製茶、銷售等工作,總產值佔了鹿野鄉 50% 以上(甘振豐、陳高桐,2005)。

從以上所述的背景當中,不論從歷史的層面來看,或從臺灣台東 鹿野地區茶業發展的歷史與空間變遷來看,該地區的產業發展是受到 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等等,但是長期以來政府 對於東部地區茶產業,甚至農業的發展是較為不足的,也因為不足所 以使得許多的產業空間,它的變化還是侷限在農業產業之中,對於農 業產業的升級,也就是說從一級產業跳到二級產業,甚至三級產業等 等的發展(Bartel & Goodman, 1989),是較為落後的,同時在學術界對 於東部地區的地理或空間發展的研究,甚至是茶葉產業的研究,是相 當的稀少的,因此本論文希望透過針對臺東鹿野高台地區的茶園空間 與產業發展的變遷來進行探討與研究。

尤其近幾年來因為資訊及觀光產業的發展,東部地區每年吸引的 遊客參訪人數逐年提升。以 100 年第一屆熱氣球嘉年華參訪人數統計,

為期 2 個月的活動,吸引超過 35 萬人次參與,為以往同期人數的 5 倍,台東縣各景點的旅遊人數都明顯增加,甚至還出現以往只有在春 節期間才會出現的人潮與車潮,為台東觀光創造出空前的盛況;大型 飯店及旅館業的住宿率成長 2 至 3 成,民宿更成長 1 倍以上,熱氣 球嘉年華活動為台東相關觀光產業帶來逾 5.25 億元產值。如今台東 鹿野高台地區,因為熱氣球嘉年華的舉辦,已經成為花東縱谷觀光旅

5

遊的熱門景點,每年造訪的遊客甚至高達 80 餘萬人(台東縣觀光旅 遊網,2015),但觀光人潮是否能為鹿野高台地區帶來觀光旅遊與農 業或產業發展的經濟利益,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在鹿野高台地 區本身的觀光旅遊的設施或者是農特產品產業是否準備好,或者說能 提供符合消費者所期待的產品,在觀光旅遊的過程中,能否去行售鹿 野高台地區的產業發展特色,這是相當值得去討論的一個重點。

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利用空間發展與分析的相關理論,與產業發 展變遷的研究相互去鋪成、相互進行比對與研究發展,提供未來鹿野 高台地區農業與相關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參考,甚至是公部門訂定政 策時很好的一項依據,則本論文就達到其價值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