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鹿野高台地區茶葉生產與銷售結構之變遷

第四章 鹿野高台地區茶園空間土地利用與產銷結構的變遷 …58

第三節 鹿野高台地區茶葉生產與銷售結構之變遷

臺東鹿野高台地區,東臨海岸山脈,西接高聳魏峨的中央山脈,

中間形成狹長之台地,區內台地多平地少,由於交通不便,工商業不 發達,人民生活水準較西部低,加以區內土壤貧瘠,農業生產受先天 環境之限制,缺乏高經濟作物(王鑫,1988),因此政府為促進東部 土地開發利用,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於民國69 年呈奉台灣省政府核准 設立台東分場。台東分場位於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距離鹿野站2 公 里,海拔150 公尺,東徑121 度7 分25 秒,北緯22 度54 分37 秒,

土壤為灰化紅壤土,酸鹹度pH5.0-6.0 之間,雨量2,182 厘米,濕度 85%左右,適合茶樹生長。

鹿野高台地區茶園位於龍田村及永安村與永康村是臺東縣境開 發較早的茶農區,由於氣候因素造就「早春晚冬」的特質,加上山坡 地排水佳,非常適合種植茶葉。這裡出產青心烏龍、金萱茶(台茶12 號)、翠玉茶(台茶13號) 及少數的佛手茶、武夷茶及四季春等茶種,

「福鹿茶」都相當知名(甘振豐、陳高桐,2005)。

台東分場設茶作、製茶二課及會計、總務室。茶作課設茶樹育種 栽培室茶業機械室、土壤肥料室、茶樹保護室及茶園管理室;製茶課 設製茶試驗工廠、評茶室、多元化利用室等試驗研究室,並兼辦茶作 及製茶推廣工作。台東分場舉行試驗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林廳補 助經費,台東縣政府及農會配合與台東分場技術指導,東部區域綜合

70

開發計畫之一,茶葉生產及保護已有數十年成果,簡要說明如下:

台茶 12 至 17 號新品種地方適應性試驗已完成,近年推廣台茶 12 及 13 號較青心烏龍早生、抗枝枯病、高產及質優新品種,種植面 積增加中。茶樹剪枝時期、覆蓋、灌溉等栽培試驗改善茶菁品質,增 加產量及調節產期。台東茶區產製早春茶及晚冬茶聞名全省,且提高 售價。

土壤調查及施肥種類與用量對茶葉品質之改善及增產試驗,配合 茶園淺耕、中耕、深耕、剪枝、剪採、噴藥等機械性能試驗與推廣組 成機械代耕隊,成效良好,花蓮縣剪採率達 90%;台東縣達 40%,以 降低人工成本。

病害、蟲害種類調查瞭解其舉行防治方法試驗,減少損失,且不 產生藥害及殘毒、研究生物防治,減少用藥,輔導東部茶園實施釋放 赤眼卵寄生蜂防治茶捲葉蛾,大量飼養法拉斯捕植瞞,田間釋放防治 神澤氏葉蜿及茶葉瞞,釋放安平草蛤捕食小型害蟲、害瞞,應用人工 合成性費洛蒙誘殺茶姬捲蛾雄蟲,減少棲群,減少為害及用藥,效果 良好,茶農接受度高,推廣順利。

東部茶區以製作半球型包種茶為主,自秋茶到翌年春茶是包種茶 製造最佳季節,夏茶、六月白天氣炎熱,製造包種茶品質差,苦澀味 重,農友不採收,40%夏茶未能利用並可惜,民國 79 年 6 月起舉辦白 毫烏龍茶製造講習,增加生產特色茶。東部新茶區製茶技術尚屬輔導

71

72

鹿野高台地區茶葉史,在台灣茶葉史裡,算是比較短期,因為是 從民國 48 年才開始試種,從此表可看出清領時期與日據時期的生產 量是無資料的,從此表也可以看出生產量的變化起伏,尤其是近期是 呈現平緩的趨勢,大概都維持在 100 多公頃左右。收穫面積是指種植 面積範圍內可以收成的面積範圍,因為受到各種管理、天候等因素影 響,並非跟種植面積呈現一致性。依文獻查證可略分四期來簡述:

(1)65-71 年,維持在 150-200 公頃。

(2)71-87 年,逐步上升達到最高峰 820 公頃。

(3)87-89 年,尚維持一定的數量約 600 公頃。

(4)89-102 年,緩步下降,迄今剩下 200 公頃左右。

鹿野高台地區茶葉收穫量變遷圖,也可略分為四期簡述:

(1)65-71 年,維持在 100-300 公噸之間。

(2)71-87 年,逐步上升達到最高峰 300-3,000 公噸。

(3)87-89 年,從 3,000 公噸下降到 500 公噸。

(4)89-102 年,從 500 公噸減少到目前的 100 多公噸。

因台灣茶葉最早以外銷為主,在民國 63-73 年這 10 年間,由於 國際茶葉市場的變化,使得台灣茶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薄弱,政府 開始以各種方式宣導茶葉內銷,加上台灣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 平逐漸提高,飲茶變成全民運動,而且是中高產階級生活享受的一環,

從此台灣茶葉逐漸定型為內銷中高價位茶葉為主的經濟型態。鹿野高

73

74

圖 4-3 鹿野高台地區茶葉銷售據點圖

資料來源:筆者依據訪談內容整理(STG-Chen、NTH-Chen、NTH-Lin、SC-Twu、

STG-Chen、NTH-Lai、SC-Chen)

75

圖 4-4 台灣地區暨鹿野高台地區茶葉銷售據點圖

圖例: 中國大陸 韓國 日本 美國 台灣 資料來源:世界地圖(2015)。取自

https://tw.images.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p

註:茶葉內、外銷比例為:內銷 65%,外銷 35%。外銷以亞洲地區之中國大陸、

韓國、日本為主;北美地區則以銷往美國為大宗。

76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方式的進行以下內容探討:

一、訪談大綱

觀察目前台東鹿野高台地區茶區茶葉產製銷售的管道,依據研究 者的參與觀察並以文獻探討分析所得資料,進行訪談大綱的初擬,發 現主要以下列幾種方式銷售:

(一) 自產自製自銷:本身有自家茶園,也設有製茶廠及銷售據點,

以此方式銷售台東茶區約佔有四成以上的戶數。

(二) 專業茶農:生產茶菁供應製茶工廠,本身無銷售管道。

(三) 專業製茶工廠:以收購茶菁製茶批發為主,或委託接受茶農 代工生產。

(四) 開設茶行本身不產製茶葉,茶葉來源以批購為主。

(五) 以兼職方式網路行銷,茶葉非主要經濟來源,但因生長在茶區 或對茶區狀況了解受親朋好友委託批購毛茶經整理後賺取中 間差價,但也有第二、第三代青農變成行中的高手。

(六) 利用舉辦優良茶比賽擴大宣傳與行銷,每年舉辦春冬季優良 茶比賽為區內茶界盛事,各家製茶廠、茶農及茶行使出看家 本領贏得好成績,爭取媒體報紙的曝光率與宣傳,做為行銷 茶業的後盾。

本研究透過與多位從事茶葉生產與銷售有關之人士進行深度訪 談,將受訪對象略分為7種類別,從社區中的訪談得出對鹿野高台地

77

區茶葉推展永續發展實際狀況及茶葉生產與銷售結構之變遷能有明 確的認知及適合永續發展策略之可行性,及對現況實施成效的意見和 想法,做訊息的交叉檢核:

(一) 傳統老茶農:種植業者、賣茶菁者。

(二) 第二代茶農:種植 製造 自銷(茶行業者)

(三) 傳統茶行:未種植 未製造 轉手賣茶品

(四) 新式茶莊:經營民宿、茶副產品、文化觀光導覽。

(五) 茶商:進出口茶葉成品

(六) 推廣行銷:1.文史工作者

2.農政單位:縣政府、鄉公所、代表會、農會 3.中小企業協會

(七) 研究檢驗單位:茶改場、台東大學

由訪談中得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鹿野高台地區茶葉生產與銷售 結構也起了變化。在民國 63 年至 73 年的這 10 年間,由於國際茶葉 市場環境的變化,使得茶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薄弱,政府為了輔導 找不到國際買家的業者,開始以各種方式宣導茶葉內銷,逐漸打開了 內銷市場,但當台茶內銷達到一定的規模時,政府改變了茶葉政策,

政策的改變無異是壓垮茶葉內銷的最後一根稻草,從此台灣茶葉逐漸 定形為內銷中、高價位茶品為主的經濟型態。

78

除了政策的轉向對台茶產業產生重大的影響之外,國內經濟條件 的變化以及國際茶葉市場的形勢,皆鉅大衝擊茶葉外銷,也使得台灣 茶葉的輸出,日漸地走下坡。目前茶葉的市場通路以自產、自製,自 銷的經營方式為主,茶農自行設立中、小規模的製茶廠,運用自產茶 菁為原料,配合若干製茶機械輔助製造茶葉,製成產品即批給零售茶 行或者直接販售消費者(TG-Lin、TM-Lin)1,此種行銷方式約占業者 的 80%左右;較為常見的還有農會、茶葉產銷班辦理分級包裝銷售者,

其產品也是批發給零售茶行或直接販售消費者(CW-Lai)。

另有值得一提的是,為數不多的老牌製茶廠仍堅持製茶本業,他 們買進茶戶所產毛茶加工再製,而後賣給茶行或是外銷海外。由於政 策的轉變,台灣茶葉內銷通路也變得相當複雜而多元,如此特殊的。

產銷型態,在世界的產茶國之中甚稱絕無僅有。觀察現今的茶葉 狀況,茶葉缺乏名優品牌,業界也無大型的龍頭企業,一般消費者認 同的是茶葉產地、種類而非名牌商標;以生產而言,國內盛行的家庭 式製茶工廠,各廠的生產成本差異不大,也無業者握有專利製茶技術,

故現存任何單一業者不能保有絕對的成本優勢;再者,國內茶葉的產 銷型態無法支撐大廠生存,故無法以大型製茶廠的經濟規模築高加入 者的阻礙;而在政府現行的法令對於製茶葉可說全面開放,任何人皆 可以各種形式加入茶葉行列。

1 (TG-Lin、TM-Lin)係指訪談彙整資料表受訪者受訪者代號別-姓,以下受訪者代號別-姓亦同。

79

茶葉約 80%外銷,近年經濟繁榮,國人飲茶風氣提高,現在以內 銷為主,但是由於馬政府主政下的兩岸關係和緩大幅改善,交流頻繁,

大陸近年來有錢消費的高薪階級相對提升。民國 94 年正式展開黨際 交流(兩岸已簽署多項協議),馬總統加持、公部門協助,使推廣行 銷,尤其到大陸無錫、鄭州等大城市據點行銷,備受好評(NTH-Lin、

SC-Twu)。因此,茶葉大陸已不列為禁止進口,比較先進的茶農,如 東傑茶園、林旺茶園、佳芳茶園等強調有機種植的業者,在台東縣政 府等的協助下,已經捷足先登到大陸展售試點,而且後續市場訂單看 俏(AU-Li)。

鹿野高台地區因冬季氣候溫暖之天然條件,產製晚冬及早春茶最 為特殊供不應求,競爭力最強,因量少售價高,但必須注重品質,多

鹿野高台地區因冬季氣候溫暖之天然條件,產製晚冬及早春茶最 為特殊供不應求,競爭力最強,因量少售價高,但必須注重品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