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鹿野高台茶區轉作情形

第四章 鹿野高台地區茶園空間土地利用與產銷結構的變遷 …58

第二節 鹿野高台茶區轉作情形

鹿野高台地區茶園空間的土地利用,茶樹栽植面積轉作的情形,

可以說是下降的相當地嚴重,從民國 92 年鹿野高台地區整個茶樹總 栽植種植面積是 337.68 公頃,收穫面積也有達到 301 公頃,一直到 民國 96 年,栽植面積還有 250 公頃,收穫面積卻略減成 110 公頃, 97 年栽植面積 215 公頃,收穫面積也是減少為 115 公頃,在這個時期是 一個轉捩點,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鹿野高台地區遭逢 50 年來以來的 旱災,灌溉的水圳-鹿野大圳無法引水到茶園來進行灌溉,再加上聖 嬰現象的影響,導致鹿野高台地區種植茶園的茶樹紛紛枯死,影響整 體的收穫面積及產值。

到民國 98 年的時候,種植面積仍然有 198 公頃,但收穫面積卻 只達 145 公頃,這時候旱災現象已經稍微的減緩,引水的情形、灌溉 的情形也稍微改善,到民國 99 年整個種植的面積已達到 167 公頃,

收穫的面積也接近 167 公頃,從民國 100 年開始種植的面積就僅剩下 100 公頃左右,收穫的面積也是,101 年、102 年都減少只剩下 93 至 96 公頃左右,收穫面積也是,一直到迄今,這個現象說明了整個鹿 野高台的茶園空間的茶葉生產面積已經從 92 年的 337 公頃下降到 102 年的 96 公頃(朱傲祖、游明聖,1985),這期間除了旱災的影響 之外,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茶農紛紛將原本種植茶業的土地改種植其 他的作物,包括鳳梨、薑、香蕉、枇杷、釋迦、造林等等,所以說茶

65

園轉種其他作物的情形相當的普遍,整個茶園的生產空間面積減少了 約 200 公頃左右,再來從 92 年到 102 年的 10 年之間減少了 200 公頃,

那麼減少的產值就相當的多,也就會影響整個政治、經濟、社會層面 的結構改變,包括茶農的收入,以及政府政策的調整等等。

所幸鹿野鄉公所在民國 98 年因福鹿茶產業的不振,市場銷售情 況不盡理想,同時茶園面積嚴重的減少,認為有必要調整茶產業的整 體產銷結構,甚至必須加強行銷,所以在 98 年即向經濟部中小企業 處提出了紅烏龍產業的行銷發展計畫,開發新類型的紅烏龍茶作為鹿 野高台地區茶葉的主要栽植品項,錯綜的策略,除了行銷的策略之外,

希望能夠從以往以量取勝的面向,改向以質來取勝,並且跟高山茶、

西部的烏龍茶產區有所產品的區隔,再加上當地本來就有茶葉改良分 場的設置,因此開發出了縱谷發酵的紅烏龍茶品系,藉由這個產品的 行銷策略得當,引起市場廣泛地迴響,才將整個行銷的劣勢加以逆轉,

雖然造成後來種植面積的減少,縱使產量的減少,但是因為「紅烏龍 茶」特色茶品質的提昇,重質不重產量的策略奏效,而使得整個產值 在減少之後又向上提升,目前年產值已經高達九千多萬元,所以可以 說是臺灣東部地區茶葉轉型相當成功的案例(台東縣鹿野鄉公所全球 資訊服務網,2015)。

這也促使本研究去思考在茶園空間土地利用的變遷之中,如何去 調整整個生產與行銷結構的配合,這其中政府、民間甚至是農會,在

66

技術上、在行銷上的改變,是有一定的模式以應付變動的市場所需,

農民以販售紅烏龍茶的產品來賺取經濟收入,改變以往以販售茶菁的 來賺取以量取勝的茶菁收入,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可以因為消費者的 需求,茶農、茶商、茶工廠都可以提供一定的量,而不是銷售茶菁的 量,這把消費的層級從生產端移到了消費端的行銷面,從原料的提供 者轉變成一個行銷者,這樣子的話,在價格的提升與茶農的經濟收入 方面,可以獲得整個改善,甚至是提升促進茶農在茶園空間管理種植 知識層面的提升,同時也提升管理、以及品牌行銷的相關技能,茶園 空間種植的茶葉品種,也從早期的阿薩姆紅茶,慢慢地改為烏龍茶及 金萱茶的福鹿茶品牌,但因為福鹿茶的品牌銷售不如理想,必須開發 出新型的產品,因此藉由技術層面的轉變,到現在的紅烏龍的新品牌,

但茶樹的品種以及原料,依然是原本用來製作福鹿茶的烏龍或金萱茶 種,一年可以收春、秋、冬三季的茶在福鹿茶的時代,但由於技術層 面的轉變,使得原本夏天割掉的茶、廢棄的茶,仍然可以拿來製作做 發酵的紅烏龍茶。

所以在鹿野高台地區,一年可以收春、夏、秋、冬四季的紅烏龍 原料來製作紅烏龍茶,也就是說增加了一個夏天,原本棄置的茶菁拿 來做紅烏龍茶的產值(潘永豐,2005),總結就是:

一、 鹿野高台地區的茶葉總栽植面積,從 92 年到 102 年的 10 年之 間減少了約 200 公頃,這 200 公頃轉植成其他的作物,譬如:

67

薑、鳳梨等等,轉種的情形相當的嚴重。

二、 原本種植茶葉的大草原,現今結合熱氣球發展觀光,而縮小了 茶園空間。

三、 由於福鹿茶品牌銷售的沒落與不振,使得鹿野高台地區的茶農,

所種植出來的茶以提供茶菁給西部地區或花蓮瑞穗舞鶴地區的 蜜香紅茶作為原料,對高台地區茶農只能淪為蜜香紅茶或者是 其他西部高山茶原料的提供者,這個在收入上和茶園栽作的意 願上是降低的,產值和收入也是減少的,這個產業可以說是面 臨崩解的情況。

四、 紅烏龍茶的產業在民國 97 年開始行銷之後,經過了二年、三年 的行銷推廣,建立起一個新的品種、茶葉品牌,然後促使原本 只有春、秋、冬三季收成的福鹿茶或者是茶菁的提供,變成了 夏茶也可以收,增加了一季茶葉茶菁的摘取,同時,不再只是 原料的提供者,也就是原本提供給西部茶菁、瑞穗舞鶴茶菁的 提供減少了,減少的部分拿來做為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 紅烏龍茶的產品的產與銷,增加的這個四個季節產品的銷售,

因此增加了茶農栽植茶葉的意願,同時也提昇了它的質量,從 原本原料的提供者,轉延伸變成為一個紅烏龍茶茶葉的銷售者,

茶農的經濟收入自然增加,栽植的意願自然增高,透過一種內 部調控的轉型,也使得鹿野高台地區的茶葉始終可以維持在

68

100 公頃左右,重質而不重量的製產品牌滯銷的情況,同時仍 有部分的茶農漸漸地願意改植原本的烏龍或金萱茶種,但卻不 是製作成福鹿茶、烏龍茶或綠茶,而是製作成紅烏龍茶。

五、 近年來由於混茶的汙染,讓消費者對台灣一般茶葉失去了信心,

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各種農特產蔬果要求無毒,甚至有機種 植,現在鹿野高台地區已有部分茶農,如:林旺產業有限公司

(林旺製茶廠)林耀精先生、鹿鼎記休閒茶莊、松築民宿黃郁 琇女士、東傑茶園陳肇誠先生與陳弘儒(父子檔)、佳芳有機茶 園陳麗雪等(成立台東縣有機農業發展協會),努力推廣有機種 植,已經開始學習試種沒有汙染的茶樹,劃出獨立的茶園空間,

反應甚佳,也獲得相關輔導單位、縣政府、鄉公所、農會、中 小企業協會等大力支持協助,如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楊珍琪,

就為當地茶農辦過一場有機認證的研習,參加踴躍,尤其是第 二代的青農更是結合網路行銷,交換種植經驗,形成一個強而 有力的交流平台。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