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社會上對於老化,始終存在著些許迷思,然而這迷思,真的如大家想 的這樣嗎?確實有待釐清。「老人」現在稱為「長者」,在過去的年代常常 被冠上不雅的稱呼,如〝老態龍鍾〞、〝老叟〞、〝老而不休〞以及近代的〝LKK〞

等。多數長輩覺得年歲到了就應該「服老」、〝老就該有老的樣子〞,每天就 應該待在家裡,等待家人、子女回家孝敬。換句話說,社會上對老人普遍 的觀感似乎是帶著一個歧視的眼光,年老體衰、多病痛、孤著無依、無學 習能力、沒有生產力等,只注意老化的負面訊息,忽視其正面價值。因此 從正向觀點探討如何增進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快樂,已成為老人學研 究領域具前瞻性的焦點(李玉玲、方文熙,2015)。

面對人口快速老化的挑戰,老年期在生理、心理、社會相關議題的研 究也快速的發展著,因應而生的「正向老化」(Positive Aging)、「有生產力 的老化」(Productive Aging)、「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健康老化」

(Healthy Aging)、「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等,象徵著全球與每個人對 老年階段的期待。在這些名詞中,「成功老化」最早被提出也被廣泛引用,

而於Rowe 與 Kahn (1987)發表〈成功老化〉一文中,倡議「老」不等於「病」,

在區隔「成功老化」、「一般老化」(Usual Aging)、「病態老化」(Pathological Aging)後,眾多相關研究與理論更如雨後春筍般被提出,豐富了我們對老 年階段的瞭解(陳麗光,2011),而成功老化亦可減少社會之成本與醫療的 支出,對於國家和社會資源的運用有極大的意義(蒲秀瑾、劉茂森,2013)。

成功老化的三要素為避免疾病、積極的生活及保持良好的心智及體能

8

狀況。積極的生活指的就是實際參與行動及具有生產力行為,老年人面對 老化首當其衝的就是身體上的衰老,許多慢性病迫使他們減少與社會產生 連結,最後只能終日長時間的留在家裡,而留在家中的老人少了與社會的 互動,在各個層面上不免會產生一些問題。老年生活若沒有適當的安排,

容易產生面對孩子離家、配偶或親友死亡,缺乏自我獨立或產生經濟安全 等老年適應上的問題(李端金、馬逸華、陳美真,1995)。根據 WHO(2015)

指出,老年人若能從事體力的活動有許多好處,包括增加壽命、提高身心 功能(例如,保持肌肉力量和認知功能,減少焦慮,提高自尊);預防疾病 以及透過增加社區參與度維持社交網絡和代間關係。研究發現參與志願服 務能改善與提升高齡者的身體以及心理的健康,降低死亡的可能性,提升 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林麗惠,2006a),高齡者因從事志工活動而感到快 樂的比例高達 97.07%(黃富順、林麗惠、吳淑娟,2010)。高齡者參與志願 服務,具有正向的意義,且有助於提升自我的精神生活以及彌補心理與社 會層面上的不足(葉俊郎,1994 )。

根據莊俐昕、黃源協(2013)據點成效評估指出 99%的據點運用志工 人力。另於鄭夙芬等(2016)調查我國據點服務成效顯示,據點志工年齡 以 55 以上至未滿 65 歲居多,65 以上至未滿 75 歲次之,性別則以女性占大 多數,身分以家庭主婦為主。顯然大部分據點對志工依賴度高,研究顯示 65 以上至未滿 75 歲之高齡志工為第二大志工來源,在據點志工人力的運用 上具開發潛力且重要意義。

由於研究者在實習期間接觸許多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志工,其中不乏

9

高齡的長者,這些高齡志工積極參與健康促進、用餐、關懷訪視及電話問 安等服務,他們每週按部就班在據點做著服務老人或老老人的工作,有時 還會利用其他閒餘時間參加志工培訓課程,充實基本技能,於是這激起了 研究者的好奇心:什麼樣的機緣讓他們加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志工的行列?

生命中是什麼因子可以讓他們熱情不墜地參與沒有酬勞的志願服務?在服 務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任何困難?志工和志工之間、志工和運用單位之間 的互動如何?而他們透過據點服務中可以獲得什麼樣的人生經驗及意義?

研究者於 107 年 3 月檢索「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之相關研究資 訊以「高齡志工」為關鍵詞檢索結果為 42 篇,研究的主題較多著重在高齡 志工的動機與角色、運用單位的運用及管理、服務學習以及探討幸福感及 生活滿意度等,約占了 40 篇。從 42 篇裡再檢索關鍵詞「成功老化」,探討 成功老化的論文為 2 篇,分別是 2015 年徐瑋勵的<獨居老人成功老化經驗 之探究-以女性高齡志工為例>、2000 年賴昭志的<高齡志工服務學習與成功 老化之探究-以台灣柴山、玉山和梅山志工為例>,可見以成功老化的觀點來 探究高齡志工之稀少性。因此研究者以據點 65 歲以上的高齡志工為研究對 象,除探討參與動機外並分析其成功老化的因素及生命意義,期盼研究結 果可以提供據點志工及運用單位一些實務上的參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