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700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7006"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朝陽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碩士論文.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 之成功老化觀點分析 The Elderly Who Participate Volunteer Service in Community Caring Centers:An Analysis of Successful Aging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蕭文高 博士 共同指導:陳斐虹 博士 研 究 生 : 楊麗雲. 中華民國 108 年 5 月.

(2)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 之成功老化觀點分析 The Elderly Who Participate Volunteer Service in Community Caring Centers:An Analysis of Successful Aging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蕭文高 博士(Wen-Kao Hsiao) 共同指導:陳斐虹 博士(Feei-Hung Chen) 研 究 生 : 楊麗雲 (Li-Yun Yang). 中華民國 108 年 5 月 May , 2019.

(3) 中文摘要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於 2018 年已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而平均 年齡也來到了 80.4 歲的新高。老年人如何因應社會變遷所帶來的改變,而 讓自己可以安身立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故本研究係以社區照顧關懷據 點的 11 位高齡志工為研究對象,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旨在探討高齡者 進入據點的選擇、進入據點後遇到的困難及調適以及從服務的過程中獲得 的生命意義,最後發展老化目標。 本研究以成功老化之觀點分析高齡者參與據點服務,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齡者進入據點的選擇受到運用單位邀請、家人鼓勵、朋友邀請及公 部門支持四方面的影響。其中受朋友邀請影響最多,家人鼓勵次之。 二、參與動機分別有個人因素、家庭影響、社會角色轉換及社會服務價值。 此部分多著重在個人及家庭方面,較以往常見的利他型動機不同,可 見社會變遷影響價值觀的轉變。 三、因老化而帶給高齡者的改變及損失表現在年齡、生理、心理及家庭四 方面,除了生理之內外部改變外,尚有心理層面產生的諸多感受影響 著老年生活。 四、據點高齡志工可以其蘊含於個人的內在特質及外部資源調整在據點遇 到的困難。 五、高齡者在據點服務遇到的困難分別來自志工間及服務對象間,而來自 志工間的困難主要是對於相處的磨合及服務的規範及調適,而有些志 工表示尚需要面對來自服務對象之家屬的關係建立。 六、高齡志工服務於據點的收獲在心靈、人際、家庭及個人成長四個層面, 而損失方面則較少提到。 七、作息的調整及維持健康的身體是高齡者從事志願服務後的改變,認為 為了可以持續服務,對於作息及身體健康會留意。 八、據點高齡志工發展出的老化目標為照顧自我安享健康老年及尋求心靈 滋養,而後者又可分為安身立命活在當下、做個有價值的人、轉換思 考模式及終身學習的志向,邁向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九、高齡者參與據點志願服務有助於身心靈往成功老化的正向發展,實現 老化的目標。 最後,本研究依研究分析及結論對運用單位及個人提出建議,做為日 後據點運用志工及個人參與據點服務之參考。. 關鍵字:社區照顧、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志願服務、老化、成功老化 I.

(4)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of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aiwan officially entered the era of aged society in 2018, and the average age has reached 80.4 years. How the elderly adapts into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social changes, and make a living of meaningful life, is a question worth pondering.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akes 11 senior volunteers from the community caring cent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dopts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to analyze the choices of senior citizens to enter the chosen sites, the difficulties and adjustments encountered after entering the site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gain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rvice, an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aging goal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participation of senior citizens in the on-site servic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ccessful aging.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I. The choice of senior citizens to enter the sites is influenced by the invitation of the center, family encouragement, friend invitation and public sector support. Among them, the most affective factor is friend invitation, and the family encouragement is the second place. II. The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cludes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influence, social role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value. This part focuses mainly 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family.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altruistic motives that are common in the past; therefore, the social changes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values can be seen. III. The changes and losses brought to the elderly due to aging are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 the age, physiology, psychology and family. In addition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state, there are still many psychological feelings that affect the elderly life. IV. On-site elder volunteers can adjust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on site with their intrinsic qualities and adjustment of external resources. V.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elderly in the service of the site are from the volunteers and the service targets. The difficulties from the volunteers are mainly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service and the interactions, and some volunteers suggested that they also need to fac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mily of the target. VI. The accomplishment of senior volunteers serving on sites is in four levels: spiritual, interpersonal, family and personal growth, while losses are less mentioned. II.

(5) VII. Adjustments to work and rest and maintaining a healthy body are changes in the elderly after volunteer service. They believe that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ontinue to serve, they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daily routines and health. VIII. The aging goal of the old-age volunteers is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to enjoy healthy old age and seek spiritual nourishment. The lat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goals of living in the present, being a valuable person, transforming thinking mode and lifelong learning to a higher level of self-realization. IX. Senior citizens participate in the volunteer service of the sites to help the body and mind to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successful ag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ging.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the use of units and individuals based on research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volunteers and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ervice cente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mmunity care, community caring centers, volunteer service, aging, successful aging. III.

(6) 誌謝 念研究所的這段時間,說一路走來甘之如貽,未免太牽強,但也惟有 這件事是自己想做的才能堅持初衷完成學位。 「愛我選、選我所愛」 , 「因為 誤會而結合,因為了解而相愛」 ,是念社工所這些年來的心情寫照。在這樣 的年紀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只是開心而已,而是自我人生的實現。雖然 人生實現的方式很多,但對我來說,取得碩士學位是對自我的期許,也是 一個自我肯定。 當我在書桌前寫下預計要完成論文的日期後,便時時提醒自己要努力 及堅持,現在這一刻終於來臨了。這期間除了家人、朋友的體諒及支持外, 更感謝長期陪伴的碩班同學及學長姐,崇達大哥、人懿、湉晳、育瀚及雅 崴、湉聆我想跟妳們說聲「謝謝您!」 ,大家都是支持鼓勵我的好夥伴。較 早完成論文的虹如、紋慎、惟農及今年年初完成的宗彥,由於有妳們相繼 完成論文的刺激才喚醒脚步略慢的我。後來雯瑛、宏庭和我,約定好要今 年 5 月一起畢業,最後終於走到這一步,我想跟兩位說: 「有您們的陪伴真 好!」 最想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蕭文高老師,老師指導時看大處不看小處, 也不拘泥於某一部分,老師的指導風格讓我非常放鬆。在論文期間除了自 己的怠惰外,老師從不會給我太多壓力,我想對老師說:「當您的學生很幸 福,謝謝您陪伴到最後。」另外謝謝共同指導敎授斐虹老帥、校外口委松 林敎授及校內口委麗紅老師,有您們的指導,讓學生的論文得以更完善。 也謝謝學校敎導過學生的老師們,您們的敎導都是學生的養分,我會好好 珍惜。最後要感謝的是 11 位研究參與者及協助連繫的朋友們,謝謝您們的 接受訪談,才得以順利完成論文。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看似一句老掉牙的話,但我對它卻有不同 的詮釋。在面對未來高齡化的社會,人人都需要具備這樣的思維,它不會 只是一個口號,而是可以化為行動去實踐,未來我也將本著這樣的精神在 我喜歡的領域持續精進終身學習、服務大眾,期許自己在進入老年階段時 可以做一位老而可以繼續被社會所用的人。 IV.

(7)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 3 第二節、研究動機 ............................................................................ 7 第三節、研究目的 .......................................................................... 10 第二章、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社區照顧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 11 第二節、志願服務 .......................................................................... 18 第三節、老化與成功老化 .............................................................. 24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過程 ...................................................................... 34 第一節、研究方法 .......................................................................... 34 第二節、研究對象 .......................................................................... 36 第三節、資料蒐集與分析 .............................................................. 38 第四節、研究的嚴謹性 .................................................................. 43 第五節、研究倫理 .......................................................................... 47 第四章、研究資料分析 .......................................................................... 49 第一節、高齡者選擇參與據點服務的歷程 .................................. 50 第二節、高齡者參與據點服務的調適過程 .................................. 72 第三節、高齡者擔任據點志工的生命意義 .................................. 93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 114 第一節、研究結論 ........................................................................ 114 第二節、研究建議 ........................................................................ 130 第三節、研究限制 ........................................................................ 133 參考文獻 ................................................................................................ 134 V.

(8) 一、中文部分 ........................................................................................ 134 二、英文部分 ........................................................................................ 140 附錄 附錄一、訪談大綱 ...................................................................... 142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 144 圖目錄 圖 1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相關照顧服務資源關係圖......................... 14 圖 2 成功老化的三要素 ......................................................................... 27 圖 3 SOC 成功老化概念模型圖 ............................................................. 30 圖 4 調和老化概念模型圖 ..................................................................... 32 圖 5 高齡志工 SOC 研究架構 ............................................................... 35 表目錄 表 3-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37 表 5-1:高齡者選擇參與據點服務的歷程 ......................................... 115 表 5-2:高齡者參與據點服務的調適過程 ......................................... 120 表 5-3:高齡者擔任據點志工的生命意義 ......................................... 123. VI.

(9) 第一章. 緒論. 「心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 -心理學家Maslow 記憶回到 12 歲以前和爺爺奶奶居住在新北市的鄉間,雖然那個地方隨 著台灣 80 年代經濟起飛,我認識的人已經大量外移到都市,而兩位老人家 也已經不在人間,但和爺爺奶奶生活的點滴,卻是我永難忘懷也是最甜蜜 的回憶,而他們的樂觀好學、愛鄰助人的待人處事及生活方式深深影響著 日後的我。年紀稍長以後,認識奶奶的親戚朋友們看到我會說: 「妳真像妳 的奶奶。」又過了許多年才慢慢體會出,為什麼我會像奶奶。 記憶中,奶奶有空時總是會帶著我去堂伯的媽媽家,我都叫她嬸婆。 嬸婆年紀很大了那時約莫 90 歲的高齡,白天通常自己一人在家。奶奶每次 去看嬸婆會陪她聊天,有時還會幫嬸婆帶一些她愛吃的食物。嬸婆的頭髮 很白很長,有時天氣好太陽大時(老人家怕冷) ,奶奶會在中午的時候幫嬸 婆洗頭並梳理頭髮,而我會搶著幫她的頭髮抹上橄欖油,我喜歡老人家的 頭髮抹上橄欖油後所散發的淡淡香氣。嬸婆會在頭髮抹上橄欖油後,幫自 己盤一個髮髻在後腦勺,那景象至今令我難忘,真是美極了。但是我們往. 1.

(10) 往也會忘記時間,回家時,爺爺也會叨念奶奶出去太久了,說奶奶太雞婆, 但奶奶也不以為意。過了幾天,她又會帶我到某位長輩家裡做粿或是幫忙。 較長大後才知道,當奶奶還是小孩時我的外祖母就已經去逝了,奶奶是在 1917 年出生的,據她的描述,奶奶一家人當時住在基隆漁港邊,那時的生 活很清苦,物資食物都很缺乏,外祖母本身就有支氣管方面的疾病,有一 次傷風後,就久病不起了。奶奶小小的年紀就要身兼母職照顧唯一的弟弟 (我的舅公) ,所以她對於年長者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感。 在奶奶的雞婆人生故事裡,我看到的是一個樂於和人交往、幫助他人 的長者。而和她相處過的人,也都非常喜愛她,就算最後大家都搬離原來 的地方,還是會回來看看奶奶。也許因為這樣跟著奶奶,耳濡目染之下受 惠最多的是我,喜歡與人互動,就好像奶奶一樣,對於人,存在著一分說 不出的情感。到了近幾年自己擔任敎育及社會福利志工後才知道,原來我 的奶奶早在 40 幾年前,就運用自己的閒暇時間,無私奉獻,不計酬勞,這 就叫做志願服務,而她自己就是「志工」。 由於本身居住的社區是一個屋齡 20 年左右的中型公寓大廈,這些年來 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長者出現在社區大樓門口的玄關處或是會客室,時 而聊天或時而兩眼無神地看著進進出出的住戶。這些長者是我從他們還是 中年時就已認識的叔叔及阿姨,看著他們一天天的衰老,身體一天天的不 好,我的心裡不免浮上許多的問號?人的老化雖是自然的,當他(她)們 一個個從工作崗位上退休或是兒孫已經長大,是否已經失去了生活重心, 還是不知如何繼續人生的下一步。 2.

(11) 當研究者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習時,看到許多長者在不同時段利用 閒暇時間擔任志工,不論是報到簽名、量血壓、共餐、電話問安或是關懷 訪視,都看得到長者志工的身影。他(她)們通常是步行或是騎脚踏車於 值班時間到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部分擔任關懷訪視的志工長輩為了方 便到個案家中,也會以機車代步。當我關心起他們的安全時,他們笑笑的 回答我說: 「就是還能動啦,不會危險啦,這樣比較方便,騎慢點就好,有去訪 視比較重要,他們會等我們去啦。」從這簡單的對話中,我深深感覺出長者. 的樂觀及助人,於是激起了研究者想要深入研究這些長者志工,分析是什 麼因素影響著他們奉獻而不求回報及獲得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以往的農業社會,生活水準及醫療技術不若現代,對於一些老人疾 病較無法有效的預防及治療,人們平均年齡較目前要來的低。再者,以往 的作息正常,往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每日為生計而工作,因此甚少有 所謂的退休、養老、終生學習、休閒等現代生活模式出現。然而現代社會 變遷快速,醫療發達,人民普遍生活水準提高,全球老年生活的樣態也因 此產生急遽的變化。2015 年國際衛生組織報告中指出,在 1985 年日本女子 到了 60 歲尚可能存活 23 年,但到了 2015 年已經增加到了 30 年,這種年 齡增長可能反映了醫療保健以及公共衛生措施進步以及人們早期生活的差 異(WHO,2015) 。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 2018 年 9 月底,我國老年人口數為. 3.

(12) 3,382,433 人,占總人口比率達 14.35%;國人平均壽命為 80.4 歲,其中男性 77.3 歲,女性 83.7 歲(內政部,2018) 。另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估」報告指出,我國於 1993 年成為高齡化社會, 並於 2018 年進入高齡社會,預估 2026 年我國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 20%, 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 由於人口結構高齡化,平均壽命延長,同時因社會環境變遷,家庭結 構以雙薪家庭為主,使得老人照顧需求相對提高。面對高齡化速度加快的 趨勢,政府在提供完善之生養環境、教育資源之有效配置以及強化人力資 源之運用等方面,應有更積極的思維與行動以迎接高齡社會的到來(內政 部,2016)。 內政部從 2005 起推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希望高齡 者可以在最熟悉的地方,運用在地的資源,活化老年生活。也正因為國內 老人多半選擇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家園安老,政府期待藉由社區照顧關懷 據點實施計畫協助公部門將福利服務轉化為直接服務方案的形式,提供給 在社區中活動的老人(卓春英,2017)。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 2019 年 2 月 底,全國共有 3,216 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目前各縣市皆以一里一據點且以 村里涵蓋率百分之百為目標(衛福部社家署,2019)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 社區營造及社區自主參與為基礎,由有意願的村里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 設置,期透過在地化之社區照顧,使老人留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同時亦 提供家庭照顧者適當之喘息服務,以預防長期照顧問題惡化,發揮社區自 助互助功能(衛福部社家署,2018) 。目前各據點服務的時段從每週半天到 4.

(13) 全年無休者都有,這些服務為社區幹部、志工、社區長者提供了一個情感 連結交流的媒介,參與據點成為許多人的習慣, 「據點」偃然已成為社區成 員的「聚點」 (蕭文高,2016a)。 聯合國大會於 1997 年 11 月正式宣布 2001 年為「國際志工年」,並呼 籲各國響應。我國為了參與這個盛會,同年 1 月 4 日三讀通過「志願服務 法」,並於元月 20 日奉總統令公布實施。志工是目前非營利組織不可缺少 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在沒有配置專業人力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根據衛生 福利部統計: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止,領取志願服務紀錄冊之志工共計 109 萬 7,786 人。其中 65 歲以上高齡志工計有 22 萬 3,845 人,約占志工總 人數 20.39%,較 2016 年之 19 萬 1,998 人成長 16.59%,顯示高齡者參與志 願服務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高齡志工人數又約占全國 65 歲以上總人口數 326 萬 8,013 人之 6.85%(衛福部,2018),由此可看出高齡志工仍有極大的成 長空間。因此, 「高齡志工的開發與運用」已成為當前拓展志願服務的重點 工作之一,而高齡者藉著志願服務之參與,有助於彰顯晚年生活的意義與 價值,進而促進其邁向成功老化(林麗惠,2006a)。 早在 1991 年於聯合國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中,即讚賞老人對社 會所做的貢獻,建議將「獨立 (Independence) 、參與(Participation)、 照顧(Care) 、自我實現(Self-fulfilment)及尊嚴(Dignity)」五項原則納入 各國的國家方案,其中的「參與」便是期待長者能夠融合在社會中,也更 意味著各國應致力於促進老人邁向老年正向適應、發展、與成長。聯合國 將 1999 年訂為「世界老人年」時亦指出:老人應有「充分參與教育、文化、 5.

(14) 休閒及公民活動的機會」 ,此一宣示,除顯示「社會參與」的機會對老人生 活的重要性,更指出社會參與對促進老人之正向適應與成功老化的關聯性 (陳麗光,2011) 。由此可看出老年期積極正向的社會參與將是個人生涯的 轉機;對社會而言,亦是資產而非負債。. 6.

(15)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社會上對於老化,始終存在著些許迷思,然而這迷思,真的如大家想 的這樣嗎?確實有待釐清。「老人」現在稱為「長者」,在過去的年代常常 被冠上不雅的稱呼,如〝老態龍鍾〞 、 〝老叟〞 、 〝老而不休〞以及近代的〝LKK〞 等。多數長輩覺得年歲到了就應該「服老」 、 〝老就該有老的樣子〞 ,每天就 應該待在家裡,等待家人、子女回家孝敬。換句話說,社會上對老人普遍 的觀感似乎是帶著一個歧視的眼光,年老體衰、多病痛、孤著無依、無學 習能力、沒有生產力等,只注意老化的負面訊息,忽視其正面價值。因此 從正向觀點探討如何增進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快樂,已成為老人學研 究領域具前瞻性的焦點(李玉玲、方文熙,2015)。 面對人口快速老化的挑戰,老年期在生理、心理、社會相關議題的研 究也快速的發展著,因應而生的「正向老化」 (Positive Aging)、 「有生產力 的老化」 (Productive Aging) 、 「成功老化」 (Successful Aging) 、 「健康老化」 (Healthy Aging) 、 「活躍老化」 (Active Aging)等,象徵著全球與每個人對 老年階段的期待。在這些名詞中,「成功老化」最早被提出也被廣泛引用, 而於Rowe 與 Kahn (1987)發表〈成功老化〉一文中,倡議「老」不等於「病」, 在區隔「成功老化」 、 「一般老化」 (Usual Aging) 、 「病態老化」 (Pathological Aging)後,眾多相關研究與理論更如雨後春筍般被提出,豐富了我們對老 年階段的瞭解(陳麗光,2011) ,而成功老化亦可減少社會之成本與醫療的 支出,對於國家和社會資源的運用有極大的意義(蒲秀瑾、劉茂森,2013)。 成功老化的三要素為避免疾病、積極的生活及保持良好的心智及體能 7.

(16) 狀況。積極的生活指的就是實際參與行動及具有生產力行為,老年人面對 老化首當其衝的就是身體上的衰老,許多慢性病迫使他們減少與社會產生 連結,最後只能終日長時間的留在家裡,而留在家中的老人少了與社會的 互動,在各個層面上不免會產生一些問題。老年生活若沒有適當的安排, 容易產生面對孩子離家、配偶或親友死亡,缺乏自我獨立或產生經濟安全 等老年適應上的問題(李端金、馬逸華、陳美真,1995) 。根據 WHO(2015) 指出,老年人若能從事體力的活動有許多好處,包括增加壽命、提高身心 功能(例如,保持肌肉力量和認知功能,減少焦慮,提高自尊) ;預防疾病 以及透過增加社區參與度維持社交網絡和代間關係。研究發現參與志願服 務能改善與提升高齡者的身體以及心理的健康,降低死亡的可能性,提升 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林麗惠,2006a) ,高齡者因從事志工活動而感到快 樂的比例高達 97.07%(黃富順、林麗惠、吳淑娟,2010) 。高齡者參與志願 服務,具有正向的意義,且有助於提升自我的精神生活以及彌補心理與社 會層面上的不足(葉俊郎,1994 )。 根據莊俐昕、黃源協(2013)據點成效評估指出 99%的據點運用志工 人力。另於鄭夙芬等(2016)調查我國據點服務成效顯示,據點志工年齡 以 55 以上至未滿 65 歲居多,65 以上至未滿 75 歲次之,性別則以女性占大 多數,身分以家庭主婦為主。顯然大部分據點對志工依賴度高,研究顯示 65 以上至未滿 75 歲之高齡志工為第二大志工來源,在據點志工人力的運用 上具開發潛力且重要意義。 由於研究者在實習期間接觸許多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志工,其中不乏 8.

(17) 高齡的長者,這些高齡志工積極參與健康促進、用餐、關懷訪視及電話問 安等服務,他們每週按部就班在據點做著服務老人或老老人的工作,有時 還會利用其他閒餘時間參加志工培訓課程,充實基本技能,於是這激起了 研究者的好奇心:什麼樣的機緣讓他們加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志工的行列? 生命中是什麼因子可以讓他們熱情不墜地參與沒有酬勞的志願服務?在服 務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任何困難?志工和志工之間、志工和運用單位之間 的互動如何?而他們透過據點服務中可以獲得什麼樣的人生經驗及意義? 研究者於 107 年 3 月檢索「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之相關研究資 訊以「高齡志工」為關鍵詞檢索結果為 42 篇,研究的主題較多著重在高齡 志工的動機與角色、運用單位的運用及管理、服務學習以及探討幸福感及 生活滿意度等,約占了 40 篇。從 42 篇裡再檢索關鍵詞「成功老化」 ,探討 成功老化的論文為 2 篇,分別是 2015 年徐瑋勵的<獨居老人成功老化經驗 之探究-以女性高齡志工為例>、2000 年賴昭志的<高齡志工服務學習與成功 老化之探究-以台灣柴山、玉山和梅山志工為例>,可見以成功老化的觀點來 探究高齡志工之稀少性。因此研究者以據點 65 歲以上的高齡志工為研究對 象,除探討參與動機外並分析其成功老化的因素及生命意義,期盼研究結 果可以提供據點志工及運用單位一些實務上的參考。. 9.

(18)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影響成功老化的因素客觀的涵蓋了免於疾 病、生理上、心理上及正向靈性多重面向,可以想像界定長者成功老化的 困難。高齡志工如何看待與認定成功老化?以至於研究者產生藉由訪談高 齡志工的生命故事來闡釋其成功老化,相較於客觀標準似乎更具有意義, 而成功老化主觀層面的元素,也是現今理論中較缺乏的面向(林美伶,2011)。 研究者依據志工談話內容的主觀陳述,循著成功老化觀點研究概念,歸納 出志工長者在面對實際發生在擔任志工前,以及選擇擔任志工做為其目標 後,其自我主觀評析所代表之生命意義,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高齡者選擇參與據點服務之歷程。 二、瞭解高齡者參與據點服務之調適過程。 三、分析影響據點高齡志工成功老化之因素。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據點及長者的建議。. 10.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全世界人口結構正面臨著高速的變化,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轉型為低 出生率、低死亡率,加上平均壽命的延長,高齡化已是二十一世紀無法逆 轉的事實,尤其是在先進國家,預期人類壽命的延長與老年人口比率增加 的趨勢除了對社會國家帶來衝擊,勢必也為個人帶來各個層面上不同的影 響。本章探討內容依序為第一節為社區照顧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第二節 為志願服務,最後第三節為老化與成功老化,旨在研究高齡者透過擔任社 區照顧關懷據點志工以成功老化的觀點分析之。. 第一節 社區照顧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壹、社區照顧的意涵 社區照顧起源於對「機構式照顧」之反思,二次大戰後當時執政者相 信由政府供給並進行資源配置的照顧形式,相對來的有效率,於是乎大量 的機構照顧形式產生,以因應社會的變遷及發展。但隨著社會發展,機構 式照顧已無法滿足現行的社會需求,蕭文高(2007)指出這種模式雖然舒 緩了家庭照顧者的部分負擔,卻無形中忽略了被照顧者精神面的需求。因 為機構式服務缺乏家庭與受服務者之間的互動,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去 機構化,以提昇社會福利的可近性,使有需求者回歸社區或家庭接受服務 (卓春英、鄭淑琪,2010) 。去機構化並未意味著完全排除任何機構式的照 顧,而應優先考慮機構外的照顧,若真的需要接受機構式照顧,也應避免 全控式機構的效應(黃源協,2004)。 11.

(20) 社區照顧的概念起源於 1950 年代的英國,那時的學者認為社區照顧是 由非正式服務網絡的親戚、朋友、鄰居、志工等,加上正式的社會服務資 源來共同照顧那些需被照顧的人。我國於 1996 年由內政部頒訂「推動社會 福利社區化實施要點」 ,將「社區照顧」定義為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社會資源 相輔相成,使需要服務者能在社區內、居家環境中獲得照顧,過著有尊嚴、 正常的生活(邱汝那、陳素春、黃雅玲,2004;葉淑玲,2016) 。目前社區 照顧已為老人照顧的主流, 「在地老化(age in place)」是人們期待安身立命 的終老模式(陳燕禎,2006) 。黃松林、趙善如(2007)指出社區照顧就是 運用在社區內小型或社區型的照顧機構,讓居住在社區中有需求者可以就 近使用,而不用遠離現行居住的地方。為了落實在地老化的目標,減輕家 庭照顧者的負擔,讓其有喘息的機會,應積極開發、運用社區鄰里資源, 以提高老人對社區照顧的接受度(沈慶盈,2005)。 綜合以上文獻,於我國在地老化的推動之下,社區照顧相較於機構式 照顧受到關注,其精神是期待能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社會資源的建構,使社 區中的資源及訊息可以更有效及全面性被運用,讓需要被照顧者在家中或 社區中可以自主生活且擁有獨立的能力,同時也可提供照顧者一個喘息的 機會。我國行政院於 2005 年所推動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目前遍佈鄉鎮鄰 里,也就是以這樣的概念來設立的。 貳、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一、緣起 我國行政院於 2005 年提出「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以宣示政府推 12.

(21) 動社區發展之決心,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敎育、環境 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大面向作為社區評量指標,同時為促進社區健全多元 發展,針對社區所提出之發展目標及配套需求,整合相關部會既有計畫資 源,分期分階段予以輔導,協助其發展(內政部,2005) 。又為了配合「臺 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社會醫療面向推動,同年行政院核定「社區照顧 關懷據點實施計畫」 ,以社區營造及社區自主參與為基本精神,鼓勵民間團 體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以下簡稱據點) ,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 再依需要連結各級政府所推動社區照顧、機構照顧及居家服務等各項照顧 措施,以建置失能老人連續性之長期照顧服務。故此計畫之推動,除具初 級預防功能,延緩人口老化外,遇有需正式照顧資源協助的個案,更可協 助轉介至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接受專業協助(內政部,2005) 。有關社區照顧 關懷據點與相關照顧服務資源關係詳如圖 1。 衛生福利部社家署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入口網揭示,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是指由有意願的村里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邀請當地民眾擔任志工, 提供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並視當地需求特性,提供 餐飲服務或辦理健康促進活動,每個據點均可提供 3 項以上的服務(衛生 福利部,2019) 。主要目的是期待透過在地化之社區照顧,使老人留在熟悉 的環境中生活,同時亦提供家庭照顧者適當之喘息服務,以預防長期照顧 問題惡化,發揮社區自助互助功能。. 13.

(22) 現行社區照顧. 民間團體/. 提供單位擴充功能. 社區發展協會投入 申請設置據點 地方政府初審,內政部核定.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初 級 預 防 照 顧. 至少提供 3 項服務. 提 供 專 業 諮 詢 與 資 源. 關懷. 電話. 餐. 健康. 訪視. 問安. 飲. 促進. 諮詢. 服. 活動. 轉介. 務 視 個 案 情 形 轉 介. 視個案需求轉介. 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正 式. 居家式. 社區式. 機構式. 照. •居家服務. •日間照顧. •安養機構. 顧. •居家喘息. •日間照護. •養護機構. 服. •緊急救援. •社區復健. •身心障礙機構. 務. •居家無障礙. •機構喘息. •長期照護機構. 務. 設施設備. •護理之家. 服務評估與追蹤 圖1.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相關照顧服務資源關係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2005)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 14.

(23) 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現況及運用 檢視全國據點的數量從 2005 年的 382 個增加到 2019 年 4 月底的 3,216 餘個(衛福部,2019) ,足足成長了 8 倍之多,足見這 10 幾年間各地方政府 無不竭盡心力的評估設立及推動據點嘉惠鄰里。依據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 計畫訂定的承辦單位資格可歸納為以下六項:立案社會團體、財團法人組 織、地方組織、社區發展協會、村里辦公室及政府部門,其推動的目標有(內 政部,2005;黃源協,2011): 1、結合有意願團體參與設置,由當地民眾擔任志工,發揮社區自助互助照 顧功能,以貼近居民需求,建立社區自主運作模式。營造永續成長、健 康的社區環境。 2、以長期照顧落實在地老化及社區營造之基本精神,促進社區老人身心健 康,發揮初級預防照顧功能。 3、結合照顧管理中心等相關福利資源,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供餐及 健康促進等多元服務,建立連續性照顧體系。 在經費補助方面,依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106 年度推展社會福利補 助經費申請補助項目及基準有下列幾項: 1、開辦設施設備費:新設立的據點最高補助十萬元。以文康休閒設備血壓 計温度計等老人可使用的設施為主。 2、充實設施設備費:營運滿三年之據點,始得申請充實設施設備費補助, 每個據點最高可補助五萬元。 15.

(24) 3、業務費:每個月以新臺幣一萬元計。如水電費,影印費,食材費,保 險費等。 4、志工相關費用:每年最高補助新臺幣二萬五千元;山地、離島及偏 遠 地區,每年最高補助新臺幣三萬元。項目含志工保險費、志工誤餐費、 志工交通費(限外勤服務)、志工背心費。 5、據點加值費用:依每週服務的次數不同來補助,最高補助兩萬元。其 中包含臨時酬勞費。 6、督導費:以直轄市政府社會局、縣(市)政府為限,每一據點每月補 助督導費最高新臺幣二千一百元,協助行政事務、服務輸送、人力培 訓、方案規劃、推動與評估等事宜。 綜合黃松林與趙善如(2007)及鄭夙芬等(2016)研究,據點大多由 社區發展協會承辦,主要服務對象以老人為最多,社區志工為主要的服務 人力來源,經費來源部分多以接受政府補助為主,多數據點沒有向使用者 收取費用。王慧伶(2008)研究據點服務使用情況亦指出,老人接受據點 四大項服務以健康促進最多,占 75.3%。接受關懷訪視頻率及電話問安方 面,則以每月 1-2 次者居多。在參與據點服務感受及生活品質影響方面發 現,長輩對於健康促進的活動均表示一定程度的喜愛,且志工服務親切令 人感覺良好。對長者生活品質影響方面,長者認為據點是一個可以增進知 識、結交朋友及打發時間的好去處,對於老人的心理與社會關係層面也有 助益。積極良好社區參與或服務接受的經驗,有助於高齡者融入社區,建 立新的社會支持網絡,並達到在地老化、成功老化的狀態(王光旭,2016) 。 16.

(25) 故長者積極參與社區據點所提供的活動,不論是主動的志願服務或是被動 的接受服務,皆能獲得較佳的生活滿意度及人際關係,有助於成功老化。. 17.

(26) 第二節 志願服務 每個人對志願服務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差異,為了因應時代變遷及社會 多元化,志願服務的對象及種類包羅萬象,範圍小自個人大到國際都有。 參與層次也變得更寬廣,不論種族、性別、貧富或是小孩老人等,人人皆 可當志工。此外志願服務工作隨著人們價值觀的改變,除了以往傳統的勞 力付出,現已發展成多元專長之奉獻,擔任志工已是一種潮流、趨勢,隨 著媒體及電子媒介散佈的快速,志願服務的觀念逐漸深植在人們的心中。 壹、志願服務的意涵及特質 在日本政府及民間的提議及推動之下,聯合國大會於 1997 年 11 月正 式宣布 2001 年為「國際志工年」,並呼籲各國響應。我國為了參與這個盛 會,同年元月 4 日三讀通過「志願服務法」 ,並於元月 20 日奉總統令公布 實施(彭懷真,2016) 。隨著志願服務法的實施,我國志願服務遂進入蓬勃 發展的階段,志工及運用單位的權利與義務有了較明確的依據。 至於志願服務的定義,各個專家學者皆有不同的詮釋看法,根據我國 「志願服務法」第 3 條將志願服務定義為: 「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 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 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 之各項輔助性服務。」而對社會提出志願服務者稱志工,且依志願服務法 接受基礎及特殊訓練者,可以取得志願服務紀錄冊,稱為正式志工,若未 取得志願服務紀錄冊則稱非正式志工。而運用單位則為機關、機構、學校、 法人或經政府立案團體。 18.

(27) 本法制定的目的係為整合社會人力資源,使願意投入志願服務工作之 國民力量做最有效之運用,以發揚志願服務美德,促進社會各項建設及提 升國民生活素質。 林麗惠(2006a)指出雖然很難界定志願服務之基本概念,但聯合國社 會工作專家認為: 「凡有目的、有組織、有方法的去協助他人調整與增進個 人對環境之適應工作或活動稱之為社會服務,個人依其志趣參與社會服務、 不計酬勞者稱為志願服務者。」美國全國社工人員協會的定義則是一群人 追求公共利益,本著自我意願與自由選擇而結合,稱之為志願團體,參與 這種團體工作者稱為志願服務人員(黃癸楠,2010) 。陳武雄(2015)強調, 志願服務是個人不計名利、利他、奉獻,且以自己閒暇餘力所進行的有組 織規劃及社會公益的服務活動。曾華源與曾騰光(2003)認為志願服務是 本著自由意志,助人、利他不接受酬勞的精神,採個別或集團組織的行動 方式提供服務,以表達對社會的積極關懷;而志願服務者是以對社會負責 任的態度,本著個人的自由意願,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而不是以對金 錢利益的關心,主動參與社會服務的活動。 茲整理相關文獻,綜合志願服務特質(曾華源、曾騰光,2003;陳武 雄,2015;林秀英,2003)如下: 1、出於自由意願、自動自發,非外力強迫的貢獻餘時餘力。 2、奉獻服務、不以獲取金錢或物質為報償的利他行為。 3、以有組織、有計畫的型態提供服務,透過專業協助,有效達成助人的 目的。 19.

(28) 4、對服務者有所成長與發展,滿足其心理需求。 5、責任有其限制,志願服務不是依法必然要做的事。 6、所追求的是社會大眾的公共利益,含有濃厚的社會公益色彩。 貳、高齡者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志願服務 長者於進入老年階段,除了空閒時間較多以外,不論是在體力及活力 上皆不若青壯年期來的充沛,而老年期社會活動的參與成為當今長者日常 生活重要的選擇。參與的型態常常因人而有不同,如規律的休閒活動、社 區活動和服務、社會服務等。世界衛生組織將社會參與列為活躍老化的第 二支柱,高齡者可依需求、興趣和能力選擇參與經濟發展、正式和非正式 活動或從事志願服務(黃富順、楊國德,2016)。高齡志工,是指年滿 65 歲以上對社會從事志願服務者(彭懷真,2016) ,許多長者於退休後開始投 入志願服務,志願服務是重要的公民參與活動,為關心、投入或貢獻於社 會以及社區的公益活動,志願服務工作提供互惠利益(黃富順、楊國德, 2016),並且增進和維持個人福祉。 若從社會參與的角度來看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較常提及的理論有 需求理論、活動理論、次文化理論、交換理論以及角色理論等。而高齡者 參與志願服務的意義在於(葉至誠,2012): 1、追求心理需求的滿足:高齡志工可藉由志願服務,獲得自我成長、自 我實現及社會肯定的滿足。 2、形成次文化體系:長者透過彼此的服務,可以形成同儕的安慰及扶持,. 20.

(29) 來建立自己的地位,形成老人次文化體系。 3、高齡志工透過志願服務來協助他人,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化解了老 人無利潤可言、無價值交換的說法。 4、重建角色存在的意義:志願服務不僅可彌補老人生活上因退休多出來 的時間空缺,也可滿足自我實現、重建生活角色存在的意義。 據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長者走入社區,增加人際互動進而達到生 理、心理及社會上的健康。但基於據點的經費來源及補助有限,據點將大 部分的經費用於活動舉辦及健康促進課程後,便無多餘的經費可以雇用正 式的人力。根據研究者於實習期間的觀察,志工的年齡普遍為中高齡,且 為女性居多。這些長者來到了據點,除了是服務的使用者,也有不少長者 擔任服務的提供者,他們依著自我意願或能力提供據點協助。所以不論是 據點本身正式的志工(指有志願服務紀錄冊)或是非正式志工,皆是社區 照顧關懷據點最珍貴的人力資源,這些高齡志工主要服務於據點業務四大 項:健康促進、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及供餐,但有些志工甚至還會協助電 腦文書工作或活動的帶領,為據點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正因為據點志工服務面向豐富且多元,茲參考蕭文高(2016b)與研究 者實習期間的自行觀察,綜合高齡志工參與據點志願服務情況如下: 1、據點志工同時也可能是社區幹部或是志工隊、班隊的成員:據點可經 立案的人民團體申請開辦,但開辦的數量以社區發展協會居多。社區 發展協會依人民團體法需要定期召開會員大會及理監事會,長者同時 也可能是社區幹部或是志工隊、班隊的成員。當社區辦理文化節慶活 21.

(30) 動、培訓課程、關懷訪視、產業活動或是社區環境美化時擔任各項工 作,讓社區和據點相輔相成,更容易展現成效。 2、同時擔任服務使用者與提供者:志工的年齡普遍為中高齡,且為女性 居多,他們多是利用家庭生活閒暇時到據點擔任志工,每個人可以利 用的時間及能力不等。據點除了四大項目需要志工人力外,尚需面對 主管機關每年檢核及其他行政作業之文書工作。據點會視需求邀請來 據點參加活動的長者協助,有些能量足夠的長者甚至也能帶領活動, 例如讓長者們做暖身操或是表演宣導短劇。這些長者同時兼具服務的 「使用者」與「提供者」 ,助人又利己。 3、擔任社區記憶的傳承者:每位長者承載者社區歷史的記憶,他們都是 據點的寶藏。這些記憶存在長者的心中,社區透過代間或是文化技藝 活動讓長者們傳授給下一代,使年輕世代更加認識自己生長的這一片 土地,增加其社區認同。 4、據點與據點間之交流活動:由於社區歷史、地理、文化及族群差異, 每個據點的活動樣貌與特色也不盡相同,再加上個別長者的特殊專長, 透過據點交流互動程度日增。例如,在鄉村的據點於稻子收割後,長 者們利用稻草編織成各種動物或物品來營造社區,長者成為據點間技 藝傳承與交流的重要媒介,除了增進彼此情感,也可提供民眾終身學 習的機會,豐富據點的活動內涵。 5、將有餘給不足:志工們除了辦理日常據點的四大服務項目外,有時也 會結合特殊的活動或目的,連結資源做一些社區外的公益活動,例如, 22.

(31) 響應街友寒冬送暖的愛心義賣,長者們通常會帶著自己社區的產業, 或是特殊的社區美食參加愛心義賣,對長者而言,這不只是愛心的表 現,也代表著這些志工長者們另一種能力的呈現。 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是最具備實際社會參與及具生產力的工作,且具 多方面的效益。高齡者擔任據點志工有其意義存在,志願服務提供高齡者 有意義的社會角色,強化他們的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張宏哲、林昱宏、 劉懿慧、徐國強、鄭淑芬譯,2013 ),葉至誠(2012)指出高齡者參與志 願服務可獲得心靈滿足與精神快樂,有助於彰顯晚年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進而協助其邁向成功老化。研究顯示,擔任據點志工對個人生活福祉有良 善影響(呂寶靜,2010;朱美珍,2012)。在 21 世紀的現在,高齡者藉由 參與據點服務,促進其社會參與使其老而有所用,從以往服務的接受者, 轉變為服務的提供者,擺脫以往的刻板印象,以健康正向的力量達到成功 老化。. 23.

(32) 第三節 老化及成功老化 隨著臺灣老人人口不斷增加,我國 2018 年老年人口正式超過 14%, 邁入高齡社會。而國家發展署也預估台灣將在 2025 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 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屆時,有 20%的人口超過 65 歲,台灣恐落入「超老 齡社會」。隨著醫療保健知識水準的提升,我國的平均餘命也逐年上升到 2018 年的 80.4 歲,未來百歲人瑞不再是少數。由於社會結構改變如少子化、 電子網路發達等衝擊,皆會衍生出老化的問題,如社會適應、心理調適或 是老年的照顧等,是社會全體不容忽視的。雖然老化是一種自然、正常不 可逆的持續性過程,但如何能夠越老活越好老,過個安養天年、健康又有 意義的晚年,是每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壹、何謂「老化」(aging)? 西塞羅在他的《論老年》 (De Senectute) (徐學庸譯,2008)一書中說 到,人生必有終點,如同樹上的果實、田間的穀物,到了成熟季節便要枯 萎、凋落,聰明的人應該平靜地接受這種境界。然而何謂老化?並沒有一 個標準。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 Heidegger,1889-976)在《存在與時間》 (Sein und Zeit)有句名言:人出生即邁向死亡(Heidegger,1927;引自邱天助,2011) , 這說明老化是一種持續的過程。 黃富順、陳如山與黃慈(2006)認為老化係指「身體結構或功能的一 種減退或退化的現象」 。老化是指從出生到死亡的演變過程(邱天助,2011) , 胡小玫(2011)認為老化是指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映在生理機能的衰 退,智能、認知、情緒等心理功能的變化及社會角色之種種面向改變的過 24.

(33) 程和現象。綜上得知,老化是一種自然正常的現象,但並非只是發生在生 理層面,尚包括在心理、社會上的改變。 綜合文獻,老年學專家將老化的現象分成時序老化、生物老化、心理 老化和社會老化四個不同的面向,茲分述如下(邱天助,2011;陳美珍, 2011): 一、時序老化(chronological aging): 指從出生算起累計到目前的歲數,也就是所謂的年齡。雖然不同的世 代會有著不同的社會及人生經驗,但是年齡往往是判斷一個人社會角色和 社會關係的基礎,不一樣的年齡,社會往往會給予該年齡不同的規範和期 待。 二、生物老化(Biological aging): 指個體器官隨著時間而發生機能上的退化,致個體容易遭受疾病及傷 害以致於無力抵抗,因而容易造成死亡的過程。由於個體退化的速度不同, 所以老化的速度也不同。 三、心理老化(psychological aging) 心理老化的焦點在個體的人格、心理機能(如學習、記憶及智力)感 官與知覺的變化,甚至還包括個人面對壓力之情緒如何調適及處理的態度。 心理老化不但因人而異,也往往會因測量的工具與技術,而有不同的結果。 四、社會老化(social aging) 指因年齡關係導致個體在社會角色的改變,也就是說在生命歷程中, 25.

(34) 不同年齡階段在角色、關係及地位的變動。如在家庭中因子女生小孩,社 會角色由爸爸變成爺爺。社會老化是社會規範、制度與個人態度、能力交 互影響的結果,因此會有個人、歷史、社會上的差異。 在老化的過程中,年齡、生理、心理和社會交互影響,產生複雜的老 化效果(邱天助,2011) 。綜合來說,社會對不同的年齡普遍抱持著不同的 期待,因著這樣的期待心理會產生不同的老化程度。生物性的老化,會影 響著心理層面的老化,進而影響著社會角色關係及地位的轉變。 貳、成功老化的意涵 成功老化的概念可追溯至 1950 年代,盛行於 1980 年代,此主張認為 人在老年時,仍然能成功地維持良好的身體、心理與社會功能(邱天助, 2011) 。人如何在時間輪替、年齡增長之中面對自我生理、心理及社會上的 變化,活出有意義與價值的自己,是現今社會的一大挑戰。因此,如何達 到成功老化,對於現代的社會非常的重要,以下就成功老化的意涵探討之。 學者對於成功老化的看法,因討論及切入的重心不同,所以各有所不 同,而成功老化的過程中,影響因子很多且因人而異。一般人似乎將成功 老化和老年人的身體健不健康、有沒有疾病畫上等號,且對於老人的照顧 也較著重在事後病理上的治療,這樣的說法,不足以代表成功老化。蔡佩 珊(2006)表示老年人若能從生活中肯定生命的意義及價值,就會抱持正 向的生命態度及人生觀,能成功的適應老化的過程,進而達到生理、心理、 社會等層面的生活滿意。李欣怡(2012)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在成功老化 的生活滿意度的表現在不同方面如性別、教育程度(受教育年數) 、自覺經 26.

(35) 濟狀況、參加義工服務、自覺健康狀況、功能性日常生活功能呈現差異, 葉宏明、吳重慶與顏裕庭(2001)認為老人若對於自己的晚年生活滿意, 比較活躍參與社會活動的老人,多屬於成功老化者。也有學者從高齡者的 觀點分析,指出參與志願服務是協助高齡者成功老化的途徑(劉弘煌, 1996)。 Rowe 與 Kahn 將成功老化定義為三要素(張嘉倩譯,1999,p30-46) 如圖 2 所示:. 圖2. 成功老化的三要素. 資料來源:Rowe & Kahn, 1987. (一) 避免疾病及失能 人們往往到了生病時才會想到去看醫生,但像是老年人的慢性病如 血壓小幅升高、血糖增加等,往往是有跡可循的。人們可以從這些看似 不起眼的警訊察覺與保健自己的健康,但很可惜的是近年來雖然已漸漸. 27.

(36) 走向預防與治療並重,許多病症卻很容易被解釋成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 象。個體平時若可以做到隨時為自己的健康把關,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作息正常、有節制的飲食,規律的運動等,應該可以避免或減緩高 血壓或是糖尿病等疾病。 (二) 良好的心智及體能狀況 人年老以後,最擔心害怕的莫過於思考無法清楚,行動不能自如, 這代表著身體或心智上某部分功能的喪失,進而無法隨心所欲的參與活 動。老人需要盡可能的維持獨立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智及體能才能擁有 自尊與生活滿足(徐慧娟,2003) (三) 積極的活動參與 「參與活動的快樂」正是成功老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積極的活動參 與包含了二個方面: 1、與他人保持密切關係:與他人互動,保持密切關係,享受需要與被 需要的感覺,是正向健康且有益於老年生活的。其中一項很重要的 因素是社會支持,它是雙向的接受及提供,長者不論是接受情緒上 或是實質上的支持,皆可以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反之他們也會因為 自己有能力幫助他人並從中獲得價值感及滿足。 2、經常參與有興趣有意義的活動:這必須破除迷思,只要是有意義有 價值的工作,無論是給薪工作或是無給薪的志工,都是有生產力的 工作。. 28.

(37) Crowther 等人更對成功老化的三要素提出了第四要素-正面靈性層面, 他們認為宗敎與靈性的特性會導致正面的結果(徐慧娟,2003) 。靈性具有 整合性、超越性及意義性(洪櫻純,2009) ,國內近年也有一些關於高齡者 靈性方面的相關研究,李欣怡(2012)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的靈性安適感 與成功老化的生活滿意度呈現顯著正相關以及靈性安適感之「存在安適」 對成功老化的生活滿意具有顯著的預測力。洪櫻純(2012)更以成功老化 理論結合靈性健康理論,證實身、心、靈互為一體、相互影響的重要性。 綜合以上文獻,說明了靈性及宗敎信仰對於個人在進入老年期後對於其生 活的重要性且有助於成功老化的促進。 另外,Baltes 夫婦於 1990 年提出「選擇(selection) 、最適化(optimization) 與補償(compensation)」模式,簡稱 SOC 模式,他們將成功老化定義為一 心理調適良好的過程,常為相關學者引述。Baltes 夫婦認為個體的社會接觸 及資源或精力,會隨著進入老年而縮小範圍(邱天助,2011) ,個體經過自 我心理調整及考量,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是個人重視且具補償性的範 圍。這些經過選擇而在一起活動的長者,透過敎育動機、健康相關活動等 深化經營,使老年過的充實愉悅且具意義,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邱天助, 2011;林美玲等,2009) 。SOC 模式強調個體主觀自評成功老化相較於客觀 標準更具意義,但卻也不容易比較分析(林美伶,2011;徐慧娟、張明正, 2004)。 Baltes,Staudinger, 與 LindenBerger(1999)也對 SOC 作了補充詮釋, 認為人的一生發展是一種選擇性適應及轉變的過程,內外部資源和情境需 29.

(38) 求增加及變化影響著個體的選擇發展,進一步的壓力則來自於年齡可塑性 以及內外部資源的相關損失。每個過程都可以是主動或是被動的,有意識 或是潛意識的,內部的或是外部的。 「選擇」涉及目的、目標及結果,代表 要確定目的及目標,並縮小範圍,因為在邁向老化的過程中,時間及個人 資源是有限的,而損失的選擇是由於無法獲得與結果相關的手段或資源而 導致的; 「最適化」的重點在於獲取、改進及維護有效的資源,加強現有的 以目標為導向的手段,實現理想和避免不良結果的產生; 「補償」則是對目 標相關手段的損失的回應,以保持成功或期望的水準,其回應有兩種方式, 一是獲取新的手段,二是改變目標。圖 3 為選擇、最適化及補償的生命全 期模型(Lifespan Model) ,模型的結果會因領域、個人、社會文化背景及理 論視角而有不同。. 圖3. SOC 成功老化概念模型圖. 資料來源:Baltes, Staudinger, & Ulman, 1999. 也有學者針對成功老化提出批判的論述,Liang 與 Luo(2012)指出成 功老化的不合理處有四點,第一、成功老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年齡歧視,他 30.

(39) 們認為東方道敎的〝衰老〞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重視身心靈調適與西 方國家強調的〝抗衰老〞 ,以致於造成身心的不協調不同。第二、重視積極 的參與,忽略了質量上的深層關注。第三、資本主義以生產力及獨立性來 判別個體是否成功老化,這對於未能達成者似乎忽略其價值;再者有些消 費主義者以成功老化為由衍生出了許多延緩老化的商業手段,讓人們認為 老化是一種疾病,而不是自然現象。最後,成功老化是西方的價值觀,其 他文化不見得適用。因此他們提出了調和老化(Harmonious Aging)來修正 成功老化的理論。調和老化是受到東方哲學思想「陰」、「陽」的啟發,調 和指的是基於差異而不是統一性的平衡,是貫穿中國所有哲學流派的核心 概念(Liang & Luo,2012),調和老化的論述主要有四點,作者分別將以下 四點以概念圖表示之,詳如圖 4: 1、身心之間是不可分割且聯繫的(Individual Health) 2、老化應該關心和諧的家庭和社會關係及促進代際之間的聯繫 (Interrelationships) 3、 調和作為一個平衡的意向,呈現機會和挑戰的智慧(Balanced Outlook) 4、新論述的辯證(Dialectic Discourse) ,動態和整體潛力包含了老年的活 躍及不活躍,即不只是在既有的活動理論上探討,也應對於老年的撤 退重新做檢視。. 31.

(40) 前述四點認為不應只將焦點放在維護個人的活躍及繁忙的身體上,相較 於西方國家的抗衰老,道敎透過承認〝衰老〞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現象,鼓 勵自我接納,身體和心靈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國家在人際關係方面也會表 現出不同的樣貌;不同文化對老年的含義有不同的定義,可能強調獨立性或 是相互依存。相對地和諧老化強調和諧的家庭及社會(社區)關係,看重家 庭和代間支持影響生活福祉的重要性,支持建立更多以家庭和社區為基礎的 服務,不管老人遇到任何機會或是挑戰,都給予讚賞的平等觀點。. 圖4. 調和老化概念模型圖. 資料來源:Liang &Luo, 2012. 32.

(41) 因此調和老化相較於成功老化觀點是一種遵循自然規律,保持平靜, 培養自我身心靈和諧自在的感覺,從中獲取處理挑戰的智慧,從而作出相 對應的調整,而以更寬廣、開放的視野,允許跨文化的對話及應用,它補 充了成功老化觀點在心理上及心靈上的不足,也闡釋了不同文化脈絡下的 意義。 綜合上述,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老化,到了中年老化更是加速,老人 為了面對不可避免的老化,除了要能保持最基本身體上的健康及活動外, 在心理及社會上更需要透過不斷的學習及調整,運用方法策略才能在邁入 老年以後,以有限的機會及資源去面對老年期所帶來的各種不同的挑戰。 在老化的過程中透過選擇適當的目標,運用內外在資源達成目標,保持獨 立自主、積極正向的生活,維持尊嚴。另外在社會上也可透過積極有計畫 的社會參與如志願服務或社區活動等,來維繫其與外界的關係。再者,不 只是身體上的勞動,也可以是尋求自我心靈上的和諧、寄託,以達到內外 的調和,身心靈合一,成為一個健康、有意義、成功發展的老年生活,進 而邁向自我成功老化的理想目標。. 33.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旨在研究據點高齡志工選擇參與據點服務的歷程及參與過程, 分析影響成功老化的因素及其生命意義,以作為日後據點及有興趣於據點 擔任志工的高齡者參考。本章分別介紹研究方法、研究參與者、研究資料 蒐集與分析、研究的嚴謹性、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研究者於社區照顧關懷據實習時,常常看見高齡志工穿梭於據點之間, 他們真誠付出的態度令人動容,他們幽默不倚老的心情令我感動。是什麼 樣的生命經驗豐富了他們的生命?本研究關心的是研究者與據點高齡志工 互動的過程,每位長者的生命故事不盡相同,較無法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統 一進行,故研究者以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法,從長者的生命故事中分析出 高齡者志工參與據點服務成功老化的因子,較能深入探索高齡志工參與服 務的歷程,整理分析出高齡者參與據點服務之成功老化因素。 鈕文英(2014)指出: 「做質性研究需要投入高度的智慧和心力,研究 者首先必須了解做研究的意義和目的。」質性研究比較重視研究者是在自 然情境下,透過與被研究者產生互動關係(潘淑滿,2003) ,著重研究參與 者對情境的描述和理解(簡春安、鄒平儀,1998) 。且強調社會脈絡對於研 究議題瞭解的重要性,認為脫離或忽略情境脈絡的理解,可能容易失去其 真實性(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 。研究者在自然的情 形下依長者意願進行訪談,從高齡志工描述的故事中,瞭解他/她在日常生 34.

(43) 活中豐富的生命歷程與內在世界,透過訪談文本的反覆琢磨及研究者於實 習期間的觀察,咀嚼高齡志工的生命故事,以質性研究的視角,詮釋其生 活中成功老化的樣貌。 因此本研究以開放的思維蒐集高齡志工的生命故事,參考 Baltes 等 (1999)之 SOC 模式作為研究架構分析成功老化的因素,如圖 5 所示。每 位長者於擔任志工前來自不同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結構,這些時代背景影響 著志工長者參與據點服務的選擇,本研究首先了解志工長者參與據點服務 前的有利及不利的生命事件,透過 SOC 架構探討長者選擇參與據點服務的 動機及其所獲得的資源及遇到的困難及其調整,以達到積極正向、身心靈 協調,將其損失最小化,並從中分析成功老化的因素,詮釋其所賦與長者 的生命價值及意義。. 圖5. 高齡志工 SOC 研究概念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5.

(4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立意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選取訪談對象,目的是在選 取具有豐富資料之參與者做深度研究,強調資料的豐富性而非樣本數的多 寡(吳芝儀、李奉儒譯,2000) 。為使研究資料豐富及分析結果更具完整性, 本研究係由研究者運用自己的人際網絡透過據點志工或從事據點相關工作 人員之介紹,選擇活躍於據點服務之長者擔任研究對象,訪談過程先以口 頭邀約,說明研究的方向,獲得參與者的初步同意,再做進一步的訪談規 劃。進行的方式為每訪問完一位,先做逐字稿擅打,然後進行分析編碼, 再訪下一位,直到資料重覆、飽和為止。選樣標準如下 : 1、於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擔任志工且 65 歲以上的長者,本研究實際訪問年 齡介於 66 歲至 80 歲之間,且過半數為 70 歲以上的志工長者。 2、基於高齡志工參與性質,以參與健康促進、關懷訪視以及供餐其中一 項或一項以上服務者為訪談對象。本研究只有一位參與一項服務項目, 其餘皆為參與兩項以上。 3、為了使研究結果更豐富、具參考性,故選擇服務資歷滿五年以上且仍 繼續服務,並具積極正向且在志願服務的領域上具高度熱忱或是榮獲 志工相關獎項之高齡志工。 4、口語表達清楚且有意願分享自己的服務經驗及生命歷程與他人者。 本研究訪談人數共計 11 位,考量隱私保密原則故受訪者的姓名以英文 字母大寫 A 到 K 代替,基本資料彙整詳表 3-1:. 36.

(45) 表 3-1: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編. 年. 婚. 居住. 敎育. 宗敎. 服務. 號. 齡. 姻. 狀況. 程度. 信仰. 項目. 據點 志工 年資. 志工 每週 年資 服務 時數. A. 74. 喪偶. 獨居. 大專. 無. 健促. 17. 30. 4. 訪視 B. 80. 喪偶. 獨居. 高職. 佛敎. 健促. 5. 18. 9. C. 67. 喪偶. 子女. 大專. 無. 健促. 7. 12. 30. 5. 5. 9. 11. 11. 9. 5. 7. 8. 5. 7. 8. 6. 20. 9. 5. 5. 9. 5. 5. 12. 5. 5. 15. 同住 D. 69. 已婚. 先生. 訪視 高職. 道敎. 同住 E. 78. 喪偶. 獨居. 訪視 供餐. 國小. 道敎. 健促 訪視. F. G. 69. 68. 喪偶 分居. 兒子孫 女同住. 國中. 子女. 國中. 同住 H. 76. 喪偶. 兒子. 國中. 基督 敎. 健促. 基督 敎. 健促. 道敎. 訪視. 同住 I. J. 70. 66. 喪偶 喪偶. 訪視 訪視 供餐. 兒孫媳 婦同住. 國小. 獨居. 大專. 一貫 道. 訪視. 佛敎. 健促. 供餐 供餐. K. 71. 分居. 獨居. 國小. 創價 協會. 37. 健促 供餐.

(4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壹、資料的蒐集 研究者的研究計畫引導著資料的蒐集準備及方法(李政賢,2014) ,主 要是能夠蒐集到充足且有效的資料足以回答研究的問題以達到研究目的。 故本研究採半結構式的開放性問卷,以深度訪談訪問據點志工長者,讓長 者透過訪談大綱的提領,從自身的角度,說出根據研究的問題而產生的主 觀觀點。 一、訪談前的準備: 一個好的訪談者,於訪問前必須作好良好的訪談準備,包括必須先與 受訪者初步建立關係,預擬訪談大綱以及訪問的時間地點等等。參考紐文 英(2014)提出訪談前需準備的事項有以下幾項: 1、決定訪談對象:研究者依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尋找合適且有意願的訪 談對象。 2、覺察訪談可能面對的議題和思考因應之道:研究者隨時觀察受訪者在面 對該訪談議題時所產生的心理反應或非語言動作,判斷是否應繼續該話 題或稍做休息再繼續。 3、決定訪談型式: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者本身條件,選擇適合的 訪談型式,以半結構質性訪談,每次訪談 1 至 1.5 小時(視每位長者狀 況而定)。 4、聯絡訪談時間和地點:在實際訪談時訪談時間和地點以研究參與者的便 38.

(47) 利為優先考量,這麼做一方面是對研究參與者的尊重,另一方面是讓研 究參與者在最佳的身心靈狀態下接受訪問,讓研究參與者感到輕鬆與安 全,可以較自在無所顧忌的表現自己。 5、準備訪談範疇或題綱:研究者依其研究目的和本次訪問的目標準備訪談 大綱。 6、準備訪談需要的設備:研究者於訪談時準備錄音筆、相機、筆以及筆記 本。 7、準備與研究參與者做第一次接觸:研究者秉持著一顆真誠開放的心外, 於進行訪談時研究者會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是否合宜,和研究參與者的 身分不宜差異太大。研究參與者也會事先了解該長者的文化及職位稱呼、 慣用語言(事先詢問研究參與者慣用的語言,研究者設定為國語或是閩 南語) ,讓研究參與者感覺是受到重視的。 二、深度訪談 依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的關係,可分成有限制的調查訪談、建立關係 的訪談、不對稱信任關係的訪談、深度訪談(Lincoln & GuBa,1985;引自 紐文英,2014) 。質性研究傾向於使用深度訪談,故本研究採深度訪談作為 資料蒐集的方法。受訪者在接受訪談時,對特定事件的感受透過研究者傾 聽與鼓勵的方式,受訪者在最自然的情境中流暢的用自己的語言述說出其 認為重要又切重研究主題的人生經驗。進行訪談時,研究者將自己的經驗 及預設的框架放在一邊,專心聆聽受訪者的故事,創造一個接納、安全、 信任、同理的訪談場景,維持受訪者的受訪意願,讓受訪者可以感受到他/ 39.

(48) 她本身的觀點有價值及受重視的(李政賢,2014;高淑清,2008) ,讓受訪 者感受到研究者對其真誠及尊重。 三、採半結構式之開放性問題設計 潘淑滿(2003)指出深度訪談依據不同的研究主題以及研究運用的嚴 謹度可分為三種型式: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以及無結構式訪談。本 研究問題設計採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以預設的話題為出發,主要是讓受訪 者說出具有豐富可用的資料,讓研究資料更豐厚,直到飽和為主。. 貳、主題分析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本研究進行的方式,以主題分析作為文本的分析 方法。主題分析法就是: 「對訪談資料或文本進行系統性分析的方法,試圖從一 大堆瑣瑣碎碎、雜亂無章且看似南轅北轍的素材中抽絲剝繭,歸納與研究問題有 關意義的本質,以主題的方式呈現,用來幫助解釋文本所蘊含的深層意義(高淑 清,2001:頁 242)。」. 依紐文英(2014)綜合資料說明分析的主要步驟,茲說明如下: 一、資料的編碼 在整理和分析資料之前,研究者需要先說明資料編號的原則,讓讀者 了解。研究者必須先決定如何匿名處理參與者的姓名、身分及其他隱私的 方式,本研究以英文字母大寫 A、B、C…取代真實的身分。而資料編碼又 可依資料來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加註在資料搜集的方法、資料建立的時 間或順序以及話題單位號碼,如 A1、B1(A 為受訪者,A1 為受訪者 A 訪 40.

(49) 談稿的第一段話)…等。 二、謄寫與整理研究資料 在研究者離開研究場域之後,將蒐集到的資料,趁著記憶猶新時立即 謄寫紀錄,並且整理實地筆記,補上遺漏的資料及必要的內容,一字不漏 的填寫訪談內容,不宜有任何批評、遺漏。謄寫和整理錄影或錄音資料時, 在每個錄音或錄影和實地觀察的資料上紀錄載明編號、日期、時間、地點 核對等。最後仔細謄寫前幾次資料後,隨著研究焦點的浮現後,就只謄寫 與研究焦點有關的內容。 三、分析謄寫的研究資料 1. 閱讀和註解資料以單元化話題:研究者逐次將謄寫好的資料,經過反覆 閱讀文本,直到主題浮現。對於文本仔細的用接納、同理及開放的心去 閱讀,先將個人的主觀想法放置一邊,注意不要失去了文本整體的意義。 儘量排除自我原先的知識背景或是人生經驗,進入受訪者的世界,產生 最初的省思與解釋,也就是話題。 2. 統整話題,分類資料:研究者對資料有了初步的解釋後,即分類整理單 元化後的話題,分類資料。 3. 進行反面或變異案例的分析:整理對研究參與者文本之初始及整體印象。 將與一般印象有出入的不尋常的情況記錄下來,這些通常是未完成或不 完整的說話內容或是矛盾處。探究這些內容將會比清楚明確的內容會來 的有意義。也就是研究者不要一味的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或只聽自己. 41.

(50) 想聽的,研究者應以開放的心胸去紀錄所看到及聽到的。包括未曾預期 的發現(Patton,2002;引自鈕文英,2014)。 4. 聯結類別建構主題:也就是聯結類別間的關係,尋找是否有共同的主題。 在形成主題時,要注意主題的命名要具體,並且能涵括類別。 5. 擴展和繼續資料的蒐集,直到資料飽和。. 42.

(51) 第四節 研究的嚴謹性 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的設計進行,量化和質性分別從不同角度看研究 的品質,量化研究期待獲得一致而穩定的結果,質性則期待獲得多元而新 奇的觀點(鈕文英,2014)。 另外吳芝儀(2000)認為要評論一個研究時,最後要看的也就是質性 研究所提及的嚴謹性(rigor) ,主要為考核研究的可信性(credibility)及確 切性(authenticity)。 綜合文獻(吳宜芬,2014;高淑清,2004、2008;鈕文英,2014;莊 玉麗,2008)對 Lincoln 與 GuBa(1985)所提出的可信性(credibility) 、遷移 性(transferability) 、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四 項指標,再加上 Lincoln 與 GuBa(1989)提出的確切性(authenticity)以及解 釋有效性(interpretive validation) (高淑清,2004) ,此六項指標作為本研究 的品質指標,以提昇本研究的嚴謹性,茲分述如下: 一、可信賴性(credibility) 可信賴性是指確保研究能貼近研究參與者的生活經驗,使研究資料可 以更具豐富性。檢核可信賴性的工具有長期投入、持續觀察、三角驗證、 同儕簡報、反面案例分析、參照適切性題材、研究參與者檢核、省思日誌 等八種。由於研究者於碩二時已修畢質性研究方法及分別在碩一及碩二於 不同的兩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習。實習期間對於高齡者在據點擔任志工 時積極及活力充滿了好奇,於是讓研究者想要深入深究這些高齡志工。本 研究以研究者為研究工具,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訪談紀錄外,另外也加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cho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more in-depth information access strateg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y commodities, institute of emphasis from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be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to quality of service refers to the heading, through depth interviews, expect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aking National No.5 Highway and Ilan area as objects of research,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impact of on Ilan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snow

This research adopts Technology Accepted Model (TAM), which was brought out by Davis in 1979, to verify the use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eighth-graders using on-line tes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voluntary soldiers in each air base for example to know how the working attitude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in their work..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intention of teenagers'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First of all, by observing on 393 Junior High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