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第四節、 研究的嚴謹性

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的設計進行,量化和質性分別從不同角度看研究 的品質,量化研究期待獲得一致而穩定的結果,質性則期待獲得多元而新 奇的觀點(鈕文英,2014)。

另外吳芝儀(2000)認為要評論一個研究時,最後要看的也就是質性 研究所提及的嚴謹性(rigor),主要為考核研究的可信性(credibility)及確 切性(authenticity)。

綜合文獻(吳宜芬,2014;高淑清,2004、2008;鈕文英,2014;莊 玉麗,2008)對 Lincoln 與 GuBa(1985)所提出的可信性(credibility)、遷移 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四 項指標,再加上 Lincoln 與 GuBa(1989)提出的確切性(authenticity)以及解 釋有效性(interpretive validation)(高淑清,2004),此六項指標作為本研究 的品質指標,以提昇本研究的嚴謹性,茲分述如下:

一、可信賴性(credibility)

可信賴性是指確保研究能貼近研究參與者的生活經驗,使研究資料可 以更具豐富性。檢核可信賴性的工具有長期投入、持續觀察、三角驗證、

同儕簡報、反面案例分析、參照適切性題材、研究參與者檢核、省思日誌 等八種。由於研究者於碩二時已修畢質性研究方法及分別在碩一及碩二於 不同的兩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習。實習期間對於高齡者在據點擔任志工 時積極及活力充滿了好奇,於是讓研究者想要深入深究這些高齡志工。本 研究以研究者為研究工具,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訪談紀錄外,另外也加

44

入了研究者的觀察以獲取較深入的資料。若遇有研究上相關性問題時,隨 時與參與者釐清及討論,以確保資料的真實性。

二、 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研究者試著將自己置於受訪者的情境脈絡中,藉著深厚描述將受訪者 的陳述脈絡化,忠實的轉化為文字。深厚描述補獲了包括和參與的互動、

聲音、感受、行動、意義及情境脈絡。目的是要反思在研究過程中的步驟 及資料轉化程序是否詳實及透明而需要嚴密反覆審視。最後可讓讀者彷彿 身歷其境,代替讀者將受訪者的經歷描寫出來。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靠性就是所謂的信度,即是研究的一致性、穩定性,因此如何取得 靠性的資料,是研究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為了增加研究的可靠性,研究者 於研究開始除了依照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尋找研究參與者外。當進入訪談 階段時,研究者先蒐集了解欲訪問高齡志工所服務的據點之相關資訊,再 與志工建立關係並尊重志工的意願,在輕鬆愉快的氣氛展開訪談,力求訪 談所獲得資料的可靠性。在資料紀錄謄寫分析的過程,積極的與同儕、指 導敎授展開對話,以求更深厚描述,如實反應志工長者經驗及其生命歷程。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可確性是指研究中的客觀性、一致性及中立性。研究者在呈現資料、

解釋及說明的來源,應是來自於資料本身,而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可追踪 的。研究者將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以錄音錄下再轉謄為逐字稿,並於訪

45

談後,於訪談地點的附近,先將重要的部分做摘要,而後作資料分析。在 分析資料過程,隨時反思,隨時提醒自己要力求中立客觀,不要讓主觀或 是偏見影響研究品質。以主題分析法歸納後,也會與指導敎授及同儕進行 討論檢核,最後透過和參與者的核對、確認及回饋,確保研究的可確認性。

五、確切性(confirmability)

本研究是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為研究工具,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除了一開始要向研究參與者說明研究的目的及方式 以及建立關係外,尚需與研究參與者互為主體,互相尊重。

對於訪談的邀約,訪談地點的選取,都要尊重參與者的選擇。所以研 究者不預設立場,採取開放式問句,不暗示參與者答案,訪談後趁記憶猶 新,如實紀錄謄稿。雖然每個研究者都會有自我的想法及主張,但研究者 清楚及瞭解自己的限制,對於研究資料的取得要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

仔細傾聽高齡志工參與據點服務的歷程,使研究結果忠實而客觀,以做到 貼近研究參與者的真實經驗。

六、解釋有效性(interpretive validation)

解釋的有效性,高淑清(2004:頁 45)做了以下的說明:

「共同主題的解釋若要真確有效,其先決要素在於解釋者的洞察力與所蒐集 文本敍述間的平衡一致,使意義的解釋達到兩者的協調統整,避免邏輯上的 矛盾。

本研究於文本分析完之後,於第四章的部分,主題命名與文本間的情

46

境脈絡以及論述之間達到平衡一致,使意義的解釋符合邏輯,避免矛盾。

為了使呈現的主題可以更適切的描述研究參與者的樣貌,故研究者除了持 續投入及觀察外,主題命名尚需透過同儕與指導敎授對主題及文本之間的 驗證,使解釋可以更有效性。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