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將研究參與者之訪談內容依研究架構歸納為三個部分來討論,

分別是高齡者選擇參與據點服務的歷程、高齡者參與據點服務的調適過程、

高齡者擔任據點志工的生命意義,依序說明如下:

壹、高齡者選擇參與據點服務的歷程

本研究探討高齡者選擇參與據點服務的歷程,發現如表 5-1:可分為「參 與據點服務的選擇」、「選擇性適應和轉變的過程」、「年齡及內外部損失」

三部分。

邱天助(2007)中指出,個體生命關心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生命進入不 同的課題。相較於生命週期,生命歷程觀點更適合用來解釋高齡志工參與 據點服務的選擇,蕭文高(2010)生命歷程的觀點不只是每個階段的轉銜 而是要納入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及其相互之間的影響,高齡者受到了 各自獨特生命歷程的影響而選擇進入據點擔任志工。老年所面對的難題,

是其他生命階段較少遇到的,例如:因少子化或配偶離異產生的孤獨感,

115

116

或是因醫療科技發達壽命延長及老化所產生的無意義感,也有人擔心因年 老無法工作而產生生活上的無安全感。

個體若能在進入老年階段時預先找到或學習如何當一個老年人的方法,

則有助於老年人成功老化,除了滿足老年人生理、生活安全、尊重的基本 需求外,尚可往自我實現及訂定個人生活目標,讓生命有意義過一個成功 健康老年。 這樣的個體在面對生命是有限的,並且對於即將到來的生命 終點較會是坦然接受且較無遺憾的。

一、參與據點服務的選擇

據點高齡志工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關係的家人及朋 友,他們透過這些關係的建議、邀請或是鼓勵,引領著高齡志工進入據點 參與服務,透過據點成為高齡志工社會參與的基石,接受人生最後的挑戰。

從訪談的志工中發現有 3 位是受運用單位的邀請影響;因家人的鼓勵 及朋友關係而進入據點的分別是 3 位及 4 位志工;有 1 位是因公部門的支 持而籌劃據點成立,而公部門的支持則為討論志工參與的相關文獻較不多 見,C 志工為創辦據點的發起人,當設立該據點時,因公部門的支持加速 了據點的成立及日後運作的順利。

本研究與劉怡苓(2005)於高齡者參與社區志願服務經驗之探討--以高 雄縣兩社區為例之研究發現相似,高齡者因受朋友影響及社區領袖的邀請 下而擔任志工,讓原本因活動機會減少活動的長輩可以有機會進入社區。

而在呂朝賢、鄭清霞(2005)中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影響因素分析的結 論中也顯示可接觸志願服務機會愈多者,志願服務參與機率愈高,本研究

117

中之運用單位的邀請、家人關係及朋友的邀請就占了 10 位,可見其重要性。

二、選擇性適應和轉變的過程

從 Havighurst(1953)提出的活動理論中了解,高齡者可藉由重新選擇適 合自己能力及興趣的活動參與,在老化的過程中可以增加與社會的連結及 維持正向關係。從黃富順、楊國德(2016)的文獻探討中也可得知高齡者 可依其需求、興趣和能力選擇志願服務。而 Bradley(1999)中也提到志願者

〝機會〞的選擇與個人的興趣、目標或生活觀點有關,每個志願者的經歷 也會部分地反映於他或她自己的個人利益上,同時也會受到志願者參與機 會的限制以及健康、時間等因素的影響。

高齡者進入據點擔任志工動機多元且豐富,他們看見自己的需要及可 以幫助他人的部分,兼具了利己及利他的因素。本研究發現高齡者參與據 點服務的動機,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影響」、「社會角色轉換」以及「社 會服務價值」,個人因素包括「閒暇時間的應用」、「自我成長」、「維護身體 健康」,高齡志工主要以滿足自我為需求;社會角色轉換又分為「角色的改 變」、「角色的失落」;社會服務價值又分為「使命感」、「經驗分享」,高齡 志工以其對社會的使命感,並以自身的經驗本著服務他人的精神進入據點 服務,讓生命更有意義。這部分與粘容慈(2004)的因應空間生活、維護 身體健康、社會關係支持及角色變動與失落相似,同時她也提到個人參與 動機與生命經驗是有所關聯的;同時蔡佩珊(2005)的相關研究也指出社 會關係支持和角色變動與失落是影響老人參與服務的契機。

本研究參與者的參與動機較著重在個人因素及家庭社會的影響,除了

118

個人因素的利己型外,家庭的影響與社會角色的轉換和一般所認知的志工 的參與大多為利他型有所不同,由此可見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影響著個人參 與動機變化。

三、年齡及內外部損失

胡小玫(2011)認為老化是指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映在生理機能 的衰退,智能、認知、情緒等心理功能的變化及社會角色之種種面向改變 的過程和現象。本研究依訪談結果發現高齡志工依其老化的程度及認知在 面對老化所帶來的年齡的威脅及內外部損失發現為「年齡方面」、「生理方 面」、「心理方面」以及「家庭方面」。年齡方面可分為年齡的限制及活動範 圍受限,在心理方面則普遍是老年人常有的無意義感、無用感、孤獨感、

危機感與失落感。他們除了在年齡及生理上需要面對活動的受限及身體上 不適外,在內在方面尚需調整因為年老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及在面對家庭方 面時所帶來的自我約束。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據點的高齡志工,由於志工多於固定的時間到據 點活動,在時間的應用及生活滿足上相較於一般高齡者是較高的,故據點 高齡志工對於老化的認知以及在面對因老化而產生的身體、心靈、社會改 變時,則能有較良好的因應方式,日後在身心靈上有較好的發展,這也呼 應了林美珍(2012)擔任據點志工對個人生活福祉有良善的影響;正向老 化態度與積極活動參與均有助於正向老化的適應(翁麗容,2013)。

綜觀以上發現,高齡志工選擇進入的據點為受朋友邀請因素最多,參

119

與的動機傾向自我利己因素,而受老化的影響在年齡、生理、心理、家庭 方面。每位據點高齡志工有其獨特的生命歷程,影響著他們在老年時重新 進入場域的選擇。他們除了要因應生命各階段所帶來的任務外,到了老年 尚要面對老化所帶來的改變,而需要在心理上及社會上做調整。這些調整 在高齡者進入據點服務時將會轉化成對人生有意義的養分,是個人面對人 生挑戰的一種過程。

貳、高齡者參與據點服務的調適過程

本研究探討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的調適過程發現如表 5-2:可分為「獲 取內外部資源」、「參與據點服務的困難及調整」兩個部分。

一、蘊含於高齡志工內在的資源:

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使得社會環境急速變遷,人類的價值觀及生活 方式也不斷的改變,而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一波接著一波,高齡長者身處 這樣的環境,也同樣遭受到這樣的衝擊。高齡志工在進入據點擔任志工時,

延續中年以來的工作態度及憑藉著智慧使他們得以去面對及適應,這些人 生態度及價值觀是高齡志工依循著他們的人生軌跡而來,而不是平白無故 產生。高齡志工本著蘊含於生命的價值觀於據點服務長輩,表現出對據點 的無私奉獻、無所求的利他精神。

林勝義(2006)提到如何當一個快樂的志工主要來自自我心靈改革或 心理建設著手,其中包括心中有愛、心存感激、心境樂觀以及心情坦然。

本研究依研究結果得知志工內部資源的獲取為開放、不計較,有心、用方 法,量力而為、互助合作以及尊重他人、和樂相處。據點高齡志工將他們

120

121

在據點服務的一種處事態度。羅千琦(2004)就指出內在的動力是發自於 本身內在的人格特質、做事的態度等足以影響志工參與活動與奉獻心力與 否,其中的有心肯投入、踏實不計較與本研究相符。

二、外部資源的獲得

林武雄(2015)提到志願服務的特質在於對服務者有所成長與發展,

滿足其心理需求,依研究發現據點高齡志工在外部資源的獲得有「志工培 訓課程」、「據點內外部活動」、「認同感」三個方面。在志工培訓課程方面,

受訪者對於不論是據點的內部培訓或是政府部門的相關宣導及課程皆能以 開放的心樂於參加,也可藉此追求心理需求滿足,獲得自我成長(葉志誠,

2012)。宋世雯(2000)之研究中顯示,參與教育訓練之志工在工作投入與 工作滿足兩方面的程度皆高。

受訪者在進入據點後除了參與據點提供較靜態的內外部培訓課程以外,

尚可參與動態的外部活動如據點內部活動的參與、據點的相互參訪以及據 點的參賽或得獎。蕭文高(2016b)文獻中顯示,據點志工同時是服務的提 供者及使用者、據點與據點之間會因地理及文化各項差異的不同而安排參 訪;在認同感的方面又可分為「來自家庭的認同」、「對志工運用單位認同」、

「來自服務對象的認同」、「對志工間的認同」,此方面無形間也增加了高齡 志工對據點的向心力。葉志誠(2012)提出高齡者的服務的意義在於形成 次文化體系以及重建角色在的意義,受訪者於擔任據點服務時不僅可以來 自家人及服務對象的認同及支持,而也可在志工運用單位及志工間取得良

「來自服務對象的認同」、「對志工間的認同」,此方面無形間也增加了高齡 志工對據點的向心力。葉志誠(2012)提出高齡者的服務的意義在於形成 次文化體系以及重建角色在的意義,受訪者於擔任據點服務時不僅可以來 自家人及服務對象的認同及支持,而也可在志工運用單位及志工間取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