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研究者於社區照顧關懷據實習時,常常看見高齡志工穿梭於據點之間,

他們真誠付出的態度令人動容,他們幽默不倚老的心情令我感動。是什麼 樣的生命經驗豐富了他們的生命?本研究關心的是研究者與據點高齡志工 互動的過程,每位長者的生命故事不盡相同,較無法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統 一進行,故研究者以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法,從長者的生命故事中分析出 高齡者志工參與據點服務成功老化的因子,較能深入探索高齡志工參與服 務的歷程,整理分析出高齡者參與據點服務之成功老化因素。

鈕文英(2014)指出:「做質性研究需要投入高度的智慧和心力,研究 者首先必須了解做研究的意義和目的。」質性研究比較重視研究者是在自 然情境下,透過與被研究者產生互動關係(潘淑滿,2003),著重研究參與 者對情境的描述和理解(簡春安、鄒平儀,1998)。且強調社會脈絡對於研 究議題瞭解的重要性,認為脫離或忽略情境脈絡的理解,可能容易失去其 真實性(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研究者在自然的情 形下依長者意願進行訪談,從高齡志工描述的故事中,瞭解他/她在日常生

35

活中豐富的生命歷程與內在世界,透過訪談文本的反覆琢磨及研究者於實 習期間的觀察,咀嚼高齡志工的生命故事,以質性研究的視角,詮釋其生 活中成功老化的樣貌。

因此本研究以開放的思維蒐集高齡志工的生命故事,參考 Baltes 等

(1999)之 SOC 模式作為研究架構分析成功老化的因素,如圖 5 所示。每 位長者於擔任志工前來自不同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結構,這些時代背景影響 著志工長者參與據點服務的選擇,本研究首先了解志工長者參與據點服務 前的有利及不利的生命事件,透過 SOC 架構探討長者選擇參與據點服務的 動機及其所獲得的資源及遇到的困難及其調整,以達到積極正向、身心靈 協調,將其損失最小化,並從中分析成功老化的因素,詮釋其所賦與長者 的生命價值及意義。

圖 5 高齡志工 SOC 研究概念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立意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選取訪談對象,目的是在選 取具有豐富資料之參與者做深度研究,強調資料的豐富性而非樣本數的多 寡(吳芝儀、李奉儒譯,2000)。為使研究資料豐富及分析結果更具完整性,

本研究係由研究者運用自己的人際網絡透過據點志工或從事據點相關工作 人員之介紹,選擇活躍於據點服務之長者擔任研究對象,訪談過程先以口 頭邀約,說明研究的方向,獲得參與者的初步同意,再做進一步的訪談規 劃。進行的方式為每訪問完一位,先做逐字稿擅打,然後進行分析編碼,

再訪下一位,直到資料重覆、飽和為止。選樣標準如下 :

1、於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擔任志工且 65 歲以上的長者,本研究實際訪問年 齡介於 66 歲至 80 歲之間,且過半數為 70 歲以上的志工長者。

2、基於高齡志工參與性質,以參與健康促進、關懷訪視以及供餐其中一 項或一項以上服務者為訪談對象。本研究只有一位參與一項服務項目,

其餘皆為參與兩項以上。

3、為了使研究結果更豐富、具參考性,故選擇服務資歷滿五年以上且仍 繼續服務,並具積極正向且在志願服務的領域上具高度熱忱或是榮獲 志工相關獎項之高齡志工。

4、口語表達清楚且有意願分享自己的服務經驗及生命歷程與他人者。

本研究訪談人數共計 11 位,考量隱私保密原則故受訪者的姓名以英文 字母大寫 A 到 K 代替,基本資料彙整詳表 3-1:

37

38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壹、資料的蒐集

研究者的研究計畫引導著資料的蒐集準備及方法(李政賢,2014),主 要是能夠蒐集到充足且有效的資料足以回答研究的問題以達到研究目的。

故本研究採半結構式的開放性問卷,以深度訪談訪問據點志工長者,讓長 者透過訪談大綱的提領,從自身的角度,說出根據研究的問題而產生的主 觀觀點。

一、訪談前的準備:

一個好的訪談者,於訪問前必須作好良好的訪談準備,包括必須先與 受訪者初步建立關係,預擬訪談大綱以及訪問的時間地點等等。參考紐文 英(2014)提出訪談前需準備的事項有以下幾項:

1、決定訪談對象:研究者依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尋找合適且有意願的訪 談對象。

2、覺察訪談可能面對的議題和思考因應之道:研究者隨時觀察受訪者在面 對該訪談議題時所產生的心理反應或非語言動作,判斷是否應繼續該話 題或稍做休息再繼續。

3、決定訪談型式: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者本身條件,選擇適合的 訪談型式,以半結構質性訪談,每次訪談 1 至 1.5 小時(視每位長者狀 況而定)。

4、聯絡訪談時間和地點:在實際訪談時訪談時間和地點以研究參與者的便

39

利為優先考量,這麼做一方面是對研究參與者的尊重,另一方面是讓研 究參與者在最佳的身心靈狀態下接受訪問,讓研究參與者感到輕鬆與安 全,可以較自在無所顧忌的表現自己。

5、準備訪談範疇或題綱:研究者依其研究目的和本次訪問的目標準備訪談 大綱。

6、準備訪談需要的設備:研究者於訪談時準備錄音筆、相機、筆以及筆記 本。

7、準備與研究參與者做第一次接觸:研究者秉持著一顆真誠開放的心外,

於進行訪談時研究者會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是否合宜,和研究參與者的 身分不宜差異太大。研究參與者也會事先了解該長者的文化及職位稱呼、

慣用語言(事先詢問研究參與者慣用的語言,研究者設定為國語或是閩 南語),讓研究參與者感覺是受到重視的。

二、深度訪談

依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的關係,可分成有限制的調查訪談、建立關係 的訪談、不對稱信任關係的訪談、深度訪談(Lincoln & GuBa,1985;引自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傾向於使用深度訪談,故本研究採深度訪談作為 資料蒐集的方法。受訪者在接受訪談時,對特定事件的感受透過研究者傾 聽與鼓勵的方式,受訪者在最自然的情境中流暢的用自己的語言述說出其 認為重要又切重研究主題的人生經驗。進行訪談時,研究者將自己的經驗 及預設的框架放在一邊,專心聆聽受訪者的故事,創造一個接納、安全、

信任、同理的訪談場景,維持受訪者的受訪意願,讓受訪者可以感受到他/

40

她本身的觀點有價值及受重視的(李政賢,2014;高淑清,2008),讓受訪 者感受到研究者對其真誠及尊重。

三、採半結構式之開放性問題設計

潘淑滿(2003)指出深度訪談依據不同的研究主題以及研究運用的嚴 謹度可分為三種型式: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以及無結構式訪談。本 研究問題設計採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以預設的話題為出發,主要是讓受訪 者說出具有豐富可用的資料,讓研究資料更豐厚,直到飽和為主。

貳、主題分析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本研究進行的方式,以主題分析作為文本的分析 方法。主題分析法就是:「對訪談資料或文本進行系統性分析的方法,試圖從一 大堆瑣瑣碎碎、雜亂無章且看似南轅北轍的素材中抽絲剝繭,歸納與研究問題有 關意義的本質,以主題的方式呈現,用來幫助解釋文本所蘊含的深層意義(高淑 清,

2001:

242

)。」

依紐文英(2014)綜合資料說明分析的主要步驟,茲說明如下:

一、資料的編碼

在整理和分析資料之前,研究者需要先說明資料編號的原則,讓讀者 了解。研究者必須先決定如何匿名處理參與者的姓名、身分及其他隱私的 方式,本研究以英文字母大寫 A、B、C…取代真實的身分。而資料編碼又 可依資料來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加註在資料搜集的方法、資料建立的時 間或順序以及話題單位號碼,如 A1、B1(A 為受訪者,A1 為受訪者 A 訪

41

談稿的第一段話)…等。

二、謄寫與整理研究資料

在研究者離開研究場域之後,將蒐集到的資料,趁著記憶猶新時立即 謄寫紀錄,並且整理實地筆記,補上遺漏的資料及必要的內容,一字不漏 的填寫訪談內容,不宜有任何批評、遺漏。謄寫和整理錄影或錄音資料時,

在每個錄音或錄影和實地觀察的資料上紀錄載明編號、日期、時間、地點 核對等。最後仔細謄寫前幾次資料後,隨著研究焦點的浮現後,就只謄寫 與研究焦點有關的內容。

三、分析謄寫的研究資料

1. 閱讀和註解資料以單元化話題:研究者逐次將謄寫好的資料,經過反覆 閱讀文本,直到主題浮現。對於文本仔細的用接納、同理及開放的心去 閱讀,先將個人的主觀想法放置一邊,注意不要失去了文本整體的意義。

儘量排除自我原先的知識背景或是人生經驗,進入受訪者的世界,產生 最初的省思與解釋,也就是話題。

2. 統整話題,分類資料:研究者對資料有了初步的解釋後,即分類整理單 元化後的話題,分類資料。

3. 進行反面或變異案例的分析:整理對研究參與者文本之初始及整體印象。

將與一般印象有出入的不尋常的情況記錄下來,這些通常是未完成或不 完整的說話內容或是矛盾處。探究這些內容將會比清楚明確的內容會來 的有意義。也就是研究者不要一味的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或只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