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南市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間之關係。本章分為四 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敘述研究目的,第三節陳述研究問題,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第五節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教育成敗之基石-教師效能

一、因應時代脈動,社會快速變遷,教師角色多元

西諺云:「教育之成敗,繫於師資之良窳。」教師是學校教育主軸,其素 決定教育的品質。天下雜誌於2007年〈海闊天空教改特刊〉中,針對未來質教 師需要具備的特質和角色,羅列了以下十三點:(一)教師是學習技巧和學習 障礙的診斷者;(二)教師是心理問題的診斷者;(三)教師必須是課程設計 專家;(四)教師必須是媒體資源的諮詢顧問;(五)教師必須是資訊、學習 資源的提供者;(六)教師必須是團隊合作的專家;(七)教師必須是團體溝 通專家;(八)教師必須是獨立研究、獨立學習的指導者;(九)教師必須是 學習未來社會技巧發展的輔導者;(十)教師必須是公共關係的專家;(十一

)教師必須是客觀公正的評價者;(十二)教師必須是社會工作者;(十三)

教師必須是未來學專家;綜上所述,可以充分說明新時代教師所需的特質與角 色界定。

此外,中國古諺亦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老師的職 責、任務加以說明,然而隨著時代潮流的脈動,社會快速的變遷,教育體系亦 受到衝擊,文化價值觀的多元面向,使教師肩負起更多的角色責任。九年一貫 課程改革的推動,促使教師從「官方課程的執行者」轉換成「課程的設計者」,

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成「能力的引發者」,從「孤立教學型態的獨立完成

者」轉換成「協同教學型態的合作施教者」,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成「主 動的研究者」;亦點出現代教師須具備課程規畫、班級教學、班級管理、課程 與教學評鑑、發展能力的趨勢。在現在的班級中,教師不只扮演教學者的角色,

亦須負責學生的生活、訓育、輔導各方面的工作,除了教學者之外,教師還扮 演了輔導員或諮商員、社會工作員、協調者、溝通者、調查者、仲裁者或法官、

控制者、顧問、朋友、諮詢者、協助者、監督者、酬賞分配者、關係促進者等 角色(黃德祥等,1996)。

二、增進教師效能,學生成功學習,追求教育品質

吳清基(1989)指出教育工作是一種人礦資源的開發工程,而教師一向扮 演著人礦開發的工程師角色,教師教學的成敗與「教育目標」的成功有很大關 係;吳清山(1992)也指出要提高教育的品質,其主要決定於教師的效能。在 教學歷程中,教師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重要關鍵,因此在有關教學的研究中,教 師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在教學情境中,教師的信念影響其對於任務與 目標的界定,且是其選擇可用方法、策略和資源的依據;信念不同,界定的任 務和目標就會有所不同,所採取的方法及策略也可能有所差異,即使選定相同 的方法,亦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 (張俊紳,1997)。而教師對於教學工作 所具有的效能信念,即教師效能或效能信念 (teacher efficacy)。

目前我國有關教師效能的研究,融合了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有效教學理 論,整合而成一套「教師效能」理論的模式,教師主觀地評價自己能夠影響學 生學習成敗的信念,並預期學生可達到特定教育目標的知覺。教育,是師生互 動的過程,教師要如何陶治莘莘學子,引領學生從自然人進階到文明人,由自 我實現晉升到自我超越,追求健康、快樂、平安、幸福的人生,都有待教師效 能發揮積極正向的價值與功能,使學生能成功的學習,讓教師能樂在教學(陳 木金,2006)。一位高效能的教師,具有自我洞察力、自我接納與自信、接納 學生且愛學生、有學習動機及意願、對自己及他人較具耐心、具有彈性、並且

富有幽默感(高強華,2002)。

Lin,Gorrell和Taylor(2002)從不同的文化背景探討教師效能的差異,研究 發現中國人因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教師易將自身教學的成敗,歸因於學生自 我努力的結果,教師的教學趨於使學生容易學習,而非引導學生;但在美國,

強調個人主義,教師相信靠本身的努力能成功引導學生學習,因此,美國教師 有較高的效能感(引自林佳伶,2008)。由此可見,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所 知覺的教師效能具有差異。研究者希望探究國內教師效能的現況,希望對提高 教師效能能有所貢獻,以促進國內的教學品質與成效。

三、迎戰少子現象,重視教師效能,提升學校績效

近年來,國小入學新生逐年降低,少子化現象衝擊著國內教育,勢必面臨 著學生及班級數減少,學校裁併或廢校的趨勢,且教師供需嚴重失調,超額問 題揮之不去的狀況,如何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提升學校績效,發展精緻創新的 學校特色,營造溫馨友善的學習環境,實施優質適性的教學特色,暢通校親師 生的溝通管道,贏得家長信任,吸引學生就讀,乃成為學校經營中一項刻不容 緩的課題。學校雖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但在講求績效責任的時代,對學校專業 水準的提昇,效能產生標準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吳清山、林天祐,2001),教 師能否因應少子化現象,成為學校績效的推手,與教師效能有重要的關係。由 此可知,教師效能的注重與提升是身為新時代教師的責任與義務,亦是師資培 育機構培育人才的重點項目,更是教育行政當局甄選教師時的重要考量,以減 少流浪教師和不適任教師的發生,協助學校提升績效,迎戰少子化的新世代。

貳、教師教學之舵-人格特質

一、教師是學生人格發展重要楷模

班級是學校組織的基本單位,更是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人 格與社會化發展的主要情境;而老師更是學生學習經驗中的「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教師的班級領導對於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學習成效之良窳 影響密切,教師是引導學生走向成長與成熟的關鍵力量。

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傳遞知識文化,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教師不僅是教學 者,傳遞知識文化;更是輔導者,擔負著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責任。西諺云:

「有怎樣的教師,就有怎樣的學生。」教師是學生在求學過程中,人格與社會 化發展最重要的模仿對象,教師本身的特質、身教和言教,都對學生造成潛移 默化的影響。

二、人格特質引領教學態度與行為

我國在民國83年的「410教改運動」後,教育改革委員會提出教育改革諮 議報告書,其中也對教師能力多所要求,提出九項要求:(一)自主的人格特 質;(二)關懷他人的情操;(三)了解教育的理論;(四)豐富的通識素養;

(五)充分的學科知識;(六)熟識學科的教學方法;(七)充分的輔導知識 與能力;(八)具有創造與批判的能力;(九)自我修正與成長的能力。其中 關懷他人的情操、具有創造與批判的能力、自我修正與成長的能力,亦屬人格 特質的範疇;而簡茂發(1977)曾綜合文獻分析,將教師基本素質的概念分為 五大類,分別是普通素質、專業知能、專業態度、人格特質、及學科素養。由 此可知,教師的人格特質影響教師的教學與輔導態度及行為甚鉅,對於教學的 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力。

對教師而言,「教學」是教師行為的核心,教學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 卻是相當複雜的觀念和行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必須面臨許多決定,而這 些抉擇背後的核心因素便是教師的思考與信念,這些思考與信念就是從教師本 身的人格特質所衍生出來。一般而言,教師的教育態度及教育哲學源自於其個 人人格及他對教師角色的定義,儘管多數人賦予教師的定義由以往的教師是一 種神聖的職業,或教師只是一般工人,乃至於近來因教育環境及教育情勢的改 變,教師與專業畫上等號,教師的態度仍取決於個人對這份職業的主觀認知(鍾

清漢,1993)。Guilford(1959)將人格特質定義為「個人得以與其他人相異 的一種持久、特殊的特質」。在教學現場中可發現,即使是教導同一群學生、

同一份教材或相同進度,不同教師所展現出來的教學策略卻截然不同,除了學 經歷背景的差異之外,更重要的是受教師個人人格特質所影響,這正是人格特 質的特殊性所使然。許多教育學者均發現教學的成功與否,與教師的人格、性 向、興趣等因素具有極高的相關(陳英豪,1977)。在教室的教學情境下,教 師的身教及言教都充分展現示範的功能,而這都與教師的人格特質有密切的關 聯。可見,教師的人格特質會影響教師個人的價值觀、行為及教學態度。

三、人格特質測驗應用於教師甄選

企業界有句老生常談:「員工是你最重要的資產。」Jim Collins(2002)

指出先找對人,再決定要做什麼,適合的人才,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引 自葉美秀,2006)。延攬人才,一向被認為可提高企業競爭優勢,在科技時代 裡,人,決定競爭力,也決定市場價值。管理大師Peter F.Drucker說過:「利潤 只是讓企業有效經營;但滿足顧客需求,抓住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

才是企業生存之基。」而這也是現今許多企業想要抓住的方向。過去,對顧客 滿意的重視與經營,多被認為是服務業的事情,但近年來在少子化,教育經費 緊縮,學校嚴格控管員額,師資人力培育多元化,所造成質量失衡,教育品質 堪憂的情況下,學校企業化的想法逐漸受到重視,而學校人力資源的運用愈形

才是企業生存之基。」而這也是現今許多企業想要抓住的方向。過去,對顧客 滿意的重視與經營,多被認為是服務業的事情,但近年來在少子化,教育經費 緊縮,學校嚴格控管員額,師資人力培育多元化,所造成質量失衡,教育品質 堪憂的情況下,學校企業化的想法逐漸受到重視,而學校人力資源的運用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