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期盼了解國內受督導者的依附行為及其對於受督導者在諮商專業發展 上的影響。本章據此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專業人才的養成教育除了接受理論薰陶外,最不可缺少的是實務經驗的累 積,透過實習課程學習如何實際運用已經習得的知識和技巧,更重要的目的在於 發現理論與現實的矛盾之處,協助新手建立更完備的專業知能,例如技職教育的 產學合作、教育學門的實習教師等。同樣的,專業助人工作者也必須接受一定時 數的實務訓練,但在實習過程中,特別是新手往往會面臨空有一身武藝卻不知如 何運用,此刻就非常需要「專家」的協助,簡單來說,這一連串的專家協助歷程 就是督導(supervision)。

相較其他專業領域,助人工作領域的人更為需要督導的原因,在於諮商輔導 工作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助人工作者不單要懂得善用自己的諮商專業技巧,最 重要的是解決案主的問題,因此,為了避免受督導者(supervisee)可能諮商技巧 不純熟而不慎傷害案主的利益,督導者(supervisor)必須肩負監督受督導者的責 任,故在諮商輔導領域內,督導相關議題才會如此備受重視。

在督導歷程中,關係是督導中的動力成份,它的結構與特質具體地表現在督 導的其他因素中,這些因素也同時受它的影響(Holloway, 1995/2000),由此可知,

督導除了關切受督導者的專業知能發展外,更重要的是「人」的部份,特別是督 導者和受督導者間的關係品質,會深深影響督導雙方的專業發展與督導效能。當 研究者將督導看作是一段人際互動歷程,而人際間互動又是受到個體自身人際依 附風格的影響,若從這個角度切入,或許人際依附風格相關理論可以為督導關係 提供另一個不一樣的視野。

一旦將督導關係視為一種依附歷程時,會發現督導關係與「父母—子女」關 係、「成人—成人」關係有著許多相似之處(Bernard & Goodyear, 2004)。Watkins

(1995)就曾以 Bowlby 的依附理論為基礎,從督導者的角度,研究督導歷程中 受督導者的依附行為,發現督導關係的品質是會受到受督導者的依附風格影響,

進而影響到督導效能,而不同依附風格的受督導者在面對督導者時,也會反映出

截然不同的依附行為。舉例來說,屬於焦慮依附風格(anxious attachment)受督 導者會期盼與督導者有良好的互動,希望自己在督導過程中維持良好表現,因此 在督導過程中會不停地詢問督導者,相當依賴督導者的意見,渴望能得到督導者 的關注;部份焦慮依附風格的受督導者甚至會扮演著「照顧者」(compulsive caregiver)的角色,努力於解決案主的問題或痛苦,會將問題平行帶入督導中,

將自己轉化成案主,讓督導關係如同諮商師與案主關係。也有些受督導者具有極 度自信(compulsive self-reliance),在督導過程中表現非常獨立,面對督導者的 協助時,經常表現出帶有拒絕接受意味的態度。但是不論是上述哪一種依附風格,

受督導者或多或少潛藏著期望能從與督導者的互動中獲得認同。

在諮商輔導領域,受督導者經由實習與接受督導來增進專業知能與諮商技 巧,換句話說,也就是透過人際互動過程的體驗與表達而獲得知識(Holloway, 1995/2000)。特別焦慮是普遍存在於督導歷程中,但是何以有受督導者在承載焦 慮之餘,還能持續接受督導,而有些受督導者卻一直處於高焦慮狀態,甚至最後 出現逃避督導的情形,進而影響督導效能。所以,研究者企圖藉由人際依附理論 的角度探討督導者與受督導者間的關係,想找出督導關係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依 附關係。

反過來說,從督導者的立場,督導者都會期待理想中的受督導者應該具備自 主、積極與有正向信念等特質,也就是期待一個屬於「安全型依附」風格的受督 導者。在 Foster(2002)的研究中,雖然沒有明確敘述安全型依附風格受督導者 應該具有何種依附行為,但也提到督導者普遍認為屬於安全型依附風格受督導者 有較好的督導效能,在諮商專業發展上也有較佳表現;相反地,屬於不安全型依 附受督導者的確會影響督導關係與督導成效。畢竟督導是兩個人的互動關係所構 成,而受督導者更是學習的主體(許韶玲,2003)。

不論是 Bowlby 或 Ainworth 的依附理論皆以嬰幼兒與其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 象,不過對已是成人的受督導者而言,單純的依附理論是不足以解釋的。於是,

Hazan 和 Shaver(1987)首先將成人的人際依附風格,分為焦慮矛盾型(anxious / ambivalence)、逃避型(avoidant)、安全型(secure)等三種依附風格。之後,

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進一步將成人的人際依附風格細分為焦慮型

(preoccupied)、害怕型(fearful)、抗拒型(dismissing)、安全型(secure)等 四種依附風格,並強調人際依附風格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也會依據對象不同,

即「自我」、「他人」,展現不同的人際依附行為。而本研究即是採取Bartholomew

和Horowitz 的人際依附風格概念為理論基礎。

當然每一段督導開始之初,受督導者多少會帶著特定期待進入一段督導關係 中,而這些期待可能是來自過去督導經驗的結果,或來自其他正式、非正式的關 係經驗(Holloway, 1995/2000)。不管是什麼原因,這些「過去的經驗」讓不同的 受督導者在督導過程表現不同的人際行為,也間接影響督導效能。舉例來說,受 督導者的焦慮來源可能有對督導過程的陌生、被評量的焦慮、表現的焦慮與對督 導者所抱持的期待,或是一些其他個人議題(蔡秀玲,1998;許韶玲,2003)。

對一個人際風格屬於焦慮依附風格的受督導者卻可能會將焦慮的負向感受放大,

此類型的受督導者在督導關係中,經常憂慮督導者對他的觀感與評價不好,而積 極的討好迎合督導者,因此為了降低焦慮,受督導者會採取一些因應策略,問題 在於這些策略又可能會變成阻礙受督導者的學習與督導效能,這樣的阻礙行為被 稱為抗拒(resistance)。

有研究者認為不同程度的抗拒行為可能與受督導者人際依附風格不同有關,

也就是說受督導者的抗拒行為可能是受到早年經驗影響(Johnson & Buboltz, 2000),儘管這項論點並沒有研究者做過相關實証研究,人際依附理論也為抗拒行 為提供了另一種詮釋角度,這也間接說明受督導者的人際依附風格在督導關係中 佔有重要的份量,及會影響督導效能。

更進一步來看,如果將督導關係視為督導的主軸時,就會發現所謂的督導效 能(Supervisory effectiveness)是指督導者與受督導者彼此互動的結果(梁翠梅,

1996)。因此,隨著受督導者因自己人際依附風格不同所表現出的依附行為,讓受 督導者自己在督導歷程中必須面對不同的督導關係及問題,特別是在受督導者自 己屬於不安全型依附風格。

不過礙於督導的任務、功能與時間,督導者通常不會刻意去判斷受督導者的 人際依附風格,並且據此來調整督導風格。所謂督導者期待的安全型依附風格受 督導員說穿了不過是督導員理想中的督導「功能」之一,因為督導者者是依據督 導目標與任務達成程度來評價督導效能,畢竟督導的重要任務在於培養出一名專 業的助人工作者,對於判斷受督導者究竟屬於何種依附風格,與在督導關係中有 哪些依附行為似乎不是那麼在意,更不用提關心受督導者的依附行為是否會影響 督導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受督導者自覺對督導者的依附行為和對督導者的評價看法,

會影響其所知覺的督導滿意度,Kim 和 Birk(1998)就提到當受督導者屬於不安

全依附風格時,不僅影響受督導者對於督導著意願,有時候甚至會影響到督導者 因為受督導者的焦慮、害怕、抗拒,造成其專業枯竭或情緒枯竭。這些都一再意 指受督導者依附行為對督導效能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當然影響督導關係與督導效能的因素眾多,既然一再強調督導是一段人際互 動的歷程,或許研究者可以透過人際依附理論探討受督導者的依附行為,且瞭解 其所知覺的督導效能。儘管國外已有研究者對受督導者依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

國內仍未有研究者將依附理論運用於督導關係上,僅有連廷嘉(2006)一文中略 為提及相關論點。由此可知,人際依附理論與督導議題尚處於妾身未明,而這是 促發研究者研究動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