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章共分為三節,旨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並 對本研究之相關名詞作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自我調整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 簡稱 SRL)所欲探知的是 學生在自我學習過程中,如何變得精熟。自我調整學習既非只是一種心智 能力或是一項學業技巧的表現,而是為學習者透過心智能力的轉換,展現 在 課 業 學 習 上 的 一 種 自 我 指 導 的 歷 程 ( self-directive process )

(Zimmerman, 2001)。自我調整學習理論者(Pintrich, 2000a;Zimmerman, 1989)認為學習者本身可以主動的建構知識,依其後設認知及學習環境的 背景脈絡(context),作正確的目標設定、自我效能評估以及自我調整策 略的運用,藉著自我監控與不斷的自我省思而改進自我的學習能力。

Zimmerman(1989)也曾說明自我調整學習的歷程,能將學習者的學習困 擾從外在因素轉移至個人內在自我的調整與適應,經由自我效能的覺知以 及調整策略的使用,而達成預設的目標以作為下次學習任務的參考。因 此,自我調整學習是一個學習者主動且為動態循環的學習歷程。此外,教 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有效的、獨立的並適切的,使用學習策略的自我 學習能力,而由學習者自發性的自我調整學習理論,即能符合教育的基本 目標(Paris, Byrnes & Paris, 2001)。

自我調整學習(SRL)強調的是由學習者採取主動的自主性學習,而 此理論觀點恰能適用於台灣學生的英語學習。在台灣,英語是為外語

(English-as-foreign-language, 簡稱 EFL)並為學校教育中主要的外語 教學科目,從小學生到國中生許多人都有學習英語多年的經驗,然而個人

英語學習成效卻有所差異。Gardner(1985)曾指出個人語言學習的結果,

會受學習者的個別差異,如智力、語言性向、動機和情境焦慮等因素所影 響,並且語言學習環境也會影響個人語言學習的成效。對多數台灣學生而 言,英語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升學考試必備的科目,在真實生活中實際 用英語溝通的機會並不多,因而大部分的學生只將英語當作一個學科研 讀,而缺少使用英語的能力(楊懿麗,2001)。然而,在缺乏溝通刺激的 環境,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更應需要自發性的動機與行為,才能克服外在環 境的不利因素。是故在英語為外語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如何運用自我調整 學習在其英語的學習是值得探討的。

過去幾年在自我調整學習的研究方面,多關注在學生個人的學習性向 上,而近年來關注的焦點已逐漸轉移,認為學生會因事件(events)的背 景脈絡不同,而自我調整其個人的學習(Perry, 2002)。然而,目前關於 英語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仍是以量化研究為主(如林桑瑜,2002;

侯玫如、程炳林、于富雲,2004;莊石瑛,2004;Chularut & DeBacker, 2003;Elbaum, Berg & Dodd, 1993;Miller, 2000;Pintrich & De Groot, 1990;Shen, 2002;Wolters & Pintrich, 1998)。唯有部分之國外研究

(Hutton, 2002;Wang, 2004)是以質性研究方式,探討小學生的自我效 能與學習策略,至於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究其英語學習的心理歷 程則尚闕如。此外,大部分的研究幾乎是以重點變項,如自我調整策略、

後設動機、自我效能信念等歷程中的階段性變項,探討英語與自我調整學 習之關係,而缺乏對學習者完整的英語自我調整學習循環歷程的了解。並 且在國內研究方面,尚未有關國中生英語學習與自我調整學習的質性相關 研究,也未有研究將學生的英語學習以外語學習的角度,而探討國中生的 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有鑑於此,為了對學生個體學習行為及其心理歷程詳 細描述與深入了解,本研究採質性個案研究方式,以觀察、深入訪談及資

料蒐集等方法,探究國中生對英語的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此為本研究動機 之一。

研究者目前是國中英語教師,教學期間曾經發現不同學生對英語學習 的看法,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有些學生一開始就抱持放棄或隨遇而安的態 度,而有些學生卻一再給予自己新的目標,並努力嘗試朝其目標前進。後 者會利用下課時,試探性的詢問老師一些英語的日常生活用語,然後逐漸 表達其學習的興趣,之後再詢求老師建議英語學習的方法。一段時間過 後,他們又會再度詢問為何這些方法他們的身上不見得有效,或是嘗試了 多種方法後,發現在何種狀況下使用何種方法最有效,而在另一狀況下卻 是無效的。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研究者察覺學生有一段時間對於英語 學習會有較多的困擾與疑惑,然而一段時間之後又可看到他們的英語學習 呈現穩定的進步,這期間學生英語的學習似乎有一段自我調整與適應的過 程,而其中的歷程令研究者十分好奇。

Zimmerman(1998/2003)曾指出,若要判斷個人是否為自我調整學習 者,可藉其對學習的觀點是否自動自發的學習,亦或是被動的學習加以區 別,如果學習者對學習任務表現積極的態度,則會產生如後設認知的學習 行為。換言之,如果要判斷學生是否為自我調整學習者,則必須要了解個 人對於學習任務的態度,是否積極的持續與堅持並尋求幫助,或是選擇消 極的逃避與忽視。因此,國中生在英語學習歷程之中,如何依學習任務進 行不同的目標設定、自我效能的評估?及其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如何的運 用?而其又如何藉由自我省思而調整下一階段的學習?這中間的心理運 作歷程與外顯行為之關係為研究者欲以深入了解與詳加探究,並為本研究 之另一個動機。

再者,研究者認為若能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歷程充分的了解,將有助於 教師的教學工作,並能進一步的輔導、指引學生的英語學習,此為本研究

的重要性。本研究依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而擬定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中生英語學習時,其自我調整學習的目標設定及自我效能之 關係。

二、分析國中生在不同的目標設定以及自我效能的評估下,其學習策略 自我調整的情形。

三、探究國中生英語學習時的自我省思與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關係。